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陳平微微點頭,蕭何又清了一下嗓子:“我等當初確實是為保鄉亭安寧,但先生也知道,若無實力又何談自保?時值武信君(項)梁擁立懷王,我等皆楚人,又在楚地,也隻能奉王。”
“既然奉王,則王命也不得不尊。”劉邦接了過去:“然則為兄雖然尊懷王詔曾與秦敵,但先生也知道,為兄並未給秦造成太大損害,兵至南陽也未曾向武關多進一步,實在隻是不得已。”
一直沒有說話的張良擊鼓傳花一般的把話繼續接了過去:“真正鐵了心為秦敵者,現在唯有西楚項王。前番伐秦未得,乃救趙後倉促間糧秣不繼,傳言項王深以為恨。若非齊地亂而致使項王需先定齊地,則經此一載整備,很難說在明春時,項王是否會再合諸侯,聯軍伐秦。”
“西楚據有八郡之地,其他諸侯多不過一二郡,所以項王若真欲匯集諸侯而聯軍,各王亦無力抗之。”劉邦接著張良的話再發感慨。
胡亥臉上一副漠然為仆的樣子,心裏卻在笑,笑得都快忍不住了。還有這麽欺負人的嗎?劉邦這三位敢情玩兒起車輪戰來了,舌戰陳平啊。
陳平心裏也笑,不過臉上卻露出驚詫之意:“上次在下曾與蕭先生言,隻要季兄固守三郡不擴土,則在下主上就不會以季兄為敵。所以,雖則季兄從某主上手中取了三郡,但也無需擔憂,這些解釋就不必了。”
他換上一副似笑非笑的表情又對張良說:“子房先生昔年似乎曾深恨秦而作出過一些天下轟動的事情,現在先生言稱唯項王乃與秦鐵心為敵,難道先生不再仇秦乎?”
陰損壞的陳平還真是不給張良留情麵,弄得張良極力忍著才沒弄成一個大紅臉。
不過玩兒政治的人物,那臉皮絕對一等一的厚實,張良稍微一頓就微笑行禮:“當年仆仇秦隻為秦滅韓王,也是年輕意氣使然。如今既然秦不出山東,韓亦複國且受季兄庇佑,仆自然再無它意。”
他略微沉吟了一下,似乎下了什麽決斷,然後正色一禮:“先生雖說隻要季兄不再擴土就不會引發征伐之事,然不知先生可曾聽聞西楚將義帝放逐於郴,又陰令弑殺於彼之事?”
陳平一挑眉毛:“竟然會有這等事?某主上既然已棄山東,對山東事某也未曾有所關注,居然不知道。”
他轉向劉邦一禮:“季兄親至,難道與此事有關?”
劉邦略顯尷尬,但很快就氣色平和:“為兄雖然當初奉懷王詔而與秦敵,畢竟最後仍僥幸而暫得南陽,人生在世須知感恩。後臨江王敖覬覦為兄之地,又是義帝主持正義,方使宵小輩铩羽。為兄其實深知項王對為兄不善,共敖窺南陽也是項王所遣。義帝被逐出彭城,與上麵所說不無關係。”
“現在義帝為項王弑,山東諸侯皆不忿,所以為兄想要聯合諸侯伐西楚。隻是擔心先生會將此當做為兄擴土之舉,加上之前先生於芒碭助為兄存活之恩一直未報,所以才腆顏而來。一是為當年事酬謝先生,二是望先生能與貴主言,為兄伐楚乃為天下大義,非為兄想要為一己之私而征伐。”他迴身一指那輛輜車:“贈與先生之物皆在車上,為兄歸時此車就留與先生。”
胡亥在一旁看著劉邦臉色的不斷變化,為這些人精湛的演技在心中喝彩。
當然了,己方大明星陳平的表演自然也是很到位的。這不,聽了劉邦放低身段的解釋後,陳平先是如沐春風一般的謝過“季兄”厚賜,接著臉色雖說算不上陰沉下來,但也更為嚴肅了。
“季兄之意,在下明白了。隻是還請季兄恕罪,在下有一疑問,季兄合諸侯同伐項王,若滅西楚,則其八郡又當如何?難道到時季兄還會從楚王室中再立一君,然後退迴南陽三郡?”這迴陳平嘴角的譏諷之意再明顯不過的表現了出來。
劉邦再次麵現尷尬,這時張良就繼續登場。
“季兄伐西楚非為一己私利,然西楚八郡若得,季兄自也不會再迴南陽三郡。”張良也拿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模樣:“既然是合諸侯之力共伐,若可成功,八郡之地自然也要與諸侯共享之。至於如何劃分,待到伐楚勝時諸侯共議。”
“但有一點可以確認,”蕭何再次加入車輪戰:“季兄當初就是為保鄉土而勉力聚兵,既然能迴泗水故鄉,就如先生良所說自然不會再迴三郡。”
陳平意味深長的“噢”了一聲:“季兄難不成是要將三郡重歸於秦?”
張良也表現出一副頗為尷尬的樣子:“若季兄能順利破楚得歸豐沛故鄉,這三郡歸還於秦在季兄而言並無任何不舍。”
“隻是,”張良換做一副猶猶豫豫的新表情:“適才也說過,伐西楚之舉乃諸侯合力,所以似三川郡位於韓魏之間,就需要諸侯共商。”
“如南陽與南郡,為兄到時自將奉還貴主。”劉邦不失時機的插上了一句重磅的。
陳平不說話了,一副沉思不決的樣子。
劉邦三人相互看了一眼,全都拿出了稍顯緊張的表情盯著陳平。
過了好一會兒,陳平向劉邦拱手行禮:“此事重大,在下不敢也無權應喏季兄,需迴去向主上奏稟。”
劉邦鬆了一口氣,至少沒有直接駁迴,總還算不錯。不然在秦的虎視之下去伐楚,勝了還好說,萬一敗了,秦又出兵抄了自己的後路,那還真是賭得太大而傾家蕩產了。
“季兄,”陳平的話音將劉邦暫時溜號的思緒拉了迴來:“在下說一句掃興的話,若季兄合諸侯伐西楚不勝,季兄可知此將會是與項王征戰不休的開始?”
劉邦一怔。
在自家宮中商討伐楚之事時,算著合諸侯之力至少可獲二十五萬大軍,以此突襲彭城沒有不勝的道理。得彭城後再將項羽沒有帶走的附近郡縣軍卒收入囊中,估計就能有三十到三十五萬卒,應足以與項羽伐齊的十五萬卒之軍一決勝負。
這樣的前景,自己那些屬臣兄弟莫不歡欣鼓舞,就連張良這樣的智機之士也認為可行。雖然韓信表現出了一定的冷靜,擔心秦借此抄後路,但從現在與陳平談判的結果看,自己屈尊把姿態放到的最低,讓秦袖手旁觀的目的大有可能達成,那怎麽還會不勝?
蕭何雖不算知兵,但卻懂得充沛的國力才是支撐戰事的根本。既然陳平主動說出了若不勝有可能征戰不休的話,那他要不順杆爬就太不適合在這亂世中成為一國丞相了。
“先生,”蕭何也是一臉堆笑的向陳平拱手行著禮:“若天不佑季兄,那時還請先生與參能多多支持季兄。若我等與項王不休征戰,山東諸侯也就更無力對貴主造成威脅。可若我等不敵項王而速敗,則項王借機再合諸侯伐秦,對貴主並非是好事。”
胡亥大大的驚訝了一下:蕭何怎麽看都是一個方正君子,內政後勤是一把好手不說,看來也頗為具備策士的伶牙俐齒啊。
不過轉念一想,就是這位爺心狠手辣的出謀,把他自己當初月下追迴來的韓信誆進宮中讓呂後一刀宰了,顯然也非眼前看到的老老實實模樣。
這亂世之中,哪有真正的良善之輩?
自己這一趟還真沒白來,真是一場好戲。
_
陳平必須假裝秦廷中並無人會猜到劉邦和張良會親身犯險而來,所以這迴準備的禮物依舊是隻考慮了贈與蕭何。上次已經送過一迴重禮,這次當然就禮輕仁義重,沒有了兵器,隻有茶、瓷和更多的紙。
這些東西拿出來時,陳平一臉超級抱歉的樣子,對著劉邦這一通打躬作揖表示懊惱,不愧超級巨星風範。
劉邦當然不會不高興,反而覺得自己的此番偷襲頗有成功的希望,極為高興的解下掛在身上的兩個玉佩打賞給陳平的兩個書童故人。胡亥自然也就“驚喜萬分”又“惴惴不安”的看著陳平。
陳平覺得自家聖上的演技絲毫不遜色,於是微微頜首示意收下。胡亥與張驃又一起向劉邦行正拜禮,好一通忙活。
雙方洽商就此結束,日頭都尚未過午。陳平承諾若其“主上”允可不計較“季兄”伐西楚,自當遣信使至陝縣投書相告。
至於一起吃個飯喝點兒小酒?那還是算了吧。
單就蕭何來,共餐沒什麽問題。可“季兄”既然在,就要考慮一起共餐會不會讓人懷疑酒肉中被下毒的可能。所以雙方談判時陳平是喝自己的茶,劉邦幾位則是喝自己的酒。
雙方依依不舍的拱手告別後,張驃應命去把劉邦饋贈給陳平的輜車趕了過來並上車將劉邦的禮物抱了下來,一共是十一個木匣,一個木匣中有一塊極為上等的美玉,成色比劉邦隨手打賞給兩位書童的還要略好,關鍵是個頭大,雕工上佳。其他十個木匣裏則全是鎰金,足足五十鎰。
胡亥自然不會去分陳平的贓,擺擺手讓陳平自己留著玩兒吧,然後三人帶著身後那千卒護衛進入函穀關,迴返鹹陽。
至於伏在山峰之上的四千多山地曲和鐵壁軍卒,則要等深入函穀關後的漢軍斥侯離開後,才能悄悄撤離。
_
劉邦把自己和張良所乘的輜車連同贈禮都留給了陳平,除了蕭何繼續乘軺車外,他倆則騎馬迴返,好在陝縣不遠。
在縣府大堂內落座後,幾人先用了餐,然後就今日之事又討論起來。
“多虧董公的建言,這大義之名看來是說服陳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劉邦感慨道。
“還是大王虛心納言。”蕭何為能夠取得今天這效果也很高興,“不過師出有名,才能讓諸侯同心,從這個角度說,項王簡直是給大王幫了大忙。”
幾人都笑。
張良略略思索了一下:“臣以為,陳平所言若大王擴土則秦將以漢為敵,還是有些故作危言之意。”
劉邦聞言覺得好奇:“軍師何有此言?”
“陳平為秦上卿,據說乃秦帝寵臣,對秦帝的心思應該是知之最深的。”張良覺得自己想透了其中關節:“秦帝至少現在不想與山東戰,但又不能坐視大王強大,因此以此言威嚇。但從關中兵備角度上,無論是司農參所言,還是關中大王細作所陳奏,確實並無整軍向東的意思。”
“而且,”他語氣上稍稍強化了一下:“上次國相問及其另一書童,此番他就將那個書童帶來了,用與國相的故交情誼來拉近關係之意甚為明顯。”
“確實。”劉邦表示讚同,“陳平不知寡人會親至,因此此舉不會是因寡人而起,對國相親近之意甚濃。”
“既然陳平並無敵意,或許關中確實不知義帝為項王陰令所弑?”蕭何問道。
“臣不認為關中不知,隻是關中既然不覬覦山東,反而兵鋒向西,那麽義帝被弑的消息其君臣定然也都不會在意。”張良聳聳肩。
“那軍師認為,如果寡人敗項王而取山東,明顯將為秦敵,秦帝心性不在山東,可陳平這樣的智臣就真的看不出其中的危機而相信剛才你我兄弟的那套鬼話?”劉邦也學著張良聳了聳肩。
“嗬嗬,”張良向著劉邦施了一禮:“臣不認為陳平會相信,但陳平卻可以此搪塞其主。既然為主寵臣,他的話大約那個年輕的秦帝還是能信的。”
“不過也無所謂,”張良隨即露出了一個頗有意味的笑容,“若其主上不信,認為他敷衍而就此冷落之,那也對大王也非壞事。臣聞關中兵事籌謀以陳平為主,真就此黜落了他,則關中更無可懼。”
“可要是陳平並非為我等之言所瞞,卻又是如此結果,從另一個的方麵考慮又將如何?”蕭何畢竟老謀深算,凡事並不僅僅會往好的方向去考慮。
“秦帝不欲與山東戰,而陳平既為秦帝寵臣和智謀之臣,並未在今日直接駁了我等的理由,若從其他方麵去想,則應是其並不認為大王能真正成為秦之大敵,即或大王能有統合山東諸侯的可能。”
“哦?”劉邦有點緊張:“軍師可詳述否?”
“司農參與上卿平都言稱秦帝重農耕與重匠作,這意味著關中與巴蜀在征戰必須的糧秣和兵甲方麵都不會缺。上次上卿平、司農參與國相共談時也提及關中現有兵力分布,雖說當下並無可直接再奪山東的足夠軍力,但若大王合山東諸侯之力伐秦,秦必將分散軍兵聚攏相抗,那似乎也是將近四十萬眾。就算北疆需留抵禦匈奴之軍,但河西軍卻是可以調迴的,這樣關中可用之兵就有二十餘萬,再征召已散歸農田的十萬卒,則有三十餘萬。”
張良苦笑了一下:“我若是上卿平,也不會對大王合諸侯之力組聯軍伐秦過於擔憂。要知道秦人不是重伐山東重新占領,那樣會需要分兵守土。秦人隻是要守住秦關,這麽大的兵力已經過剩,更何況剛剛臣所言及的糧秣與兵甲供給充足。”
“來前不是算過,大王就現在合諸侯全力,可用之卒也不足四十萬。”蕭何也被張良說的有點灰心:“伐秦絕非一戰可定之事,隻能徐徐圖之,以山東廣大地域所出產和戶口,將關中拖入戰亂,消耗其力。”
他看了一眼張良:“正如軍師之前所言之策。”
劉邦點點頭:“確實,項王都不能一戰入潼關,寡人亦不能。但若可號令山東,就如軍師之策,以山東之大,與秦拚耗損,還是有勝算的。”
正說著,周苛並沒有用人通稟就大步走了進來。
說起來,劉邦這時候雖然稱王,但對這些老兄弟們,包括蕭何、張良這些文臣,都不並太講什麽君臣禮儀。蕭何與張良是自己很重禮儀,而那些出身市井的老兄弟們除了稱唿上還算規矩,其他的就不那麽講究了。劉邦自己也不在乎,任由他們。
“大王,斥侯都迴來了,秦人確實除了那千卒外,並未從潼關出大軍。”周苛拱了拱手,自己熟不拘禮的在蕭何下首的席案坐下。
“事先潛蹤攀嶺那些斥侯也迴來了?”張良問。
“也迴來了,也是一無發現。”
山地曲那些鬼魅一樣的軍卒當初能在閃猴都看不到人影的情況下射殺四個頂尖的斥侯不過是出動了數十卒,現在這四千多卒居然也能藏起來不讓漢軍發現,這些人簡直是成精了。
當然劉邦君臣是完全想不到會有這麽多人當時就在陳平身後的山峰間,派出己方斥侯攀山越嶺去探查隻是一個預防措施。
“陳平肯定能判斷出大王會借義帝被弑而伐項王,”蕭何鬆了口氣:“然則卻仍示以故情,顯然如軍師言,並不在意大王統合山東。”
“其實內中還有一個關節可以說明陳平攜二僮仆而來是有意示好。”張良有些自得:“陳平那兩個書童,實際上早就不再跟隨他了。”
劉邦眼睛一亮:“軍師早期預留的耳目,還在起作用?”
“尚仍可用。”張良欣然一禮:“據其稱,陳平當年攜往泗水的二童,其中之一是在其被秦征召入關中一段時間後,於章邯伐魏時命人從陳留張家強索的,而且馬上就被秦帝放入了宮衛當中。至於另一童的去向雖然未知,但據傳消息的人說,上卿府內日常也並無此童。”
函穀道上。
看著陳平一臉沉默的跟在自己馬後,胡亥嬉皮笑臉:“先生還是為未能阻止童兒跟來而不高興?”
陳平歎了口氣:“聖上又何須冒此奇險,隻為再看看那個劉邦現在的樣子?”
“嘁,有什麽奇險的,”胡亥不以為然的呲牙樂著:“我曾是你書童這事兒本來就沒幾個人知道,劉邦他們更是萬萬想不到以暴秦的皇帝,竟然會屈身在臣子身邊充任僮仆。你說說,自東周而來這數百年,這種事兒有任何一個諸侯做過嗎?一個二個的都自矜身份,更不要說居皇帝位的朕了,這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被識破的。”
“可要是萬一的萬一,被山東細作知曉聖上微服隨臣出函穀關,劉邦暗集重兵突殺,那臣可就萬死莫贖了。”
“首先說,山東在關中的細作,要不是我讓留幾個解悶,早就被頓弱幹幹淨淨的都砍了。”胡亥對陳平的擔憂嗤之以鼻:“其次說,你認為山東那些所謂的諸侯們,有幾個人有本聖人這般注重鋪設消息網?要知道,姚賈和頓弱這兩位可是從朕的金庫裏麵年年要走數萬的赤金。”
陳平雖然也是善辯之人,可怎麽也沒法和皇帝辯,何況是這麽個賴皮的皇帝。
“現在張良不過是利用當年混進關中時接觸過的那個韓人博士高虔的夫人貪財不要命,再加上我讓你的小夫人蘇姬有意接近她,才能把經過篩選的消息傳給張良。這種事兒,恐怕古往今來,也是隻有本聖人才幹過。”
胡亥洋洋自得的結束了自誇:“山地曲和鐵壁軍那幾千人居然能躲過劉邦軍中同樣精通山地匿蹤的斥侯,這卻是要賞的。我記得也曾要中尉軍和秦銳軍中選拔這類特別軍卒成軍,不知道進展如何?”
陳平見皇帝總算不再自鳴得意,心中悄悄鬆了口氣。按說皇帝自誇這事兒身為臣子不但不能勸諫,還要順竿爬的恭維諂媚才對,可這個小皇帝自打陳平到了鹹陽後的接觸中就知道,這不是個自高自大、剛愎自用、隻好君王臉麵的難伺候的主兒,還真的就如曹參所言,是個兼聽的聖人。
當然眼下這各種賴皮賴臉的樣子也是這位聖人的一個標誌性表現。
“各軍都有所得,但要達到今日山地曲與選擇鐵壁軍中軍卒的這個水準,還是需要大量的兵練。”陳平答道:“聖上曾言除最初的三千山地曲外,能達到與之同等能力的再有一曲即足,現在看鐵壁軍選出的已經夠格,可從鐵壁軍中分離,將原有山地曲補足到五千卒,另再選次一等,即聖上所言的山地軍一曲,一共兩曲萬卒,作為聖上出行的隨扈。”
“既然奉王,則王命也不得不尊。”劉邦接了過去:“然則為兄雖然尊懷王詔曾與秦敵,但先生也知道,為兄並未給秦造成太大損害,兵至南陽也未曾向武關多進一步,實在隻是不得已。”
一直沒有說話的張良擊鼓傳花一般的把話繼續接了過去:“真正鐵了心為秦敵者,現在唯有西楚項王。前番伐秦未得,乃救趙後倉促間糧秣不繼,傳言項王深以為恨。若非齊地亂而致使項王需先定齊地,則經此一載整備,很難說在明春時,項王是否會再合諸侯,聯軍伐秦。”
“西楚據有八郡之地,其他諸侯多不過一二郡,所以項王若真欲匯集諸侯而聯軍,各王亦無力抗之。”劉邦接著張良的話再發感慨。
胡亥臉上一副漠然為仆的樣子,心裏卻在笑,笑得都快忍不住了。還有這麽欺負人的嗎?劉邦這三位敢情玩兒起車輪戰來了,舌戰陳平啊。
陳平心裏也笑,不過臉上卻露出驚詫之意:“上次在下曾與蕭先生言,隻要季兄固守三郡不擴土,則在下主上就不會以季兄為敵。所以,雖則季兄從某主上手中取了三郡,但也無需擔憂,這些解釋就不必了。”
他換上一副似笑非笑的表情又對張良說:“子房先生昔年似乎曾深恨秦而作出過一些天下轟動的事情,現在先生言稱唯項王乃與秦鐵心為敵,難道先生不再仇秦乎?”
陰損壞的陳平還真是不給張良留情麵,弄得張良極力忍著才沒弄成一個大紅臉。
不過玩兒政治的人物,那臉皮絕對一等一的厚實,張良稍微一頓就微笑行禮:“當年仆仇秦隻為秦滅韓王,也是年輕意氣使然。如今既然秦不出山東,韓亦複國且受季兄庇佑,仆自然再無它意。”
他略微沉吟了一下,似乎下了什麽決斷,然後正色一禮:“先生雖說隻要季兄不再擴土就不會引發征伐之事,然不知先生可曾聽聞西楚將義帝放逐於郴,又陰令弑殺於彼之事?”
陳平一挑眉毛:“竟然會有這等事?某主上既然已棄山東,對山東事某也未曾有所關注,居然不知道。”
他轉向劉邦一禮:“季兄親至,難道與此事有關?”
劉邦略顯尷尬,但很快就氣色平和:“為兄雖然當初奉懷王詔而與秦敵,畢竟最後仍僥幸而暫得南陽,人生在世須知感恩。後臨江王敖覬覦為兄之地,又是義帝主持正義,方使宵小輩铩羽。為兄其實深知項王對為兄不善,共敖窺南陽也是項王所遣。義帝被逐出彭城,與上麵所說不無關係。”
“現在義帝為項王弑,山東諸侯皆不忿,所以為兄想要聯合諸侯伐西楚。隻是擔心先生會將此當做為兄擴土之舉,加上之前先生於芒碭助為兄存活之恩一直未報,所以才腆顏而來。一是為當年事酬謝先生,二是望先生能與貴主言,為兄伐楚乃為天下大義,非為兄想要為一己之私而征伐。”他迴身一指那輛輜車:“贈與先生之物皆在車上,為兄歸時此車就留與先生。”
胡亥在一旁看著劉邦臉色的不斷變化,為這些人精湛的演技在心中喝彩。
當然了,己方大明星陳平的表演自然也是很到位的。這不,聽了劉邦放低身段的解釋後,陳平先是如沐春風一般的謝過“季兄”厚賜,接著臉色雖說算不上陰沉下來,但也更為嚴肅了。
“季兄之意,在下明白了。隻是還請季兄恕罪,在下有一疑問,季兄合諸侯同伐項王,若滅西楚,則其八郡又當如何?難道到時季兄還會從楚王室中再立一君,然後退迴南陽三郡?”這迴陳平嘴角的譏諷之意再明顯不過的表現了出來。
劉邦再次麵現尷尬,這時張良就繼續登場。
“季兄伐西楚非為一己私利,然西楚八郡若得,季兄自也不會再迴南陽三郡。”張良也拿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模樣:“既然是合諸侯之力共伐,若可成功,八郡之地自然也要與諸侯共享之。至於如何劃分,待到伐楚勝時諸侯共議。”
“但有一點可以確認,”蕭何再次加入車輪戰:“季兄當初就是為保鄉土而勉力聚兵,既然能迴泗水故鄉,就如先生良所說自然不會再迴三郡。”
陳平意味深長的“噢”了一聲:“季兄難不成是要將三郡重歸於秦?”
張良也表現出一副頗為尷尬的樣子:“若季兄能順利破楚得歸豐沛故鄉,這三郡歸還於秦在季兄而言並無任何不舍。”
“隻是,”張良換做一副猶猶豫豫的新表情:“適才也說過,伐西楚之舉乃諸侯合力,所以似三川郡位於韓魏之間,就需要諸侯共商。”
“如南陽與南郡,為兄到時自將奉還貴主。”劉邦不失時機的插上了一句重磅的。
陳平不說話了,一副沉思不決的樣子。
劉邦三人相互看了一眼,全都拿出了稍顯緊張的表情盯著陳平。
過了好一會兒,陳平向劉邦拱手行禮:“此事重大,在下不敢也無權應喏季兄,需迴去向主上奏稟。”
劉邦鬆了一口氣,至少沒有直接駁迴,總還算不錯。不然在秦的虎視之下去伐楚,勝了還好說,萬一敗了,秦又出兵抄了自己的後路,那還真是賭得太大而傾家蕩產了。
“季兄,”陳平的話音將劉邦暫時溜號的思緒拉了迴來:“在下說一句掃興的話,若季兄合諸侯伐西楚不勝,季兄可知此將會是與項王征戰不休的開始?”
劉邦一怔。
在自家宮中商討伐楚之事時,算著合諸侯之力至少可獲二十五萬大軍,以此突襲彭城沒有不勝的道理。得彭城後再將項羽沒有帶走的附近郡縣軍卒收入囊中,估計就能有三十到三十五萬卒,應足以與項羽伐齊的十五萬卒之軍一決勝負。
這樣的前景,自己那些屬臣兄弟莫不歡欣鼓舞,就連張良這樣的智機之士也認為可行。雖然韓信表現出了一定的冷靜,擔心秦借此抄後路,但從現在與陳平談判的結果看,自己屈尊把姿態放到的最低,讓秦袖手旁觀的目的大有可能達成,那怎麽還會不勝?
蕭何雖不算知兵,但卻懂得充沛的國力才是支撐戰事的根本。既然陳平主動說出了若不勝有可能征戰不休的話,那他要不順杆爬就太不適合在這亂世中成為一國丞相了。
“先生,”蕭何也是一臉堆笑的向陳平拱手行著禮:“若天不佑季兄,那時還請先生與參能多多支持季兄。若我等與項王不休征戰,山東諸侯也就更無力對貴主造成威脅。可若我等不敵項王而速敗,則項王借機再合諸侯伐秦,對貴主並非是好事。”
胡亥大大的驚訝了一下:蕭何怎麽看都是一個方正君子,內政後勤是一把好手不說,看來也頗為具備策士的伶牙俐齒啊。
不過轉念一想,就是這位爺心狠手辣的出謀,把他自己當初月下追迴來的韓信誆進宮中讓呂後一刀宰了,顯然也非眼前看到的老老實實模樣。
這亂世之中,哪有真正的良善之輩?
自己這一趟還真沒白來,真是一場好戲。
_
陳平必須假裝秦廷中並無人會猜到劉邦和張良會親身犯險而來,所以這迴準備的禮物依舊是隻考慮了贈與蕭何。上次已經送過一迴重禮,這次當然就禮輕仁義重,沒有了兵器,隻有茶、瓷和更多的紙。
這些東西拿出來時,陳平一臉超級抱歉的樣子,對著劉邦這一通打躬作揖表示懊惱,不愧超級巨星風範。
劉邦當然不會不高興,反而覺得自己的此番偷襲頗有成功的希望,極為高興的解下掛在身上的兩個玉佩打賞給陳平的兩個書童故人。胡亥自然也就“驚喜萬分”又“惴惴不安”的看著陳平。
陳平覺得自家聖上的演技絲毫不遜色,於是微微頜首示意收下。胡亥與張驃又一起向劉邦行正拜禮,好一通忙活。
雙方洽商就此結束,日頭都尚未過午。陳平承諾若其“主上”允可不計較“季兄”伐西楚,自當遣信使至陝縣投書相告。
至於一起吃個飯喝點兒小酒?那還是算了吧。
單就蕭何來,共餐沒什麽問題。可“季兄”既然在,就要考慮一起共餐會不會讓人懷疑酒肉中被下毒的可能。所以雙方談判時陳平是喝自己的茶,劉邦幾位則是喝自己的酒。
雙方依依不舍的拱手告別後,張驃應命去把劉邦饋贈給陳平的輜車趕了過來並上車將劉邦的禮物抱了下來,一共是十一個木匣,一個木匣中有一塊極為上等的美玉,成色比劉邦隨手打賞給兩位書童的還要略好,關鍵是個頭大,雕工上佳。其他十個木匣裏則全是鎰金,足足五十鎰。
胡亥自然不會去分陳平的贓,擺擺手讓陳平自己留著玩兒吧,然後三人帶著身後那千卒護衛進入函穀關,迴返鹹陽。
至於伏在山峰之上的四千多山地曲和鐵壁軍卒,則要等深入函穀關後的漢軍斥侯離開後,才能悄悄撤離。
_
劉邦把自己和張良所乘的輜車連同贈禮都留給了陳平,除了蕭何繼續乘軺車外,他倆則騎馬迴返,好在陝縣不遠。
在縣府大堂內落座後,幾人先用了餐,然後就今日之事又討論起來。
“多虧董公的建言,這大義之名看來是說服陳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劉邦感慨道。
“還是大王虛心納言。”蕭何為能夠取得今天這效果也很高興,“不過師出有名,才能讓諸侯同心,從這個角度說,項王簡直是給大王幫了大忙。”
幾人都笑。
張良略略思索了一下:“臣以為,陳平所言若大王擴土則秦將以漢為敵,還是有些故作危言之意。”
劉邦聞言覺得好奇:“軍師何有此言?”
“陳平為秦上卿,據說乃秦帝寵臣,對秦帝的心思應該是知之最深的。”張良覺得自己想透了其中關節:“秦帝至少現在不想與山東戰,但又不能坐視大王強大,因此以此言威嚇。但從關中兵備角度上,無論是司農參所言,還是關中大王細作所陳奏,確實並無整軍向東的意思。”
“而且,”他語氣上稍稍強化了一下:“上次國相問及其另一書童,此番他就將那個書童帶來了,用與國相的故交情誼來拉近關係之意甚為明顯。”
“確實。”劉邦表示讚同,“陳平不知寡人會親至,因此此舉不會是因寡人而起,對國相親近之意甚濃。”
“既然陳平並無敵意,或許關中確實不知義帝為項王陰令所弑?”蕭何問道。
“臣不認為關中不知,隻是關中既然不覬覦山東,反而兵鋒向西,那麽義帝被弑的消息其君臣定然也都不會在意。”張良聳聳肩。
“那軍師認為,如果寡人敗項王而取山東,明顯將為秦敵,秦帝心性不在山東,可陳平這樣的智臣就真的看不出其中的危機而相信剛才你我兄弟的那套鬼話?”劉邦也學著張良聳了聳肩。
“嗬嗬,”張良向著劉邦施了一禮:“臣不認為陳平會相信,但陳平卻可以此搪塞其主。既然為主寵臣,他的話大約那個年輕的秦帝還是能信的。”
“不過也無所謂,”張良隨即露出了一個頗有意味的笑容,“若其主上不信,認為他敷衍而就此冷落之,那也對大王也非壞事。臣聞關中兵事籌謀以陳平為主,真就此黜落了他,則關中更無可懼。”
“可要是陳平並非為我等之言所瞞,卻又是如此結果,從另一個的方麵考慮又將如何?”蕭何畢竟老謀深算,凡事並不僅僅會往好的方向去考慮。
“秦帝不欲與山東戰,而陳平既為秦帝寵臣和智謀之臣,並未在今日直接駁了我等的理由,若從其他方麵去想,則應是其並不認為大王能真正成為秦之大敵,即或大王能有統合山東諸侯的可能。”
“哦?”劉邦有點緊張:“軍師可詳述否?”
“司農參與上卿平都言稱秦帝重農耕與重匠作,這意味著關中與巴蜀在征戰必須的糧秣和兵甲方麵都不會缺。上次上卿平、司農參與國相共談時也提及關中現有兵力分布,雖說當下並無可直接再奪山東的足夠軍力,但若大王合山東諸侯之力伐秦,秦必將分散軍兵聚攏相抗,那似乎也是將近四十萬眾。就算北疆需留抵禦匈奴之軍,但河西軍卻是可以調迴的,這樣關中可用之兵就有二十餘萬,再征召已散歸農田的十萬卒,則有三十餘萬。”
張良苦笑了一下:“我若是上卿平,也不會對大王合諸侯之力組聯軍伐秦過於擔憂。要知道秦人不是重伐山東重新占領,那樣會需要分兵守土。秦人隻是要守住秦關,這麽大的兵力已經過剩,更何況剛剛臣所言及的糧秣與兵甲供給充足。”
“來前不是算過,大王就現在合諸侯全力,可用之卒也不足四十萬。”蕭何也被張良說的有點灰心:“伐秦絕非一戰可定之事,隻能徐徐圖之,以山東廣大地域所出產和戶口,將關中拖入戰亂,消耗其力。”
他看了一眼張良:“正如軍師之前所言之策。”
劉邦點點頭:“確實,項王都不能一戰入潼關,寡人亦不能。但若可號令山東,就如軍師之策,以山東之大,與秦拚耗損,還是有勝算的。”
正說著,周苛並沒有用人通稟就大步走了進來。
說起來,劉邦這時候雖然稱王,但對這些老兄弟們,包括蕭何、張良這些文臣,都不並太講什麽君臣禮儀。蕭何與張良是自己很重禮儀,而那些出身市井的老兄弟們除了稱唿上還算規矩,其他的就不那麽講究了。劉邦自己也不在乎,任由他們。
“大王,斥侯都迴來了,秦人確實除了那千卒外,並未從潼關出大軍。”周苛拱了拱手,自己熟不拘禮的在蕭何下首的席案坐下。
“事先潛蹤攀嶺那些斥侯也迴來了?”張良問。
“也迴來了,也是一無發現。”
山地曲那些鬼魅一樣的軍卒當初能在閃猴都看不到人影的情況下射殺四個頂尖的斥侯不過是出動了數十卒,現在這四千多卒居然也能藏起來不讓漢軍發現,這些人簡直是成精了。
當然劉邦君臣是完全想不到會有這麽多人當時就在陳平身後的山峰間,派出己方斥侯攀山越嶺去探查隻是一個預防措施。
“陳平肯定能判斷出大王會借義帝被弑而伐項王,”蕭何鬆了口氣:“然則卻仍示以故情,顯然如軍師言,並不在意大王統合山東。”
“其實內中還有一個關節可以說明陳平攜二僮仆而來是有意示好。”張良有些自得:“陳平那兩個書童,實際上早就不再跟隨他了。”
劉邦眼睛一亮:“軍師早期預留的耳目,還在起作用?”
“尚仍可用。”張良欣然一禮:“據其稱,陳平當年攜往泗水的二童,其中之一是在其被秦征召入關中一段時間後,於章邯伐魏時命人從陳留張家強索的,而且馬上就被秦帝放入了宮衛當中。至於另一童的去向雖然未知,但據傳消息的人說,上卿府內日常也並無此童。”
函穀道上。
看著陳平一臉沉默的跟在自己馬後,胡亥嬉皮笑臉:“先生還是為未能阻止童兒跟來而不高興?”
陳平歎了口氣:“聖上又何須冒此奇險,隻為再看看那個劉邦現在的樣子?”
“嘁,有什麽奇險的,”胡亥不以為然的呲牙樂著:“我曾是你書童這事兒本來就沒幾個人知道,劉邦他們更是萬萬想不到以暴秦的皇帝,竟然會屈身在臣子身邊充任僮仆。你說說,自東周而來這數百年,這種事兒有任何一個諸侯做過嗎?一個二個的都自矜身份,更不要說居皇帝位的朕了,這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被識破的。”
“可要是萬一的萬一,被山東細作知曉聖上微服隨臣出函穀關,劉邦暗集重兵突殺,那臣可就萬死莫贖了。”
“首先說,山東在關中的細作,要不是我讓留幾個解悶,早就被頓弱幹幹淨淨的都砍了。”胡亥對陳平的擔憂嗤之以鼻:“其次說,你認為山東那些所謂的諸侯們,有幾個人有本聖人這般注重鋪設消息網?要知道,姚賈和頓弱這兩位可是從朕的金庫裏麵年年要走數萬的赤金。”
陳平雖然也是善辯之人,可怎麽也沒法和皇帝辯,何況是這麽個賴皮的皇帝。
“現在張良不過是利用當年混進關中時接觸過的那個韓人博士高虔的夫人貪財不要命,再加上我讓你的小夫人蘇姬有意接近她,才能把經過篩選的消息傳給張良。這種事兒,恐怕古往今來,也是隻有本聖人才幹過。”
胡亥洋洋自得的結束了自誇:“山地曲和鐵壁軍那幾千人居然能躲過劉邦軍中同樣精通山地匿蹤的斥侯,這卻是要賞的。我記得也曾要中尉軍和秦銳軍中選拔這類特別軍卒成軍,不知道進展如何?”
陳平見皇帝總算不再自鳴得意,心中悄悄鬆了口氣。按說皇帝自誇這事兒身為臣子不但不能勸諫,還要順竿爬的恭維諂媚才對,可這個小皇帝自打陳平到了鹹陽後的接觸中就知道,這不是個自高自大、剛愎自用、隻好君王臉麵的難伺候的主兒,還真的就如曹參所言,是個兼聽的聖人。
當然眼下這各種賴皮賴臉的樣子也是這位聖人的一個標誌性表現。
“各軍都有所得,但要達到今日山地曲與選擇鐵壁軍中軍卒的這個水準,還是需要大量的兵練。”陳平答道:“聖上曾言除最初的三千山地曲外,能達到與之同等能力的再有一曲即足,現在看鐵壁軍選出的已經夠格,可從鐵壁軍中分離,將原有山地曲補足到五千卒,另再選次一等,即聖上所言的山地軍一曲,一共兩曲萬卒,作為聖上出行的隨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