中午的太陽火辣辣的,炙烤著大地。茉莉不再像來時那樣悠閑的騎著自行車,此時的她恨不得踩的是風火輪,快速的迴到學校,實在不喜歡在太陽底下暴曬。
這讓她想起了每年的農忙時節,烈日炎炎之下收割稻穀或是插田,揮汗如雨。李紳寫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真的是再貼切不過。
這樣的辛苦勞作,從日出到日落,隻有中午迴家吃個午飯的時間,馬上又要去幹活,沒有時間午休。
她剛上小學的時候,就跟著父母到田間幹活,隻有年邁的奶奶留在家裏做飯,年齡最小的弟弟也會帶著去田邊,留在家裏奶奶一個人看顧不過來。
但即使這樣的辛勤耕作,家裏也隻能維持一家人不會餓肚子,達不到溫飽,遇到青黃不接的時候還得用其他雜糧充饑。
這不單是茉莉家裏是這樣的情況,整個村裏的家庭都是這樣子。因為農民耕田得來的稻穀得先把最好的挑選出來上交公糧,而交完公糧後,家裏所剩的稻穀不多,隻能在饑飽之間徘徊。
但爸爸和她說,這比他小時候要好很多了。他小時候很多時候會吃了上頓沒下頓,常常餓著肚子。為了一根遺落在地裏的小紅薯,同齡的小夥伴們會大打出手,爭奪那一根小紅薯充饑。而現在改革放開,分田到戶,農民有了自主權,生活一天天的變好。
茉莉那時候還懵懂無知,對父輩們的饑餓經曆無法共情,也理解不了改革放開,分田到戶的深刻含義。她想吃飽,想吃好吃的,她認為勤快幹活,不怕苦不怕累,就能贏得父母的稱讚,就能吃飽,吃上好吃的。
既然耕田並不能完全的解決溫飽問題,村裏的人開始想別的生計。有人開建了磚窯,燒出來的青磚和瓦賣給別人建房子,從中賺錢,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
村裏四麵環山,連綿起伏,而且都是矮土山,山上長滿了可用作柴火的植被。這是村裏能開建磚窯的先決條件,需要用大量的柴火才能燒出建房子用的青磚和瓦。
土地是分配到每家每戶,山嶺也一樣,分給你家的山,你家裏的人才能去砍那山上的植被。否則那就是偷柴,被撞見了,左鄰右舍的會很尷尬。大人們都遵守規定,小孩子們有時候沒有那麽聽話,會偷偷的去砍別人家的柴,但砍得不多,也沒有人計較。
茉莉的家裏也建了磚窯,她跟隨著父母到山上去砍柴,然後挑迴家。砍柴是一項很耗體力的工作,彎著腰,左手抓住柴,右手揮動勾刀砍,不小心還可能砍到手。這樣的砍柴動作大概要持續2至3個小時左右,中途實在累了可以歇息一會再繼續。
砍好了柴要挑迴家,剛砍好的柴很重,曬幹了會輕很多。但沒有人會冒險把柴留在山上曬幹了再挑迴家,因為那可能你一轉身迴家,柴還沒有曬幹就被別人挑走了。
由於村裏磚窯的興起,山上的植被被砍得精光,但很快又會長出來。家裏不建磚窯的可以把柴賣給建磚窯的人,可以賺一些錢。
燒窯是一項很辛苦的工作,把窯建好,做磚坯,瓦坯,定型晾幹後裝入窯洞,然後用柴火連續燒大概三天左右,一刻不能停,直到從窯洞口看見裏麵的磚變成了透明的亮紅色才能停下。這需要有經驗的師傅看了才能確定什麽時候才能停火,不然停火早了,磚沒燒熟透,硬度不夠,賣不出去;停火晚了,沒有必要,燒耗的柴多了,也是一種損失。
就這樣,村民們靠山吃山,辛苦是辛苦點,但能賺到了錢,生活得到了改善。賺錢多的人還把自己家的土磚房拆了,用自己磚窯燒出來的青磚建起了平樓。
磚窯的熱潮一直持續到茉莉上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從那時候起,村裏有些比她大的孩子小學畢業後不讀書了,陸續的去羊城打工。打工沒有燒窯辛苦,還能賺到更多的錢。慢慢的,村裏輟學去打工的孩子越來越多,村裏缺少了勞動力,很多磚窯停產荒廢了。
進城打工賺到錢,即使不做磚窯了,村民們的生活也在變好。
這時候茉莉家裏的生活麵貌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不會在青黃不接的時候用雜糧充饑,還能偶爾的吃起了肉。但弟弟們都要上學了,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爸爸還得想其他法子賺錢。
這時候茉莉的認知也發生了變化,她之前一直勤勤懇懇的幫家裏幹活,髒活累活都不怕,吃苦耐勞,得到父母的稱讚,成為別人口中優秀的孩子。但現在的她意識到讀書成績好要比幹活勤快更容易得到父親的稱讚,同學的羨慕和老師的表揚。
就在很多同齡人都熱衷於小學畢業後去打工賺錢時,她義無反顧的選擇要繼續上初中,好在父親也支持她的決定。
上初中以後,她知道了長大後的工作可以是體力勞動,也可以是腦力勞動。輟學進廠打工隻能從事的是體力勞動,而把書讀好了,將來從事腦力勞動要比體力勞動更輕鬆,收入更高,生活得更好。
從此之後,她認真讀書,努力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而她也越來越不喜歡幹繁重的體力活,放假迴家,隻做力所能及的農活,不喜歡在烈日下勞作,有時候還會偷懶。
這不是她懶惰,而是對繁重體力勞動的不認同。她覺得如果把自己困於繁重的體力勞動裏,身體透支了,精神恍惚。就不會去想能不能換一種方式不那麽辛苦,也能取得同樣的迴報。甚至更好的迴報,讓生活變得更好。吃苦耐勞是優良傳統美德不錯,但有些苦沒有必要吃的,為什麽要硬吃。
媽媽對她頗有怨言,覺得她沒有之前勤快幹活了,隻顧著讀書,女孩子讀那麽多書有什麽用。但爸爸還是一如既往的寵愛她,女兒讀書成績好是他的驕傲。
那時候的她認為腦力勞動更加適合自己,她在讀書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她喜歡上學,在讀書的過程中明白了越來越多的道理,也慢慢學會了思考人生,學著自己把握主動權。因此初中畢業後,她還是沒有去打工,而是選擇繼續上高中,再上大學。
如今迴想起來,她一步一步的從農村到鄉鎮,從鄉鎮到縣城,從縣城到城市,這求學之路有過波折,有過艱辛,好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不曾有過放棄。
現在能在這所城市裏穿梭,可以在華師大自由的學習,她的視野更加的開闊,世界很大,人生會很精彩……
這讓她想起了每年的農忙時節,烈日炎炎之下收割稻穀或是插田,揮汗如雨。李紳寫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真的是再貼切不過。
這樣的辛苦勞作,從日出到日落,隻有中午迴家吃個午飯的時間,馬上又要去幹活,沒有時間午休。
她剛上小學的時候,就跟著父母到田間幹活,隻有年邁的奶奶留在家裏做飯,年齡最小的弟弟也會帶著去田邊,留在家裏奶奶一個人看顧不過來。
但即使這樣的辛勤耕作,家裏也隻能維持一家人不會餓肚子,達不到溫飽,遇到青黃不接的時候還得用其他雜糧充饑。
這不單是茉莉家裏是這樣的情況,整個村裏的家庭都是這樣子。因為農民耕田得來的稻穀得先把最好的挑選出來上交公糧,而交完公糧後,家裏所剩的稻穀不多,隻能在饑飽之間徘徊。
但爸爸和她說,這比他小時候要好很多了。他小時候很多時候會吃了上頓沒下頓,常常餓著肚子。為了一根遺落在地裏的小紅薯,同齡的小夥伴們會大打出手,爭奪那一根小紅薯充饑。而現在改革放開,分田到戶,農民有了自主權,生活一天天的變好。
茉莉那時候還懵懂無知,對父輩們的饑餓經曆無法共情,也理解不了改革放開,分田到戶的深刻含義。她想吃飽,想吃好吃的,她認為勤快幹活,不怕苦不怕累,就能贏得父母的稱讚,就能吃飽,吃上好吃的。
既然耕田並不能完全的解決溫飽問題,村裏的人開始想別的生計。有人開建了磚窯,燒出來的青磚和瓦賣給別人建房子,從中賺錢,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
村裏四麵環山,連綿起伏,而且都是矮土山,山上長滿了可用作柴火的植被。這是村裏能開建磚窯的先決條件,需要用大量的柴火才能燒出建房子用的青磚和瓦。
土地是分配到每家每戶,山嶺也一樣,分給你家的山,你家裏的人才能去砍那山上的植被。否則那就是偷柴,被撞見了,左鄰右舍的會很尷尬。大人們都遵守規定,小孩子們有時候沒有那麽聽話,會偷偷的去砍別人家的柴,但砍得不多,也沒有人計較。
茉莉的家裏也建了磚窯,她跟隨著父母到山上去砍柴,然後挑迴家。砍柴是一項很耗體力的工作,彎著腰,左手抓住柴,右手揮動勾刀砍,不小心還可能砍到手。這樣的砍柴動作大概要持續2至3個小時左右,中途實在累了可以歇息一會再繼續。
砍好了柴要挑迴家,剛砍好的柴很重,曬幹了會輕很多。但沒有人會冒險把柴留在山上曬幹了再挑迴家,因為那可能你一轉身迴家,柴還沒有曬幹就被別人挑走了。
由於村裏磚窯的興起,山上的植被被砍得精光,但很快又會長出來。家裏不建磚窯的可以把柴賣給建磚窯的人,可以賺一些錢。
燒窯是一項很辛苦的工作,把窯建好,做磚坯,瓦坯,定型晾幹後裝入窯洞,然後用柴火連續燒大概三天左右,一刻不能停,直到從窯洞口看見裏麵的磚變成了透明的亮紅色才能停下。這需要有經驗的師傅看了才能確定什麽時候才能停火,不然停火早了,磚沒燒熟透,硬度不夠,賣不出去;停火晚了,沒有必要,燒耗的柴多了,也是一種損失。
就這樣,村民們靠山吃山,辛苦是辛苦點,但能賺到了錢,生活得到了改善。賺錢多的人還把自己家的土磚房拆了,用自己磚窯燒出來的青磚建起了平樓。
磚窯的熱潮一直持續到茉莉上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從那時候起,村裏有些比她大的孩子小學畢業後不讀書了,陸續的去羊城打工。打工沒有燒窯辛苦,還能賺到更多的錢。慢慢的,村裏輟學去打工的孩子越來越多,村裏缺少了勞動力,很多磚窯停產荒廢了。
進城打工賺到錢,即使不做磚窯了,村民們的生活也在變好。
這時候茉莉家裏的生活麵貌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不會在青黃不接的時候用雜糧充饑,還能偶爾的吃起了肉。但弟弟們都要上學了,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爸爸還得想其他法子賺錢。
這時候茉莉的認知也發生了變化,她之前一直勤勤懇懇的幫家裏幹活,髒活累活都不怕,吃苦耐勞,得到父母的稱讚,成為別人口中優秀的孩子。但現在的她意識到讀書成績好要比幹活勤快更容易得到父親的稱讚,同學的羨慕和老師的表揚。
就在很多同齡人都熱衷於小學畢業後去打工賺錢時,她義無反顧的選擇要繼續上初中,好在父親也支持她的決定。
上初中以後,她知道了長大後的工作可以是體力勞動,也可以是腦力勞動。輟學進廠打工隻能從事的是體力勞動,而把書讀好了,將來從事腦力勞動要比體力勞動更輕鬆,收入更高,生活得更好。
從此之後,她認真讀書,努力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而她也越來越不喜歡幹繁重的體力活,放假迴家,隻做力所能及的農活,不喜歡在烈日下勞作,有時候還會偷懶。
這不是她懶惰,而是對繁重體力勞動的不認同。她覺得如果把自己困於繁重的體力勞動裏,身體透支了,精神恍惚。就不會去想能不能換一種方式不那麽辛苦,也能取得同樣的迴報。甚至更好的迴報,讓生活變得更好。吃苦耐勞是優良傳統美德不錯,但有些苦沒有必要吃的,為什麽要硬吃。
媽媽對她頗有怨言,覺得她沒有之前勤快幹活了,隻顧著讀書,女孩子讀那麽多書有什麽用。但爸爸還是一如既往的寵愛她,女兒讀書成績好是他的驕傲。
那時候的她認為腦力勞動更加適合自己,她在讀書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她喜歡上學,在讀書的過程中明白了越來越多的道理,也慢慢學會了思考人生,學著自己把握主動權。因此初中畢業後,她還是沒有去打工,而是選擇繼續上高中,再上大學。
如今迴想起來,她一步一步的從農村到鄉鎮,從鄉鎮到縣城,從縣城到城市,這求學之路有過波折,有過艱辛,好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不曾有過放棄。
現在能在這所城市裏穿梭,可以在華師大自由的學習,她的視野更加的開闊,世界很大,人生會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