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西原鄉,劉家村
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 作者:張無敵死了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會終於散了,這次的朝會真是越開越滲人,比直接在朝會打架還滲人。
李恪蜀王府那裏也來了一大幫人。
帶頭老者見到李恪就跪地哭訴:
“蜀王殿下,你快救救我們吧!”
跟著來的幾個人也紛紛跪地哀嚎。
李恪哪裏見過這樣的陣仗,趕緊上前攙扶:
“老人家,你這是怎麽了?有話好好說嘛。”
老人姓白,是當初李世民封給李恪的食邑。
按理說,別人得到這些食邑和封地,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
李恪倒好,快半年了都不見蹤影。
這半年都是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
如今到了五月,正是春小麥種植的季節。
屬於農忙的時候,最是缺水。
這個老人家地裏沒水,隻因為他們村子是在另外兩個村子後麵。
以往有屯田郎管理,還算有序。
可是前不久魏征把這個屯田郎給彈劾罷官了,也就沒人管了
既然沒人管了,那豈不是想怎麽來就怎麽來。
最後這個老人家隻好帶著後生,趕了兩天的路才來到長安。
好在李恪現在名聲不小,容易打聽。
李恪也想起來了,當初的封地是:
長安城東北方,二百傾地,萬年縣,西原鄉五百五十戶食邑。
一半封賞人的時候,都是盡量把封地和食邑弄一起,好管理。
所以,這個西原鄉的人口真好差不多,就被直接全部給了李恪。
但是距離長安,騎馬都需要兩天的時間,可想而知,也不是什麽好地方。
一路上,李恪還在白姓老人哪裏得知了更多的情況。
他們的西原鄉,距離最近的河,渭水河挺遠的,也相當於去長安要兩天的路。
附近還沒有任何水源,是西原鄉的前兩個村子,劉家村和王家村的祖先。
他們在三百年前,帶著人自己挖了一條河溝,引水到這裏。
後來,隋朝之後,就又在原本兩個村子後麵,又遷移來一個村子。
就是白姓老人的村子,叫薑雲村。
這裏麵全是那些戰死士兵的家人,隋文帝給這些人賞賜田地,並且搬遷到一起,希望更好的照顧。
這個村子羌族和漢族的混居,在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村子。
從南北朝時期,每個國家朝代都在有意的促使民族融合。
哪怕是李世民都有鮮卑人血統,這早就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
原本,這個薑雲村隻有二十戶,但是人家的土地不用交稅,還免徭役。
因為這本來就是隋文帝獎勵給功臣的地,算是一種封地。
薑雲村逐漸從二十戶發展到三百戶。
到了隋末亂世,李淵入主長安。
當時到處打仗,李淵在關中練兵,卻沒征召薑雲村。
因為李淵是繼承了隋朝的政治遺產,那麽隋文帝曾經說過不用薑雲村的人上戰場。
李淵為了政治正確,也一樣不用薑雲村上戰場。
但是西原鄉有招兵指標,必須完成,那麽薑雲村的士兵人數就都是劉家村和王家村出。
後來天下太平了,但是劉家村和王家村出去的孩子們死了不少。
他們不去怪那些高高在上的貴族,用自己孩子的命換取他們的富貴榮華。
卻怪薑雲村這些和他們一樣的老百姓,是他們不出人,才讓兩個村子的人頂替。
乞丐不會嫉妒皇帝金碧輝煌的宮殿,琳琅滿目的藏寶閣。
唯獨會嫉妒隔壁街的乞丐比自己多要了兩塊錢。
在兩個村子看來,他們薑雲村的人,不僅不用交稅,還不用上戰場。
明明都是老百姓,怎麽就你們比我們過的好?
李世民登基之後,這兩個村子一直和薑雲村不對付。
以往都有發生搶水的事情,這水是前兩個村子的祖先挖出來的。
你們薑雲村想用?你們自己挖!
好在當時還有個屯田郎,能調和這些種地的矛盾。
但是今年沒了屯田郎,那麽矛盾直接爆發。
薑雲村不是沒想過搶水,人家劉邦還不是皇帝之前,不也帶著村子裏的人去搶水嗎?
不過劉家村和王家村的人更多,不僅暴打了一頓薑雲村的村民,甚至死了不少人。
最後無奈就隻能向蜀王求救。
李恪帶著蜀王府的護衛出發,兩天後才到達封地。
李恪都蒙了,這哪裏有什麽鄉?說是個鎮才對。
甚至還有城牆,因為距離遠,隱約間能看到門口還有站崗。
當離開快走到城門外,才看清楚,也不算什麽城牆,最多就是兩人高的土牆。
不像長安,城牆都是石磚堆砌,比這還高幾倍。
城門也湧出一幫人,敲鑼打鼓,喜氣洋洋的迎接李恪。
帶頭一個老者身穿綢緞,笑著說:
“歡迎歡迎,歡迎蜀王殿下來劉家村。”
身後還跟著端茶的,端著臉盤的,拿洗臉布的。
“來來來,蜀王殿下一路辛苦了,先洗把臉。”
李恪都更懵了,怎麽一上來就先洗臉。
老者明顯看出李恪的疑問,解惑:
“這是我們的習俗,尊敬的客人來到,都會先洗臉以示親近,特地端到這裏來,是為了表達對蜀王殿下的渴望之情啊!”
老者的話,讓李恪都以為來錯了地方。
李恪聽那個白姓老人說的,這個劉家村不該是個民風彪悍的村子嗎?
搶水爭鬥,還能打死不少人,這沒點戰鬥力不行。
怎麽還這麽的客氣?彬彬有禮。
李恪覺得有詐,就沒洗臉,而是語氣冷淡的說:
“不了。”
李恪這話不帶任何的語氣的感情,完全是很簡單的兩個字。
帶頭的老者臉上明顯有點尷尬之情。
一瞬間老者就沒了尷尬,又是熱情的說:
“您看,為了歡迎您來,我們專門為您準備齊全了,九麵鑼,還有......”
李安靜在李恪身邊小聲說:
“這個劉家村倒是挺懂規矩,知道王爺的儀仗隊得有九麵鑼,雉尾扇、朱團扇這些東西。”
以往李恪在長安,是沒必要用這些。
因為按照規矩,皇帝是十二麵鑼,雉尾扇、朱團扇都是十二個。
基本每個官員都有,但是長安那麽多大官,每天都有出行。
長安每個角落都是敲鑼打鼓的,長安百姓沒被煩死,先被震聾了。
所以在長安是沒這些儀仗隊的。
李恪蜀王府那裏也來了一大幫人。
帶頭老者見到李恪就跪地哭訴:
“蜀王殿下,你快救救我們吧!”
跟著來的幾個人也紛紛跪地哀嚎。
李恪哪裏見過這樣的陣仗,趕緊上前攙扶:
“老人家,你這是怎麽了?有話好好說嘛。”
老人姓白,是當初李世民封給李恪的食邑。
按理說,別人得到這些食邑和封地,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
李恪倒好,快半年了都不見蹤影。
這半年都是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
如今到了五月,正是春小麥種植的季節。
屬於農忙的時候,最是缺水。
這個老人家地裏沒水,隻因為他們村子是在另外兩個村子後麵。
以往有屯田郎管理,還算有序。
可是前不久魏征把這個屯田郎給彈劾罷官了,也就沒人管了
既然沒人管了,那豈不是想怎麽來就怎麽來。
最後這個老人家隻好帶著後生,趕了兩天的路才來到長安。
好在李恪現在名聲不小,容易打聽。
李恪也想起來了,當初的封地是:
長安城東北方,二百傾地,萬年縣,西原鄉五百五十戶食邑。
一半封賞人的時候,都是盡量把封地和食邑弄一起,好管理。
所以,這個西原鄉的人口真好差不多,就被直接全部給了李恪。
但是距離長安,騎馬都需要兩天的時間,可想而知,也不是什麽好地方。
一路上,李恪還在白姓老人哪裏得知了更多的情況。
他們的西原鄉,距離最近的河,渭水河挺遠的,也相當於去長安要兩天的路。
附近還沒有任何水源,是西原鄉的前兩個村子,劉家村和王家村的祖先。
他們在三百年前,帶著人自己挖了一條河溝,引水到這裏。
後來,隋朝之後,就又在原本兩個村子後麵,又遷移來一個村子。
就是白姓老人的村子,叫薑雲村。
這裏麵全是那些戰死士兵的家人,隋文帝給這些人賞賜田地,並且搬遷到一起,希望更好的照顧。
這個村子羌族和漢族的混居,在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村子。
從南北朝時期,每個國家朝代都在有意的促使民族融合。
哪怕是李世民都有鮮卑人血統,這早就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
原本,這個薑雲村隻有二十戶,但是人家的土地不用交稅,還免徭役。
因為這本來就是隋文帝獎勵給功臣的地,算是一種封地。
薑雲村逐漸從二十戶發展到三百戶。
到了隋末亂世,李淵入主長安。
當時到處打仗,李淵在關中練兵,卻沒征召薑雲村。
因為李淵是繼承了隋朝的政治遺產,那麽隋文帝曾經說過不用薑雲村的人上戰場。
李淵為了政治正確,也一樣不用薑雲村上戰場。
但是西原鄉有招兵指標,必須完成,那麽薑雲村的士兵人數就都是劉家村和王家村出。
後來天下太平了,但是劉家村和王家村出去的孩子們死了不少。
他們不去怪那些高高在上的貴族,用自己孩子的命換取他們的富貴榮華。
卻怪薑雲村這些和他們一樣的老百姓,是他們不出人,才讓兩個村子的人頂替。
乞丐不會嫉妒皇帝金碧輝煌的宮殿,琳琅滿目的藏寶閣。
唯獨會嫉妒隔壁街的乞丐比自己多要了兩塊錢。
在兩個村子看來,他們薑雲村的人,不僅不用交稅,還不用上戰場。
明明都是老百姓,怎麽就你們比我們過的好?
李世民登基之後,這兩個村子一直和薑雲村不對付。
以往都有發生搶水的事情,這水是前兩個村子的祖先挖出來的。
你們薑雲村想用?你們自己挖!
好在當時還有個屯田郎,能調和這些種地的矛盾。
但是今年沒了屯田郎,那麽矛盾直接爆發。
薑雲村不是沒想過搶水,人家劉邦還不是皇帝之前,不也帶著村子裏的人去搶水嗎?
不過劉家村和王家村的人更多,不僅暴打了一頓薑雲村的村民,甚至死了不少人。
最後無奈就隻能向蜀王求救。
李恪帶著蜀王府的護衛出發,兩天後才到達封地。
李恪都蒙了,這哪裏有什麽鄉?說是個鎮才對。
甚至還有城牆,因為距離遠,隱約間能看到門口還有站崗。
當離開快走到城門外,才看清楚,也不算什麽城牆,最多就是兩人高的土牆。
不像長安,城牆都是石磚堆砌,比這還高幾倍。
城門也湧出一幫人,敲鑼打鼓,喜氣洋洋的迎接李恪。
帶頭一個老者身穿綢緞,笑著說:
“歡迎歡迎,歡迎蜀王殿下來劉家村。”
身後還跟著端茶的,端著臉盤的,拿洗臉布的。
“來來來,蜀王殿下一路辛苦了,先洗把臉。”
李恪都更懵了,怎麽一上來就先洗臉。
老者明顯看出李恪的疑問,解惑:
“這是我們的習俗,尊敬的客人來到,都會先洗臉以示親近,特地端到這裏來,是為了表達對蜀王殿下的渴望之情啊!”
老者的話,讓李恪都以為來錯了地方。
李恪聽那個白姓老人說的,這個劉家村不該是個民風彪悍的村子嗎?
搶水爭鬥,還能打死不少人,這沒點戰鬥力不行。
怎麽還這麽的客氣?彬彬有禮。
李恪覺得有詐,就沒洗臉,而是語氣冷淡的說:
“不了。”
李恪這話不帶任何的語氣的感情,完全是很簡單的兩個字。
帶頭的老者臉上明顯有點尷尬之情。
一瞬間老者就沒了尷尬,又是熱情的說:
“您看,為了歡迎您來,我們專門為您準備齊全了,九麵鑼,還有......”
李安靜在李恪身邊小聲說:
“這個劉家村倒是挺懂規矩,知道王爺的儀仗隊得有九麵鑼,雉尾扇、朱團扇這些東西。”
以往李恪在長安,是沒必要用這些。
因為按照規矩,皇帝是十二麵鑼,雉尾扇、朱團扇都是十二個。
基本每個官員都有,但是長安那麽多大官,每天都有出行。
長安每個角落都是敲鑼打鼓的,長安百姓沒被煩死,先被震聾了。
所以在長安是沒這些儀仗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