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笑了笑,剛才自己已經在公卿會上把問題說的那麽明確了,可這些老秦臣還是扭不過這個彎兒啊。
陳平很理解皇帝的想法,也很讚同皇帝的想法。看皇帝沒說話,於是“替君分憂”的向公子嬰舉爵示意:“王上和諸位老秦忠臣都經曆了始皇帝滅六國的大時代,自然不願秦土複失,臣也感同身受。”
“但臣要說真心話的話,臣更想勸諫陛下,”他向胡亥雙手舉爵代禮,“直接撲殺陳勝王的餘孽,然後撤軍迴關中,看山東局勢變化,扶弱抗強,讓他們內鬥起來。”
他拿過旁邊侍候的禽卑手中酒勺,殷勤的給公子嬰滿上酒:“老秦臣現在看到的是秦銳軍的戰無不勝,王上對山東民心也所知不多啊。不知王上剛才注意到沒有,太尉劫建議調北軍南下平叛時,臣與從山東來或知曉山東局麵的臣僚,都並無附和之意?山東百姓對秦怨懟很深,隻要這份怨氣未散,有人振臂唿,就會有應者,被秦銳擊潰的散卒不敢迴鄉也會尋找其他反秦者去投,哪怕現在陛下下詔大赦,也不會有多少人肯信……他們若不在心裏開始厭倦戰亂,即使秦銳加上北疆軍近五十萬之眾,也難徹底平靖。此與滅國大不同也。”
公子嬰想了想,似乎依舊心有不忿:“陛下乃明君,以明君當世,若還使秦失山東,臣不甘心也。”
胡亥這迴不是微笑了,介乎於微笑和大笑之間了:“皇兄是明白人,莫說皇兄不甘心,我又何嚐願意如此?還要扮扮昏君,還要背負丟掉山東的罵名。”
胡亥把笑容一斂:“然民心既然喪失而導致山東糜爛如此,雖非我之過,但也是我之過。當初誰又知道趙高禍國的狼子野心如斯呢?”
他心中暗罵真正的胡亥不能看清趙高的真麵目,順便又把秦始皇罵了罵。不過轉念一想,要不是自己是帶著金手指來撥弄曆史,也未必就比這父子二人強到哪兒去。
說起來,秦始皇最該罵,但在這時代又不能直指父之過。
皇帝一自責,公子嬰受不住了:“陛下攬過,乃臣之罪。”
“行了行了,”胡亥擺擺手,“誰的罪誰的過,於當下大勢轉好皆無裨益。荀子曾言,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現在山東的民心不向秦,秦師鎮亂,不過是江河水起而四處補堤,再加上北疆軍,也不過是補堤的力量再增加一些。可真正的大水尚未至,也就是那些遺族士子所領真有戰力的叛軍尚未與秦銳接戰,若此時再投入北疆邊軍,我們的賭注就太大了,不但賭上了北軍,還賭上了河南地。而若兩軍皆敗,且不說損失兵將多少,單就士氣而言,即便撤迴關中,還有守關禦敵之力否?”
“輔王,”陳平自然理解皇帝並且也讚同皇帝,胡亥一落音,他就向皇帝略一拱手,接過話來,“臣雖知山東民意,不過王上或許認為臣與陛下理念相同,所言山東事過於附和陛下。”
公子嬰一聽陳平這麽說,仿佛是在說陳平讒佞皇帝一般,連忙舉爵欲言自己並無此意。
陳平一笑,不等公子嬰開口就接著說:“王上可詢治粟內史丞(曹)參,他是山東楚地人。王上還可詢廷尉(李)由,他乃老秦臣。剛才此二者都沒有讚同太尉劫的意思,就是因為他們都與臣一樣,對山東了解更多。”
陳平說話的時候,胡亥慢條斯理的飲著茶,笑眯眯的看看陳平,看看公子嬰,聽到陳平建議公子嬰去諮詢曹參和李由,他插了一句:“上卿的建議不錯,曹參乃我強行征辟而來,自不會諛我。李由乃太師之子,也不會願意坐視山東糜爛。這二人的看法,可以說明山東的實際現狀。”
史書中的曹參殺了史書中的李由,是因為曆史中的曹參並沒有遇到不是曆史中的“胡亥”,還被強征到了關中。史書中的李由熱衷於消滅義軍,主動從三川出擊而在雍丘被身為義軍的曹參殺了,這也是因為沒有遇到不是曆史中的“胡亥”,無法想象皇帝能夠有以退為進、主動收縮的思路。
然而了解山東民心的楚人曹參和同樣了解山東民心的秦臣李由(如果按李斯的出身,李由也算楚人),都知道山東現在的局麵,光靠投入大兵鎮壓,那不過是按下葫蘆起了瓢,並不真正解決問題。
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隻有兩個,推翻暴秦給老百姓出氣,或者秦推新法讓老百姓滿意。推新法是咱們的胡亥所願,可民心已經亂了,躁動了,暴秦說什麽,老百姓在這種形勢中也無法相信了,就算相信也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來執行了。
胡亥向公子嬰一舉茶碗:“皇兄詢過他們之後若能理解我的意思,我還指望皇兄代我去說服其他老秦大臣。”
他略微沉吟了一下:“至於馮劫就不用你去說服了,我想相去疾自會先說服於他。”
胡亥想起剛才馮劫慷慨諫言調北疆軍與秦銳軍共同平叛時,馮去疾憂慮的眼神看看自己的兒子,又偷偷窺視一下皇帝的表情,不由得麵部露出一個帶著幾分邪惡的笑。
從馮劫上次違詔阻止向周文降卒發放金鐵農具,到這次又質疑皇帝的決策,胡亥都沒有真的對馮劫產生怒意。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沒啥政治頭腦的純種軍人,也是胡亥了解老秦軍人真實思想的一扇窗。當然如果馮劫太過分的影響到了大勢,胡亥也不會吝惜處置他。至少在現在,馮劫的作為還會受到作為老臣、老政治家的馮去疾製約,所以馮劫也鬧不出什麽大事。
“不知上卿對山東現在各路反軍、乃至反王怎麽看?”胡亥安撫了公子嬰後,又向陳平提出問題。
“陛下,臣認為,齊王、燕王,還有鄱君吳芮等,皆不足為慮。一則這類反王離關中甚遠,對關中威脅不大,二則這類人等也非有大誌滅秦,不過是劃地為王自得其樂。”
陳平譏諷的笑笑,“韓魏,韓過於羸弱,魏雖自認為強者,大將軍邯以六萬秦銳破十三萬魏齊聯軍,魏人自此畏秦矣。所以於秦有大害者,仍為趙楚。趙地目前為李良所控,並歸降大秦。但武臣之臣,如張耳、陳餘若複起,李良現有三萬餘部眾仍不可抗,現在趙地尚不能駐秦銳大軍震懾,趙人又因當年武安君(白)起坑卒記恨秦人,是位列其二最恨大秦之地,臣認為趙地難安。好在陛下已將代地從故趙國剝離,就算趙人仇秦,也無法獨自成軍威脅關中。”
陳平停下來飲了口酒,看了看皇帝和公子嬰,見二人對自己的分析都很有興趣,接著說道:“最大的威脅還是楚人。楚地廣袤,當年始皇帝滅楚時大將軍翦(王翦)言非六十萬卒不足滅楚,皆因滅楚王廷易,守楚地難,需得一地即駐軍以防楚人反撲,並要施以重典。在當今的情勢下,臣不讚同太尉劫合兩軍之力平叛,也是當今反秦已非僅楚一地。當年六十萬卒隻針對楚人,而今五十萬卒還要防範趙燕齊在秦與楚對戰時由後側進擊,顯然兵力大不足。”
“從各個反王反軍的分析上,景駒雖為楚王族正統,但手中軍力不足且無真正的兵家為將帥。會稽項梁自反秦以來,基本仍守於郡內並未向外擴張,這段時間必然是在強化練兵,所以此乃大害,其軍力未必會弱於秦銳,甚至強於邊軍也不是不可能的。”
他又停了停,舉手向胡亥施禮:“臣所言現在即撤迴秦銳閉守關中,就是不想讓秦銳與項梁戰而敗,削弱秦銳當前的高漲士氣。”
胡亥搖搖頭:“上卿想過沒有,項梁兵強,且昔年秦滅楚時項燕雖敗,卻也讓項氏在楚地獲得了極大的聲望。項梁作為項氏傳人,殺趙高得占會稽的過程中老謀深算。此人既有聲望,還有謀者範增相助,並手握強兵,這樣各路反軍無論在聲望還是在軍力上,都無法與其相爭,且項梁和範增定然會凝聚所有反秦力量以謀關中,如此山東就很難出現內鬥的情形。即使聯軍無法攻入關中,想要山東內部產生內爭,可能也需要下很大的氣力,並等待很多年使其內部矛盾慢慢激化。”
胡亥把茶碗重重的在案上一頓:“此人不除,秦銳不歸!”
_
無論從小皇帝的角度,還是從景駒的角度,抑或從楚大司馬秦嘉的角度,項梁都是必殺之人。隻可惜,景駒和秦嘉都沒有意識到項梁對他們新建的楚國小王廷的嚴重威脅。
在我們的胡亥所來自的那個後世的時代曾經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雖說這句話裏的槍是熱兵器而不是古代長槍,但在古代,握有長槍杆子一樣是亂世裏取得政權的必須。
長槍出自隋末唐初,是矛與槊的替代物,在秦時沒有槍與槊,項梁無疑是握著很強大的長矛杆子。秦嘉雖然也握著矛杆子,但他的長矛顯然沒有項梁手中的堅實和鋒銳,隻是大司馬嘉尚不自知。
景駒稱王的典禮必然是想要做成一個很隆重的場麵,可由於實際上景駒、秦嘉等人沒有陳勝生死的確切消息,所以心裏多少還是有點發虛,因此稱王典禮隻是自家人做了一個慶典,都沒有邀請周圍的齊、燕參加。
景駒稱王,景駒本人和寧君心中並不踏實,最高興的隻是秦嘉那一票人。秦嘉從一個江湖豪客一躍而成為楚國的大司馬,跨入了高門顯貴的行列,其興奮之情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樣,和秦嘉一同攻打東海郡的董繅、朱雞石、鄭布、丁疾等也都覺得自己跨入正統高官行列,自然同樣興奮莫名。這不,為了能夠在成為大司馬後通過開疆拓土,呃,應該說收複楚國故土同時打擊暴秦的黑暗統治,大司馬嘉早就規劃了一個戰略,首先向北與秦人占領區開戰,目標就瞄準了方與。
這是個有意思的情況,當初劉邦在豐沛起事,首要目標也是奔著方與和胡陵。
方與,大約是今天的山東魚台縣附近,胡陵則在現在沛縣正北邊的微山湖裏,景駒起事的留縣也在今天微山湖的湖水裏,胡陵在留縣的西北。
此時劉邦因為秦銳雷霆破魏,嚇得已經跑到了泗水亭北麵的薛地,所以沛縣是無人占據的狀態。秦嘉準備跨過沛縣向著距離自己最近的秦人地盤攻擊,順手把沛縣收入囊中。
當然他也想過向南,但彭城以南也是一鍋粥的狀態,各路小義軍你來我往。
秦嘉不是項梁,項梁才不管你是不是義軍,我想要這塊地,你要麽投奔我,要麽讓出地盤,要麽被我幹掉,是典型的政治家姿態。而秦嘉出身豪客,有點講義氣的心理,既然都反秦,我也不好吃掉你,除非你自願投靠。這就是政治家與江湖人的區別,也是江湖人幹不過政治家的原因。另外,秦嘉多少也有拉攏項梁的想法,留著南方讓項梁向北前來投靠,也算給項梁的麵子。
雖然秦嘉有點兒自大,但也不算狂妄自大。他知道自己的兵力有限,因此希望能夠聯合齊國一起攻打方與。齊國可以不攻城,但如果能靠攏過來做出一些姿態,就可以牽製方與北麵的秦軍,讓自己順利攻下方與之後,能再集中精力向西攻擊定陶。於是,他派出了一個故楚遺族名叫公孫慶的出使齊國,遊說齊國加入到打擊暴秦的正義行列中。
彭城北門,秦嘉正在向楚王駒行禮辭行。鬥爭昂揚的一排排楚卒行列齊整、旌旗飛揚的一隊一隊行出城門,在城外組成行軍陣列,數十騎斥侯打馬揚鞭卷起一路煙塵已經先行向北而去。
看上去熱熱鬧鬧的出征大軍,實際上第一站是前往留縣,在留縣休整兩日。第二站是沛縣,在這裏做最後的休整(如果沛縣有其他義軍則商量暫時借住)。第三站則是從沛縣向北進攻胡陵,如能順利拿下就以胡陵為輜重轉運地,如不能順利拿下則留兵圍困,免得胡陵秦軍威脅自身糧道,同時以泗水亭為輜重轉運地。
胡陵雖不大,可經曆了劉邦等多路義軍來來迴迴的攻擊,不斷加固城池,城高牆厚很難攻打,而且由於城小,可供攻城部隊施展的空間還不夠,所以胡陵內部並不需要多少人防守,當然也沒有足夠的人出擊去打別人,所以圍起來基本就可以放心。
從彭城出發的楚軍共有兩萬三千人,其中三千人是跟隨寧君駐留在留縣,為彭城留出向北的後路,名義上則是為秦嘉留出退路並提供糧秣輜重的保障,大司馬嘉最終是帶領兩萬卒去攻打方與。彭城由丁疾帶領的約八千人駐守衛護楚王駒,跟著大司馬嘉攻伐的將軍則為董緶、朱雞石、鄭布,和季鳩,對,就是在鄧說圓陣上反水的“秦人內奸”季鳩。
季鳩先帶了百十來人去投寧君,當然不會說自己是戰敗的陳勝軍卒,隻說是仰慕景駒的小股義軍。寧君比較謹慎沒有將季鳩留在自己控製的那一萬卒中,而是推給了秦嘉。原本胡亥是想要季鳩留在寧君軍中能夠對景駒有較好的保護,被寧君的小心翼翼給破壞掉了。不過倒也無妨,胡亥在得知此情之後,就命季鳩在秦嘉軍中努力發展,以便在日後秦嘉被項梁擊殺時,順勢加入到項氏軍中,做個長久的臥底。
季鳩相比於各路義軍而言具有相當好的軍事素質,所以很快就在秦嘉軍中嶄露頭角,沒多久就已經可以與當初和秦嘉一同舉事的董緶等人同為將軍,麾下指揮四千楚軍不說,全部景駒名下楚軍的練兵也都由季鳩那一票人承包了。短短的時間內,景駒軍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景象,這也順勢抬高了季鳩的地位,簡直成了秦嘉帳中的帥才。此番秦嘉討伐方與,季鳩的四千楚軍就是先鋒軍。
_
秦銳追擊陳勝隻追到城父就停下來了,但陳勝逃出城父時並不知道,他很害怕秦銳繼續跟著他向東追殺,於是玩兒了個小心眼,出城父後很快就掉頭向南逃到了汝陰(今安徽阜陽附近)。經後軍斥侯報說秦銳並沒有出城父繼續追擊,他總算稍稍鬆了口氣,開始盤點自己還剩下的家底。
雖然從城父卷人卷糧卷輜重,帶出了約三萬人,可從城父到汝陰三百多裏路上就逃掉了將近四千,再次隻剩下二萬六千人左右。篩選過後,除去傷病外也就還有二萬可用之卒。
鑒於這一路上隻有呂臣忠心耿耿的跟隨他,所以陳勝將其中一萬二千人交給了呂臣,自己留下八千最精銳的士卒當作王師拱衛。呂臣建議由他先行前往位於汝陰東北方向的下城父,主要是那邊不但還有部分糧秣,而且備辦了不少船隻,是前一陣為了陳勝“移駕”東南所預備的,呂臣前往下城父也可監視城父的秦軍動向。
陳勝準備在汝陰休整十日,若秦軍沒有東追的跡象,就也前往下城父暫駐。汝陰這個地方本不是陳勝東逃的預備路線,所以糧秣不足不說,還缺乏相應的船隻能讓陳勝有足夠的輜重運輸能力。
陳勝在汝陰向項梁派出了使者,聲明自己將在一月內抵達廣陵並攻占那裏當做新的王都,“詔令”大將軍梁帶軍靠攏過來,“衛護王都並商談討秦大業。”
_
豐水上,一條中等的貨船向東行駛,張良立於船頭,壯仆立於側後。
從函穀道出關中一路順利,到雒陽後張良一路換搭不同的順風船向東,從河水入鴻溝轉進汳水,再入豐水,準備到泗水轉向留縣方向。此時他已經靠近了豐水與泗水的交匯點,即後世大名鼎鼎的泗水亭。
他搭乘的這條船目的地就是泗水亭,所以他還需要在泗水亭找尋向南的便船再沿泗水前往留縣。
午時,泗水亭。
張良下了船,壯仆將拉車的馬牽下來,船家的人則幫助將拆散的軺車部件送到岸上。既然是想直接再找一條沿泗水南下的便船,也就沒必要把軺車裝起來。不過張良也考慮到這一帶是大小義軍交錯的地帶,所以如果找不到合適的船時,那也隻能組裝軺車沿陸路去留縣。
泗水亭的岸邊船隻並不是很多,停靠的船家貨主等大都在岸邊幾間簡陋的草棚中稍歇,吃點兒東西。張良和壯仆也隨意的走入了其中一個棚子,跟店家要了壇劣酒,幾個粟米飯團,席地坐下吃喝起來,同時跟棚內的船家打著招唿,問是否有人沿泗水向南而行。
出乎張良意料的是,至少在泗水亭岸邊這個草棚裏暫歇的船家,不但沒有向南而行的,連向北行的也都沒有。
問及原因,船家們告訴張良,前幾天彭城景駒正式稱楚王,大司馬秦嘉隨後整兵將沿泗水北上攻伐胡陵和方與。為了不在這種時候給自己惹麻煩,沿泗水向南和向北的航運,船家貨主們都避了,免得遇到兵,再把自己的船征用了去運輜重。
雖然景駒這一方勢力並不禍民,無論運兵還還是運糧也都照給糧食做運費,但船家們擔心半路被敵對的一方(秦軍)攔截卷入戰鬥,自己的船就有可能損失掉。就算景駒一方賠償船資,可重新造一條新船的時間裏,就隻能停運而坐吃山空了。
張良搖搖頭,跟壯仆商量著,準備吃完東西就去找車馬匠把軺車組裝起來,走陸路前往留縣。兩人正說著,忽然棚中起了一陣輕微的騷動,有人低聲喊著:“大家不要亂動,水上有載兵的船過來了。”隨即棚內一片安靜。
草棚距離泗水河岸隻有幾十步,四麵通透,張良主仆望向泗水,北麵果然遠遠的看到有四、五條船在順水而下,船上插著紅色的旌旗,但因不停擺動看不清上麵的字。
陳平很理解皇帝的想法,也很讚同皇帝的想法。看皇帝沒說話,於是“替君分憂”的向公子嬰舉爵示意:“王上和諸位老秦忠臣都經曆了始皇帝滅六國的大時代,自然不願秦土複失,臣也感同身受。”
“但臣要說真心話的話,臣更想勸諫陛下,”他向胡亥雙手舉爵代禮,“直接撲殺陳勝王的餘孽,然後撤軍迴關中,看山東局勢變化,扶弱抗強,讓他們內鬥起來。”
他拿過旁邊侍候的禽卑手中酒勺,殷勤的給公子嬰滿上酒:“老秦臣現在看到的是秦銳軍的戰無不勝,王上對山東民心也所知不多啊。不知王上剛才注意到沒有,太尉劫建議調北軍南下平叛時,臣與從山東來或知曉山東局麵的臣僚,都並無附和之意?山東百姓對秦怨懟很深,隻要這份怨氣未散,有人振臂唿,就會有應者,被秦銳擊潰的散卒不敢迴鄉也會尋找其他反秦者去投,哪怕現在陛下下詔大赦,也不會有多少人肯信……他們若不在心裏開始厭倦戰亂,即使秦銳加上北疆軍近五十萬之眾,也難徹底平靖。此與滅國大不同也。”
公子嬰想了想,似乎依舊心有不忿:“陛下乃明君,以明君當世,若還使秦失山東,臣不甘心也。”
胡亥這迴不是微笑了,介乎於微笑和大笑之間了:“皇兄是明白人,莫說皇兄不甘心,我又何嚐願意如此?還要扮扮昏君,還要背負丟掉山東的罵名。”
胡亥把笑容一斂:“然民心既然喪失而導致山東糜爛如此,雖非我之過,但也是我之過。當初誰又知道趙高禍國的狼子野心如斯呢?”
他心中暗罵真正的胡亥不能看清趙高的真麵目,順便又把秦始皇罵了罵。不過轉念一想,要不是自己是帶著金手指來撥弄曆史,也未必就比這父子二人強到哪兒去。
說起來,秦始皇最該罵,但在這時代又不能直指父之過。
皇帝一自責,公子嬰受不住了:“陛下攬過,乃臣之罪。”
“行了行了,”胡亥擺擺手,“誰的罪誰的過,於當下大勢轉好皆無裨益。荀子曾言,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現在山東的民心不向秦,秦師鎮亂,不過是江河水起而四處補堤,再加上北疆軍,也不過是補堤的力量再增加一些。可真正的大水尚未至,也就是那些遺族士子所領真有戰力的叛軍尚未與秦銳接戰,若此時再投入北疆邊軍,我們的賭注就太大了,不但賭上了北軍,還賭上了河南地。而若兩軍皆敗,且不說損失兵將多少,單就士氣而言,即便撤迴關中,還有守關禦敵之力否?”
“輔王,”陳平自然理解皇帝並且也讚同皇帝,胡亥一落音,他就向皇帝略一拱手,接過話來,“臣雖知山東民意,不過王上或許認為臣與陛下理念相同,所言山東事過於附和陛下。”
公子嬰一聽陳平這麽說,仿佛是在說陳平讒佞皇帝一般,連忙舉爵欲言自己並無此意。
陳平一笑,不等公子嬰開口就接著說:“王上可詢治粟內史丞(曹)參,他是山東楚地人。王上還可詢廷尉(李)由,他乃老秦臣。剛才此二者都沒有讚同太尉劫的意思,就是因為他們都與臣一樣,對山東了解更多。”
陳平說話的時候,胡亥慢條斯理的飲著茶,笑眯眯的看看陳平,看看公子嬰,聽到陳平建議公子嬰去諮詢曹參和李由,他插了一句:“上卿的建議不錯,曹參乃我強行征辟而來,自不會諛我。李由乃太師之子,也不會願意坐視山東糜爛。這二人的看法,可以說明山東的實際現狀。”
史書中的曹參殺了史書中的李由,是因為曆史中的曹參並沒有遇到不是曆史中的“胡亥”,還被強征到了關中。史書中的李由熱衷於消滅義軍,主動從三川出擊而在雍丘被身為義軍的曹參殺了,這也是因為沒有遇到不是曆史中的“胡亥”,無法想象皇帝能夠有以退為進、主動收縮的思路。
然而了解山東民心的楚人曹參和同樣了解山東民心的秦臣李由(如果按李斯的出身,李由也算楚人),都知道山東現在的局麵,光靠投入大兵鎮壓,那不過是按下葫蘆起了瓢,並不真正解決問題。
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隻有兩個,推翻暴秦給老百姓出氣,或者秦推新法讓老百姓滿意。推新法是咱們的胡亥所願,可民心已經亂了,躁動了,暴秦說什麽,老百姓在這種形勢中也無法相信了,就算相信也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來執行了。
胡亥向公子嬰一舉茶碗:“皇兄詢過他們之後若能理解我的意思,我還指望皇兄代我去說服其他老秦大臣。”
他略微沉吟了一下:“至於馮劫就不用你去說服了,我想相去疾自會先說服於他。”
胡亥想起剛才馮劫慷慨諫言調北疆軍與秦銳軍共同平叛時,馮去疾憂慮的眼神看看自己的兒子,又偷偷窺視一下皇帝的表情,不由得麵部露出一個帶著幾分邪惡的笑。
從馮劫上次違詔阻止向周文降卒發放金鐵農具,到這次又質疑皇帝的決策,胡亥都沒有真的對馮劫產生怒意。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沒啥政治頭腦的純種軍人,也是胡亥了解老秦軍人真實思想的一扇窗。當然如果馮劫太過分的影響到了大勢,胡亥也不會吝惜處置他。至少在現在,馮劫的作為還會受到作為老臣、老政治家的馮去疾製約,所以馮劫也鬧不出什麽大事。
“不知上卿對山東現在各路反軍、乃至反王怎麽看?”胡亥安撫了公子嬰後,又向陳平提出問題。
“陛下,臣認為,齊王、燕王,還有鄱君吳芮等,皆不足為慮。一則這類反王離關中甚遠,對關中威脅不大,二則這類人等也非有大誌滅秦,不過是劃地為王自得其樂。”
陳平譏諷的笑笑,“韓魏,韓過於羸弱,魏雖自認為強者,大將軍邯以六萬秦銳破十三萬魏齊聯軍,魏人自此畏秦矣。所以於秦有大害者,仍為趙楚。趙地目前為李良所控,並歸降大秦。但武臣之臣,如張耳、陳餘若複起,李良現有三萬餘部眾仍不可抗,現在趙地尚不能駐秦銳大軍震懾,趙人又因當年武安君(白)起坑卒記恨秦人,是位列其二最恨大秦之地,臣認為趙地難安。好在陛下已將代地從故趙國剝離,就算趙人仇秦,也無法獨自成軍威脅關中。”
陳平停下來飲了口酒,看了看皇帝和公子嬰,見二人對自己的分析都很有興趣,接著說道:“最大的威脅還是楚人。楚地廣袤,當年始皇帝滅楚時大將軍翦(王翦)言非六十萬卒不足滅楚,皆因滅楚王廷易,守楚地難,需得一地即駐軍以防楚人反撲,並要施以重典。在當今的情勢下,臣不讚同太尉劫合兩軍之力平叛,也是當今反秦已非僅楚一地。當年六十萬卒隻針對楚人,而今五十萬卒還要防範趙燕齊在秦與楚對戰時由後側進擊,顯然兵力大不足。”
“從各個反王反軍的分析上,景駒雖為楚王族正統,但手中軍力不足且無真正的兵家為將帥。會稽項梁自反秦以來,基本仍守於郡內並未向外擴張,這段時間必然是在強化練兵,所以此乃大害,其軍力未必會弱於秦銳,甚至強於邊軍也不是不可能的。”
他又停了停,舉手向胡亥施禮:“臣所言現在即撤迴秦銳閉守關中,就是不想讓秦銳與項梁戰而敗,削弱秦銳當前的高漲士氣。”
胡亥搖搖頭:“上卿想過沒有,項梁兵強,且昔年秦滅楚時項燕雖敗,卻也讓項氏在楚地獲得了極大的聲望。項梁作為項氏傳人,殺趙高得占會稽的過程中老謀深算。此人既有聲望,還有謀者範增相助,並手握強兵,這樣各路反軍無論在聲望還是在軍力上,都無法與其相爭,且項梁和範增定然會凝聚所有反秦力量以謀關中,如此山東就很難出現內鬥的情形。即使聯軍無法攻入關中,想要山東內部產生內爭,可能也需要下很大的氣力,並等待很多年使其內部矛盾慢慢激化。”
胡亥把茶碗重重的在案上一頓:“此人不除,秦銳不歸!”
_
無論從小皇帝的角度,還是從景駒的角度,抑或從楚大司馬秦嘉的角度,項梁都是必殺之人。隻可惜,景駒和秦嘉都沒有意識到項梁對他們新建的楚國小王廷的嚴重威脅。
在我們的胡亥所來自的那個後世的時代曾經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雖說這句話裏的槍是熱兵器而不是古代長槍,但在古代,握有長槍杆子一樣是亂世裏取得政權的必須。
長槍出自隋末唐初,是矛與槊的替代物,在秦時沒有槍與槊,項梁無疑是握著很強大的長矛杆子。秦嘉雖然也握著矛杆子,但他的長矛顯然沒有項梁手中的堅實和鋒銳,隻是大司馬嘉尚不自知。
景駒稱王的典禮必然是想要做成一個很隆重的場麵,可由於實際上景駒、秦嘉等人沒有陳勝生死的確切消息,所以心裏多少還是有點發虛,因此稱王典禮隻是自家人做了一個慶典,都沒有邀請周圍的齊、燕參加。
景駒稱王,景駒本人和寧君心中並不踏實,最高興的隻是秦嘉那一票人。秦嘉從一個江湖豪客一躍而成為楚國的大司馬,跨入了高門顯貴的行列,其興奮之情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樣,和秦嘉一同攻打東海郡的董繅、朱雞石、鄭布、丁疾等也都覺得自己跨入正統高官行列,自然同樣興奮莫名。這不,為了能夠在成為大司馬後通過開疆拓土,呃,應該說收複楚國故土同時打擊暴秦的黑暗統治,大司馬嘉早就規劃了一個戰略,首先向北與秦人占領區開戰,目標就瞄準了方與。
這是個有意思的情況,當初劉邦在豐沛起事,首要目標也是奔著方與和胡陵。
方與,大約是今天的山東魚台縣附近,胡陵則在現在沛縣正北邊的微山湖裏,景駒起事的留縣也在今天微山湖的湖水裏,胡陵在留縣的西北。
此時劉邦因為秦銳雷霆破魏,嚇得已經跑到了泗水亭北麵的薛地,所以沛縣是無人占據的狀態。秦嘉準備跨過沛縣向著距離自己最近的秦人地盤攻擊,順手把沛縣收入囊中。
當然他也想過向南,但彭城以南也是一鍋粥的狀態,各路小義軍你來我往。
秦嘉不是項梁,項梁才不管你是不是義軍,我想要這塊地,你要麽投奔我,要麽讓出地盤,要麽被我幹掉,是典型的政治家姿態。而秦嘉出身豪客,有點講義氣的心理,既然都反秦,我也不好吃掉你,除非你自願投靠。這就是政治家與江湖人的區別,也是江湖人幹不過政治家的原因。另外,秦嘉多少也有拉攏項梁的想法,留著南方讓項梁向北前來投靠,也算給項梁的麵子。
雖然秦嘉有點兒自大,但也不算狂妄自大。他知道自己的兵力有限,因此希望能夠聯合齊國一起攻打方與。齊國可以不攻城,但如果能靠攏過來做出一些姿態,就可以牽製方與北麵的秦軍,讓自己順利攻下方與之後,能再集中精力向西攻擊定陶。於是,他派出了一個故楚遺族名叫公孫慶的出使齊國,遊說齊國加入到打擊暴秦的正義行列中。
彭城北門,秦嘉正在向楚王駒行禮辭行。鬥爭昂揚的一排排楚卒行列齊整、旌旗飛揚的一隊一隊行出城門,在城外組成行軍陣列,數十騎斥侯打馬揚鞭卷起一路煙塵已經先行向北而去。
看上去熱熱鬧鬧的出征大軍,實際上第一站是前往留縣,在留縣休整兩日。第二站是沛縣,在這裏做最後的休整(如果沛縣有其他義軍則商量暫時借住)。第三站則是從沛縣向北進攻胡陵,如能順利拿下就以胡陵為輜重轉運地,如不能順利拿下則留兵圍困,免得胡陵秦軍威脅自身糧道,同時以泗水亭為輜重轉運地。
胡陵雖不大,可經曆了劉邦等多路義軍來來迴迴的攻擊,不斷加固城池,城高牆厚很難攻打,而且由於城小,可供攻城部隊施展的空間還不夠,所以胡陵內部並不需要多少人防守,當然也沒有足夠的人出擊去打別人,所以圍起來基本就可以放心。
從彭城出發的楚軍共有兩萬三千人,其中三千人是跟隨寧君駐留在留縣,為彭城留出向北的後路,名義上則是為秦嘉留出退路並提供糧秣輜重的保障,大司馬嘉最終是帶領兩萬卒去攻打方與。彭城由丁疾帶領的約八千人駐守衛護楚王駒,跟著大司馬嘉攻伐的將軍則為董緶、朱雞石、鄭布,和季鳩,對,就是在鄧說圓陣上反水的“秦人內奸”季鳩。
季鳩先帶了百十來人去投寧君,當然不會說自己是戰敗的陳勝軍卒,隻說是仰慕景駒的小股義軍。寧君比較謹慎沒有將季鳩留在自己控製的那一萬卒中,而是推給了秦嘉。原本胡亥是想要季鳩留在寧君軍中能夠對景駒有較好的保護,被寧君的小心翼翼給破壞掉了。不過倒也無妨,胡亥在得知此情之後,就命季鳩在秦嘉軍中努力發展,以便在日後秦嘉被項梁擊殺時,順勢加入到項氏軍中,做個長久的臥底。
季鳩相比於各路義軍而言具有相當好的軍事素質,所以很快就在秦嘉軍中嶄露頭角,沒多久就已經可以與當初和秦嘉一同舉事的董緶等人同為將軍,麾下指揮四千楚軍不說,全部景駒名下楚軍的練兵也都由季鳩那一票人承包了。短短的時間內,景駒軍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景象,這也順勢抬高了季鳩的地位,簡直成了秦嘉帳中的帥才。此番秦嘉討伐方與,季鳩的四千楚軍就是先鋒軍。
_
秦銳追擊陳勝隻追到城父就停下來了,但陳勝逃出城父時並不知道,他很害怕秦銳繼續跟著他向東追殺,於是玩兒了個小心眼,出城父後很快就掉頭向南逃到了汝陰(今安徽阜陽附近)。經後軍斥侯報說秦銳並沒有出城父繼續追擊,他總算稍稍鬆了口氣,開始盤點自己還剩下的家底。
雖然從城父卷人卷糧卷輜重,帶出了約三萬人,可從城父到汝陰三百多裏路上就逃掉了將近四千,再次隻剩下二萬六千人左右。篩選過後,除去傷病外也就還有二萬可用之卒。
鑒於這一路上隻有呂臣忠心耿耿的跟隨他,所以陳勝將其中一萬二千人交給了呂臣,自己留下八千最精銳的士卒當作王師拱衛。呂臣建議由他先行前往位於汝陰東北方向的下城父,主要是那邊不但還有部分糧秣,而且備辦了不少船隻,是前一陣為了陳勝“移駕”東南所預備的,呂臣前往下城父也可監視城父的秦軍動向。
陳勝準備在汝陰休整十日,若秦軍沒有東追的跡象,就也前往下城父暫駐。汝陰這個地方本不是陳勝東逃的預備路線,所以糧秣不足不說,還缺乏相應的船隻能讓陳勝有足夠的輜重運輸能力。
陳勝在汝陰向項梁派出了使者,聲明自己將在一月內抵達廣陵並攻占那裏當做新的王都,“詔令”大將軍梁帶軍靠攏過來,“衛護王都並商談討秦大業。”
_
豐水上,一條中等的貨船向東行駛,張良立於船頭,壯仆立於側後。
從函穀道出關中一路順利,到雒陽後張良一路換搭不同的順風船向東,從河水入鴻溝轉進汳水,再入豐水,準備到泗水轉向留縣方向。此時他已經靠近了豐水與泗水的交匯點,即後世大名鼎鼎的泗水亭。
他搭乘的這條船目的地就是泗水亭,所以他還需要在泗水亭找尋向南的便船再沿泗水前往留縣。
午時,泗水亭。
張良下了船,壯仆將拉車的馬牽下來,船家的人則幫助將拆散的軺車部件送到岸上。既然是想直接再找一條沿泗水南下的便船,也就沒必要把軺車裝起來。不過張良也考慮到這一帶是大小義軍交錯的地帶,所以如果找不到合適的船時,那也隻能組裝軺車沿陸路去留縣。
泗水亭的岸邊船隻並不是很多,停靠的船家貨主等大都在岸邊幾間簡陋的草棚中稍歇,吃點兒東西。張良和壯仆也隨意的走入了其中一個棚子,跟店家要了壇劣酒,幾個粟米飯團,席地坐下吃喝起來,同時跟棚內的船家打著招唿,問是否有人沿泗水向南而行。
出乎張良意料的是,至少在泗水亭岸邊這個草棚裏暫歇的船家,不但沒有向南而行的,連向北行的也都沒有。
問及原因,船家們告訴張良,前幾天彭城景駒正式稱楚王,大司馬秦嘉隨後整兵將沿泗水北上攻伐胡陵和方與。為了不在這種時候給自己惹麻煩,沿泗水向南和向北的航運,船家貨主們都避了,免得遇到兵,再把自己的船征用了去運輜重。
雖然景駒這一方勢力並不禍民,無論運兵還還是運糧也都照給糧食做運費,但船家們擔心半路被敵對的一方(秦軍)攔截卷入戰鬥,自己的船就有可能損失掉。就算景駒一方賠償船資,可重新造一條新船的時間裏,就隻能停運而坐吃山空了。
張良搖搖頭,跟壯仆商量著,準備吃完東西就去找車馬匠把軺車組裝起來,走陸路前往留縣。兩人正說著,忽然棚中起了一陣輕微的騷動,有人低聲喊著:“大家不要亂動,水上有載兵的船過來了。”隨即棚內一片安靜。
草棚距離泗水河岸隻有幾十步,四麵通透,張良主仆望向泗水,北麵果然遠遠的看到有四、五條船在順水而下,船上插著紅色的旌旗,但因不停擺動看不清上麵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