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現在卯正三刻,馬上就到辰時了。”韓談答道。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胡亥掐著手指頭算了算,那現在就是6點半,即將到7點。“召上官甲來。”
上官甲就像根本沒睡覺似的,精神飽滿甲胄鮮明的踏入殿中。
“上官甲,趙賁啟程了?”
上官甲行禮:“嗨,陛下,軍侯已經帶隊前行了。”
胡亥取下一支筆,在總有備用研墨的硯台裏蘸了蘸,拉出兩幅絹帛分別匆匆寫下一些字,並摘下脖子上的私璽蓋上印,先遞給上官甲一個:“你使人追上趙賁,把此詔給他,讓他一旦遇到趙成往甘泉宮來……如果趙高來也一樣,立即拿下,帶迴鹹陽宮。你先別走,韓談,我記得你會騎馬?”
“陛下,臣能騎。”
胡亥把另一份詔令交給韓談裝入一個帛袋:“那好,你帶此詔及勝邪劍,騎快馬去見衛尉董翳,傳我詔令,讓他把鹹陽宮風雨不透的圍起來,同時把李斯府和趙高府也圍了,把鹹陽令閻樂暫時看管,把趙高和朕的符璽都帶到鹹陽宮。上官甲,你撥四個可靠戶郎衛護韓談去辦這事。人指派好後,馬上迴來。”
“臣遵詔。”上官甲和韓談一起出殿,很快上官甲就又迴來了。
“立即迴鹹陽宮。”胡亥說,“就乘你的輕車,車郎留在甘泉宮待詔,詔左、右中郎將,將其所部步郎留下看押車郎,並把昨夜進宮看管車郎的五百衛尉撤到宮外。戶郎接管車郎車駕,隨我迴鹹陽,左、右中郎將帶所部騎郎,與騎郎將一同隨扈。”
“臣遵詔。陛下,那個人,還有那些宮人和內侍如何處置?”上官甲問。
“你不說我還忘了,那個人捆好裝個袋子,另找一輛輕車帶上,別讓別人看到。至於其他那些人,包括當時殿上角抵的幾人,”胡亥的眼中冷冽起來,“詔令留下的步郎,絞,堵上口別讓他們出聲,然後宮外直接埋了就是。”
“嗨。”上官甲應了一聲,走向殿門傳令。
胡亥對自己這種冷酷的態度並不驚訝,可能是被真身的此時代記憶影響,他發出殺人命令時是毫不猶豫的。更多的,還是這些人運氣不佳,為了遮蓋皇室的羞恥,他們必須死。
胡亥在心中對自己說:就算沒有舊胡亥的記憶影響,他也必須這麽做。
上官甲的輕車已經被一個戶郎駛到了殿台下,上官甲陪著胡亥出殿登車,左、右中郎將和騎郎將的部屬也已經列隊就位。看到皇帝走向輕車時的步態和神情,三個郎將互相交換了一個眼神。幾個月以來皇帝的變化也讓他們心憂,這個皇帝先在東巡中亂發政令、迴鹹陽後又不理朝政熱衷嘻玩沉溺俳戲角抵……今日看來,皇帝似乎又恢複了東巡前的神態,加之剛剛戶郎將所傳詔內容以及昨夜宮門前的一場喧囂……郎將們雖然知道不該打聽的事情不能打聽,但在心頭都複蘇了一些東西。
_
李斯剛吃過朝食。古人通常是吃兩頓飯,即朝食和晚食,即便富貴人家也鮮有吃三頓飯的,李斯已是老人,所以也隻吃兩頓。而且對大臣來說,通常是卯正(6點)朝會,看當天事務多少,巳時(9點到11點)左右基本可結束。因此除了上朝前會吃點兒東西墊底外,在午前吃朝食基本已經成了習慣。
雖然現今二世皇帝駕幸甘泉宮兩月,早就沒了朝會,這習慣還是一直保留下來了。
坐在丞相府內,李斯看著眼前堆放得高高的一卷卷公文竹簡,他心裏卻在想著其他的事情。
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跟隨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采納,為廷尉。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製定有關的禮儀製度,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製,堅持郡縣製;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製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製度。
現在,他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但精神依然矍鑠。
最近一段時間,李斯很有些彷徨。
皇帝去甘泉宮兩個月不見大臣,所有詔命都是趙高傳遞甚至口傳的,也不知道真偽。現在趙高已經顯露出越來越跋扈的跡象,並在大臣中大肆拉關係許宏願,意圖培植自己的勢力,幸而多數大臣並不太看的上趙高微賤的“隱官”出身,而前幾十年中,趙高不就是個始皇帝的馬車夫兼管符璽的小秘書嘛。
軍中將領更痛恨趙高讒言殺了蒙氏兄弟,所以趙高的勢力還暫時無法進入軍中。
問題是,現在有太多的大事需要皇帝決斷,就算是個少年皇帝,至少也要借皇帝之名啊……李斯弄不明白,皇帝在東巡之前所為還是很中規中矩,可東巡時就開始轉性子了。
現在,阿房宮和驪山陵的修造耗費著帝國有限的資源,徭役太重黎民怨氣日增。山東局勢已經開始隱隱出現不穩的跡象,而且要命的是整個山東的軍力空虛,北部匈奴牽扯了大秦二十五萬軍力,南部百越又牽扯住五十萬秦軍和勞役壯夫,其中正兵二十萬內還有老秦人五萬。關中地區隻有兩萬衛尉軍和五萬中尉軍,山東地區則僅各郡各有數千郡兵,這些郡兵還大都是當地六國人,戰力遠不及老秦軍隊,對大秦的忠誠度……..
麵對趙高把皇帝藏起來,自己“代皇帝收文傳詔”的做法,李斯現在是毫無辦法。一應奏章遞上去,又返迴來,有駁迴的,有認可用璽的,他也不知道有多少真的是皇帝的意思。而且,皇帝年少,就算是皇帝親口所言之事,背後是不是還有趙高的影子?
李斯歎了一口氣,拿起一卷公文正要開閱,門外傳來高聲稟報:“衛尉董翳將軍到!”接著,一名戎裝大將闊步而入,雙重長襦披甲,長褲登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弁,弁插雙鶡(一種類似雉雞的鳥)尾,冠帶係於頜下打八字結,脅下佩劍,生的圓麵虯髯,身高八尺,闊肩蜂腰。
來人向李斯行了一個軍禮:“衛尉見過丞相。”
李斯心中一驚,董翳雖為衛尉,正常情況下也都是朝服相見,很少帶甲,今天這是出了什麽事情嗎?
“董將軍,出了什麽事情?”
“稟丞相,陛下已由甘泉宮返迴,特招丞相去鹹陽宮候駕。”
“那你這披甲配劍……”李斯迷惑的看著董翳。
“陛下詔命衛尉軍嚴密管控鹹陽”,董翳又向李斯行了一個軍禮,“請丞相自去宮中,董翳還要去向郎中令傳詔”,說完轉身大步而去。
_
六英宮。
六英宮是鹹陽宮群中的一個舊宮,但也是秦昭王用過的政務宮。趙高比較喜歡在這裏處理政務。當然他還不敢坐在丹陛上,不過此宮在始皇帝時就少有使用,他基本也就把六英宮當作自己的辦公廳了。
趙高坐在丹陛下第一幾案旁,正在翻閱上報皇帝的奏章,並在一卷竹簡上時不時的記上一筆,好提醒自己如何處理這些奏章中所言之事,或者,如何向皇帝“建言”後讓話從那個“皇帝”的口中說出,這樣才夠正統。
一些麵子上的事情還是不能不做的。
看著,寫著,但趙高的精力總是不能完全專注在奏章上。從昨晚起,他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些不踏實,總是有惶然不知身何所依的恍惚,有點像夢中忽然踏空而驚醒的感覺。
趙高想不透這樣的感受從何而來,或許,一方麵是這幾個月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讓自己終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把持朝政,害怕出什麽岔子。另一方麵則是自己的根基目前完全係於帝寵,還遠遠談不上在朝堂上擁有足夠的勢力。而一旦“帝寵”上出了問題,恐怕下場會變得很慘。從大臣們淡漠的目光中讀出的一絲鄙夷,讓他既惱怒又沒有辦法還心中難定。
“還是應該催促一下趙成,盡快把戶郎將先更替了,守衛皇帝門戶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他暗暗拿定了主意,又冷笑一聲:“這幫臣子,早晚要讓汝等知道輕視某的下場。”
把手裏的奏章放到已看過的簡堆上,趙高又拿起一卷竹簡,剛要解繩,一個胖大的內侍慌慌張張的跑了進來,“郎中令,出事了出事了!”
“衛後,怎麽這麽慌慌張張的,出什麽事了?”趙高鄙視的看了一眼鹹陽宮宮令。雖然他被百官鄙夷為“隱官”出身,但他同樣又鄙夷這些非男非女的閹人。
“郎中令,陛下,陛下突然迴鹹陽宮了。”
“啊!”趙高猛地站了起來,高大的身軀差點兒把幾案掀翻。
“怎麽陛下會突然迴鹹陽宮?趙成、越淹還有閻央,沒有阻住陛下嗎?就算擋不住,立即送個消息過來總做得到吧?”
“這個不知道啊”,衛後滿頭大汗,使勁喘著粗氣:“陛下沒有乘皇輿和金根車,直接乘郎中軍戶郎將的輕車入宮的,那個內侍韓談好像是先於陛下迴來的,因為看到他在宮門前迎候陛下。”
趙高在殿內開始打起轉來。為什麽會這樣,為什麽會這樣?一片極端不詳的陰雲迅速籠罩上他的眼眸。
“難道…..”他不敢想下去了,心裏慌亂一團。
“你先出去,想法打探一下趙成和閻央的下落。”趙高轉了幾圈把自己轉的有點頭暈,站住扶著頭說道,“我這就去宮中看看怎麽迴事”。
衛後離開後,趙高腦袋裏各種想法紛至遝來:“要是皇帝未亡……”
他甚至考慮要不要馬上逃走。
“也許是那個娃兒在甘泉宮呆膩了?或者有什麽事情想要找我?”他又從另一相對好一點的方向開始找理由。
“還是先去鹹陽宮看看到底怎麽迴事吧,不能自亂陣腳。”終於拿定了主意,趙高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儀容,看了看旁邊高高的丹陛歎息一聲,正要往殿外走去,殿門突然大開。
在六英宮內,趙高從來都是主上,因此未經他允許殿門就這樣猛然大開,他心頭的火一下就竄了起來,張口就要大罵。
可待他看清來人後,隻能生生把髒話自個兒吞了迴去。
是衛尉卿董翳,雖說兩人都是九卿,可對方既然就這樣大模大樣的直闖入殿,必然是有什麽憑恃,比如……奉詔。
果然,董翳大踏步地走過來,昂然對趙高說:“傳陛下口詔,郎中令立即攜符璽到鹹陽宮候駕。”
兩名持戈衛尉鏘然入殿,分別站到了趙高兩側三步之外。
鹹陽宮。
就在趙高驚惶的時刻,公子嬰的軺車被已守住宮門的戶郎放進了鹹陽宮,不高的車廂板能夠看到車內有一很大的物品,但被用葛布嚴嚴實實的罩著。到了正殿,韓談帶著幾個內侍有些吃力的把東西搬入殿內,公子嬰就又出宮了。
殿內。
胡亥齜牙咧嘴的趴在禦座的靠墊上,這兵車,真顛啊。pp且不提,渾身的骨頭都快分崩離析了。都說自己原來那輛進口名牌轎跑開起來路感過於清晰很顛簸,但和這古代的戰車相比,簡直就是坐在棉花垛上駕駛了。
雖然這幾個月也一直多次乘坐陳平的軺車、姬夷仁的軺車,公子嬰的軺車……但那都是一馬拉的車,也都沒有像今天這麽超快速的奔馳。
輕車用雙馬,奔馳風卷塵。所以,給咱們這位胡亥的感受也就格外的強烈。當然,這也是胡亥精神已經可以適當放鬆的結果。試想若不是重新取迴皇帝大位這般順利,他在高度緊張下根本也不會顧及身體被無減震車輛的摧殘結果。
招手叫過一名叫做菡萏的小宮女,是從胡亥公子時代就一直服侍胡亥的貼身俏婢。胡亥做公子時有四個貼身侍女,這個菡萏與另一名叫做芙蕖的兩姊弟(秦時尚無哥哥妹妹的稱唿)是胡亥乳母的女兒,皇帝東巡沒有帶她們,而在皇帝東巡將歸時,突然被宮令衛後發配去浣衣灑掃,不再侍候皇帝,就像寵妃被打入冷宮一般。
也就是一個時辰前,韓談才來把她們解救出來,半道撞上衛後時這老閹人還要耍威風阻止,結果被跟隨韓談的幾個戶郎直接收拾收拾存入了小黑屋。胡亥乳母和四侍女用最快的速度沐浴更衣剛完,胡亥就進宮了。
“菡萏,過來給我捶捶腰肩,我要散架了。”他有氣無力地說道。
菡萏看到皇帝,心中的喜悅自不必說。而現在胡亥的這種痞賴相,好像自從小公子登基後就沒再見過了吧,剛登基那陣頗有點一本正經,可到開始東巡後,自己就再沒見到小公子了。
菡萏偷偷笑了一下,走過來在胡亥的肩上捏揉起來,又在腰背處不輕不重的捶打著。
“哎,舒服,太舒服了。”他哼哼唧唧的嘀咕著。
這個皇帝的寶座終於到手,原來的真身胡亥要是沒死,不知會如何表現,現在這個冒牌胡亥可算可以徹底放鬆了。至於處置李斯和趙高,不過是演兩場戲而已,眼下先享受小宮女的馬殺雞。
_
李斯因年紀大了,從始皇帝時就特準宮中乘車。殿前下車後,看到殿門前左右兩側,各侍立的二十名執戟郎將都似乎帶著一種肅殺之氣,也不知道是自己想多了,還是真的出了什麽大事。戶郎將上官甲倒是不失恭敬的走過來攙扶了李斯一把,“丞相既到,請在此稍候,待我傳稟陛下”。
“謝過戶郎將”,李斯微微頜首。
“丞相李斯,殿外候駕~~~~”
_
要說在二世元年,胡亥作為皇帝還是擁有絕對的皇權,身邊的郎中軍、衛尉軍都是忠於皇室的。即使在二世三年趙高要自己的女婿閻樂去殺胡亥時,也需要先利用當時的郎中令趙成的權力調開大部分郎中軍,然後用閻樂找來的市井閑民動手才能成功。
現代的人往往低估了那時代人的正統皇權思維模式,而正統和皇權,恰恰是那時代的核心支柱。
且不談遠之兩千年前的秦代,就是在並不太久遠、六百年前的明朝之初,成祖朱棣造他侄子建文皇帝的反,滿朝文武都清晰的知道建文帝不但削藩,而且削的太過徹底,本該就削去兵權無法造反就夠了,建文帝是連王位都要給人家削掉,把幾個叔叔弄進監牢才罷休。武將勳貴們,又有誰不知道建文帝重文輕武,誰不敬佩朱棣能征慣戰?
但是朱棣造侄子的反,帶著幾十萬大兵去討伐他的,恰恰是這幫對他有同情心的武人。為毛?因為朱棣他侄子是正統的皇帝。
同樣說迴秦朝,巨鹿之戰秦軍大敗,但依舊有二十萬軍隊的實力。劉邦邊兜圈子邊擴張實力,最後攻進武關,那是因為李斯和馮去疾與馮劫父子都死了。朝堂上能有點作為的大臣都被趙高殺了,整個大秦的心才算徹底散了,章邯投降了項羽,大秦才真正完蛋了。隻要沒到這個地步,皇權正統就依然是文臣武將的主心骨。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胡亥掐著手指頭算了算,那現在就是6點半,即將到7點。“召上官甲來。”
上官甲就像根本沒睡覺似的,精神飽滿甲胄鮮明的踏入殿中。
“上官甲,趙賁啟程了?”
上官甲行禮:“嗨,陛下,軍侯已經帶隊前行了。”
胡亥取下一支筆,在總有備用研墨的硯台裏蘸了蘸,拉出兩幅絹帛分別匆匆寫下一些字,並摘下脖子上的私璽蓋上印,先遞給上官甲一個:“你使人追上趙賁,把此詔給他,讓他一旦遇到趙成往甘泉宮來……如果趙高來也一樣,立即拿下,帶迴鹹陽宮。你先別走,韓談,我記得你會騎馬?”
“陛下,臣能騎。”
胡亥把另一份詔令交給韓談裝入一個帛袋:“那好,你帶此詔及勝邪劍,騎快馬去見衛尉董翳,傳我詔令,讓他把鹹陽宮風雨不透的圍起來,同時把李斯府和趙高府也圍了,把鹹陽令閻樂暫時看管,把趙高和朕的符璽都帶到鹹陽宮。上官甲,你撥四個可靠戶郎衛護韓談去辦這事。人指派好後,馬上迴來。”
“臣遵詔。”上官甲和韓談一起出殿,很快上官甲就又迴來了。
“立即迴鹹陽宮。”胡亥說,“就乘你的輕車,車郎留在甘泉宮待詔,詔左、右中郎將,將其所部步郎留下看押車郎,並把昨夜進宮看管車郎的五百衛尉撤到宮外。戶郎接管車郎車駕,隨我迴鹹陽,左、右中郎將帶所部騎郎,與騎郎將一同隨扈。”
“臣遵詔。陛下,那個人,還有那些宮人和內侍如何處置?”上官甲問。
“你不說我還忘了,那個人捆好裝個袋子,另找一輛輕車帶上,別讓別人看到。至於其他那些人,包括當時殿上角抵的幾人,”胡亥的眼中冷冽起來,“詔令留下的步郎,絞,堵上口別讓他們出聲,然後宮外直接埋了就是。”
“嗨。”上官甲應了一聲,走向殿門傳令。
胡亥對自己這種冷酷的態度並不驚訝,可能是被真身的此時代記憶影響,他發出殺人命令時是毫不猶豫的。更多的,還是這些人運氣不佳,為了遮蓋皇室的羞恥,他們必須死。
胡亥在心中對自己說:就算沒有舊胡亥的記憶影響,他也必須這麽做。
上官甲的輕車已經被一個戶郎駛到了殿台下,上官甲陪著胡亥出殿登車,左、右中郎將和騎郎將的部屬也已經列隊就位。看到皇帝走向輕車時的步態和神情,三個郎將互相交換了一個眼神。幾個月以來皇帝的變化也讓他們心憂,這個皇帝先在東巡中亂發政令、迴鹹陽後又不理朝政熱衷嘻玩沉溺俳戲角抵……今日看來,皇帝似乎又恢複了東巡前的神態,加之剛剛戶郎將所傳詔內容以及昨夜宮門前的一場喧囂……郎將們雖然知道不該打聽的事情不能打聽,但在心頭都複蘇了一些東西。
_
李斯剛吃過朝食。古人通常是吃兩頓飯,即朝食和晚食,即便富貴人家也鮮有吃三頓飯的,李斯已是老人,所以也隻吃兩頓。而且對大臣來說,通常是卯正(6點)朝會,看當天事務多少,巳時(9點到11點)左右基本可結束。因此除了上朝前會吃點兒東西墊底外,在午前吃朝食基本已經成了習慣。
雖然現今二世皇帝駕幸甘泉宮兩月,早就沒了朝會,這習慣還是一直保留下來了。
坐在丞相府內,李斯看著眼前堆放得高高的一卷卷公文竹簡,他心裏卻在想著其他的事情。
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跟隨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采納,為廷尉。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製定有關的禮儀製度,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製,堅持郡縣製;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製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製度。
現在,他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但精神依然矍鑠。
最近一段時間,李斯很有些彷徨。
皇帝去甘泉宮兩個月不見大臣,所有詔命都是趙高傳遞甚至口傳的,也不知道真偽。現在趙高已經顯露出越來越跋扈的跡象,並在大臣中大肆拉關係許宏願,意圖培植自己的勢力,幸而多數大臣並不太看的上趙高微賤的“隱官”出身,而前幾十年中,趙高不就是個始皇帝的馬車夫兼管符璽的小秘書嘛。
軍中將領更痛恨趙高讒言殺了蒙氏兄弟,所以趙高的勢力還暫時無法進入軍中。
問題是,現在有太多的大事需要皇帝決斷,就算是個少年皇帝,至少也要借皇帝之名啊……李斯弄不明白,皇帝在東巡之前所為還是很中規中矩,可東巡時就開始轉性子了。
現在,阿房宮和驪山陵的修造耗費著帝國有限的資源,徭役太重黎民怨氣日增。山東局勢已經開始隱隱出現不穩的跡象,而且要命的是整個山東的軍力空虛,北部匈奴牽扯了大秦二十五萬軍力,南部百越又牽扯住五十萬秦軍和勞役壯夫,其中正兵二十萬內還有老秦人五萬。關中地區隻有兩萬衛尉軍和五萬中尉軍,山東地區則僅各郡各有數千郡兵,這些郡兵還大都是當地六國人,戰力遠不及老秦軍隊,對大秦的忠誠度……..
麵對趙高把皇帝藏起來,自己“代皇帝收文傳詔”的做法,李斯現在是毫無辦法。一應奏章遞上去,又返迴來,有駁迴的,有認可用璽的,他也不知道有多少真的是皇帝的意思。而且,皇帝年少,就算是皇帝親口所言之事,背後是不是還有趙高的影子?
李斯歎了一口氣,拿起一卷公文正要開閱,門外傳來高聲稟報:“衛尉董翳將軍到!”接著,一名戎裝大將闊步而入,雙重長襦披甲,長褲登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弁,弁插雙鶡(一種類似雉雞的鳥)尾,冠帶係於頜下打八字結,脅下佩劍,生的圓麵虯髯,身高八尺,闊肩蜂腰。
來人向李斯行了一個軍禮:“衛尉見過丞相。”
李斯心中一驚,董翳雖為衛尉,正常情況下也都是朝服相見,很少帶甲,今天這是出了什麽事情嗎?
“董將軍,出了什麽事情?”
“稟丞相,陛下已由甘泉宮返迴,特招丞相去鹹陽宮候駕。”
“那你這披甲配劍……”李斯迷惑的看著董翳。
“陛下詔命衛尉軍嚴密管控鹹陽”,董翳又向李斯行了一個軍禮,“請丞相自去宮中,董翳還要去向郎中令傳詔”,說完轉身大步而去。
_
六英宮。
六英宮是鹹陽宮群中的一個舊宮,但也是秦昭王用過的政務宮。趙高比較喜歡在這裏處理政務。當然他還不敢坐在丹陛上,不過此宮在始皇帝時就少有使用,他基本也就把六英宮當作自己的辦公廳了。
趙高坐在丹陛下第一幾案旁,正在翻閱上報皇帝的奏章,並在一卷竹簡上時不時的記上一筆,好提醒自己如何處理這些奏章中所言之事,或者,如何向皇帝“建言”後讓話從那個“皇帝”的口中說出,這樣才夠正統。
一些麵子上的事情還是不能不做的。
看著,寫著,但趙高的精力總是不能完全專注在奏章上。從昨晚起,他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些不踏實,總是有惶然不知身何所依的恍惚,有點像夢中忽然踏空而驚醒的感覺。
趙高想不透這樣的感受從何而來,或許,一方麵是這幾個月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讓自己終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把持朝政,害怕出什麽岔子。另一方麵則是自己的根基目前完全係於帝寵,還遠遠談不上在朝堂上擁有足夠的勢力。而一旦“帝寵”上出了問題,恐怕下場會變得很慘。從大臣們淡漠的目光中讀出的一絲鄙夷,讓他既惱怒又沒有辦法還心中難定。
“還是應該催促一下趙成,盡快把戶郎將先更替了,守衛皇帝門戶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他暗暗拿定了主意,又冷笑一聲:“這幫臣子,早晚要讓汝等知道輕視某的下場。”
把手裏的奏章放到已看過的簡堆上,趙高又拿起一卷竹簡,剛要解繩,一個胖大的內侍慌慌張張的跑了進來,“郎中令,出事了出事了!”
“衛後,怎麽這麽慌慌張張的,出什麽事了?”趙高鄙視的看了一眼鹹陽宮宮令。雖然他被百官鄙夷為“隱官”出身,但他同樣又鄙夷這些非男非女的閹人。
“郎中令,陛下,陛下突然迴鹹陽宮了。”
“啊!”趙高猛地站了起來,高大的身軀差點兒把幾案掀翻。
“怎麽陛下會突然迴鹹陽宮?趙成、越淹還有閻央,沒有阻住陛下嗎?就算擋不住,立即送個消息過來總做得到吧?”
“這個不知道啊”,衛後滿頭大汗,使勁喘著粗氣:“陛下沒有乘皇輿和金根車,直接乘郎中軍戶郎將的輕車入宮的,那個內侍韓談好像是先於陛下迴來的,因為看到他在宮門前迎候陛下。”
趙高在殿內開始打起轉來。為什麽會這樣,為什麽會這樣?一片極端不詳的陰雲迅速籠罩上他的眼眸。
“難道…..”他不敢想下去了,心裏慌亂一團。
“你先出去,想法打探一下趙成和閻央的下落。”趙高轉了幾圈把自己轉的有點頭暈,站住扶著頭說道,“我這就去宮中看看怎麽迴事”。
衛後離開後,趙高腦袋裏各種想法紛至遝來:“要是皇帝未亡……”
他甚至考慮要不要馬上逃走。
“也許是那個娃兒在甘泉宮呆膩了?或者有什麽事情想要找我?”他又從另一相對好一點的方向開始找理由。
“還是先去鹹陽宮看看到底怎麽迴事吧,不能自亂陣腳。”終於拿定了主意,趙高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儀容,看了看旁邊高高的丹陛歎息一聲,正要往殿外走去,殿門突然大開。
在六英宮內,趙高從來都是主上,因此未經他允許殿門就這樣猛然大開,他心頭的火一下就竄了起來,張口就要大罵。
可待他看清來人後,隻能生生把髒話自個兒吞了迴去。
是衛尉卿董翳,雖說兩人都是九卿,可對方既然就這樣大模大樣的直闖入殿,必然是有什麽憑恃,比如……奉詔。
果然,董翳大踏步地走過來,昂然對趙高說:“傳陛下口詔,郎中令立即攜符璽到鹹陽宮候駕。”
兩名持戈衛尉鏘然入殿,分別站到了趙高兩側三步之外。
鹹陽宮。
就在趙高驚惶的時刻,公子嬰的軺車被已守住宮門的戶郎放進了鹹陽宮,不高的車廂板能夠看到車內有一很大的物品,但被用葛布嚴嚴實實的罩著。到了正殿,韓談帶著幾個內侍有些吃力的把東西搬入殿內,公子嬰就又出宮了。
殿內。
胡亥齜牙咧嘴的趴在禦座的靠墊上,這兵車,真顛啊。pp且不提,渾身的骨頭都快分崩離析了。都說自己原來那輛進口名牌轎跑開起來路感過於清晰很顛簸,但和這古代的戰車相比,簡直就是坐在棉花垛上駕駛了。
雖然這幾個月也一直多次乘坐陳平的軺車、姬夷仁的軺車,公子嬰的軺車……但那都是一馬拉的車,也都沒有像今天這麽超快速的奔馳。
輕車用雙馬,奔馳風卷塵。所以,給咱們這位胡亥的感受也就格外的強烈。當然,這也是胡亥精神已經可以適當放鬆的結果。試想若不是重新取迴皇帝大位這般順利,他在高度緊張下根本也不會顧及身體被無減震車輛的摧殘結果。
招手叫過一名叫做菡萏的小宮女,是從胡亥公子時代就一直服侍胡亥的貼身俏婢。胡亥做公子時有四個貼身侍女,這個菡萏與另一名叫做芙蕖的兩姊弟(秦時尚無哥哥妹妹的稱唿)是胡亥乳母的女兒,皇帝東巡沒有帶她們,而在皇帝東巡將歸時,突然被宮令衛後發配去浣衣灑掃,不再侍候皇帝,就像寵妃被打入冷宮一般。
也就是一個時辰前,韓談才來把她們解救出來,半道撞上衛後時這老閹人還要耍威風阻止,結果被跟隨韓談的幾個戶郎直接收拾收拾存入了小黑屋。胡亥乳母和四侍女用最快的速度沐浴更衣剛完,胡亥就進宮了。
“菡萏,過來給我捶捶腰肩,我要散架了。”他有氣無力地說道。
菡萏看到皇帝,心中的喜悅自不必說。而現在胡亥的這種痞賴相,好像自從小公子登基後就沒再見過了吧,剛登基那陣頗有點一本正經,可到開始東巡後,自己就再沒見到小公子了。
菡萏偷偷笑了一下,走過來在胡亥的肩上捏揉起來,又在腰背處不輕不重的捶打著。
“哎,舒服,太舒服了。”他哼哼唧唧的嘀咕著。
這個皇帝的寶座終於到手,原來的真身胡亥要是沒死,不知會如何表現,現在這個冒牌胡亥可算可以徹底放鬆了。至於處置李斯和趙高,不過是演兩場戲而已,眼下先享受小宮女的馬殺雞。
_
李斯因年紀大了,從始皇帝時就特準宮中乘車。殿前下車後,看到殿門前左右兩側,各侍立的二十名執戟郎將都似乎帶著一種肅殺之氣,也不知道是自己想多了,還是真的出了什麽大事。戶郎將上官甲倒是不失恭敬的走過來攙扶了李斯一把,“丞相既到,請在此稍候,待我傳稟陛下”。
“謝過戶郎將”,李斯微微頜首。
“丞相李斯,殿外候駕~~~~”
_
要說在二世元年,胡亥作為皇帝還是擁有絕對的皇權,身邊的郎中軍、衛尉軍都是忠於皇室的。即使在二世三年趙高要自己的女婿閻樂去殺胡亥時,也需要先利用當時的郎中令趙成的權力調開大部分郎中軍,然後用閻樂找來的市井閑民動手才能成功。
現代的人往往低估了那時代人的正統皇權思維模式,而正統和皇權,恰恰是那時代的核心支柱。
且不談遠之兩千年前的秦代,就是在並不太久遠、六百年前的明朝之初,成祖朱棣造他侄子建文皇帝的反,滿朝文武都清晰的知道建文帝不但削藩,而且削的太過徹底,本該就削去兵權無法造反就夠了,建文帝是連王位都要給人家削掉,把幾個叔叔弄進監牢才罷休。武將勳貴們,又有誰不知道建文帝重文輕武,誰不敬佩朱棣能征慣戰?
但是朱棣造侄子的反,帶著幾十萬大兵去討伐他的,恰恰是這幫對他有同情心的武人。為毛?因為朱棣他侄子是正統的皇帝。
同樣說迴秦朝,巨鹿之戰秦軍大敗,但依舊有二十萬軍隊的實力。劉邦邊兜圈子邊擴張實力,最後攻進武關,那是因為李斯和馮去疾與馮劫父子都死了。朝堂上能有點作為的大臣都被趙高殺了,整個大秦的心才算徹底散了,章邯投降了項羽,大秦才真正完蛋了。隻要沒到這個地步,皇權正統就依然是文臣武將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