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李恪正睡得香呢。


    就聽到外麵劈裏啪啦的響動,蘇敏在外麵喊:


    “殿下!殿下!”


    “什麽事啊?”


    “有歹人闖進來了!”


    李恪聽到這話瞬間清醒,趕緊開門。


    就見蘇敏和青衣已經在外麵等著了。


    “怎麽樣了?”


    “被我們殺了幾個,其餘的全跑了。”


    “李安靜呢?他有事沒?”


    “沒事,歹人被守夜的護衛撞到,才沒讓人進來。”


    “有沒有傷亡?”


    “我們的人都是好手,沒受傷,倒是歹人死了五個。”


    李恪當然心疼自己手下,當初他招人可都是立規矩了,隻收那些窮人家的。


    這些都是壯勞力,在家裏都是頂梁柱,當初招人就是想著能幫點是一點。


    但李恪沒注意蘇敏的話,蘇敏明顯知道什麽。


    雖然李恪是按要求招人,但這些人都是李世民安排保護李恪的軍中好手。


    蘇敏從小習武,家裏還是軍隊的教官,怎麽會看不出這些人哪裏是普通百姓能有的本事。


    但李恪不問,蘇敏也不說,他父親說了。


    在大人物身邊做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別得罪死同僚。


    蘇敏也沒必要用這個換李恪的信任,她本來就是李恪的貼身護衛,還需要什麽多餘的信任。


    再說了,她不也是老百姓出身,她的本事比這些人還厲害,練得還是童子功。


    李恪這時說:


    “這王家村是不簡單,我們這裏打打殺殺的,周圍住的居然沒任何反應。”


    李恪來這裏的原因,畢竟是為了解決薑雲村的用水問題。


    李恪召集三個村的村長聊了幾天,反正就是不同意薑雲村用水。


    李恪也沒辦法,畢竟你總不能拿著刀逼他們吧,這又不是什麽外人,都是自己的食邑。


    李恪最後決定先給薑雲村從重新弄一條用水的地方。


    但如果是挖的話,太漫長了,想挖一條足夠全村用水的河溝,沒有一年也得半年。


    現在薑雲村的村民都已經提前耕好地,就差水來播種澆灌,再晚點就趕不上時節了。


    西原鄉的地理真是沒的說,北麵有渭水河,南麵有灞水河,夾在兩個大河中間,偏偏都沒養到西原鄉。


    李恪想到能用水車,把水從渭水河運到薑雲村。


    李恪帶著人一邊弄水車,一邊讓薑雲村的人砍竹子。


    水車這東西真不難,甚至在隋朝的書籍上都有記載。


    李恪原本以為,這是給薑雲村弄,另外兩個村子的人不會來幫忙。


    可是劉家村的村長兒子劉強帶著人也來幫忙,還熱情的很。


    幾天的相處下來,李恪在劉強這裏也知道了劉家村的由來。


    要說劉家村的根源,能追溯到周朝,秦朝統一天下後,周朝的人也就流散各地各自改姓。


    周朝的祖先能追隨到黃帝,黃帝有個曾孫叫帝嚳, 帝嚳有四個兒子。


    老大摯,二兒子堯,三兒子契,四兒子後稷。


    摯接替黃帝當天下之主,但是後來部落族長們推舉“堯”為帝。


    堯舜禹一代代禪位,最後被契的後代“成湯”滅了,成湯建立商朝。


    後稷帶著人到了隴東地區發展,後人自稱周人,後來周人打敗了商朝,建立周朝。


    所以這幾百年間的大亂鬥,說到底就是四兄弟的家務事。


    “後”字在甲骨文裏,也是帝王的意思,“稷”在甲骨文就是“粟”的意思。


    所以後稷,就是小麥之王的意思。


    後稷很會種地,把本事傳給了後人。


    後人種地也很厲害,就一直在王朝裏擔任農業管理。


    後稷的名字,就成了官名。


    後來又漸漸地,叫成了“司稷”,司就是掌管的意思,司社稷就是指的掌管種地的官員。


    隴東地區的山是很特別的地理。


    沒有任何的山穀,就是兩座山緊挨著,山下一點平地都沒有。


    所以隴東地區的百姓都是在山上種地,住的地方也是山間的“窯洞”,出門就是自己的土地。


    後來周朝滅亡,周人流散各地。


    劉家村這一支,祖上也擔任過管理農業的官員,這才能在長安有地方紮根。


    關中地區可比隴東地區更適合種地,劉家村的人身為後稷的後人,自然種地本事也在。


    還是最先在這裏紮根的,當地肥沃的土地早就被劉家村站完了。


    後來王家村和薑雲村都沒劉家村過的好,就是劉家村土地肥沃。


    當劉村長得知李恪想弄水車的時候,就知道這個蜀王有點本事。


    劉村長就曾在上一任的屯田郎那裏得知,關中有些地方就是用的這個來引水。


    當時劉村長想問問怎麽弄的,但是水車的推廣不多,屯田郎也隻是偶爾看到一會而已,也弄不出來。


    每個人麵對機會都是平等的,就看你能不能發現這是你的機會了。


    劉家世世代代都是種地,哪怕這麽多年過去,種地的傳承一直保留下來。


    如今有個好東西能更好的種地,怎麽能不學來?


    劉村長也有點悔恨,當初怎麽隻做了表麵功夫?


    怎麽這幾天不和蜀王打好關係,不過現在也不晚,派出自己兒子跟著學,肯定能學到。


    李恪無所謂學不學,反正都是自己的食邑,你種多少不都得給我交糧。


    而且你種出來多少,還不是我來收稅?我到時候讓你按照比例交糧,你種的越多,我收的越多。


    而且李恪實在是趕,加上白村長每天都在央求,沒辦法才用這個水車。


    不然的話,李恪就能去長安再做一套蒸汽磨具,弄到這裏來,那機械動能,你想怎麽來就怎麽來,想要多少水就有多少水。


    人多力量大,光薑雲村就有三百戶,還不算劉家村的人來幫忙。


    而李恪這幾天也看出來了,這西原鄉何止這五百五十戶?


    光劉家村就來了不止三百人。


    李恪要求每家來個男人幫忙,每個村都不能少。


    劉家村來了五百人,王家村來了四百多人,薑雲村來了三百多人。


    光這麽算下來,一人一戶都有一千兩百戶。


    明明給自己的公文才五百五十戶,現實多出了六百五十戶。


    一千多人弄了十天,最終架設了五個水車,五條用竹子鋪出來的水路。


    (本章字數夠了,以下是查資料送的。)


    古代把祭祀和種地看做最重要的事情,社,在當時就是祭祀的意思,稷,就是小米。


    所以社稷就是這麽來的。


    周,就是從,田,字發展而來。


    周的甲骨文就是在,在“田”裏麵加上四個點,後稷種地厲害,所以後人以周人自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無敵死了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無敵死了沒並收藏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