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並不缺乏知識淵博,大有才華的人。但對於一群抱有極高理想追求的文人們,正在默默地用他們的禿筆默默地去修整著世界的“殘枝敗葉,”他們雖很容易被社會的名流大家忽略,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文人們,真的在默默地去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普斯文、譚墨文、鄭凱文和陶雅出生於當下繁榮地世界,他們本可以憑借自身的才華,在任意一個行業中嶄露頭角。可他們並沒有這樣做,而們選擇寫作這個行業,還挑選了最平淡,最乏味,最孤獨,最容易討人厭恨的現實題材。因為,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大家所有的熱情都放在了追逐車子、房子和美人、權力……等方麵上,他們很難去靜下心來去讀一篇好的文章,從具有指導意義的道理中去運用和規劃自己的生活。而這是他們的悲哀,也是文人們的悲哀。一個是生而追名利,另一個是生不逢時。若斯文一群人,生於春秋戰國那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那他們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因為,那時候人們,對知識和自我認知的思想方麵,是非常重視的。
當然,即使不生於戰國時代,生於民國,他們也可以憑借著自的思想,去喚醒一群又一群的有誌青年……他們可以像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社會名流們,一起用他們的思想去服務社會……
可天命不可違,我們都沒有選擇出生的權力。隻能在被選中的命運當中,去盡力的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拿儒家的創始人,孔老夫子來說,他出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禮崩樂壞,他不也逆流之上了嗎?
所以,當下的世界,既是他們的不幸,也是他們的機遇。時勢造英雄,偉大的造物主們,絕不會平白無故的把一個沒用的人造出來的。隻要他們造出來的人,都有著各自的使命,追逐幸福的權力……
然而,對於斯文他們來說,全能的造物主耶和華,實在是對他們太殘忍了些。可這也是造物主對他們的偏愛!因為,在《聖經》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當你感到痛苦的時候,那是上帝對你的考驗。當你快樂的時候,那是上帝給你的獎勵。”是的,或許,我們大多數信仰耶穌的,明知宗教本身不過是個寓言,在現實世界是永遠無法找到的。但這個寓言所傳遞出來的至善、至美、至真、至純的良好品德,是不容忽視的。
你可能會發現,當你接近一個信仰宗教的人時,你會感覺她很和藹,很有愛心,那都是宗教本身感化她的,也是她覺得自己開心、幸福的源泉。因為,上帝是最寵愛親近他的人,有給予了他們愛更多人的獎勵……
寫到這裏,讀者們可以簡單理解。當然,可能有些讀者們覺得我寫跑題了。我很抱歉,那我們接著斯文的故事,繼續去說。
普斯文作為溫良社的創始人,他最後把溫良社放到了北京,一直為弘揚心靈生活奮鬥終生,他們的溫良社,治愈了無數個抑鬱症、躁狂症等多方麵的精神疾病。同時,給無數青年們從思想覺悟到精神品質,提供了很大的指導意義。可當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斯文的心髒病發作了,這一次,上帝沒有勸服死神,而是讓死神帶走了他。因為,他的使命完成了,死亡,對斯文來說,也是一種偏愛!
普斯文生於1990年6月19日,終於2067年7月18日。7月18日的這天,斯文像往常一樣寫作。不知他寫了多久,隻記得,他在最後一個字上,畫上了一個不大規整的句號後。普斯文安詳地趴坐在寫字桌上,就這樣默默地離開了。他在臨走之前,在空白頁上寫下了這樣的一句詩。“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寫完後,鉛筆緩緩落地,斯文趴在寫字桌上“睡”去了……
譚墨文,溫良社創始人代表之一,他主要是以寫從上古時期,一直到現代的曆史人物故事。他的故事當中,采用的每一個人物,都可以從他們身上找出具備良好道德的人物的代表,外加譚墨文的文韜華辭,幽默風趣的解讀,吸引了大批熱愛曆史文學和廣大群眾的熱愛。這算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時刻了,可是,人越是在高光的時候,越容易跌倒。當然,譚墨文並沒有在曆史文學上跌倒,而是跌倒在有限的生命當中。
對於文人來說,很大部分文人都喜歡遊山玩水,特別是到了晚年的文人。他們更喜歡去旅遊,去看祖國的大好河山。這也是他們對這個世界不舍的一種彌補方式……
譚墨文生於1875年2月6日,終於2062年6月18日。他是在登珠穆朗瑪峰的過程中,由於年老和體力不支,加上越往上爬,珠峰的天氣就越惡劣。不慎落崖而亡,當他的子女、妻子和斯文一群人找到他的時候,他的身體歪歪斜斜地躺在一塊巨石上,就這樣。這位一生追求曆史的作家,以這種令人意難平的方式,結束了他坎坷而燦爛的人生……
陶雅,作為溫良社的創始人代表,皆溫良社主力、先鋒,她的詩詞頗有李清照的婉約之風,可這種婉約,夾雜著杜甫和李白的現實主義和豪放的理想主義。她一直提倡,“詩詞在我心,溫良傳美名”的寫作初衷,把她所有的一切都奉獻給了詩詞。若不是晚年與斯文相伴,她可以算是一生未嫁。
她以詩詞熏陶自我的靈魂,活在精神的世界裏。她的美德,無論放在當下還是古代,她都可以與四大美女媲美。可是,這位“美人”的離去,令人惋惜。像她這樣賢良淑德,又有智慧的女人,卻以獨善其身,不以世俗之名而活著,追求極致的理想生活狀態。放眼當下,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她生於1992年5月13日,終於2069年4月23日。她的晚年是很淒美的,剛與斯文修成正果,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斯文被迫因生命的盡頭,無奈棄她而去……
她走的時候,懷裏還抱著李清照的詩詞歌賦。而翻開的詩詞中,有這樣一句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詩句,在風中若隱若現,她依靠在斯文之前住過的茅屋的大門口,懶懶地曬著太陽,在太陽落山的那一刻,她的眼睛,緩緩閉上,這一閉,就再也睜不開了……
鄭凱文,他作為溫良社中年紀最大的,他在加入溫良社時,已經是58歲,而他離開卻是最晚的。他終於2073年12月6日,在這個寒冬臘月裏,他的生命,在一篇偏激的文章中離去。他在被捕入獄後,由於身體的病痛和精神失意的重壓下,他走了。這位新時代文學狂士,在這種不體麵的監獄當中離開了這個世界。
今天,斯文在與眾人商議過後,雖然,孫自明一直苦勸他們留下,可他還是選擇了離開。當他們一起走出校門,迴眸之時,他們麵帶微笑,這一笑,就是與學校的訣別……
普斯文、譚墨文、鄭凱文和陶雅出生於當下繁榮地世界,他們本可以憑借自身的才華,在任意一個行業中嶄露頭角。可他們並沒有這樣做,而們選擇寫作這個行業,還挑選了最平淡,最乏味,最孤獨,最容易討人厭恨的現實題材。因為,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大家所有的熱情都放在了追逐車子、房子和美人、權力……等方麵上,他們很難去靜下心來去讀一篇好的文章,從具有指導意義的道理中去運用和規劃自己的生活。而這是他們的悲哀,也是文人們的悲哀。一個是生而追名利,另一個是生不逢時。若斯文一群人,生於春秋戰國那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那他們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因為,那時候人們,對知識和自我認知的思想方麵,是非常重視的。
當然,即使不生於戰國時代,生於民國,他們也可以憑借著自的思想,去喚醒一群又一群的有誌青年……他們可以像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社會名流們,一起用他們的思想去服務社會……
可天命不可違,我們都沒有選擇出生的權力。隻能在被選中的命運當中,去盡力的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拿儒家的創始人,孔老夫子來說,他出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禮崩樂壞,他不也逆流之上了嗎?
所以,當下的世界,既是他們的不幸,也是他們的機遇。時勢造英雄,偉大的造物主們,絕不會平白無故的把一個沒用的人造出來的。隻要他們造出來的人,都有著各自的使命,追逐幸福的權力……
然而,對於斯文他們來說,全能的造物主耶和華,實在是對他們太殘忍了些。可這也是造物主對他們的偏愛!因為,在《聖經》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當你感到痛苦的時候,那是上帝對你的考驗。當你快樂的時候,那是上帝給你的獎勵。”是的,或許,我們大多數信仰耶穌的,明知宗教本身不過是個寓言,在現實世界是永遠無法找到的。但這個寓言所傳遞出來的至善、至美、至真、至純的良好品德,是不容忽視的。
你可能會發現,當你接近一個信仰宗教的人時,你會感覺她很和藹,很有愛心,那都是宗教本身感化她的,也是她覺得自己開心、幸福的源泉。因為,上帝是最寵愛親近他的人,有給予了他們愛更多人的獎勵……
寫到這裏,讀者們可以簡單理解。當然,可能有些讀者們覺得我寫跑題了。我很抱歉,那我們接著斯文的故事,繼續去說。
普斯文作為溫良社的創始人,他最後把溫良社放到了北京,一直為弘揚心靈生活奮鬥終生,他們的溫良社,治愈了無數個抑鬱症、躁狂症等多方麵的精神疾病。同時,給無數青年們從思想覺悟到精神品質,提供了很大的指導意義。可當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斯文的心髒病發作了,這一次,上帝沒有勸服死神,而是讓死神帶走了他。因為,他的使命完成了,死亡,對斯文來說,也是一種偏愛!
普斯文生於1990年6月19日,終於2067年7月18日。7月18日的這天,斯文像往常一樣寫作。不知他寫了多久,隻記得,他在最後一個字上,畫上了一個不大規整的句號後。普斯文安詳地趴坐在寫字桌上,就這樣默默地離開了。他在臨走之前,在空白頁上寫下了這樣的一句詩。“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寫完後,鉛筆緩緩落地,斯文趴在寫字桌上“睡”去了……
譚墨文,溫良社創始人代表之一,他主要是以寫從上古時期,一直到現代的曆史人物故事。他的故事當中,采用的每一個人物,都可以從他們身上找出具備良好道德的人物的代表,外加譚墨文的文韜華辭,幽默風趣的解讀,吸引了大批熱愛曆史文學和廣大群眾的熱愛。這算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時刻了,可是,人越是在高光的時候,越容易跌倒。當然,譚墨文並沒有在曆史文學上跌倒,而是跌倒在有限的生命當中。
對於文人來說,很大部分文人都喜歡遊山玩水,特別是到了晚年的文人。他們更喜歡去旅遊,去看祖國的大好河山。這也是他們對這個世界不舍的一種彌補方式……
譚墨文生於1875年2月6日,終於2062年6月18日。他是在登珠穆朗瑪峰的過程中,由於年老和體力不支,加上越往上爬,珠峰的天氣就越惡劣。不慎落崖而亡,當他的子女、妻子和斯文一群人找到他的時候,他的身體歪歪斜斜地躺在一塊巨石上,就這樣。這位一生追求曆史的作家,以這種令人意難平的方式,結束了他坎坷而燦爛的人生……
陶雅,作為溫良社的創始人代表,皆溫良社主力、先鋒,她的詩詞頗有李清照的婉約之風,可這種婉約,夾雜著杜甫和李白的現實主義和豪放的理想主義。她一直提倡,“詩詞在我心,溫良傳美名”的寫作初衷,把她所有的一切都奉獻給了詩詞。若不是晚年與斯文相伴,她可以算是一生未嫁。
她以詩詞熏陶自我的靈魂,活在精神的世界裏。她的美德,無論放在當下還是古代,她都可以與四大美女媲美。可是,這位“美人”的離去,令人惋惜。像她這樣賢良淑德,又有智慧的女人,卻以獨善其身,不以世俗之名而活著,追求極致的理想生活狀態。放眼當下,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她生於1992年5月13日,終於2069年4月23日。她的晚年是很淒美的,剛與斯文修成正果,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斯文被迫因生命的盡頭,無奈棄她而去……
她走的時候,懷裏還抱著李清照的詩詞歌賦。而翻開的詩詞中,有這樣一句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詩句,在風中若隱若現,她依靠在斯文之前住過的茅屋的大門口,懶懶地曬著太陽,在太陽落山的那一刻,她的眼睛,緩緩閉上,這一閉,就再也睜不開了……
鄭凱文,他作為溫良社中年紀最大的,他在加入溫良社時,已經是58歲,而他離開卻是最晚的。他終於2073年12月6日,在這個寒冬臘月裏,他的生命,在一篇偏激的文章中離去。他在被捕入獄後,由於身體的病痛和精神失意的重壓下,他走了。這位新時代文學狂士,在這種不體麵的監獄當中離開了這個世界。
今天,斯文在與眾人商議過後,雖然,孫自明一直苦勸他們留下,可他還是選擇了離開。當他們一起走出校門,迴眸之時,他們麵帶微笑,這一笑,就是與學校的訣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