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嬰是碭郡郡治睢陽人,與欒布為同鄉,起事也很早,不過當初起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鄉裏避免流匪作亂。在劉邦與項羽配合項梁攻伐雍丘時他帶著數百人主動投靠了劉邦,作戰勇猛且心思縝密,因此此番劉邦西征中,就由他統領斥侯。
閃猴因為一迴來就直奔大堂稟報,還背著三支箭。此刻坐在地上,正有劉邦召來的軍醫為他起出箭鏃並敷藥包紮。
聽到灌嬰詢問,他咧著嘴一副心有餘悸的樣子:“稟將軍,屬下確實對山地較為熟悉,然攻擊我等之人比屬下更善走山地。屬下共四人去秦關探查,留一人看馬,去探查的四人絲毫沒有察覺有秦人躡於我等之後。可迴至四道嶺東三十裏的藏馬之所準備迴返時,屬下五人剛上馬就遭箭攻。屬下馬快,其他四人均亡。甚至在此刻屬下也隻知道來箭方位,仍沒見到發箭之人。”
蕭何略略思索了一下就說道:“主公,參曾言秦帝有三千山地曲,既然斥侯查探到秦帝已至武關,想必閃猴所遇的就是那山地曲卒。”
劉邦震驚中。
灌嬰在宛城就派出了閃猴領另外最善山地行走四個斥侯去探武關,這是稟報了他的。可就是他軍中最善山地行走之人,卻連秦帝所屬山地曲的人都沒看到,就幾乎全給放倒了。
前往武關沿途都是山地,從析縣到武關二百二十裏,別說秦帝親至武關必然帶著那二萬內侍軍而使武關守卒增加到了五萬,與自己的軍力接近一比一了,單就這三千山地曲在析縣到武關的沿線任何一處突然出現,襲擊自己大軍的糧道,這仗就沒法打。
他看了看張良,張良無語了片刻,就直言不諱的說:“沛公,據此看來,攻武關已毫無勝算,不若不去碰武關,留點情麵日後還可通過司農參與關中貿易,必要時還可從關中獲取其他幫助。”
_
“韓信?”胡亥很意外,用別人完全聽不到的聲音小聲嘀咕了一句:“他咋這時候冒出來了?”
史書中韓信真正出場是在劉邦成為漢中王之後,本故事中這會兒項羽還沒拿下滎陽呢。
曹參自然沒有聽到胡亥的小聲嘀咕:“是,依臣觀察,此人頗具才具。”
接著他就把韓信幾乎完全洞悉胡亥想法的一係列說法說了出來,說得胡亥直翻白眼,這家夥也太鬼才了,好在韓信沒有金手指,還沒想到山東日後會演變成劉邦和項羽兩大勢力的對決。
“聖上,韓信聽臣說聖上不想跟山東角力,而是準備向西域擴邊時,臣看到他甚至有些如釋重負,馬上就說願意為聖上開通西域效力。不知聖意如何?”曹參結束了稟奏,把球踢給胡亥。
“聖上,若是此人確有誠意,就把他撥給臣吧。臣考較一下,用到合適的地方。”陳平先動心了。
胡亥看看陳平,看看曹參,沉默了一會兒終於開口:“按你所述,韓信是認為大秦並不像所表現出來的那樣真正瀕臨亡滅,認為項氏並無必勝的把握,所以才來投秦。但他又因你說我並不準備跟山東繼續爭戰而如釋重負,說明此人似乎不太願意加入中原內戰中。”
“要說這人功利心太重也屬正常,而不願內戰,恐是不想與項籍對戰吧。看來項籍雖不用其謀,可對他似乎還算不錯。這個韓信既然知道現在秦與諸侯之戰沒什麽正義啊、反抗暴政啊之類的冠冕堂皇理由,就是借機重新搶奪地盤,說明他想的確實透徹。”
他輕舒一口濁氣:“可你們都清楚,大秦不缺大將軍。大的軍略方麵,有你們;具體戰陣征伐上,有章邯、王離、任囂等人,我要這個韓信做什麽用?”
他伸了個懶腰。
胡亥舒展完了後輕敲著禦案,讓陳平、曹參等人消化一下自己的話,然後就直截了當的對曹參說:“韓信對於秦,是錦上添花。可韓信對於劉季則是雪中送炭,劉季屬下大的方略有張良、酈食其和蕭何輔助,戰場征伐雖有樊噲、周勃那些劉季的兄弟,但缺乏大將軍等級的將兵者。既然天意讓你先遇到了他,那就說明天意認為他應該去幫劉季。既然你已經告訴過他朕對山東平亂沒什麽興致,幹脆把他推薦到劉季那裏去,寫封信讓他去見蕭何。”
曹參頗為遲疑:“聖上若是不用,臣是想過把此人推薦到劉季軍中……”
“隻是臣認為,此人若確實善兵,若助劉季獲取山東全境,則會成為大秦的勁敵。從這個角度說,聖上若真的不用,還不如……”他以手比刃,在頸側一劃。
胡亥滿意的笑了,這個曹參這是真心為大秦著想啊。
笑過之後搖搖頭:“一個人就算再善戰,國雖大,好戰必亡。爾等公卿,須有你這個司農卿主農桑,有李祿主少府匠作,有張蒼主財賦,有頓弱主監察官吏,有李由主律法,有馮去疾主大政日常。沒有這些國之基礎,單憑陳平與陸賈等主軍謀和幾大將軍之善戰,也是無根之木了。”
說著說著,胡亥幹脆站了起來:“一國軍或會敗一陣至數陣,然基礎在則仍有勝機。一國有善戰者或會勝,然後繼乏力則必有完敗之日。所以這個韓信,卿盡管薦到劉季那裏,沒有這麽個人,劉季若想對抗項籍會很艱難。”
曹參被皇帝這份自信給感染了,對皇帝的忠誠進化到接近迷信:“聖上胸襟臣遠不及。”
說著竟然起身走到中間通道上對著胡亥行了一個正拜禮。
“司農卿免禮。”胡亥嘴上謙和的說著,心中卻大為得意,這個曹大司農以後完全能當作與陳平他們一樣的心腹重臣來看待了。
“韓信的事情,就這麽辦吧。當然你不能說是朕的意思,就說是,嗯,大秦主軍略的上卿,”他呲牙對著陳平一樂:“對他沒啥興趣吧。”
陳平雖有些遺憾,倒是很樂意替皇帝背黑鍋:“臣願擔嫉妒賢能之責。”
曹參剛迴到坐席上坐下,聽了皇帝和上卿的對話連忙一拱手:“臣遵詔。”
_
推薦韓信給劉季,說費事也不算太費事,說不費事也有點費事。
說不算太費事,是因為韓信聽曹參說皇帝不想跟山東打亂仗而是把目光看向了西域,本來還有些高興,可是秦帝不給他這個機會,他也隻能在山東內戰中施展才幹了。
現在曹參迴來跟他說,主軍謀的上卿對他婉言謝絕說秦拓西域並不會太費勁,現有戰將已經足矣,他倒也沒有多失落。既然秦無與山東諸侯糾纏撕扯的想法,他去搶章邯、王離等人的飯碗也沒多大意思。
說有點費事,則是曹參建議他去投劉季。
與曆史不同的是,本故事中現在的劉邦沒有武關破秦的聲望,也就是個在山東轉戰的小角色。雖然懷王之約中劉邦擔當了二路伐秦軍中的一路,可劉邦在離開碭郡後的諸次征戰中,實在沒有什麽大的亮點,拿下陳留靠的是裏應外合,陳留也沒有勁旅。而劉邦凡是與秦軍正麵對決基本完敗,讓韓信提不起興趣。
“足下已然離開魯公,上卿又言秦不乏將軍之人,若足下不願事沛公,那或可往趙?”曹參用自己都沒有什麽底氣的話勸慰著韓信:“趙國經此一役,應無可為上將之人了。陳餘因不救巨鹿為張耳所記恨,巨鹿守城良將李齊又戰亡。”
韓信興致缺缺:“代地已為代王左車所占,趙無代地,又有多大作為?燕國邊遠,齊國無進取之心,若秦不用仆,仆難道隻能再歸魯公帳下?魯公帳下也無仆可作為的機會。”
“大司農雖建議仆事沛公,可據仆所聞,沛公軍弱,且無根基之地。現山東各郡各有其主,仆事沛公又有何發展?”韓信繼續沒精打彩的說著。
“燕齊國君皆無進取之心,”曹參耐心解釋著:“足下言趙之情勢也很準確,其他如代之李左車、鄱君吳芮等亦如燕齊,圈地自樂而已,秦皇帝也是如此,但沛公不同。”
曹參停了停,然後目光炯炯的看著韓信:“沛公其誌不小,非甘居人下者。足下可聞聽沛公芒碭斬白蛇之事?”
“赤龍之子斬白龍之子,”韓信麵帶譏笑:“此不過是沛公造勢耳。”
曹參點點頭,又搖搖手:“且不論真假,就以足下所言是沛公造勢,可沛公既然如此造勢,其誌向可小否?”
韓信默然,眼神卻開始閃爍。
曹參接著說:“在下與沛公乃經年摯友,既然沛公顯露這樣的誌向,以其人心性,不達目的必不罷休。”
他微微一笑:“足下認為沛公勢弱,這恰是足下的機會。秦雖退守關中然其勢非弱,所以秦不用足下。沛公雖弱,若在足下手中變弱為強,則足下在沛公眼中必為棟梁。且沛公善識人所能也善用人所長,沛公現已有善軍謀大略之張良,所缺恰是戰必勝、攻必取之上將。足下既然自詡為此類人,若投沛公並為其所重,則可盡展足下之能。”
“而且,”曹參加強了語氣:“在下前數日曾私晤沛公軍丞蕭何,建議沛公以南陽和南郡為基,再圖發展。若足下願助沛公,作為沛公友,在下更為心安。”
韓信的心有些動了。這個曹參如此強烈的幫劉季說話,而他自己也非庸才不然成不了司農卿,看來這個劉季真的值得自己去試試?
“大司農快說服仆了。”韓信臉上終於現出輕鬆的神情,突然又轉為狡黠:“隻是,大司農為秦九卿,如此相助沛公,秦皇帝不會責大司農心懷叛意?”
曹參如此奮力到肆無忌憚的幫助一個山東的反賊,在韓信心中產生了強烈的不真實感,很懷疑曹參在給自己下套。
曹參哈哈大笑:“若非皇帝棄山東,在下自不會如此相助沛公,若在下可參與兵事,恐怕還要設謀對付沛公。”
他鎮定自若的端碗飲茶:“但既然皇帝對山東無意,那在下就可盡力助友人立足。不瞞足下說,沛公軍師張良,當初也是在其入關中探秦動向時恰與在下偶遇,為在下說服而去助沛公的。”
韓信心中對二世皇帝產生了強烈的荒謬感,對眼前的曹參則產生了強烈的佩服。
秦帝這個人簡直是奇葩,而曹參這個人坐著秦的九卿高位卻為反秦友人不斷提供最強助力。如果秦帝對山東不是這樣不耐煩的態度,那恐怕大秦依舊是山東諸侯無法相抗的力量。
無他,因為秦有曹參這樣的大才。
他不知道的是,曹參所展現出的這些所謂才幹中,有不少是皇帝的才幹,透過曹參之口說出來而已。
於是,韓信第二天手持曹參簽發的傳,揣著曹參寫給蕭何的薦書,順利通過武關和四道嶺關隘,怏怏不樂又滿懷希望的駕車沿著武關道向東而去。
_
項羽現在很有些心急火燎。
魏王咎的弟豹,得了宋義贈送的三千卒後一直跟在楚軍中,直到項羽奪了宋義的軍權並揮師救趙時才與楚軍分道揚鑣潛往梁地。
當項羽從巨鹿將秦嘯軍趕走時,魏王豹判斷秦人在山東沒啥力量了,於是放開膽子重新打出魏王旗號,雖然魏地潰卒已被劉邦收割過一次,但他魏王咎之弟豹的旗幟一揚,那些躲迴家裏、藏得比較深的潰卒也都冒了出來,居然讓他又匯集到二萬多近三萬的魏王咎舊卒。
雖然倉促成軍,但魏王豹深知抱緊粗腿的重要性,所以在項羽追擊王離路過梁地時,他直接撥了二萬卒加入了諸侯聯軍。
卒多是好事,還體現了山東諸國共同抗秦的大好形勢,可加上魏王豹的隊伍,項羽所率領的聯軍膨脹到三十五萬。雖然魏王豹也努力在魏地征集了不少糧草,但依舊遠遠不足。因此項羽現在迫切要趕緊打下滎陽,取得敖倉的糧秣積存。
然而在滎陽城下,原本一路駕著四輪軍車奔逃的王離,卻突然不逃了,紮紮實實的在城外構建出五方大陣形製的營壘,一副與滎陽共存亡的架勢。項羽命令齊、燕兩軍各出一萬卒試探性的攻擊了一次,居然絲毫不占上風。
對於王離擺出決戰的樣子,項羽先是一喜,但接著就產生了很大的疑惑。喜,終於有了一個一舉將秦主力軍殲滅在山東的機會;疑惑,王離怎麽會給自己這個機會?
項羽於是沒有壓上全軍與王離立即對陣,而是向東後退十裏紮下了營帳,並明裏暗裏派出了幾批斥侯前去打探滎陽和敖倉的情況。
而後斥侯打探到的結果一報給項羽,他立時就坐不住了,馬上召集聯軍諸將大帳議事。
此時已是八月末,進入晚秋時節。秋高氣爽,陽光燦爛。但帳內從項羽到各將軍,臉上都是陰霾一片。
營中現有的糧秣隻夠支持六日,雖然從齊楚兩地一直在不停的通過河水和鴻溝進行補充,但因為聯軍龐大,對三十五萬眾來說,消耗仍然高於補充的速度。按當前糧草運力,即使補充不斷也最多支撐到十一、二日左右就會告罄。
看來王離的目的是要用糧秣在滎陽城下把諸侯聯軍徹底拖垮,真是好算計。
“諸位將軍都知道我軍糧少,”項羽陰沉著臉,“本將軍原來是意圖盡快奪下滎陽,以敖倉之糧補充軍需。但斥侯已查知,敖倉的糧秣兵甲等輜重,現正在被秦人搶運迴關中,所以敖倉尚有多少存糧已不可知。而如果我等就此罷兵迴國,則前功盡棄不說,若秦軍得知我等退兵,很可能會再次擇一國而伐。若不能趁我軍士氣尚存時給秦人雷霆一擊徹底攻破秦關滅亡暴秦,後果殊難預料。”
“上將軍說得對。”齊將田都率先附和:“齊國與秦相距甚遠,此一番已然勞師遠征至此,若不能一鼓滅秦,士氣必然大降。既然敖倉之糧已成我軍必取,那我等皆奉上將軍令,隨上將軍完成滅秦偉業。”
本來齊國出兵援趙頗有些不情不願,所以若是沒有獲得巨大戰果就這麽迴去了,那在這一路征戰中齊國從糧秣到兵甲再到士卒的損失幾乎等於白費。
更要命的是,如果秦軍再次卷土重來,誰知道目標是趙楚還是燕齊?既然現在已經就要打到秦關,田都當然希望能一勞永逸。
另外,田都和田安都各有私心。這一路追擊王離途中,項羽明明白白多次表露出若能滅秦,則所有參與者都不白幹,田都和田安都可以裂齊土各自封王。兩人此番帶出八萬卒已是齊國現有軍力的大半,隻要有項羽的支持,齊王也隻能徒喚奈何。
“上將軍,”張耳慢條斯理的也發言了:“糧秣不足,軍之大患。不過上將軍以遠少於秦嘯軍力而用破釜沉舟激勵士氣,所以糧秣不足亦可成為再次激發士卒的機會。”
“哦?丞相的意思是,將糧秣不足傳告全軍?”臧荼歪了歪頭看著張耳,“糧秣一直是軍中大事,若卒知斷糧,軍心立散,所以國相此策當慎。”
臧荼自然也是被項羽許過願的,那個燕王韓廣就是一個小吏出身,不過是時運使其稱王,臧荼內心深處很鄙薄之,但沒有大義的機會他也不會公開取而代之。這年代弑君自立是個巨大的人生汙點,沒了大義之名,不但讓人戳脊梁骨,手下人也會變得很難控製,甚至也會想取自己而代之。所以他也需要項羽的支持和合縱滅秦的戰績,但張耳的建議確實很冒險,他不得不提醒一句。
張耳的建議正是項羽所想,既然能在巨鹿玩一次破釜沉舟,用必死之心全力擊破秦軍,現在也一樣可以用糧秣不足作為激勵聯軍奮勇搶糧的理由。隻是當初在巨鹿斷絕後路拚死一戰,所麵對的隻是自己麾下的楚軍,這迴要用斷糧為理由,他也擔心其他諸侯的軍隊會不會因此而潰散。
“國相耳的建議頗合我意。”項羽緊皺的眉頭舒展了一些,甚至還擠出一絲笑意:“沒有退路,拚死一戰,能激發士卒最強的戰力。隻是,本將軍可保證楚軍在壓力下能迸發強勁戰力,但各位將軍能否保證本國軍可承受這樣的壓力呢?畢竟若有一國軍因此潰散,那諸國合力破秦就無法實現了。”
聽了項羽的話,帳內先是短暫的寧靜了一陣,然後就出現了一陣嗡嗡聲,各諸侯軍將領都在自家人中討論本國軍是否能行。項羽也不再說話,又皺著眉頭看看這邊看看那邊,耐心的等待著。
又是田都首先表態:“上將軍,齊軍願奉上將軍拚死破秦。”
接著是臧荼:“燕多苦寒,所以軍卒悍勇,可以承壓。”
張耳也代表趙軍發話:“此番諸國均為救趙而來,趙卒也受夠了秦軍的壓迫,可從上將軍全力擊賊。”
項羽大為振奮,換上一副剛毅的表情:“如此大善,那就請各位將軍迴營後進行發動,務使各軍的戰力提高到與秦人拚死一決的程度。明日卯時,諸軍整軍,以楚軍為先鋒渡過鴻溝,然後全軍列陣,誓與秦軍決死。”
敖倉,項羽大帳議事的當夜。
因為搶運糧草輜重,所以敖倉周邊一直有重兵防守,但今夜的防範格外嚴密,雖然已經入夜,但十幾隊斥侯也已經向四外放出了三十裏,還有百人一隊的馬隊在四下馳巡。所以在這個夜晚,項羽的斥侯能耐再大,就算進得來,也完全出不去。
敖倉下臨水的裝船碼頭一側,兩個雄壯的身影站在那裏看著一條條船靠岸,然後又迅即離去。
“大將軍,白天斥侯查知聯軍似乎有重大的行動,各國將軍都齊聚到項籍的大帳。”任囂的臉上閃映著火把的光芒。
“想必是準備明天要傾全力給我一擊。”王離有些落寞:“將軍既帶著陛下密詔和中尉軍來,欲將秦嘯全師攜迴,當知此番本將軍從巨鹿一路避戰而退是怎麽迴事。不然本將軍還真想與諸侯軍決戰一場,讓他們知道秦嘯軍的真實戰力。”
閃猴因為一迴來就直奔大堂稟報,還背著三支箭。此刻坐在地上,正有劉邦召來的軍醫為他起出箭鏃並敷藥包紮。
聽到灌嬰詢問,他咧著嘴一副心有餘悸的樣子:“稟將軍,屬下確實對山地較為熟悉,然攻擊我等之人比屬下更善走山地。屬下共四人去秦關探查,留一人看馬,去探查的四人絲毫沒有察覺有秦人躡於我等之後。可迴至四道嶺東三十裏的藏馬之所準備迴返時,屬下五人剛上馬就遭箭攻。屬下馬快,其他四人均亡。甚至在此刻屬下也隻知道來箭方位,仍沒見到發箭之人。”
蕭何略略思索了一下就說道:“主公,參曾言秦帝有三千山地曲,既然斥侯查探到秦帝已至武關,想必閃猴所遇的就是那山地曲卒。”
劉邦震驚中。
灌嬰在宛城就派出了閃猴領另外最善山地行走四個斥侯去探武關,這是稟報了他的。可就是他軍中最善山地行走之人,卻連秦帝所屬山地曲的人都沒看到,就幾乎全給放倒了。
前往武關沿途都是山地,從析縣到武關二百二十裏,別說秦帝親至武關必然帶著那二萬內侍軍而使武關守卒增加到了五萬,與自己的軍力接近一比一了,單就這三千山地曲在析縣到武關的沿線任何一處突然出現,襲擊自己大軍的糧道,這仗就沒法打。
他看了看張良,張良無語了片刻,就直言不諱的說:“沛公,據此看來,攻武關已毫無勝算,不若不去碰武關,留點情麵日後還可通過司農參與關中貿易,必要時還可從關中獲取其他幫助。”
_
“韓信?”胡亥很意外,用別人完全聽不到的聲音小聲嘀咕了一句:“他咋這時候冒出來了?”
史書中韓信真正出場是在劉邦成為漢中王之後,本故事中這會兒項羽還沒拿下滎陽呢。
曹參自然沒有聽到胡亥的小聲嘀咕:“是,依臣觀察,此人頗具才具。”
接著他就把韓信幾乎完全洞悉胡亥想法的一係列說法說了出來,說得胡亥直翻白眼,這家夥也太鬼才了,好在韓信沒有金手指,還沒想到山東日後會演變成劉邦和項羽兩大勢力的對決。
“聖上,韓信聽臣說聖上不想跟山東角力,而是準備向西域擴邊時,臣看到他甚至有些如釋重負,馬上就說願意為聖上開通西域效力。不知聖意如何?”曹參結束了稟奏,把球踢給胡亥。
“聖上,若是此人確有誠意,就把他撥給臣吧。臣考較一下,用到合適的地方。”陳平先動心了。
胡亥看看陳平,看看曹參,沉默了一會兒終於開口:“按你所述,韓信是認為大秦並不像所表現出來的那樣真正瀕臨亡滅,認為項氏並無必勝的把握,所以才來投秦。但他又因你說我並不準備跟山東繼續爭戰而如釋重負,說明此人似乎不太願意加入中原內戰中。”
“要說這人功利心太重也屬正常,而不願內戰,恐是不想與項籍對戰吧。看來項籍雖不用其謀,可對他似乎還算不錯。這個韓信既然知道現在秦與諸侯之戰沒什麽正義啊、反抗暴政啊之類的冠冕堂皇理由,就是借機重新搶奪地盤,說明他想的確實透徹。”
他輕舒一口濁氣:“可你們都清楚,大秦不缺大將軍。大的軍略方麵,有你們;具體戰陣征伐上,有章邯、王離、任囂等人,我要這個韓信做什麽用?”
他伸了個懶腰。
胡亥舒展完了後輕敲著禦案,讓陳平、曹參等人消化一下自己的話,然後就直截了當的對曹參說:“韓信對於秦,是錦上添花。可韓信對於劉季則是雪中送炭,劉季屬下大的方略有張良、酈食其和蕭何輔助,戰場征伐雖有樊噲、周勃那些劉季的兄弟,但缺乏大將軍等級的將兵者。既然天意讓你先遇到了他,那就說明天意認為他應該去幫劉季。既然你已經告訴過他朕對山東平亂沒什麽興致,幹脆把他推薦到劉季那裏去,寫封信讓他去見蕭何。”
曹參頗為遲疑:“聖上若是不用,臣是想過把此人推薦到劉季軍中……”
“隻是臣認為,此人若確實善兵,若助劉季獲取山東全境,則會成為大秦的勁敵。從這個角度說,聖上若真的不用,還不如……”他以手比刃,在頸側一劃。
胡亥滿意的笑了,這個曹參這是真心為大秦著想啊。
笑過之後搖搖頭:“一個人就算再善戰,國雖大,好戰必亡。爾等公卿,須有你這個司農卿主農桑,有李祿主少府匠作,有張蒼主財賦,有頓弱主監察官吏,有李由主律法,有馮去疾主大政日常。沒有這些國之基礎,單憑陳平與陸賈等主軍謀和幾大將軍之善戰,也是無根之木了。”
說著說著,胡亥幹脆站了起來:“一國軍或會敗一陣至數陣,然基礎在則仍有勝機。一國有善戰者或會勝,然後繼乏力則必有完敗之日。所以這個韓信,卿盡管薦到劉季那裏,沒有這麽個人,劉季若想對抗項籍會很艱難。”
曹參被皇帝這份自信給感染了,對皇帝的忠誠進化到接近迷信:“聖上胸襟臣遠不及。”
說著竟然起身走到中間通道上對著胡亥行了一個正拜禮。
“司農卿免禮。”胡亥嘴上謙和的說著,心中卻大為得意,這個曹大司農以後完全能當作與陳平他們一樣的心腹重臣來看待了。
“韓信的事情,就這麽辦吧。當然你不能說是朕的意思,就說是,嗯,大秦主軍略的上卿,”他呲牙對著陳平一樂:“對他沒啥興趣吧。”
陳平雖有些遺憾,倒是很樂意替皇帝背黑鍋:“臣願擔嫉妒賢能之責。”
曹參剛迴到坐席上坐下,聽了皇帝和上卿的對話連忙一拱手:“臣遵詔。”
_
推薦韓信給劉季,說費事也不算太費事,說不費事也有點費事。
說不算太費事,是因為韓信聽曹參說皇帝不想跟山東打亂仗而是把目光看向了西域,本來還有些高興,可是秦帝不給他這個機會,他也隻能在山東內戰中施展才幹了。
現在曹參迴來跟他說,主軍謀的上卿對他婉言謝絕說秦拓西域並不會太費勁,現有戰將已經足矣,他倒也沒有多失落。既然秦無與山東諸侯糾纏撕扯的想法,他去搶章邯、王離等人的飯碗也沒多大意思。
說有點費事,則是曹參建議他去投劉季。
與曆史不同的是,本故事中現在的劉邦沒有武關破秦的聲望,也就是個在山東轉戰的小角色。雖然懷王之約中劉邦擔當了二路伐秦軍中的一路,可劉邦在離開碭郡後的諸次征戰中,實在沒有什麽大的亮點,拿下陳留靠的是裏應外合,陳留也沒有勁旅。而劉邦凡是與秦軍正麵對決基本完敗,讓韓信提不起興趣。
“足下已然離開魯公,上卿又言秦不乏將軍之人,若足下不願事沛公,那或可往趙?”曹參用自己都沒有什麽底氣的話勸慰著韓信:“趙國經此一役,應無可為上將之人了。陳餘因不救巨鹿為張耳所記恨,巨鹿守城良將李齊又戰亡。”
韓信興致缺缺:“代地已為代王左車所占,趙無代地,又有多大作為?燕國邊遠,齊國無進取之心,若秦不用仆,仆難道隻能再歸魯公帳下?魯公帳下也無仆可作為的機會。”
“大司農雖建議仆事沛公,可據仆所聞,沛公軍弱,且無根基之地。現山東各郡各有其主,仆事沛公又有何發展?”韓信繼續沒精打彩的說著。
“燕齊國君皆無進取之心,”曹參耐心解釋著:“足下言趙之情勢也很準確,其他如代之李左車、鄱君吳芮等亦如燕齊,圈地自樂而已,秦皇帝也是如此,但沛公不同。”
曹參停了停,然後目光炯炯的看著韓信:“沛公其誌不小,非甘居人下者。足下可聞聽沛公芒碭斬白蛇之事?”
“赤龍之子斬白龍之子,”韓信麵帶譏笑:“此不過是沛公造勢耳。”
曹參點點頭,又搖搖手:“且不論真假,就以足下所言是沛公造勢,可沛公既然如此造勢,其誌向可小否?”
韓信默然,眼神卻開始閃爍。
曹參接著說:“在下與沛公乃經年摯友,既然沛公顯露這樣的誌向,以其人心性,不達目的必不罷休。”
他微微一笑:“足下認為沛公勢弱,這恰是足下的機會。秦雖退守關中然其勢非弱,所以秦不用足下。沛公雖弱,若在足下手中變弱為強,則足下在沛公眼中必為棟梁。且沛公善識人所能也善用人所長,沛公現已有善軍謀大略之張良,所缺恰是戰必勝、攻必取之上將。足下既然自詡為此類人,若投沛公並為其所重,則可盡展足下之能。”
“而且,”曹參加強了語氣:“在下前數日曾私晤沛公軍丞蕭何,建議沛公以南陽和南郡為基,再圖發展。若足下願助沛公,作為沛公友,在下更為心安。”
韓信的心有些動了。這個曹參如此強烈的幫劉季說話,而他自己也非庸才不然成不了司農卿,看來這個劉季真的值得自己去試試?
“大司農快說服仆了。”韓信臉上終於現出輕鬆的神情,突然又轉為狡黠:“隻是,大司農為秦九卿,如此相助沛公,秦皇帝不會責大司農心懷叛意?”
曹參如此奮力到肆無忌憚的幫助一個山東的反賊,在韓信心中產生了強烈的不真實感,很懷疑曹參在給自己下套。
曹參哈哈大笑:“若非皇帝棄山東,在下自不會如此相助沛公,若在下可參與兵事,恐怕還要設謀對付沛公。”
他鎮定自若的端碗飲茶:“但既然皇帝對山東無意,那在下就可盡力助友人立足。不瞞足下說,沛公軍師張良,當初也是在其入關中探秦動向時恰與在下偶遇,為在下說服而去助沛公的。”
韓信心中對二世皇帝產生了強烈的荒謬感,對眼前的曹參則產生了強烈的佩服。
秦帝這個人簡直是奇葩,而曹參這個人坐著秦的九卿高位卻為反秦友人不斷提供最強助力。如果秦帝對山東不是這樣不耐煩的態度,那恐怕大秦依舊是山東諸侯無法相抗的力量。
無他,因為秦有曹參這樣的大才。
他不知道的是,曹參所展現出的這些所謂才幹中,有不少是皇帝的才幹,透過曹參之口說出來而已。
於是,韓信第二天手持曹參簽發的傳,揣著曹參寫給蕭何的薦書,順利通過武關和四道嶺關隘,怏怏不樂又滿懷希望的駕車沿著武關道向東而去。
_
項羽現在很有些心急火燎。
魏王咎的弟豹,得了宋義贈送的三千卒後一直跟在楚軍中,直到項羽奪了宋義的軍權並揮師救趙時才與楚軍分道揚鑣潛往梁地。
當項羽從巨鹿將秦嘯軍趕走時,魏王豹判斷秦人在山東沒啥力量了,於是放開膽子重新打出魏王旗號,雖然魏地潰卒已被劉邦收割過一次,但他魏王咎之弟豹的旗幟一揚,那些躲迴家裏、藏得比較深的潰卒也都冒了出來,居然讓他又匯集到二萬多近三萬的魏王咎舊卒。
雖然倉促成軍,但魏王豹深知抱緊粗腿的重要性,所以在項羽追擊王離路過梁地時,他直接撥了二萬卒加入了諸侯聯軍。
卒多是好事,還體現了山東諸國共同抗秦的大好形勢,可加上魏王豹的隊伍,項羽所率領的聯軍膨脹到三十五萬。雖然魏王豹也努力在魏地征集了不少糧草,但依舊遠遠不足。因此項羽現在迫切要趕緊打下滎陽,取得敖倉的糧秣積存。
然而在滎陽城下,原本一路駕著四輪軍車奔逃的王離,卻突然不逃了,紮紮實實的在城外構建出五方大陣形製的營壘,一副與滎陽共存亡的架勢。項羽命令齊、燕兩軍各出一萬卒試探性的攻擊了一次,居然絲毫不占上風。
對於王離擺出決戰的樣子,項羽先是一喜,但接著就產生了很大的疑惑。喜,終於有了一個一舉將秦主力軍殲滅在山東的機會;疑惑,王離怎麽會給自己這個機會?
項羽於是沒有壓上全軍與王離立即對陣,而是向東後退十裏紮下了營帳,並明裏暗裏派出了幾批斥侯前去打探滎陽和敖倉的情況。
而後斥侯打探到的結果一報給項羽,他立時就坐不住了,馬上召集聯軍諸將大帳議事。
此時已是八月末,進入晚秋時節。秋高氣爽,陽光燦爛。但帳內從項羽到各將軍,臉上都是陰霾一片。
營中現有的糧秣隻夠支持六日,雖然從齊楚兩地一直在不停的通過河水和鴻溝進行補充,但因為聯軍龐大,對三十五萬眾來說,消耗仍然高於補充的速度。按當前糧草運力,即使補充不斷也最多支撐到十一、二日左右就會告罄。
看來王離的目的是要用糧秣在滎陽城下把諸侯聯軍徹底拖垮,真是好算計。
“諸位將軍都知道我軍糧少,”項羽陰沉著臉,“本將軍原來是意圖盡快奪下滎陽,以敖倉之糧補充軍需。但斥侯已查知,敖倉的糧秣兵甲等輜重,現正在被秦人搶運迴關中,所以敖倉尚有多少存糧已不可知。而如果我等就此罷兵迴國,則前功盡棄不說,若秦軍得知我等退兵,很可能會再次擇一國而伐。若不能趁我軍士氣尚存時給秦人雷霆一擊徹底攻破秦關滅亡暴秦,後果殊難預料。”
“上將軍說得對。”齊將田都率先附和:“齊國與秦相距甚遠,此一番已然勞師遠征至此,若不能一鼓滅秦,士氣必然大降。既然敖倉之糧已成我軍必取,那我等皆奉上將軍令,隨上將軍完成滅秦偉業。”
本來齊國出兵援趙頗有些不情不願,所以若是沒有獲得巨大戰果就這麽迴去了,那在這一路征戰中齊國從糧秣到兵甲再到士卒的損失幾乎等於白費。
更要命的是,如果秦軍再次卷土重來,誰知道目標是趙楚還是燕齊?既然現在已經就要打到秦關,田都當然希望能一勞永逸。
另外,田都和田安都各有私心。這一路追擊王離途中,項羽明明白白多次表露出若能滅秦,則所有參與者都不白幹,田都和田安都可以裂齊土各自封王。兩人此番帶出八萬卒已是齊國現有軍力的大半,隻要有項羽的支持,齊王也隻能徒喚奈何。
“上將軍,”張耳慢條斯理的也發言了:“糧秣不足,軍之大患。不過上將軍以遠少於秦嘯軍力而用破釜沉舟激勵士氣,所以糧秣不足亦可成為再次激發士卒的機會。”
“哦?丞相的意思是,將糧秣不足傳告全軍?”臧荼歪了歪頭看著張耳,“糧秣一直是軍中大事,若卒知斷糧,軍心立散,所以國相此策當慎。”
臧荼自然也是被項羽許過願的,那個燕王韓廣就是一個小吏出身,不過是時運使其稱王,臧荼內心深處很鄙薄之,但沒有大義的機會他也不會公開取而代之。這年代弑君自立是個巨大的人生汙點,沒了大義之名,不但讓人戳脊梁骨,手下人也會變得很難控製,甚至也會想取自己而代之。所以他也需要項羽的支持和合縱滅秦的戰績,但張耳的建議確實很冒險,他不得不提醒一句。
張耳的建議正是項羽所想,既然能在巨鹿玩一次破釜沉舟,用必死之心全力擊破秦軍,現在也一樣可以用糧秣不足作為激勵聯軍奮勇搶糧的理由。隻是當初在巨鹿斷絕後路拚死一戰,所麵對的隻是自己麾下的楚軍,這迴要用斷糧為理由,他也擔心其他諸侯的軍隊會不會因此而潰散。
“國相耳的建議頗合我意。”項羽緊皺的眉頭舒展了一些,甚至還擠出一絲笑意:“沒有退路,拚死一戰,能激發士卒最強的戰力。隻是,本將軍可保證楚軍在壓力下能迸發強勁戰力,但各位將軍能否保證本國軍可承受這樣的壓力呢?畢竟若有一國軍因此潰散,那諸國合力破秦就無法實現了。”
聽了項羽的話,帳內先是短暫的寧靜了一陣,然後就出現了一陣嗡嗡聲,各諸侯軍將領都在自家人中討論本國軍是否能行。項羽也不再說話,又皺著眉頭看看這邊看看那邊,耐心的等待著。
又是田都首先表態:“上將軍,齊軍願奉上將軍拚死破秦。”
接著是臧荼:“燕多苦寒,所以軍卒悍勇,可以承壓。”
張耳也代表趙軍發話:“此番諸國均為救趙而來,趙卒也受夠了秦軍的壓迫,可從上將軍全力擊賊。”
項羽大為振奮,換上一副剛毅的表情:“如此大善,那就請各位將軍迴營後進行發動,務使各軍的戰力提高到與秦人拚死一決的程度。明日卯時,諸軍整軍,以楚軍為先鋒渡過鴻溝,然後全軍列陣,誓與秦軍決死。”
敖倉,項羽大帳議事的當夜。
因為搶運糧草輜重,所以敖倉周邊一直有重兵防守,但今夜的防範格外嚴密,雖然已經入夜,但十幾隊斥侯也已經向四外放出了三十裏,還有百人一隊的馬隊在四下馳巡。所以在這個夜晚,項羽的斥侯能耐再大,就算進得來,也完全出不去。
敖倉下臨水的裝船碼頭一側,兩個雄壯的身影站在那裏看著一條條船靠岸,然後又迅即離去。
“大將軍,白天斥侯查知聯軍似乎有重大的行動,各國將軍都齊聚到項籍的大帳。”任囂的臉上閃映著火把的光芒。
“想必是準備明天要傾全力給我一擊。”王離有些落寞:“將軍既帶著陛下密詔和中尉軍來,欲將秦嘯全師攜迴,當知此番本將軍從巨鹿一路避戰而退是怎麽迴事。不然本將軍還真想與諸侯軍決戰一場,讓他們知道秦嘯軍的真實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