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鄉試 中
穿越之農家獨苗苗的科舉之路 作者:張如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鄉試一共要連續考九天六夜,每一場是三天兩夜,在第三天考完以後,考生們才可以出貢院迴家洗個澡吃個飯,第二天淩晨再去。
張平安十分懷疑有這條規定是因為八月份太熱了,考生自己帶食物進去根本堅持不到九天,全得餿掉。
八月份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徐氏就算想給兒子準備點好吃食,也沒什麽好辦法,隻能烙一些幹餅子,準備了幹炒米,然後用油紙包了不少鹹豆角和鹹蘿卜就著吃。
張平安沒要鹹菜,擔心到時候考試時會多喝水,上茅房太不方便了,再苦也就是這上十日。
他跟周邊的同窗還有魯夫子打聽了一下,知道江南貢院這邊修葺的還不錯,基本不用擔心漏雨,但就是天氣反複無常,上午還豔陽高照,下午也許就暴雨如注了,傘是必須要帶的,油紙也要多帶些,防止卷麵被雨水濺濕。
另外竹筒也要多帶些,多備些飲用水,雖說每個號舍旁都有大水缸可以給考生取水用,但貢院三年才開一次,院裏的水井打上來的水喝了很容易鬧肚子,保險起見,還是自己帶。
張老二聽說了以後,做了很多竹筒,用麻繩係成一串,背在身上丁零當啷的響,“兒子,我幫你背過去,天氣熱,水是少不了的,我多準備了一些。”
小鐵鍋是找鐵匠這兩日現打的,徐氏已經用豬皮開了鍋,直接用就成。
張平安看著兩個滿滿當當的考籃,還有自家老爹身上背的一串竹筒,感受到了爹娘滿滿的愛,還有希望和寄托。
二姐夫劉湖生和金寶子時就過來了,幫忙送考。
忙活了這半天,此時也才寅時,天還是黑的。
“謔,這準備的東西還真不少,走吧,我們陪你一塊兒去貢院,這考科舉啊,以後就指望你了,幸虧我不用考,我爹娘對我沒那麽高的期望”,金寶提起其中一個考籃邊走邊調侃道。
二姐夫劉湖生提起另一個。
騾車早就趕到門口了,就等出發了。
二姐夫劉湖生趕車,四人坐著騾車不過兩刻多鍾便到了貢院附近。
沿途遇到不少同樣去趕考的學子,有的也是趕車,另外有離得近的直接走路過去,手裏提著燈籠,在黑暗中一眼就能看到。
到了貢院附近五百步的樣子,車便進不去了,二姐夫劉湖生留在原地看著車,金寶跟著張老二繼續送考。
雖說朝廷丟了北方的半壁江山,但臨安城鄉試的人一點也不少,遠遠望去人頭湧動,參加考試的考生和送考的人一起等在貢院門口,足有一兩千人,各種聲音夾在一起,嘈雜的很!
其實考試倒不怕,張平安最怕的就是這種淩晨時候的等待,要等幾個時辰,很浪費時間,睡也睡不了,其實會一定程度上影響當天的考試狀態。
所以說考試除了考學問,還要考體力和運道。
淩晨露氣重,張老二送考了幾次,早有準備,讓徐氏提前把厚一些的單衣拿了幾件出來,出門前穿上,免得傷風,考試時怎麽小心都不為過。
各個學子之間也沒人攀談,防人之心不可無,就怕有人在考籃中使壞,張老二和金寶把考籃看得緊緊的。
一直到寅時,貢院大門才開,衙役們開始挨個搜身檢查,能考上秀才的都是有豐富考試經驗的,各個考生帶的東西都不少,隊伍過得特別慢。
輪了好一會兒才快輪到張平安,張老二趕緊幫兒子把厚單衣脫掉,又把自己身上的竹筒掛到兒子身上,金寶也連忙把手上的考籃遞過去。
張平安拎著兩個沉重的考籃,外加肩膀上掛的一串竹筒,腦海中想到了那句名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衙役們看著張平安這一身打扮也不驚訝,早就司空見慣了,兩個衙役分工檢查起來,一個對戶帖和考生信息,外加搜身,另一個檢查考籃和竹筒,餅子都撕成了渣渣,也不知道洗手沒!
對完戶帖和考生信息沒問題後,搜身的衙役道:“把衣服解開!”
然後開始仔細搜身。
一套流程下來就過去了半刻鍾,好在最後沒什麽問題,張平安這才能進去。
進了貢院以後,張平安發現這考場比以前郢州城的考場好太多了,還是江南財政有錢啊!
考場裏麵被打掃的幹幹淨淨,沒有什麽黴味兒,看得出來整體被翻新過。
進去以後,裏麵有號軍根據考生信息帶著人去對應的考棚。
張平安運氣還不錯,分的位置在中間,采光很好,還遠離臭號。
考棚裏麵放了恭桶,這樣上小號就不用去茅房了。
門口有取水的水缸,張平安看了一眼,水質倒沒魯夫子說的那麽不堪,可能是放了明礬。
坐下後,張平安把考籃裏的筆墨紙硯都拿出來擺好,便靠在牆上小憩,就等開考了。
到了辰時,貢院裏鍾聲響起,大門落鎖,這三天不管發生什麽事情,這個大門都不會開,張平安聽說本朝之前還有不少鄉試考生因為考場失火而丟了性命的,所以其實考鄉試也是個危險係數挺高的活兒!
三下鍾聲響完後,主考官開始訓話,一般能做鄉試主考官的都是天子近臣,即使品級不是最高,也沒人敢小覷。
不過現在天子才隻七歲,也沒什麽實權,就是個擺設罷了,就不知道這個主考官杜大學士是屬於哪一派係的了!
科舉考試主要就是考八股文、試帖詩和策論,之前魯夫子講過,策論在鄉試中尤為重要,占比很高,寫的出彩的話會被閱卷官直接圈中,也就是能出圈兒,考的就是考生的思想和韜略,一定要把握好!
訓完話後,開始發卷。
張平安拿起試卷先從頭到尾看了一遍。
張平安十分懷疑有這條規定是因為八月份太熱了,考生自己帶食物進去根本堅持不到九天,全得餿掉。
八月份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徐氏就算想給兒子準備點好吃食,也沒什麽好辦法,隻能烙一些幹餅子,準備了幹炒米,然後用油紙包了不少鹹豆角和鹹蘿卜就著吃。
張平安沒要鹹菜,擔心到時候考試時會多喝水,上茅房太不方便了,再苦也就是這上十日。
他跟周邊的同窗還有魯夫子打聽了一下,知道江南貢院這邊修葺的還不錯,基本不用擔心漏雨,但就是天氣反複無常,上午還豔陽高照,下午也許就暴雨如注了,傘是必須要帶的,油紙也要多帶些,防止卷麵被雨水濺濕。
另外竹筒也要多帶些,多備些飲用水,雖說每個號舍旁都有大水缸可以給考生取水用,但貢院三年才開一次,院裏的水井打上來的水喝了很容易鬧肚子,保險起見,還是自己帶。
張老二聽說了以後,做了很多竹筒,用麻繩係成一串,背在身上丁零當啷的響,“兒子,我幫你背過去,天氣熱,水是少不了的,我多準備了一些。”
小鐵鍋是找鐵匠這兩日現打的,徐氏已經用豬皮開了鍋,直接用就成。
張平安看著兩個滿滿當當的考籃,還有自家老爹身上背的一串竹筒,感受到了爹娘滿滿的愛,還有希望和寄托。
二姐夫劉湖生和金寶子時就過來了,幫忙送考。
忙活了這半天,此時也才寅時,天還是黑的。
“謔,這準備的東西還真不少,走吧,我們陪你一塊兒去貢院,這考科舉啊,以後就指望你了,幸虧我不用考,我爹娘對我沒那麽高的期望”,金寶提起其中一個考籃邊走邊調侃道。
二姐夫劉湖生提起另一個。
騾車早就趕到門口了,就等出發了。
二姐夫劉湖生趕車,四人坐著騾車不過兩刻多鍾便到了貢院附近。
沿途遇到不少同樣去趕考的學子,有的也是趕車,另外有離得近的直接走路過去,手裏提著燈籠,在黑暗中一眼就能看到。
到了貢院附近五百步的樣子,車便進不去了,二姐夫劉湖生留在原地看著車,金寶跟著張老二繼續送考。
雖說朝廷丟了北方的半壁江山,但臨安城鄉試的人一點也不少,遠遠望去人頭湧動,參加考試的考生和送考的人一起等在貢院門口,足有一兩千人,各種聲音夾在一起,嘈雜的很!
其實考試倒不怕,張平安最怕的就是這種淩晨時候的等待,要等幾個時辰,很浪費時間,睡也睡不了,其實會一定程度上影響當天的考試狀態。
所以說考試除了考學問,還要考體力和運道。
淩晨露氣重,張老二送考了幾次,早有準備,讓徐氏提前把厚一些的單衣拿了幾件出來,出門前穿上,免得傷風,考試時怎麽小心都不為過。
各個學子之間也沒人攀談,防人之心不可無,就怕有人在考籃中使壞,張老二和金寶把考籃看得緊緊的。
一直到寅時,貢院大門才開,衙役們開始挨個搜身檢查,能考上秀才的都是有豐富考試經驗的,各個考生帶的東西都不少,隊伍過得特別慢。
輪了好一會兒才快輪到張平安,張老二趕緊幫兒子把厚單衣脫掉,又把自己身上的竹筒掛到兒子身上,金寶也連忙把手上的考籃遞過去。
張平安拎著兩個沉重的考籃,外加肩膀上掛的一串竹筒,腦海中想到了那句名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衙役們看著張平安這一身打扮也不驚訝,早就司空見慣了,兩個衙役分工檢查起來,一個對戶帖和考生信息,外加搜身,另一個檢查考籃和竹筒,餅子都撕成了渣渣,也不知道洗手沒!
對完戶帖和考生信息沒問題後,搜身的衙役道:“把衣服解開!”
然後開始仔細搜身。
一套流程下來就過去了半刻鍾,好在最後沒什麽問題,張平安這才能進去。
進了貢院以後,張平安發現這考場比以前郢州城的考場好太多了,還是江南財政有錢啊!
考場裏麵被打掃的幹幹淨淨,沒有什麽黴味兒,看得出來整體被翻新過。
進去以後,裏麵有號軍根據考生信息帶著人去對應的考棚。
張平安運氣還不錯,分的位置在中間,采光很好,還遠離臭號。
考棚裏麵放了恭桶,這樣上小號就不用去茅房了。
門口有取水的水缸,張平安看了一眼,水質倒沒魯夫子說的那麽不堪,可能是放了明礬。
坐下後,張平安把考籃裏的筆墨紙硯都拿出來擺好,便靠在牆上小憩,就等開考了。
到了辰時,貢院裏鍾聲響起,大門落鎖,這三天不管發生什麽事情,這個大門都不會開,張平安聽說本朝之前還有不少鄉試考生因為考場失火而丟了性命的,所以其實考鄉試也是個危險係數挺高的活兒!
三下鍾聲響完後,主考官開始訓話,一般能做鄉試主考官的都是天子近臣,即使品級不是最高,也沒人敢小覷。
不過現在天子才隻七歲,也沒什麽實權,就是個擺設罷了,就不知道這個主考官杜大學士是屬於哪一派係的了!
科舉考試主要就是考八股文、試帖詩和策論,之前魯夫子講過,策論在鄉試中尤為重要,占比很高,寫的出彩的話會被閱卷官直接圈中,也就是能出圈兒,考的就是考生的思想和韜略,一定要把握好!
訓完話後,開始發卷。
張平安拿起試卷先從頭到尾看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