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火人這三個字,在木楞心中的分量很重,在李真金父親心中的分量更重。
其實木楞看到真金和環餅的時候,第一眼就想起了當年的他和李牢心,李牢心就是打火隊的老首領。
少年時期的木楞總是想環餅一樣跟在李牢心的屁股後麵,李牢心比木楞年長幾歲,他們兩個是偷東西的時候認識的。
苦井坊的旁邊還有個苦水坊,這裏已經是比較偏僻的所在了,汴河的水流到此處已然變得渾濁,偶爾還能撈到上遊人們遺落的爛骨頭。
大概是河水汙了井水,這裏的水井隔三岔五會散發出一種淡淡的惡臭。
水也不好喝,煮茶做飯總帶著一股淡淡的苦味。
因此叫苦水坊,這裏住的人大多都是跑船的船工漁民,他們拖家帶口聚集此地。
這是大宋都城汴梁城市發展的特色之一,各行各業往往會不自覺匯集一處居住,這樣一來招工出工都十分方便。
木楞和李牢心都是苦水坊裏出生,苦水河裏撒歡,船上長大。
他們的捕到的魚都是賣給汴梁城裏的張衙內,張衙內在秤杆上做了手腳,少給了他們三成的魚錢。
漁民們看著,都是一肚子窩火,但習慣了忍氣吞聲。
其中兩個年輕人硬是不服,趁著夜裏,他們又偷了三成的魚迴來。
結果,兩人都讓衙內的手下抓住了。
張衙內專意要戲弄他們,讓手下先揍一頓,再讓他們磕頭謝罪,否則就送官府。
按照大宋律法,他們的罪行至少要受脊杖二十,刺字發配,勞役三年。
勞役尚且好說,可是刺字之後,恐怕再無臉見人了。
兩人皆是忍辱負重,木楞一根筋,打死不願磕頭謝罪。
這時衙內又說:“你們都是水裏長大的,水性肯定沒得說,我們來比試一番,閉一口氣,誰能遊得比我遠,我就放了你們。”
張衙內好玩,最喜遊泳,甚至他在汴梁組織了遊泳的民間社團,每年都會組織比賽,每年的魁首都是張衙內。
兩人一咬牙,比就比!
三個人一齊躍進水裏,往前遊去。
張衙內實在是水裏的好手,一個猛子紮進河裏,已不見了影子。
半柱香燒完了,木楞已經憋不住了,首先冒頭上來了,爬到岸上之後直吐水。
靜靜的河麵,讓人看著不敢唿吸。
張衙內和李牢心還沒有出來,這下最後的希望全都在李牢心身上了。
衙內的手下們等得都慌了,衙內的小命要是交代了,他們紛紛沒有好果子吃。於是他們紛紛開始下水去救。
這時張衙內從遠處突然冒出頭來,急忙朝手下們揮手。
等到衙內到了岸邊,李牢心才從遠處冒出頭來,惹得圍觀的群眾紛紛歡唿起來。
這下衙內輸了,隻好放了兩人,灰溜溜去了。
從此,李牢心的名號從苦水坊傳了出去,水下第一好手。
李牢心上岸之後,對木楞說:“這不是什麽能耐,這是我們的活命的本事。衙內把水裏的本領當做樂子消遣,可是我們呢?我們當做是救命的稻草,沒有這點本事,說不好哪天就葬身魚腹了。”
話音背後是捕魚人的悲涼,可是道理木楞卻記住了。
底層人的那點能耐是救命的稻草。
兩人此後結成了過命的交情。
木楞迴想起來,少年時他性格有一股子強勁,倒是和李真金這小子有些像。
不過,木楞此時不知眼前的李真金就是李牢心的兒子。李真金也不知眼前的木楞曾經是父親的兄弟。
木楞和李牢心自從和衙內有了過結之後,捕魚的行當時做不成了,更糟的是,盜賊的壞名聲也隨之傳了出去。
他倆走到哪裏做工,沒多久就被哪裏趕出來。
窮途末路之時,他們進了打火隊,收留他們的是當時的打火隊首領,風癲子風頭。
李牢心問他說:“你不嫌棄我們有個盜賊的名聲?”
風癲子風頭
沒過幾年,風頭離開了人世。
之後李牢心接下了首領的位置,好景不長,汴梁打火奪走了打火隊十幾條鮮活的性命,其中也包括李牢心。
後來木楞接下了打火隊,他繼承了打火隊的傳統。
在他的帶領下,火行人依然堅持刻苦的訓練和嚴格的規矩,其實要比水工的生活還要辛苦很多。
這是從李牢心開始就定下的規矩,木楞一直記得當年李牢心的話,和捕魚人一樣,對於打火人來說,他們的能耐是救命的稻草,是無情火海當中唯一的護身符。
如今,打火隊輝煌不在了,當年隊裏的豪傑也不在了。當年聲名,一時半會也打造不出來了。
這是木楞最大的遺憾,也是最大的願望,他一直希望能夠讓打火隊重現往日輝煌。
木楞堅信,唯一的辦法,就是訓練,踏踏實實訓練。
讓每個隊員都能練好各自的護身符。
五更天,打火隊的院子裏就開始響起操練的聲音。
起來先是早課,此外,一天還要再訓練四個時辰,晌午前後,分別兩個時辰。
每天清晨的早課是閉氣,熱身操練之後,院子裏的兩排大水缸裏,隊員們開始輪流鑽進去閉氣。
這裏閉氣時間最長的記錄是半炷香,是木頭的記錄,至今無人打破。
在著火時,遇到煙氣濃重的地方,閉氣時間很多程度上左右著打火人的小命。在火場當中,最多的人不是死於火燒,而是被濃煙奪去了性命。
木頭平時不負責跟進訓練,由張小鳳負責監督訓練,張小鳳是這裏除了木頭之外資曆最老的打火人,平日裏大家都尊稱他為大師兄。
不過張小鳳為人向來冷冰冰,凡事一副不可商量的樣子。
他的身材倒是高大勻稱,按說要是從武,應該是禁軍的好苗子。
據說,他之前曾經果真是做過禁軍,不過後來的事情大家都不得而知了。
開始訓練的時候,極其難熬。
首先是閉氣,這一點李真金倒是不在話下,他唯一的特點就是水性好,從小在汴河裏遊大的。
可是環餅可就難了,他雖然力氣大,但是氣力不行,從小更是不通水性。
兩個人一個重在爆發力,一個重在耐力。
環餅耐力不足,一場早課下來,能喝進去一肚子水,接下來的常規訓練主要有三項,擲水袋,噴唧筒,扛沙包。
訓練時用的水袋是沙包,模擬水袋的重量,這個訓練的目的在於提升投擲的距離和精確度。
唧筒訓練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夠把水精準地噴在火源上,同時也要練習投擲的距離。
至於扛沙包,則是為了模擬人體的重量,這樣訓練,以便起火時可以把人從火場中更快地救出來。
這幾樣訓練,李真金練習起來就相對吃力了。一天練下來,他的腿感覺都快失去了知覺,走路飄飄晃晃。
因為環餅的閉氣訓練一直不過關,下水不過是十來個數就撐不住了,一般人至少可以撐住五六十個數。
於是大師兄張小鳳罰他專練閉氣,不許吃飯,什麽時候過關才能吃飯。
到了晚上,李真金出門買了兩個蒸餅帶給了環餅。
一天沒吃飯,環餅的肚子都餓癟了,立刻狼吞虎咽起來。
“哥,你說我不會錢還沒有掙到,先餓死在這裏吧。”環餅吃完還不夠,拚命往肚子裏喝水。
“不會的,你行,明天一定能過。”
“我就怕連累你,要不我還是去送水好了。”
“現在去送水,那是慫了讓人攆走的,沒人瞧得起我們。咱們通過了訓練,留下來再走,那是自己走的,出去別人也得高看我們一頭。你想怎麽走?”
“我要留下來,讓別人高看我們一頭。”環餅又喝了一碗水。
“飽了,喝飽了。”環餅傻傻地笑了起來。
“慢點喝。”
李真金忍不住笑這個傻弟弟。
可是明天的訓練,依舊恐怕是個難題。
其實木楞看到真金和環餅的時候,第一眼就想起了當年的他和李牢心,李牢心就是打火隊的老首領。
少年時期的木楞總是想環餅一樣跟在李牢心的屁股後麵,李牢心比木楞年長幾歲,他們兩個是偷東西的時候認識的。
苦井坊的旁邊還有個苦水坊,這裏已經是比較偏僻的所在了,汴河的水流到此處已然變得渾濁,偶爾還能撈到上遊人們遺落的爛骨頭。
大概是河水汙了井水,這裏的水井隔三岔五會散發出一種淡淡的惡臭。
水也不好喝,煮茶做飯總帶著一股淡淡的苦味。
因此叫苦水坊,這裏住的人大多都是跑船的船工漁民,他們拖家帶口聚集此地。
這是大宋都城汴梁城市發展的特色之一,各行各業往往會不自覺匯集一處居住,這樣一來招工出工都十分方便。
木楞和李牢心都是苦水坊裏出生,苦水河裏撒歡,船上長大。
他們的捕到的魚都是賣給汴梁城裏的張衙內,張衙內在秤杆上做了手腳,少給了他們三成的魚錢。
漁民們看著,都是一肚子窩火,但習慣了忍氣吞聲。
其中兩個年輕人硬是不服,趁著夜裏,他們又偷了三成的魚迴來。
結果,兩人都讓衙內的手下抓住了。
張衙內專意要戲弄他們,讓手下先揍一頓,再讓他們磕頭謝罪,否則就送官府。
按照大宋律法,他們的罪行至少要受脊杖二十,刺字發配,勞役三年。
勞役尚且好說,可是刺字之後,恐怕再無臉見人了。
兩人皆是忍辱負重,木楞一根筋,打死不願磕頭謝罪。
這時衙內又說:“你們都是水裏長大的,水性肯定沒得說,我們來比試一番,閉一口氣,誰能遊得比我遠,我就放了你們。”
張衙內好玩,最喜遊泳,甚至他在汴梁組織了遊泳的民間社團,每年都會組織比賽,每年的魁首都是張衙內。
兩人一咬牙,比就比!
三個人一齊躍進水裏,往前遊去。
張衙內實在是水裏的好手,一個猛子紮進河裏,已不見了影子。
半柱香燒完了,木楞已經憋不住了,首先冒頭上來了,爬到岸上之後直吐水。
靜靜的河麵,讓人看著不敢唿吸。
張衙內和李牢心還沒有出來,這下最後的希望全都在李牢心身上了。
衙內的手下們等得都慌了,衙內的小命要是交代了,他們紛紛沒有好果子吃。於是他們紛紛開始下水去救。
這時張衙內從遠處突然冒出頭來,急忙朝手下們揮手。
等到衙內到了岸邊,李牢心才從遠處冒出頭來,惹得圍觀的群眾紛紛歡唿起來。
這下衙內輸了,隻好放了兩人,灰溜溜去了。
從此,李牢心的名號從苦水坊傳了出去,水下第一好手。
李牢心上岸之後,對木楞說:“這不是什麽能耐,這是我們的活命的本事。衙內把水裏的本領當做樂子消遣,可是我們呢?我們當做是救命的稻草,沒有這點本事,說不好哪天就葬身魚腹了。”
話音背後是捕魚人的悲涼,可是道理木楞卻記住了。
底層人的那點能耐是救命的稻草。
兩人此後結成了過命的交情。
木楞迴想起來,少年時他性格有一股子強勁,倒是和李真金這小子有些像。
不過,木楞此時不知眼前的李真金就是李牢心的兒子。李真金也不知眼前的木楞曾經是父親的兄弟。
木楞和李牢心自從和衙內有了過結之後,捕魚的行當時做不成了,更糟的是,盜賊的壞名聲也隨之傳了出去。
他倆走到哪裏做工,沒多久就被哪裏趕出來。
窮途末路之時,他們進了打火隊,收留他們的是當時的打火隊首領,風癲子風頭。
李牢心問他說:“你不嫌棄我們有個盜賊的名聲?”
風癲子風頭
沒過幾年,風頭離開了人世。
之後李牢心接下了首領的位置,好景不長,汴梁打火奪走了打火隊十幾條鮮活的性命,其中也包括李牢心。
後來木楞接下了打火隊,他繼承了打火隊的傳統。
在他的帶領下,火行人依然堅持刻苦的訓練和嚴格的規矩,其實要比水工的生活還要辛苦很多。
這是從李牢心開始就定下的規矩,木楞一直記得當年李牢心的話,和捕魚人一樣,對於打火人來說,他們的能耐是救命的稻草,是無情火海當中唯一的護身符。
如今,打火隊輝煌不在了,當年隊裏的豪傑也不在了。當年聲名,一時半會也打造不出來了。
這是木楞最大的遺憾,也是最大的願望,他一直希望能夠讓打火隊重現往日輝煌。
木楞堅信,唯一的辦法,就是訓練,踏踏實實訓練。
讓每個隊員都能練好各自的護身符。
五更天,打火隊的院子裏就開始響起操練的聲音。
起來先是早課,此外,一天還要再訓練四個時辰,晌午前後,分別兩個時辰。
每天清晨的早課是閉氣,熱身操練之後,院子裏的兩排大水缸裏,隊員們開始輪流鑽進去閉氣。
這裏閉氣時間最長的記錄是半炷香,是木頭的記錄,至今無人打破。
在著火時,遇到煙氣濃重的地方,閉氣時間很多程度上左右著打火人的小命。在火場當中,最多的人不是死於火燒,而是被濃煙奪去了性命。
木頭平時不負責跟進訓練,由張小鳳負責監督訓練,張小鳳是這裏除了木頭之外資曆最老的打火人,平日裏大家都尊稱他為大師兄。
不過張小鳳為人向來冷冰冰,凡事一副不可商量的樣子。
他的身材倒是高大勻稱,按說要是從武,應該是禁軍的好苗子。
據說,他之前曾經果真是做過禁軍,不過後來的事情大家都不得而知了。
開始訓練的時候,極其難熬。
首先是閉氣,這一點李真金倒是不在話下,他唯一的特點就是水性好,從小在汴河裏遊大的。
可是環餅可就難了,他雖然力氣大,但是氣力不行,從小更是不通水性。
兩個人一個重在爆發力,一個重在耐力。
環餅耐力不足,一場早課下來,能喝進去一肚子水,接下來的常規訓練主要有三項,擲水袋,噴唧筒,扛沙包。
訓練時用的水袋是沙包,模擬水袋的重量,這個訓練的目的在於提升投擲的距離和精確度。
唧筒訓練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夠把水精準地噴在火源上,同時也要練習投擲的距離。
至於扛沙包,則是為了模擬人體的重量,這樣訓練,以便起火時可以把人從火場中更快地救出來。
這幾樣訓練,李真金練習起來就相對吃力了。一天練下來,他的腿感覺都快失去了知覺,走路飄飄晃晃。
因為環餅的閉氣訓練一直不過關,下水不過是十來個數就撐不住了,一般人至少可以撐住五六十個數。
於是大師兄張小鳳罰他專練閉氣,不許吃飯,什麽時候過關才能吃飯。
到了晚上,李真金出門買了兩個蒸餅帶給了環餅。
一天沒吃飯,環餅的肚子都餓癟了,立刻狼吞虎咽起來。
“哥,你說我不會錢還沒有掙到,先餓死在這裏吧。”環餅吃完還不夠,拚命往肚子裏喝水。
“不會的,你行,明天一定能過。”
“我就怕連累你,要不我還是去送水好了。”
“現在去送水,那是慫了讓人攆走的,沒人瞧得起我們。咱們通過了訓練,留下來再走,那是自己走的,出去別人也得高看我們一頭。你想怎麽走?”
“我要留下來,讓別人高看我們一頭。”環餅又喝了一碗水。
“飽了,喝飽了。”環餅傻傻地笑了起來。
“慢點喝。”
李真金忍不住笑這個傻弟弟。
可是明天的訓練,依舊恐怕是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