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勤覺得,自己像是雌伏在蛛網的那隻蜘蛛。
千絲萬縷,每一根蛛絲被觸動,他就知道,今天的晚餐到了。
可這一次,晚餐有點兒大,大到他都覺得會被撐到。
十月二日,信鴿捎來龍門書局的消息,【海底兩萬裏】已經正式發行,三天時間銷售八千冊!
單是零售都超過兩百本。
這時的大明人口才六千多萬,讀書識字的人,不過堪堪百萬之數。
秦州這種偏遠地方,識字的大概還不足一千。
按照劉學勤的指示精神,楊寓他們定的批發價從五錢到六錢五厘不等,建議零售價是一兩銀子。
八千冊的銷量,意味著近五千兩的收入。
而成本呢?攤到每冊書也就三錢銀子上下,說是暴利也不為過。
雖然還沒計算固定資產折舊和版稅,但可以想見,整套書如果全印出來,搞不好有幾萬兩的利潤。
版稅的概念是劉學勤提出的,他要從銷售額中抽取兩成。
作為寫手和老板,他這要求沒人能反駁。
但這種高額迴報,起碼令劉喜貴和楊寓兩人躍躍欲試。
之前劉學勤給他們講了【西遊記】和【封神榜】的故事梗概,約等於粗綱,能不能成書,則要看他們的本事。
至於能不能成為另一個爆品,那就很難說了。
如今龍門書局已經有了五台印刷機,考慮到車行開張,許多弟子要調到車行幫手,故而印刷機的生產速度也降了下來。
以後差不多一個月能造一台。
消息雖然嚴格保密,但那些書商能夠根據成品書推斷出來些端倪。
龍門書局采用了新的印刷方式。
有人明著問,有人暗中查訪,搞的書局那邊都緊張兮兮的。
劉喜貴甚至又在旁邊買了個院子,把匠人的家屬全都接了過來。
這本超越時代的書,會在大明掀起多大風浪,劉學勤心裏也沒數。
想想金老爺子的【天龍八部】,總銷量達到四千萬冊,他又覺得距離市場飽和還差得遠。
限製小說流行最大的因素就是如今老百姓的識字率太低。
臨洮府受道場的影響,識字率至少能達到百分之五以上,但陝西屬於文教落後地區,總體能到百分之一就算不錯了。
老仙靈機一動,想把數學培訓班同時辦成掃盲班。
現在的培訓班采取一縣一鄉模式。
臨洮府的三縣共有六個班,外加岷縣一個。一期可培訓三四百學生,一年就是七八百。
這個規模在西北地區算不得了。
特別是道場給弟子發俸祿這事,直接影響了大批農戶,很多窮人把自家女孩兒送到培訓班學習。
今年招的女弟子占到總人數的將近四成。
雍教諭得知老仙設宴邀請自己,麵子上有些抹不開,他可是鐵杆“倒劉派”。
他都不知道自己的表外甥,楊老爺何時變了節。
正欲推辭,楊老爺笑嘻嘻奉上一張自行車票,雍教諭立刻換了笑臉。
真香啊,這可是值二十五兩銀子,快頂自己兩年的薪水了!
作為縣裏的教諭,他每個月也隻能領到兩石大米。現在糧食賤的什麽似的,最多就折銀一兩。
所以盡管皇上動不動把貪官剝皮萱草,可大家該收還得收。
要不日子沒法過啊!
這種禮數上的事,塞音道場都很周到,盡管潘知縣缺席了車行開業典禮,但自行車票還是送到了。
聽說要推廣文化事業,提高百姓識字率,關鍵是縣裏隻出人,還能領到額外補貼,雍教諭立刻拍手叫好。
現在看老仙怎麽看怎麽順眼。
縣教諭管著一縣的生員,把這事抓在自己手裏,一則可貼補那些窮學生,二則自己也能分潤一二。
又利國利民,何樂不為?
於是趁熱打鐵,雍泰提出在狄道縣增設一個培訓班。
劉學勤還計劃在蘭州、河州、秦州設培訓班,這樣下一期將擴展到總共十一個班。
除了劉家堡是道場的師資力量,其餘十個班的掃盲這塊,全都包給了雍教諭。
“嗯,下一期培訓班預計招到六百個學生,搞不好可以錄二十名弟子以上。”
對劉學勤而言,什麽都沒好苗子重要。
如今道場已經形成高年級帶低年級的良性循環,老仙隻是指導一些水平最高的學生。但他也隻是給出課題,有時候課題都是弟子自己選的。
和現在的研究生導師差不多,主要是靠弟子們自己研究,老師隻給建議,和一些宏觀方向的把控。
塞峰的兩大弟子,牛來和毛婭就很鬱悶。
作為首峰,偏偏人最少,就連外門也才五六人。老仙還給了他們經濟、建築,甚至彈道學這些數學應用的方向。
純搞理論的就他倆,老仙偏偏給不了更多指點。
因為前世劉學勤就沒上過正規大學,沒有學過高等數學。
微積分這塊,他隻是給了兩名弟子一個模糊的概念,能不能搞出名堂,就看他們的本事。
這倆不行,總還有後來人。
自從潘知縣給朝廷寄了公文,暫時沒再找道場的麻煩。
膠菊的收購還是私底下完成了,農戶又不傻,隻要官府不揪著,他們當然想早些落袋為安。
一石真的四兩銀子!
種了膠菊的農戶今年可算發達了,雖然普遍是種三五畝,還有一兩畝的,可這筆收入可是實打實的銀子,足以讓許多家庭過個肥年了。
消息很快傳播了出去,鄰近州縣的人都聽說了,得知是真事,頓時把膠菊種子價格炒的翻了一倍不止。
劉學勤讓人調查了下,明年膠菊種植規模肯定是要過萬畝的。
他無所謂,有書局收入托底,這點量隨便能吃下。而且,往後收購價肯定是要打下去的。
橡膠的應用前景太廣,地裏長的那點兒,以後都不夠塞牙縫的。
趁著有點時間,劉學勤把焦炭廠、哈拉溝鐵廠、老營寨的水泥窯都巡視了一遍。
除了水泥窯還在建,另外兩個廠子都投產了。
鐵廠生產鐵錠為主,還能打造鐵鍁一類的農具,另外就是給馬寶梅的鼓風機廠生產配件。
煉鋼這塊還不穩定,幾個外門弟子跟那邊調試了一個多月,勉強能生產出些粗鋼。
由於采用的是坩堝煉鋼的技術,產量不大。
即便能生產出合格的鋼材,劉學勤也不打算售賣,而是準備自用為主。
忙完手頭這些事,已經到了十月底,劉學勤計劃開始下一本書的寫作。剛把大綱寫完,忽聽童子進來稟報:
“上師,韓虎迴來了。”
“什麽?”
被自己派出去一年多的弟子,終於迴來一個,劉學勤謔地站起,忙迎了出去。
千絲萬縷,每一根蛛絲被觸動,他就知道,今天的晚餐到了。
可這一次,晚餐有點兒大,大到他都覺得會被撐到。
十月二日,信鴿捎來龍門書局的消息,【海底兩萬裏】已經正式發行,三天時間銷售八千冊!
單是零售都超過兩百本。
這時的大明人口才六千多萬,讀書識字的人,不過堪堪百萬之數。
秦州這種偏遠地方,識字的大概還不足一千。
按照劉學勤的指示精神,楊寓他們定的批發價從五錢到六錢五厘不等,建議零售價是一兩銀子。
八千冊的銷量,意味著近五千兩的收入。
而成本呢?攤到每冊書也就三錢銀子上下,說是暴利也不為過。
雖然還沒計算固定資產折舊和版稅,但可以想見,整套書如果全印出來,搞不好有幾萬兩的利潤。
版稅的概念是劉學勤提出的,他要從銷售額中抽取兩成。
作為寫手和老板,他這要求沒人能反駁。
但這種高額迴報,起碼令劉喜貴和楊寓兩人躍躍欲試。
之前劉學勤給他們講了【西遊記】和【封神榜】的故事梗概,約等於粗綱,能不能成書,則要看他們的本事。
至於能不能成為另一個爆品,那就很難說了。
如今龍門書局已經有了五台印刷機,考慮到車行開張,許多弟子要調到車行幫手,故而印刷機的生產速度也降了下來。
以後差不多一個月能造一台。
消息雖然嚴格保密,但那些書商能夠根據成品書推斷出來些端倪。
龍門書局采用了新的印刷方式。
有人明著問,有人暗中查訪,搞的書局那邊都緊張兮兮的。
劉喜貴甚至又在旁邊買了個院子,把匠人的家屬全都接了過來。
這本超越時代的書,會在大明掀起多大風浪,劉學勤心裏也沒數。
想想金老爺子的【天龍八部】,總銷量達到四千萬冊,他又覺得距離市場飽和還差得遠。
限製小說流行最大的因素就是如今老百姓的識字率太低。
臨洮府受道場的影響,識字率至少能達到百分之五以上,但陝西屬於文教落後地區,總體能到百分之一就算不錯了。
老仙靈機一動,想把數學培訓班同時辦成掃盲班。
現在的培訓班采取一縣一鄉模式。
臨洮府的三縣共有六個班,外加岷縣一個。一期可培訓三四百學生,一年就是七八百。
這個規模在西北地區算不得了。
特別是道場給弟子發俸祿這事,直接影響了大批農戶,很多窮人把自家女孩兒送到培訓班學習。
今年招的女弟子占到總人數的將近四成。
雍教諭得知老仙設宴邀請自己,麵子上有些抹不開,他可是鐵杆“倒劉派”。
他都不知道自己的表外甥,楊老爺何時變了節。
正欲推辭,楊老爺笑嘻嘻奉上一張自行車票,雍教諭立刻換了笑臉。
真香啊,這可是值二十五兩銀子,快頂自己兩年的薪水了!
作為縣裏的教諭,他每個月也隻能領到兩石大米。現在糧食賤的什麽似的,最多就折銀一兩。
所以盡管皇上動不動把貪官剝皮萱草,可大家該收還得收。
要不日子沒法過啊!
這種禮數上的事,塞音道場都很周到,盡管潘知縣缺席了車行開業典禮,但自行車票還是送到了。
聽說要推廣文化事業,提高百姓識字率,關鍵是縣裏隻出人,還能領到額外補貼,雍教諭立刻拍手叫好。
現在看老仙怎麽看怎麽順眼。
縣教諭管著一縣的生員,把這事抓在自己手裏,一則可貼補那些窮學生,二則自己也能分潤一二。
又利國利民,何樂不為?
於是趁熱打鐵,雍泰提出在狄道縣增設一個培訓班。
劉學勤還計劃在蘭州、河州、秦州設培訓班,這樣下一期將擴展到總共十一個班。
除了劉家堡是道場的師資力量,其餘十個班的掃盲這塊,全都包給了雍教諭。
“嗯,下一期培訓班預計招到六百個學生,搞不好可以錄二十名弟子以上。”
對劉學勤而言,什麽都沒好苗子重要。
如今道場已經形成高年級帶低年級的良性循環,老仙隻是指導一些水平最高的學生。但他也隻是給出課題,有時候課題都是弟子自己選的。
和現在的研究生導師差不多,主要是靠弟子們自己研究,老師隻給建議,和一些宏觀方向的把控。
塞峰的兩大弟子,牛來和毛婭就很鬱悶。
作為首峰,偏偏人最少,就連外門也才五六人。老仙還給了他們經濟、建築,甚至彈道學這些數學應用的方向。
純搞理論的就他倆,老仙偏偏給不了更多指點。
因為前世劉學勤就沒上過正規大學,沒有學過高等數學。
微積分這塊,他隻是給了兩名弟子一個模糊的概念,能不能搞出名堂,就看他們的本事。
這倆不行,總還有後來人。
自從潘知縣給朝廷寄了公文,暫時沒再找道場的麻煩。
膠菊的收購還是私底下完成了,農戶又不傻,隻要官府不揪著,他們當然想早些落袋為安。
一石真的四兩銀子!
種了膠菊的農戶今年可算發達了,雖然普遍是種三五畝,還有一兩畝的,可這筆收入可是實打實的銀子,足以讓許多家庭過個肥年了。
消息很快傳播了出去,鄰近州縣的人都聽說了,得知是真事,頓時把膠菊種子價格炒的翻了一倍不止。
劉學勤讓人調查了下,明年膠菊種植規模肯定是要過萬畝的。
他無所謂,有書局收入托底,這點量隨便能吃下。而且,往後收購價肯定是要打下去的。
橡膠的應用前景太廣,地裏長的那點兒,以後都不夠塞牙縫的。
趁著有點時間,劉學勤把焦炭廠、哈拉溝鐵廠、老營寨的水泥窯都巡視了一遍。
除了水泥窯還在建,另外兩個廠子都投產了。
鐵廠生產鐵錠為主,還能打造鐵鍁一類的農具,另外就是給馬寶梅的鼓風機廠生產配件。
煉鋼這塊還不穩定,幾個外門弟子跟那邊調試了一個多月,勉強能生產出些粗鋼。
由於采用的是坩堝煉鋼的技術,產量不大。
即便能生產出合格的鋼材,劉學勤也不打算售賣,而是準備自用為主。
忙完手頭這些事,已經到了十月底,劉學勤計劃開始下一本書的寫作。剛把大綱寫完,忽聽童子進來稟報:
“上師,韓虎迴來了。”
“什麽?”
被自己派出去一年多的弟子,終於迴來一個,劉學勤謔地站起,忙迎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