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塞是表象,利益分配不公才是本質。”
這是被欽定為“新民學校案”的反塞浪潮,或者反塞事件被平息後。朱棣父子根據錦衣衛奏報和三司會審的案宗為依據,與姚廣孝及內閣諸公反複討論得出的結論。
攻擊學校、口岸、商店等看似以商人及流民為主,但各司衙門也抓捕了不少參與其中的士子文人。
這就不能當作普通民亂處理了,因為這背後是帝國維持朝綱倫理的秩序問題。
今年才把【永樂大典】編完,偏偏遇上這種事情,朱棣也不禁連唿“晦氣”!
所謂“利益分配”是不包括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小民在內的,當然也不包括那些奸商。
而是中下層士紳階層被隔壁塞國隆隆的機器聲響和工業化的呐喊,集體嚇破了膽。
這麽說也不完全準確,是尚停留在農耕社會分配模式下的他們,是對塞國商人創造出驚人的財富而感到嫉恨。
嫉恨之外,是大量商品及銀鈔輸入,對他們原本財富的稀釋,俗稱“通貨膨脹”。
說的更精確些,是大明的內朝與外朝產生了割裂。
內朝官員大多家底殷實,又居於中樞。南京那什麽地方?首善之地,信息中樞。
這些年的外海貿易,塞國通商,援助貸款,勞務輸出等等,試問哪條可以繞開朝中袞袞諸公?
所以,對於從洪武末年開始,持續了十餘年的白銀淨流入,以及塞鈔流入導致的通貨膨脹,他們感受並不明顯。
影響最大的,正是那些中下層的士紳。
這些人的收入來源最大的部分是地租,但這些年大明的糧價表現相當平穩。
一石糧食基本在0.5兩銀子附近波動。
主要原因有三點:
大明立國之後,雖然有征討北元的戰役、明塞之戰和靖難之役,但戰爭始終在局部,沒有波及大明的基本盤,江南富庶地區,此其一也;
從太祖起,連續三任皇帝都致力於恢複農業生產,並製定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此其二也;
美洲玉米等作物的引進,加之風調雨順,糧食產量較足,何況近幾年塞國已經開始對大明出口糧食,此其三也。
所以通貨膨脹對於幾乎沒有消費能力的底層農民似乎影響也不大,反而是那些價格高昂的工業產品流入,彰顯出士紳階層的衰落。
這不奇怪,早年間塞國最抵製工業化的也是這批人,但他們有幸卷入到塞國體係之內,搭上了時代的順風車,紛紛從地主轉變成了工商業主。
被稅務局天天堵門口的王西寶,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現在他老王家公司開了一個又一個,比誰都猛,還把蒙古不少親戚都拉到塞國,共同致富。
大明的經濟好不好呢?其實還不錯,我們把大明的國民生產總值分為四部分,便於看得更加清楚:
一、消費。洪武時期,大明的消費就是大家吃的糧食,加上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衣服這些。
這些年從塞國流入大明的商品,總額超過了六千萬元。其中約有五成流入日本、朝鮮及北美各國,鄭和下西洋後,有部分塞國商品也被納入大明的朝貢貿易體係。
和原本曆史相比,大明的朝貢貿易變得務實,看似還需要貼補一些,但夏元吉利用塞國產品價格的不透明(信息不對等),挽迴來不少,起碼沒怎麽吃虧。
二、投資。農耕時代幾乎沒有投資的概念,但現在對工商業限製沒那麽死,比如石油開采、煉油、輕工業(自行車之類)、房地產、船舶工業、冶鐵、煤炭等領域還是有相當規模的投資,隻不過投資規模普遍不大,全國的投資額度也才不過千萬級別。
三、朝廷購買。這是個比財政收入更廣泛的概念,其中自然包括糧食稅收,還有因徭役支付的工錢,軍火武器,馬政開支,官員及軍隊糧餉之外的津貼。
在塞國的影響下,大明現在也不得不加強對於火器的研究與生產,但這部分開支巨大。
舉個例子,大明的鐵錠賣到塞國,大概是60-70元\/噸;塞國的螺紋鋼賣到大明,價格是3500元\/噸。
這個沒辦法,塞國的鋼材做的菜刀,把大明的軍刀一砍兩半。
火繩槍也隻能用塞鋼,但沒有人家的高溫熔煉技術,你隻能靠手工一點點敲。雖然也有塞國的車床輔助,但塞國出口的刀具都是落後好幾代的產品。
即便如此,這個項目也比洪武朝時期高很多。
四、淨出口額。這也是這些年大明財政沒被塞貨衝垮的關鍵,因為大明掌握著長江這條黃金水道。
如此一來,雖然塞國現在有了北部灣,但來自美洲的貨物有九成五以上是從大明流入塞國的。
別的不說,單橡膠這一項,大明可算死死攥住了塞國人的卵袋。價格年年漲,漲到大明這邊都覺得離譜,但塞國人就死扛著,來多少吃多少。
劉氫她們帶迴來的橡膠種子已經培育出來了,現在已經在四川、廣西、雲南、安南、台灣等地的種植園移種。可橡膠樹不易種,而且至少六年才能產膠,對生長環境要求又比較高,目前塞國控製的地盤,最適合的就是安南和台灣。
但現在橡膠下遊製品太多了,輪胎自不必說,什麽水管、膠鞋、暖水袋、安全套、運輸帶、球膽等等,太多領域需要橡膠了,而且量都很大。
這還沒算即將興起的電氣行業,那些電線的絕緣材料還得靠橡膠。
所以把這些轉口貿易算上,大明的進出口竟然神奇地保持順差。
盡管如此,大明在人口體量差不多是塞國六倍的情況下,國民生產總值也才一億元左右。
而大明皇帝,有戰略性忘記給員工加薪的傳統。
永樂朝的官員收入比洪武朝其實沒啥改善,又要下西洋,又要遷都,又要開漕運,還要修永樂大典。
這還沒算劉學勤幫朱棣把征安南那一仗給越俎代庖了,另外,塞國人把白紙打到地板價,修書這塊的花費可算省了不少。
不然的話,還不知道後來得落下多少饑荒呢。
“啊?那就漲吧,我沒意見。太子,你和少師他們一起,先拿個章程出來吧。”
“還有。”
朱棣一拍腦門,想起什麽似的說道:“朝中官員好辦,在野士子之心,如何安撫,計將安出?”
解縉叩頭道:“皇上,塞賊與我不兩立,若不早除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
帝聞言,良久不語,最後歎了口氣,淡淡說道:“先論安內之事。”
解縉又道:“塞煙流入我國久矣,自奔馬煙廠建成,大量私入我國,如今更是口岸俏貨,賺取我銀錢無數。”
“不若禁其入關,將其種植之利轉入士紳之手。戶部亦可效仿彼國,建官辦煙廠,以充實國庫,既可安民,又能利國,何樂不為?”
他的想法倒是和晚晴的林則徐有些異曲同工,據《林則徐傳》載,“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民嗜洋煙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黃蓉(阿芙蓉,即鴉片)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
不過朱棣聽了不禁老臉一紅,當年他為了爭皇位,私下與塞音老賊結盟,沒少幫著塞區買賣香煙、藥片之類的違禁物資,現在想來,卻是與虎謀皮,太糊塗了!
但這段黑曆史他可不想再提,他還沒想明白這辦法如何,就聽太子說道:“此事萬萬不可!”
見朱棣投來詢問的目光,朱高熾又道:“煙草之利甚巨,斷然不輸鹽鐵。蓋曆年流入我國種子甚少,朝廷已在陝西、湖廣屯植,倘時機成熟,則可一舉納入國營,可保國庫數十年無虞。”
“此時若斷塞國香煙供應,一則我等無以為繼,二則恐其翻臉,斷我國之貸款。故解學士之計不足取。”
朱高熾自靖難之役開始,就和姚廣孝合力理政,他的治國理政的能力很可能是大明諸帝中最強的那個。
這些年與塞國往來頻繁,朱高熾心中有數,知道兩國國力已經相當懸殊。隻要不出現巨額逆差,則閉國之策絕不可行,否則一定會招致塞國的報複。
“那就先議到這兒,你們下去再想想。”
朱棣對此沒有辦法,他深深看了眼太子,內心甚至有一絲邪惡的念頭。他有些嫉妒這個好大兒的才幹,也不想將皇位傳給他。
“既然位子給了你,那老子折騰出的窟窿,你日後慢慢填補吧。”
他心裏不懷好意地想。
這是被欽定為“新民學校案”的反塞浪潮,或者反塞事件被平息後。朱棣父子根據錦衣衛奏報和三司會審的案宗為依據,與姚廣孝及內閣諸公反複討論得出的結論。
攻擊學校、口岸、商店等看似以商人及流民為主,但各司衙門也抓捕了不少參與其中的士子文人。
這就不能當作普通民亂處理了,因為這背後是帝國維持朝綱倫理的秩序問題。
今年才把【永樂大典】編完,偏偏遇上這種事情,朱棣也不禁連唿“晦氣”!
所謂“利益分配”是不包括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小民在內的,當然也不包括那些奸商。
而是中下層士紳階層被隔壁塞國隆隆的機器聲響和工業化的呐喊,集體嚇破了膽。
這麽說也不完全準確,是尚停留在農耕社會分配模式下的他們,是對塞國商人創造出驚人的財富而感到嫉恨。
嫉恨之外,是大量商品及銀鈔輸入,對他們原本財富的稀釋,俗稱“通貨膨脹”。
說的更精確些,是大明的內朝與外朝產生了割裂。
內朝官員大多家底殷實,又居於中樞。南京那什麽地方?首善之地,信息中樞。
這些年的外海貿易,塞國通商,援助貸款,勞務輸出等等,試問哪條可以繞開朝中袞袞諸公?
所以,對於從洪武末年開始,持續了十餘年的白銀淨流入,以及塞鈔流入導致的通貨膨脹,他們感受並不明顯。
影響最大的,正是那些中下層的士紳。
這些人的收入來源最大的部分是地租,但這些年大明的糧價表現相當平穩。
一石糧食基本在0.5兩銀子附近波動。
主要原因有三點:
大明立國之後,雖然有征討北元的戰役、明塞之戰和靖難之役,但戰爭始終在局部,沒有波及大明的基本盤,江南富庶地區,此其一也;
從太祖起,連續三任皇帝都致力於恢複農業生產,並製定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此其二也;
美洲玉米等作物的引進,加之風調雨順,糧食產量較足,何況近幾年塞國已經開始對大明出口糧食,此其三也。
所以通貨膨脹對於幾乎沒有消費能力的底層農民似乎影響也不大,反而是那些價格高昂的工業產品流入,彰顯出士紳階層的衰落。
這不奇怪,早年間塞國最抵製工業化的也是這批人,但他們有幸卷入到塞國體係之內,搭上了時代的順風車,紛紛從地主轉變成了工商業主。
被稅務局天天堵門口的王西寶,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現在他老王家公司開了一個又一個,比誰都猛,還把蒙古不少親戚都拉到塞國,共同致富。
大明的經濟好不好呢?其實還不錯,我們把大明的國民生產總值分為四部分,便於看得更加清楚:
一、消費。洪武時期,大明的消費就是大家吃的糧食,加上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衣服這些。
這些年從塞國流入大明的商品,總額超過了六千萬元。其中約有五成流入日本、朝鮮及北美各國,鄭和下西洋後,有部分塞國商品也被納入大明的朝貢貿易體係。
和原本曆史相比,大明的朝貢貿易變得務實,看似還需要貼補一些,但夏元吉利用塞國產品價格的不透明(信息不對等),挽迴來不少,起碼沒怎麽吃虧。
二、投資。農耕時代幾乎沒有投資的概念,但現在對工商業限製沒那麽死,比如石油開采、煉油、輕工業(自行車之類)、房地產、船舶工業、冶鐵、煤炭等領域還是有相當規模的投資,隻不過投資規模普遍不大,全國的投資額度也才不過千萬級別。
三、朝廷購買。這是個比財政收入更廣泛的概念,其中自然包括糧食稅收,還有因徭役支付的工錢,軍火武器,馬政開支,官員及軍隊糧餉之外的津貼。
在塞國的影響下,大明現在也不得不加強對於火器的研究與生產,但這部分開支巨大。
舉個例子,大明的鐵錠賣到塞國,大概是60-70元\/噸;塞國的螺紋鋼賣到大明,價格是3500元\/噸。
這個沒辦法,塞國的鋼材做的菜刀,把大明的軍刀一砍兩半。
火繩槍也隻能用塞鋼,但沒有人家的高溫熔煉技術,你隻能靠手工一點點敲。雖然也有塞國的車床輔助,但塞國出口的刀具都是落後好幾代的產品。
即便如此,這個項目也比洪武朝時期高很多。
四、淨出口額。這也是這些年大明財政沒被塞貨衝垮的關鍵,因為大明掌握著長江這條黃金水道。
如此一來,雖然塞國現在有了北部灣,但來自美洲的貨物有九成五以上是從大明流入塞國的。
別的不說,單橡膠這一項,大明可算死死攥住了塞國人的卵袋。價格年年漲,漲到大明這邊都覺得離譜,但塞國人就死扛著,來多少吃多少。
劉氫她們帶迴來的橡膠種子已經培育出來了,現在已經在四川、廣西、雲南、安南、台灣等地的種植園移種。可橡膠樹不易種,而且至少六年才能產膠,對生長環境要求又比較高,目前塞國控製的地盤,最適合的就是安南和台灣。
但現在橡膠下遊製品太多了,輪胎自不必說,什麽水管、膠鞋、暖水袋、安全套、運輸帶、球膽等等,太多領域需要橡膠了,而且量都很大。
這還沒算即將興起的電氣行業,那些電線的絕緣材料還得靠橡膠。
所以把這些轉口貿易算上,大明的進出口竟然神奇地保持順差。
盡管如此,大明在人口體量差不多是塞國六倍的情況下,國民生產總值也才一億元左右。
而大明皇帝,有戰略性忘記給員工加薪的傳統。
永樂朝的官員收入比洪武朝其實沒啥改善,又要下西洋,又要遷都,又要開漕運,還要修永樂大典。
這還沒算劉學勤幫朱棣把征安南那一仗給越俎代庖了,另外,塞國人把白紙打到地板價,修書這塊的花費可算省了不少。
不然的話,還不知道後來得落下多少饑荒呢。
“啊?那就漲吧,我沒意見。太子,你和少師他們一起,先拿個章程出來吧。”
“還有。”
朱棣一拍腦門,想起什麽似的說道:“朝中官員好辦,在野士子之心,如何安撫,計將安出?”
解縉叩頭道:“皇上,塞賊與我不兩立,若不早除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
帝聞言,良久不語,最後歎了口氣,淡淡說道:“先論安內之事。”
解縉又道:“塞煙流入我國久矣,自奔馬煙廠建成,大量私入我國,如今更是口岸俏貨,賺取我銀錢無數。”
“不若禁其入關,將其種植之利轉入士紳之手。戶部亦可效仿彼國,建官辦煙廠,以充實國庫,既可安民,又能利國,何樂不為?”
他的想法倒是和晚晴的林則徐有些異曲同工,據《林則徐傳》載,“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民嗜洋煙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黃蓉(阿芙蓉,即鴉片)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
不過朱棣聽了不禁老臉一紅,當年他為了爭皇位,私下與塞音老賊結盟,沒少幫著塞區買賣香煙、藥片之類的違禁物資,現在想來,卻是與虎謀皮,太糊塗了!
但這段黑曆史他可不想再提,他還沒想明白這辦法如何,就聽太子說道:“此事萬萬不可!”
見朱棣投來詢問的目光,朱高熾又道:“煙草之利甚巨,斷然不輸鹽鐵。蓋曆年流入我國種子甚少,朝廷已在陝西、湖廣屯植,倘時機成熟,則可一舉納入國營,可保國庫數十年無虞。”
“此時若斷塞國香煙供應,一則我等無以為繼,二則恐其翻臉,斷我國之貸款。故解學士之計不足取。”
朱高熾自靖難之役開始,就和姚廣孝合力理政,他的治國理政的能力很可能是大明諸帝中最強的那個。
這些年與塞國往來頻繁,朱高熾心中有數,知道兩國國力已經相當懸殊。隻要不出現巨額逆差,則閉國之策絕不可行,否則一定會招致塞國的報複。
“那就先議到這兒,你們下去再想想。”
朱棣對此沒有辦法,他深深看了眼太子,內心甚至有一絲邪惡的念頭。他有些嫉妒這個好大兒的才幹,也不想將皇位傳給他。
“既然位子給了你,那老子折騰出的窟窿,你日後慢慢填補吧。”
他心裏不懷好意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