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出殯
重生:黃天當立,大漢赴死 作者:愛吃肉蛋炒飯的任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一日,陽光似乎也不忍目睹這哀傷的場景,隱沒在層層烏雲之後,天空呈現出一片壓抑的灰暗。張一凡的出殯儀式,在太平道的聖地隆重舉行,那場麵,可謂是震撼人心,天地同悲。
天空仿佛被一塊巨大的鉛板壓住,陰沉沉地讓人喘不過氣來。鉛灰色的雲層低低地懸著,似乎隨時都會崩塌下來,將這世間的哀傷徹底掩埋。狂風唿嘯而過,吹得路旁的旗幟獵獵作響,那聲音好似冤魂的悲號,尖銳而淒厲,直刺人心。
太平道的信徒們從四麵八方趕來,他們身著素白的喪服,如一片白色的海洋,匯聚在出殯的道路兩旁。人人臉上皆掛著悲痛的淚痕,眼神中滿是對張一凡的敬重與不舍。人群密密麻麻,從聖地一直延伸至遠方,真可謂萬人空巷。
出殯的隊伍如一條白色的長龍,在這壓抑的天地間緩緩蠕動。最前端的引魂幡在狂風中瘋狂地舞動,像是一個在痛苦掙紮的幽靈,幡上的布條被風撕扯著,發出 “啪啪” 的聲響,仿佛是它絕望的唿喊。每一次揮動,都好似在拉扯著人們心中最悲痛的那根弦,讓本就哀傷的氛圍愈發凝重。
靈車的八匹白馬,原本神駿的身姿此刻也被哀傷籠罩。它們低垂著頭,馬鬃被風吹得淩亂,雙眼含淚,每一步都邁得極為沉重,馬蹄踏在地麵上,發出沉悶的聲響,仿佛是大地在為張一凡的離去而嗚咽。那靈車的車輪,緩緩碾過地麵,好似在時間的長河中刻下一道道深深的悲傷印記,每一圈轉動都伴隨著眾人心中血與淚的流淌。
道路兩旁的百姓們,哭聲早已沙啞,卻仍在竭盡全力地悲泣。有的捶胸頓足,雙手用力地拍打著自己的胸膛,仿佛這樣就能將心中的痛苦宣泄而出;有的癱倒在地,雙手緊緊地抓著泥土,指甲嵌入土中,任由淚水和著泥土糊滿了臉龐;還有的相互攙扶著,身體顫抖得如同風中的落葉,幾欲昏厥。一位老者,白發在風中淩亂,他顫抖著嘴唇,喃喃自語:“天公將軍啊,您是我們的希望之星,如今星落,這黑暗的世道可如何是好啊……” 那聲音微弱卻飽含無盡的絕望,在喧囂的哭聲中也清晰可聞。
“天公將軍,您為我們百姓做主,反抗那殘暴的朝廷,您是我們的大英雄啊!” 一位年輕的農夫高舉著拳頭,大聲呐喊著。他的聲音充滿了悲憤與力量,在人群中引起了陣陣共鳴。
太平道的起義軍將士們,鋼鐵般的身軀也在悲痛中微微顫抖。他們的鎧甲上,雨水和淚水交織在一起,順著甲片滑落,在腳下匯聚成一灘灘悲傷的水窪。他們緊咬著牙關,腮幫子鼓起,強忍著不讓自己放聲大哭,但那從喉嚨深處發出的低沉嗚咽聲,卻比任何哭聲都更讓人揪心。有的將士緊緊握著拳頭,指甲刺破了掌心,鮮血滴落在地,與雨水混在一起,他們卻渾然不覺,心中隻想著為將軍複仇,那股憤怒與悲傷交織的氣息,仿佛實質化一般,彌漫在空氣中,讓周圍的空氣都變得冰冷而沉重。
“此仇不報,誓不為人!” 起義軍將士們也跟著怒吼起來。那怒吼聲如同雷鳴般在天空中迴蕩,讓人心驚膽戰。
靈車後麵跟著的,是一群捧著張一凡遺物的孩童。他們麵容稚嫩,卻也滿臉悲戚。小小的手中捧著將軍的衣物、佩劍等物,那衣物在風中飄蕩,像是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孩童們腳步踉蹌,卻努力跟上隊伍的步伐,他們純真的眼神中充滿了迷茫與哀傷,不明白為何如此好的天公將軍要離他們而去,那弱小無助的模樣,更是為這悲壯的場景增添了一抹令人心碎的色彩。
當靈車漸漸靠近墓地,周圍的氣氛愈發死寂。墓地周圍的樹木在狂風中搖曳,樹枝相互碰撞,發出 “嘎吱嘎吱” 的聲響,像是一群惡魔在猙獰地嘲笑。送葬的人們腳步愈發沉重,每一步都像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墓穴早已挖好,那黑洞洞的墓穴口,猶如一張無情的大口,即將吞噬張一凡的身軀。墓穴周圍的泥土,被雨水打得泥濘不堪,仿佛也在為即將到來的離別而哭泣。
出殯的隊伍緩緩前行,最前方是一群身著黑袍的太平道弟子,他們手捧著各種祭祀的法器,口中念念有詞,為張一凡的靈魂祈福。緊隨其後的是巨大的靈幡,那靈幡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發出低沉的嗚咽聲,仿佛在訴說著張一凡的生平功績與未竟之誌。靈幡上繪製著神秘的符文與圖案,象征著太平道的信仰與力量,在陰霾的天空下顯得格外醒目。
靈車由八匹通體雪白的駿馬牽引,那駿馬的鬃毛隨風飄動,步伐沉重而緩慢,仿佛也感受到了這哀傷的氛圍。靈車之上,放置著張一凡的棺槨,棺槨由珍貴的木材打造而成,雕刻著精美的花紋,散發著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息。棺槨四周堆滿了鮮花與香草,那是信徒們對他的敬意與愛意的表達。
在靈車之後,是張一凡的親傳弟子們。正乾走在最前列,他麵容冷峻,眼神中卻透著堅定與決絕。他身著白色的孝服,手持長劍,劍身在微弱的光線下閃爍著寒光。他身後的弟子們個個神情悲痛,但身姿挺拔,他們深知,師父雖 “已去”,但太平道的信念不能動搖。他們的存在,仿佛是一道堅實的屏障,守護著師父的最後一程。
而太平道的起義軍將士們,則排列在道路兩旁,他們身著戰甲,手持兵器,整齊地肅立著。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憤怒與殺氣,他們望著靈車,心中暗暗發誓,定要為天公將軍報仇雪恨。那一雙雙緊握兵器的手,青筋暴起,仿佛蘊含著無盡的力量。他們的眼神中燃燒著熊熊怒火,猶如即將出籠的猛虎,隻等一聲令下,便會撲向敵人。
隨著靈車的前行,百姓們的哭聲愈發響亮。那哭聲交織在一起,如洶湧的波濤,震撼著大地。老人們拄著拐杖,顫巍巍地跪在地上,口中唿喊著:“天公將軍,您是我們的神仙啊,您怎麽就這麽走了呢?” 婦女們則掩麵而泣,淚水濕透了手中的手帕。孩子們也被這悲傷的氛圍所感染,眼中閃爍著淚花,緊緊地依偎在大人身邊。
華佗和張仲景站在一旁的高坡上,靜靜地觀看著這一場景。他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心中暗自感歎張一凡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之高,影響力之大。
“沒想到此計如此甚妙。” 華佗微微點頭,輕聲說道。“一凡兄這一假死,不僅讓朝廷放鬆了警惕,更激發了太平道眾人的鬥誌與凝聚力。”
張仲景也深以為然:“是啊,看這起義軍將士們的氣勢,日後必定會給朝廷帶來更大的麻煩。不過,我們也需小心應對,切不可讓朝廷識破這一計謀。”
在人群之中,有幾個身影顯得格外低調而神秘。他們便是朝廷派來的密探。他們身著普通百姓的服飾,但眼神卻不時地在靈車和起義軍將士們身上掃視,試圖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其中一個密探低聲對同伴說道:“這張一凡一死,太平道看似群龍無首,實則更加危險。我們得趕緊迴去稟報大人,讓朝廷早做準備。”
另一個密探則皺了皺眉頭:“可我總覺得這事情有些蹊蹺。這葬禮雖然盛大,但總感覺有些地方不對勁。你看這些起義軍將士,雖然悲傷,但眼神中透著一股決絕,不像是失去首領後的慌亂。”
“不管怎樣,我們先把看到的情況匯報上去,讓上麵的人去判斷吧。”
隨著出殯儀式的進行,天空漸漸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那雨滴打在人們的身上,卻無法澆滅他們心中的悲痛與憤怒。靈車在雨中緩緩前行,最終抵達了墓地。墓地位於一片幽靜的山穀之中,四周環繞著青山翠柏,宛如一處安息的聖地。
張一凡的棺槨被緩緩放入墓穴之中,弟子們紛紛上前,獻上手中的鮮花與祭品。正乾站在墓穴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說道:“師父,您安息吧。我們定會繼承您的遺誌,為實現太平盛世而努力奮鬥。若有叛徒與朝廷勾結,我們定不會輕饒。”
他的聲音在山穀中迴蕩,仿佛是對張一凡的承諾,也是對太平道眾人的激勵。
葬禮結束後,太平道眾人開始散去。但那股悲傷與憤怒的情緒,卻在他們心中久久不散。起義軍將士們迴到營地後,更加刻苦地訓練,他們時刻準備著,為天公將軍報仇,為太平道的未來而戰。
而朝廷方麵,在收到密探的稟報後,開始對太平道的情況進行重新評估。一些官員認為,張一凡已死,正是剿滅太平道的大好時機,應立即出兵;而另一些官員則擔心這是太平道的陰謀,主張先觀察一段時間再做決定。朝廷內部陷入了一場激烈的爭論之中,而太平道則在這短暫的平靜中,繼續積蓄著力量,等待著張一凡的歸來,等待著那個改變天下局勢的時機。
天空仿佛被一塊巨大的鉛板壓住,陰沉沉地讓人喘不過氣來。鉛灰色的雲層低低地懸著,似乎隨時都會崩塌下來,將這世間的哀傷徹底掩埋。狂風唿嘯而過,吹得路旁的旗幟獵獵作響,那聲音好似冤魂的悲號,尖銳而淒厲,直刺人心。
太平道的信徒們從四麵八方趕來,他們身著素白的喪服,如一片白色的海洋,匯聚在出殯的道路兩旁。人人臉上皆掛著悲痛的淚痕,眼神中滿是對張一凡的敬重與不舍。人群密密麻麻,從聖地一直延伸至遠方,真可謂萬人空巷。
出殯的隊伍如一條白色的長龍,在這壓抑的天地間緩緩蠕動。最前端的引魂幡在狂風中瘋狂地舞動,像是一個在痛苦掙紮的幽靈,幡上的布條被風撕扯著,發出 “啪啪” 的聲響,仿佛是它絕望的唿喊。每一次揮動,都好似在拉扯著人們心中最悲痛的那根弦,讓本就哀傷的氛圍愈發凝重。
靈車的八匹白馬,原本神駿的身姿此刻也被哀傷籠罩。它們低垂著頭,馬鬃被風吹得淩亂,雙眼含淚,每一步都邁得極為沉重,馬蹄踏在地麵上,發出沉悶的聲響,仿佛是大地在為張一凡的離去而嗚咽。那靈車的車輪,緩緩碾過地麵,好似在時間的長河中刻下一道道深深的悲傷印記,每一圈轉動都伴隨著眾人心中血與淚的流淌。
道路兩旁的百姓們,哭聲早已沙啞,卻仍在竭盡全力地悲泣。有的捶胸頓足,雙手用力地拍打著自己的胸膛,仿佛這樣就能將心中的痛苦宣泄而出;有的癱倒在地,雙手緊緊地抓著泥土,指甲嵌入土中,任由淚水和著泥土糊滿了臉龐;還有的相互攙扶著,身體顫抖得如同風中的落葉,幾欲昏厥。一位老者,白發在風中淩亂,他顫抖著嘴唇,喃喃自語:“天公將軍啊,您是我們的希望之星,如今星落,這黑暗的世道可如何是好啊……” 那聲音微弱卻飽含無盡的絕望,在喧囂的哭聲中也清晰可聞。
“天公將軍,您為我們百姓做主,反抗那殘暴的朝廷,您是我們的大英雄啊!” 一位年輕的農夫高舉著拳頭,大聲呐喊著。他的聲音充滿了悲憤與力量,在人群中引起了陣陣共鳴。
太平道的起義軍將士們,鋼鐵般的身軀也在悲痛中微微顫抖。他們的鎧甲上,雨水和淚水交織在一起,順著甲片滑落,在腳下匯聚成一灘灘悲傷的水窪。他們緊咬著牙關,腮幫子鼓起,強忍著不讓自己放聲大哭,但那從喉嚨深處發出的低沉嗚咽聲,卻比任何哭聲都更讓人揪心。有的將士緊緊握著拳頭,指甲刺破了掌心,鮮血滴落在地,與雨水混在一起,他們卻渾然不覺,心中隻想著為將軍複仇,那股憤怒與悲傷交織的氣息,仿佛實質化一般,彌漫在空氣中,讓周圍的空氣都變得冰冷而沉重。
“此仇不報,誓不為人!” 起義軍將士們也跟著怒吼起來。那怒吼聲如同雷鳴般在天空中迴蕩,讓人心驚膽戰。
靈車後麵跟著的,是一群捧著張一凡遺物的孩童。他們麵容稚嫩,卻也滿臉悲戚。小小的手中捧著將軍的衣物、佩劍等物,那衣物在風中飄蕩,像是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孩童們腳步踉蹌,卻努力跟上隊伍的步伐,他們純真的眼神中充滿了迷茫與哀傷,不明白為何如此好的天公將軍要離他們而去,那弱小無助的模樣,更是為這悲壯的場景增添了一抹令人心碎的色彩。
當靈車漸漸靠近墓地,周圍的氣氛愈發死寂。墓地周圍的樹木在狂風中搖曳,樹枝相互碰撞,發出 “嘎吱嘎吱” 的聲響,像是一群惡魔在猙獰地嘲笑。送葬的人們腳步愈發沉重,每一步都像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墓穴早已挖好,那黑洞洞的墓穴口,猶如一張無情的大口,即將吞噬張一凡的身軀。墓穴周圍的泥土,被雨水打得泥濘不堪,仿佛也在為即將到來的離別而哭泣。
出殯的隊伍緩緩前行,最前方是一群身著黑袍的太平道弟子,他們手捧著各種祭祀的法器,口中念念有詞,為張一凡的靈魂祈福。緊隨其後的是巨大的靈幡,那靈幡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發出低沉的嗚咽聲,仿佛在訴說著張一凡的生平功績與未竟之誌。靈幡上繪製著神秘的符文與圖案,象征著太平道的信仰與力量,在陰霾的天空下顯得格外醒目。
靈車由八匹通體雪白的駿馬牽引,那駿馬的鬃毛隨風飄動,步伐沉重而緩慢,仿佛也感受到了這哀傷的氛圍。靈車之上,放置著張一凡的棺槨,棺槨由珍貴的木材打造而成,雕刻著精美的花紋,散發著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息。棺槨四周堆滿了鮮花與香草,那是信徒們對他的敬意與愛意的表達。
在靈車之後,是張一凡的親傳弟子們。正乾走在最前列,他麵容冷峻,眼神中卻透著堅定與決絕。他身著白色的孝服,手持長劍,劍身在微弱的光線下閃爍著寒光。他身後的弟子們個個神情悲痛,但身姿挺拔,他們深知,師父雖 “已去”,但太平道的信念不能動搖。他們的存在,仿佛是一道堅實的屏障,守護著師父的最後一程。
而太平道的起義軍將士們,則排列在道路兩旁,他們身著戰甲,手持兵器,整齊地肅立著。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憤怒與殺氣,他們望著靈車,心中暗暗發誓,定要為天公將軍報仇雪恨。那一雙雙緊握兵器的手,青筋暴起,仿佛蘊含著無盡的力量。他們的眼神中燃燒著熊熊怒火,猶如即將出籠的猛虎,隻等一聲令下,便會撲向敵人。
隨著靈車的前行,百姓們的哭聲愈發響亮。那哭聲交織在一起,如洶湧的波濤,震撼著大地。老人們拄著拐杖,顫巍巍地跪在地上,口中唿喊著:“天公將軍,您是我們的神仙啊,您怎麽就這麽走了呢?” 婦女們則掩麵而泣,淚水濕透了手中的手帕。孩子們也被這悲傷的氛圍所感染,眼中閃爍著淚花,緊緊地依偎在大人身邊。
華佗和張仲景站在一旁的高坡上,靜靜地觀看著這一場景。他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心中暗自感歎張一凡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之高,影響力之大。
“沒想到此計如此甚妙。” 華佗微微點頭,輕聲說道。“一凡兄這一假死,不僅讓朝廷放鬆了警惕,更激發了太平道眾人的鬥誌與凝聚力。”
張仲景也深以為然:“是啊,看這起義軍將士們的氣勢,日後必定會給朝廷帶來更大的麻煩。不過,我們也需小心應對,切不可讓朝廷識破這一計謀。”
在人群之中,有幾個身影顯得格外低調而神秘。他們便是朝廷派來的密探。他們身著普通百姓的服飾,但眼神卻不時地在靈車和起義軍將士們身上掃視,試圖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其中一個密探低聲對同伴說道:“這張一凡一死,太平道看似群龍無首,實則更加危險。我們得趕緊迴去稟報大人,讓朝廷早做準備。”
另一個密探則皺了皺眉頭:“可我總覺得這事情有些蹊蹺。這葬禮雖然盛大,但總感覺有些地方不對勁。你看這些起義軍將士,雖然悲傷,但眼神中透著一股決絕,不像是失去首領後的慌亂。”
“不管怎樣,我們先把看到的情況匯報上去,讓上麵的人去判斷吧。”
隨著出殯儀式的進行,天空漸漸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那雨滴打在人們的身上,卻無法澆滅他們心中的悲痛與憤怒。靈車在雨中緩緩前行,最終抵達了墓地。墓地位於一片幽靜的山穀之中,四周環繞著青山翠柏,宛如一處安息的聖地。
張一凡的棺槨被緩緩放入墓穴之中,弟子們紛紛上前,獻上手中的鮮花與祭品。正乾站在墓穴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說道:“師父,您安息吧。我們定會繼承您的遺誌,為實現太平盛世而努力奮鬥。若有叛徒與朝廷勾結,我們定不會輕饒。”
他的聲音在山穀中迴蕩,仿佛是對張一凡的承諾,也是對太平道眾人的激勵。
葬禮結束後,太平道眾人開始散去。但那股悲傷與憤怒的情緒,卻在他們心中久久不散。起義軍將士們迴到營地後,更加刻苦地訓練,他們時刻準備著,為天公將軍報仇,為太平道的未來而戰。
而朝廷方麵,在收到密探的稟報後,開始對太平道的情況進行重新評估。一些官員認為,張一凡已死,正是剿滅太平道的大好時機,應立即出兵;而另一些官員則擔心這是太平道的陰謀,主張先觀察一段時間再做決定。朝廷內部陷入了一場激烈的爭論之中,而太平道則在這短暫的平靜中,繼續積蓄著力量,等待著張一凡的歸來,等待著那個改變天下局勢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