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上貢
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 作者:張無敵死了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世民今年已經打完了梁師都,接下來就準備對東突厥用兵。
而李世民之所以急著和突厥開戰,也是因為他覺得,當初我們弱小沒辦法。
但我們大唐這會兒都強大了,怎麽還這麽窩囊?
所以李世民是打算今年不給突厥上貢了。
直接向突厥攤牌,老子不伺候了。
但畢竟還沒正式說出來,所以想看看臣子的意見。
李世民目光平靜地掃過眾人,等待著臣子們的迴應。
這時,禮部尚書站了出來,躬身行禮後說道:
“陛下,臣以為當下仍應繼續向突厥上貢。
如今我大唐雖已漸趨安穩,但根基尚未穩固,與突厥貿然交惡並非明智之舉。
突厥兵力強盛,若因停止上貢而引發戰事,我大唐恐將陷入戰亂之中,百姓又要飽受戰火之苦。
況且,上貢之事由來已久,驟然停止,難免引起突厥猜忌,恐生變故。”
李世民微微皺眉,未置可否。
雖然大唐恨突厥,突厥也一直提防大唐。不然當初也不會南下搶大唐。
而突厥也知道大唐恨自己,大唐也知道突厥知道自己恨突厥。
但這都是大家心裏這麽想,表麵上肯定不會說出來。
大唐有大唐的難處,突厥有突厥的天災。
真打起來誰都不好過,誰都焦頭爛額。
就在此時,程咬金 “蹭” 地一下站了出來,大聲說道:
“禮部尚書此言差矣!陛下,如今我大唐已非昔日可比,怎能還對突厥這般軟弱?”
李靖也站出來支持程咬金:
“想那突厥,屢屢犯我邊境,激化我朝內部矛盾,實在是欺人太甚!”
柴紹剛剛才打完一仗,這會兒隻想馬上再打一仗:
“如今陛下聖明,我們又剛剛平定梁師都,士氣正盛,此時不向突厥表明態度,更待何時?”
蕭瑀自從歸順大唐後,就不止一次不同意李淵繼續上貢。
但當時李淵沒聽了,就是繼續上貢。
所以蕭瑀站出來說:
“若繼續上貢,豈不是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我大唐兒郎,豈會怕了那突厥蠻夷!”
支持程咬金的,不管文武都是主戰派,甚至恨不得現在馬上就和突厥大戰。
主戰派這一番慷慨激昂的話語,讓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
一些大臣微微點頭,似乎認同主戰派金所言。
而另一些大臣則麵露擔憂之色,對於突厥和大唐的一戰有著自己的考慮。
李世民看著程咬金,眼中閃過一絲讚賞,說道:
“知節,你雖勇猛,但戰爭並非兒戲,需謹慎行事。
突厥勢力龐大,若貿然出兵,勝負難料,稍有不慎,便會讓我大唐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程咬金撓了撓頭,說道:
“陛下,臣自然明白戰爭的兇險。
但咱也不能一直這麽忍氣吞聲啊!
臣願率領麾下將士,與突厥決一死戰,為陛下揚威,為大唐雪恥!”
李世民是讚同的,但李世民發現,自己的心腹和智囊。
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都沒說話。
所以李世民這番話,其實是給這些人遞話,讓他們也說說自己的想法
杜如晦身為兵部尚書,大唐有多少兵馬,他是最清楚的。
杜如晦站定後,目光掃視一周,沉穩地說道:
“陛下,我大唐雖曆經戰火洗禮,如今又剛平定梁師都,士氣可嘉。
但不得不承認,連年征戰已使國力損耗,民生亟待恢複。
此刻,若因停貢而倉促與突厥開戰,我們雖有一戰之力,卻難以保證萬無一失。”
戶部尚書裴矩,他也站出來支持杜如晦的說法。
“陛下,僅僅隻是出動十萬兵馬,所需的糧草就需要東拚西湊,和突厥的戰爭,如果不能一戰動乾坤,那拖下去隻會讓剛剛安穩的百姓再次水深火熱。”
李靖不同意裴矩的看法:
“裴尚書,如今突厥天災不斷,連年暴雪,他們的糧草也少啊。”
裴矩看都不看李靖,臭丘八隻會打仗。
“可大唐也有旱災,蝗災,加上我軍又是進攻的一方,是去草原作戰,突厥是本地作戰,就是再缺也是就地補給。”
長孫無忌站出來給裴矩補充:
“突厥廣袤,其騎兵更是機動性強,擅長突襲。
若戰事陷入膠著,我們的後勤補給、兵員調配都會麵臨巨大壓力。
況且,國內剛剛經曆官員裁減,部分地區政令尚未完全暢通,人心也需進一步安定。”
長孫無忌不愧是專門輔助李世民居中調度的,考慮全麵。
以往也是這樣,李世民帶著部隊往前衝,長孫無忌就得盯著後勤補給。
而長孫無忌指出來的,也是李世民擔心的。
大唐不是沒騎兵,隻要你家養得起馬,你去參軍都是當騎兵。
但補給問題很大,突厥大多部分都是一望無邊的草原。
如果突厥下定決心不和大唐硬碰硬,就是帶著唐軍溜彎子,那幾十萬大軍每天吃掉的糧食就海了去。
這時,太子李承乾站出來問:
“可是,我們貌似也沒錢上貢。”
李承乾這話一出,大家都反應過來,還真是這麽迴事。
錢都被拿去付欠款了,哪裏來的錢給突厥上貢。
顯德殿內一時間都沉默了。
主戰派被主和派駁倒。
主和派被李承乾一句話破防。
李世民看大家都說不出個什麽來,到頭來還被整的紛紛無語。
李世民就清了清嗓子說:
“時間還早,不急說這個,先放一邊,說說其他的事情。”
皇帝都這麽說了,那大臣也各自迴到自己的站位站好。
接著,張文忠站出來說:
“啟奏陛下,臣近日得到消息,蜀王現在建的王府,侵占官田。”
關於蜀王府城外拿塊地,皇城官員都知道,畢竟現在又是大興土木,又是打官司的。
李世民麵無表情,毫無波瀾,就好像張文忠說的是別人兒子一樣。
“仔細說來。”
“按照蜀王和戶部金部司主事,張路簽訂的契約,其中除了自家的房屋,還有十畝地應該是官地,但並沒有算在蜀王府和長安縣衙的買賣契約當中。”
李世民就好像在等張文忠說出這句話一樣,馬上就接著張文忠的話說:
“既然如此,那就由你查清楚吧。”
而李世民之所以急著和突厥開戰,也是因為他覺得,當初我們弱小沒辦法。
但我們大唐這會兒都強大了,怎麽還這麽窩囊?
所以李世民是打算今年不給突厥上貢了。
直接向突厥攤牌,老子不伺候了。
但畢竟還沒正式說出來,所以想看看臣子的意見。
李世民目光平靜地掃過眾人,等待著臣子們的迴應。
這時,禮部尚書站了出來,躬身行禮後說道:
“陛下,臣以為當下仍應繼續向突厥上貢。
如今我大唐雖已漸趨安穩,但根基尚未穩固,與突厥貿然交惡並非明智之舉。
突厥兵力強盛,若因停止上貢而引發戰事,我大唐恐將陷入戰亂之中,百姓又要飽受戰火之苦。
況且,上貢之事由來已久,驟然停止,難免引起突厥猜忌,恐生變故。”
李世民微微皺眉,未置可否。
雖然大唐恨突厥,突厥也一直提防大唐。不然當初也不會南下搶大唐。
而突厥也知道大唐恨自己,大唐也知道突厥知道自己恨突厥。
但這都是大家心裏這麽想,表麵上肯定不會說出來。
大唐有大唐的難處,突厥有突厥的天災。
真打起來誰都不好過,誰都焦頭爛額。
就在此時,程咬金 “蹭” 地一下站了出來,大聲說道:
“禮部尚書此言差矣!陛下,如今我大唐已非昔日可比,怎能還對突厥這般軟弱?”
李靖也站出來支持程咬金:
“想那突厥,屢屢犯我邊境,激化我朝內部矛盾,實在是欺人太甚!”
柴紹剛剛才打完一仗,這會兒隻想馬上再打一仗:
“如今陛下聖明,我們又剛剛平定梁師都,士氣正盛,此時不向突厥表明態度,更待何時?”
蕭瑀自從歸順大唐後,就不止一次不同意李淵繼續上貢。
但當時李淵沒聽了,就是繼續上貢。
所以蕭瑀站出來說:
“若繼續上貢,豈不是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我大唐兒郎,豈會怕了那突厥蠻夷!”
支持程咬金的,不管文武都是主戰派,甚至恨不得現在馬上就和突厥大戰。
主戰派這一番慷慨激昂的話語,讓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
一些大臣微微點頭,似乎認同主戰派金所言。
而另一些大臣則麵露擔憂之色,對於突厥和大唐的一戰有著自己的考慮。
李世民看著程咬金,眼中閃過一絲讚賞,說道:
“知節,你雖勇猛,但戰爭並非兒戲,需謹慎行事。
突厥勢力龐大,若貿然出兵,勝負難料,稍有不慎,便會讓我大唐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程咬金撓了撓頭,說道:
“陛下,臣自然明白戰爭的兇險。
但咱也不能一直這麽忍氣吞聲啊!
臣願率領麾下將士,與突厥決一死戰,為陛下揚威,為大唐雪恥!”
李世民是讚同的,但李世民發現,自己的心腹和智囊。
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都沒說話。
所以李世民這番話,其實是給這些人遞話,讓他們也說說自己的想法
杜如晦身為兵部尚書,大唐有多少兵馬,他是最清楚的。
杜如晦站定後,目光掃視一周,沉穩地說道:
“陛下,我大唐雖曆經戰火洗禮,如今又剛平定梁師都,士氣可嘉。
但不得不承認,連年征戰已使國力損耗,民生亟待恢複。
此刻,若因停貢而倉促與突厥開戰,我們雖有一戰之力,卻難以保證萬無一失。”
戶部尚書裴矩,他也站出來支持杜如晦的說法。
“陛下,僅僅隻是出動十萬兵馬,所需的糧草就需要東拚西湊,和突厥的戰爭,如果不能一戰動乾坤,那拖下去隻會讓剛剛安穩的百姓再次水深火熱。”
李靖不同意裴矩的看法:
“裴尚書,如今突厥天災不斷,連年暴雪,他們的糧草也少啊。”
裴矩看都不看李靖,臭丘八隻會打仗。
“可大唐也有旱災,蝗災,加上我軍又是進攻的一方,是去草原作戰,突厥是本地作戰,就是再缺也是就地補給。”
長孫無忌站出來給裴矩補充:
“突厥廣袤,其騎兵更是機動性強,擅長突襲。
若戰事陷入膠著,我們的後勤補給、兵員調配都會麵臨巨大壓力。
況且,國內剛剛經曆官員裁減,部分地區政令尚未完全暢通,人心也需進一步安定。”
長孫無忌不愧是專門輔助李世民居中調度的,考慮全麵。
以往也是這樣,李世民帶著部隊往前衝,長孫無忌就得盯著後勤補給。
而長孫無忌指出來的,也是李世民擔心的。
大唐不是沒騎兵,隻要你家養得起馬,你去參軍都是當騎兵。
但補給問題很大,突厥大多部分都是一望無邊的草原。
如果突厥下定決心不和大唐硬碰硬,就是帶著唐軍溜彎子,那幾十萬大軍每天吃掉的糧食就海了去。
這時,太子李承乾站出來問:
“可是,我們貌似也沒錢上貢。”
李承乾這話一出,大家都反應過來,還真是這麽迴事。
錢都被拿去付欠款了,哪裏來的錢給突厥上貢。
顯德殿內一時間都沉默了。
主戰派被主和派駁倒。
主和派被李承乾一句話破防。
李世民看大家都說不出個什麽來,到頭來還被整的紛紛無語。
李世民就清了清嗓子說:
“時間還早,不急說這個,先放一邊,說說其他的事情。”
皇帝都這麽說了,那大臣也各自迴到自己的站位站好。
接著,張文忠站出來說:
“啟奏陛下,臣近日得到消息,蜀王現在建的王府,侵占官田。”
關於蜀王府城外拿塊地,皇城官員都知道,畢竟現在又是大興土木,又是打官司的。
李世民麵無表情,毫無波瀾,就好像張文忠說的是別人兒子一樣。
“仔細說來。”
“按照蜀王和戶部金部司主事,張路簽訂的契約,其中除了自家的房屋,還有十畝地應該是官地,但並沒有算在蜀王府和長安縣衙的買賣契約當中。”
李世民就好像在等張文忠說出這句話一樣,馬上就接著張文忠的話說:
“既然如此,那就由你查清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