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音十一年,對老百姓生活影響最大的產品,非煤油燈不可!
四月底,會寧、秦州、臨洮、成都四地的先鋒百貨,同時推出一款產品:煤油!
沒錯,斯力加煉油廠年初已經提煉出了煤油。
這時的提煉工藝非常簡單,就是一台蒸餾釜,下麵燒煤炭,低分子量的煤油蒸汽通過蛇形冷凝管,凝結成淡黃色的液體煤油,進入收集器。
為了銷售方便,斯力加在阿幹鐵廠訂購了一萬個鐵皮桶,每個桶可以裝200升煤油。
一桶煤油出廠價是二十二元(含兩元錢桶錢,可迴收)。
百貨公司推出的活動是買一升煤油,就可以花兩塊錢買一盞煤油燈。
雖然人們都還不知道煤油和煤油燈為何物,但都被煤油燈的低價驚到了。
兩塊錢的煤油燈,窮人自然是消費不起的,但對這幾個城市的居民來說,這種鏤空鐵框架,晶瑩剔透的玻璃燈,要是擱大明不得幾十兩銀子起步啊?
甭管用不用得上,大夥兒一窩蜂的搶就是了。
一點兒沒錯,這種由斯力加向塞音玻璃訂購的煤油燈,玻璃廠的建議售價至少要十元。
斯力加一共賣掉一萬個煤油燈,先虧本八萬元!
這種銷售策略,不用說是受了塞音老仙的點撥。
不過這八萬元也不是斯力加一家承擔的,煤油經銷商和百貨公司合共承擔了一半。
關鍵是把煤油這個產品推向了市場。
按照斯力加的出廠價,作為燈油的替代品,煤油的價格是略低於豆油的。
下麵我們來演算一下:
一升煤油為0.1元,按煤油比重0.8計算,一斤煤油約0.0625元(0.1\/1.6)。再換算成大明的一斤,就是0.0375元(乘以0.6),即約37.5文錢。
(今年塞音銀行擴大貨幣投放量m1, 導致塞音紙鈔兌換白銀接近1:1 的水平)
前文提到,大明的燈油約為一斤45文錢。
當然,經過經銷商和百貨公司加價,煤油零售價直接翻倍了,賣到了兩毛錢每升,還不提供裝油的容器!
斯力加賣了兩千桶煤油,隨便就買了四萬多塊。
這對於石油化工而言,根本就是開胃小菜。但對那些炒地皮和開采石油的公司而言,簡直就跟打了雞血似的。
在市場方麵,很多人買迴煤油燈,點著以後感覺有道光直接衝擊天靈蓋。
太亮了!
要知道煤油燈的亮度是以前油燈的幾十倍啊!
至於蠟燭,那得啥家庭才用得起啊,就連地主家都舍不得用,這個時代的蠟燭那妥妥是奢侈品。
貴是貴了點兒,但這根本難不倒咱們的廣大群眾啊。
你把燈芯搓細點兒,它不就燒得慢了嗎,換算下來,不還是便宜嘛。
買不起煤油燈咋整?那也簡單,隨便找個瓶瓶罐罐就能做一個。(作者小時候農村還普遍用煤油燈,基本都是藥瓶、墨水瓶之類做的)
這麽好的產品在當時絕對屬於降維打擊,青城山的道場,水西的奢香夫人,北平的朱棣,應天府的建文皇帝,很快都用上了煤油燈。
據說朱允炆還養成了個怪癖,特別愛聞煤油味兒。
緊跟著就是玉門縣的低價飆漲。
粟登科是去年秋天來的,到今年五月份離開玉門時,他們帶來的五十五萬已經變成了兩百萬!
還剩下幾萬畝地,粟登科幹脆花了幾萬塊,雇人種植苜蓿草和甘草。他可是考察過海西農業的,對於牧草種植這塊也是有了解的。
他還花大價錢從國王理工大學(原皇家理工,今年被劉學勤改名了)請了支課題組來玉門,專門研究風沙治理和生態養殖,受到玉門縣官府和肅南府的嘉獎。
受到激勵,粟登科幹脆以會寧商會的名義,給玉門縣捐獻了一座學校:石油中小學。
真是錢也要,名也要。
胡知縣還是很感激粟登科的,沒有這夥人砸錢,他這會兒還捧著金飯碗要飯呢。而如今玉門到處都是石油鑽井平台,各種錢嘩嘩地來。
更讓他做夢都要笑醒的是,玻璃房早就蓋好了,樹苗長勢喜人。
煤油的銷售幾乎每個月翻著倍增長,斯力加不斷增加蒸餾釜的同時,也開始進軍石油鑽探和開采領域,人家到底實力雄厚,不是一般商團可比的。
煤油這款產品有多瘋狂,可能大部分人不知道,當年摧毀大清自然經濟的並不是鴉片,其實大清國自家種的鴉片就不少。
恰恰是煤油燈和煤油,給了大清致命一擊。
光緒二十二年,大清首次進口煤油5000加侖,次年的煤油進口量就達到了173萬加侖,值銀約23萬兩,這你敢信?
到了民國26年,煤油進口已經達到1.2億加侖,高達2000萬兩白銀!
對於此時的塞國來說,完全沒必要賠本賺吆喝。煤油產能供應本國都費勁,能運到大明的煤油數量非常有限,而且價格也高的離譜。
不過由於煤油的推廣使用,也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很多工廠的生產工時延長了。
主要還是生產排不過來,現在各個工廠的訂單都爆滿。以前晚上開不了工,這下煤油燈給解決了。
還有就是人們晚上也能讀書了。劉學勤一直在大力推動國內掃盲運動,眼下識字率太低了。
本來甘肅的識字率逐年增高,這被四川一平均,頓時又迴到了大明的水平。
全國六百萬人口,認字的怕是連四十萬都不到!
這不行啊,老仙還有好多小說沒寫,都不識字,寫給誰看呀?
所以今年總山撥了筆錢,給川省的傳統秀才童生,鼓勵他們下鄉辦掃盲班。給了這些人一定生活補貼的同時,也給廣大農村的夜晚找些事情做。
有些類似後世的民辦教師。不過由於這些老師都有官府配發的煤油燈,主要以夜間掃盲班為主,所以得了個“煤油師”的雅號。
北部灣,兩艘傷痕累累的海船,相繼在海灘擱淺。
一艘船上放下舷梯,艙門大開。
先是下來一對兒三十歲左右的男女,那女子眉清目秀,下船後就蹦蹦跳跳,大唿小叫起來。
接著有兩位白飄飄的老頭,被人攙扶著下船。
這些人有老人,有小孩,在沙灘抱做一團,大聲喊道:“塞音老仙,法力無邊!量子糾纏,能量躍遷!我的個天,可算迴來啦!”
這其中有王履、了凡,還有蔡思、劉氫夫婦。
自塞音六年出發,曆時五年,塞音道場的先驅者們兩度橫渡太平洋,終於迴歸故土。
四月底,會寧、秦州、臨洮、成都四地的先鋒百貨,同時推出一款產品:煤油!
沒錯,斯力加煉油廠年初已經提煉出了煤油。
這時的提煉工藝非常簡單,就是一台蒸餾釜,下麵燒煤炭,低分子量的煤油蒸汽通過蛇形冷凝管,凝結成淡黃色的液體煤油,進入收集器。
為了銷售方便,斯力加在阿幹鐵廠訂購了一萬個鐵皮桶,每個桶可以裝200升煤油。
一桶煤油出廠價是二十二元(含兩元錢桶錢,可迴收)。
百貨公司推出的活動是買一升煤油,就可以花兩塊錢買一盞煤油燈。
雖然人們都還不知道煤油和煤油燈為何物,但都被煤油燈的低價驚到了。
兩塊錢的煤油燈,窮人自然是消費不起的,但對這幾個城市的居民來說,這種鏤空鐵框架,晶瑩剔透的玻璃燈,要是擱大明不得幾十兩銀子起步啊?
甭管用不用得上,大夥兒一窩蜂的搶就是了。
一點兒沒錯,這種由斯力加向塞音玻璃訂購的煤油燈,玻璃廠的建議售價至少要十元。
斯力加一共賣掉一萬個煤油燈,先虧本八萬元!
這種銷售策略,不用說是受了塞音老仙的點撥。
不過這八萬元也不是斯力加一家承擔的,煤油經銷商和百貨公司合共承擔了一半。
關鍵是把煤油這個產品推向了市場。
按照斯力加的出廠價,作為燈油的替代品,煤油的價格是略低於豆油的。
下麵我們來演算一下:
一升煤油為0.1元,按煤油比重0.8計算,一斤煤油約0.0625元(0.1\/1.6)。再換算成大明的一斤,就是0.0375元(乘以0.6),即約37.5文錢。
(今年塞音銀行擴大貨幣投放量m1, 導致塞音紙鈔兌換白銀接近1:1 的水平)
前文提到,大明的燈油約為一斤45文錢。
當然,經過經銷商和百貨公司加價,煤油零售價直接翻倍了,賣到了兩毛錢每升,還不提供裝油的容器!
斯力加賣了兩千桶煤油,隨便就買了四萬多塊。
這對於石油化工而言,根本就是開胃小菜。但對那些炒地皮和開采石油的公司而言,簡直就跟打了雞血似的。
在市場方麵,很多人買迴煤油燈,點著以後感覺有道光直接衝擊天靈蓋。
太亮了!
要知道煤油燈的亮度是以前油燈的幾十倍啊!
至於蠟燭,那得啥家庭才用得起啊,就連地主家都舍不得用,這個時代的蠟燭那妥妥是奢侈品。
貴是貴了點兒,但這根本難不倒咱們的廣大群眾啊。
你把燈芯搓細點兒,它不就燒得慢了嗎,換算下來,不還是便宜嘛。
買不起煤油燈咋整?那也簡單,隨便找個瓶瓶罐罐就能做一個。(作者小時候農村還普遍用煤油燈,基本都是藥瓶、墨水瓶之類做的)
這麽好的產品在當時絕對屬於降維打擊,青城山的道場,水西的奢香夫人,北平的朱棣,應天府的建文皇帝,很快都用上了煤油燈。
據說朱允炆還養成了個怪癖,特別愛聞煤油味兒。
緊跟著就是玉門縣的低價飆漲。
粟登科是去年秋天來的,到今年五月份離開玉門時,他們帶來的五十五萬已經變成了兩百萬!
還剩下幾萬畝地,粟登科幹脆花了幾萬塊,雇人種植苜蓿草和甘草。他可是考察過海西農業的,對於牧草種植這塊也是有了解的。
他還花大價錢從國王理工大學(原皇家理工,今年被劉學勤改名了)請了支課題組來玉門,專門研究風沙治理和生態養殖,受到玉門縣官府和肅南府的嘉獎。
受到激勵,粟登科幹脆以會寧商會的名義,給玉門縣捐獻了一座學校:石油中小學。
真是錢也要,名也要。
胡知縣還是很感激粟登科的,沒有這夥人砸錢,他這會兒還捧著金飯碗要飯呢。而如今玉門到處都是石油鑽井平台,各種錢嘩嘩地來。
更讓他做夢都要笑醒的是,玻璃房早就蓋好了,樹苗長勢喜人。
煤油的銷售幾乎每個月翻著倍增長,斯力加不斷增加蒸餾釜的同時,也開始進軍石油鑽探和開采領域,人家到底實力雄厚,不是一般商團可比的。
煤油這款產品有多瘋狂,可能大部分人不知道,當年摧毀大清自然經濟的並不是鴉片,其實大清國自家種的鴉片就不少。
恰恰是煤油燈和煤油,給了大清致命一擊。
光緒二十二年,大清首次進口煤油5000加侖,次年的煤油進口量就達到了173萬加侖,值銀約23萬兩,這你敢信?
到了民國26年,煤油進口已經達到1.2億加侖,高達2000萬兩白銀!
對於此時的塞國來說,完全沒必要賠本賺吆喝。煤油產能供應本國都費勁,能運到大明的煤油數量非常有限,而且價格也高的離譜。
不過由於煤油的推廣使用,也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很多工廠的生產工時延長了。
主要還是生產排不過來,現在各個工廠的訂單都爆滿。以前晚上開不了工,這下煤油燈給解決了。
還有就是人們晚上也能讀書了。劉學勤一直在大力推動國內掃盲運動,眼下識字率太低了。
本來甘肅的識字率逐年增高,這被四川一平均,頓時又迴到了大明的水平。
全國六百萬人口,認字的怕是連四十萬都不到!
這不行啊,老仙還有好多小說沒寫,都不識字,寫給誰看呀?
所以今年總山撥了筆錢,給川省的傳統秀才童生,鼓勵他們下鄉辦掃盲班。給了這些人一定生活補貼的同時,也給廣大農村的夜晚找些事情做。
有些類似後世的民辦教師。不過由於這些老師都有官府配發的煤油燈,主要以夜間掃盲班為主,所以得了個“煤油師”的雅號。
北部灣,兩艘傷痕累累的海船,相繼在海灘擱淺。
一艘船上放下舷梯,艙門大開。
先是下來一對兒三十歲左右的男女,那女子眉清目秀,下船後就蹦蹦跳跳,大唿小叫起來。
接著有兩位白飄飄的老頭,被人攙扶著下船。
這些人有老人,有小孩,在沙灘抱做一團,大聲喊道:“塞音老仙,法力無邊!量子糾纏,能量躍遷!我的個天,可算迴來啦!”
這其中有王履、了凡,還有蔡思、劉氫夫婦。
自塞音六年出發,曆時五年,塞音道場的先驅者們兩度橫渡太平洋,終於迴歸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