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蕭瑀的反擊
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 作者:張無敵死了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世民又使出了自己剛剛對付長孫順德的一招,先恐嚇對方,等對方害怕了,再輕輕放下。
但是李恪不是長孫順德,完全不慫。
李恪冷笑道:
“功臣?他算什麽功臣?
他現在就是一個貪官汙吏,仗著自己的功勞為所欲為。
你不敢懲罰他,就是怕別人說你忘恩負義。
你就是偽君子!”
李世民怒極反笑:
“好,好一個逆子。
你既然如此冥頑不靈,那就別怪朕不客氣了。
來人,把蜀王李恪關入宗正寺,好好反省。”
宗正寺就是專門處理皇族事務的地方,以往也是宗正寺的官員教皇子禮儀。
侍衛們不敢違抗命令,上前就要押走李恪。
李恪掙紮著喊道:
“你就是昏君!你遲早會後悔的!”
李世民看著李恪被押走的背影,心中既憤怒又無奈。
他知道李恪性格倔強,但沒想到他會如此大膽,竟敢這麽辱罵自己。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陷入了沉思。
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真的有不妥之處。
他也納悶,是不是自己對李恪的教育存在問題。
怎麽那麽多孩子,唯獨李恪這個逆子會這樣,明明別的孩子都是知書達理,懂禮數,尊長輩的孩子。
而此時被關入宗正寺的李恪,心中也充滿了憤怒和委屈。
他覺得自己沒有錯,是李世民不公平。
他決定在宗正寺裏絕食抗議,以示自己的不滿。
這場父子之間的衝突,讓整個皇宮都籠罩在緊張的氣氛之中。
大臣們也紛紛議論此事,有人認為李恪太過魯莽,應該受到懲罰;
也有人認為李世民對長孫順德的處理過於寬容,導致了李恪的不滿。
這也導致了原本希望冷處理的李世民沒辦法把事情按下去,以蕭瑀為首的大臣紛紛上書彈劾長孫順德。
這事讓李世民頭疼不已,因為這件事可大可小。
往小了說,就偷東西,還是偷的珍珠粉,龍骨這些藥材而已,在皇宮不是什麽值錢的玩意兒。
往大了說,這是在皇宮偷東西,而且還是監守自盜,監督宮女的上官指使宮女偷盜。
所以蕭瑀為首彈劾長孫順德的大臣覺得,如果監督宮女的上官都會這麽做。
那麽愛兵如子的將軍豈不是能帶著兵造反?
那麽替百姓斷案的父母官們,豈不是能隨便斷案?
替陛下牧民的官員們,豈不是能反過來讓百姓反對陛下?
要不說讀書人的嘴厲害,一點事都能扯大旗,扯大義。
從漢末到貞觀,朝廷政治是很混亂且扭曲的。
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多重身份。
文官比如李綱,周朝人,隋朝臣,唐朝師。
魏征,六次易主,每次都是和李世民作對。
武官比如尉遲敬德,先是打大唐,又跟著大唐打前東家。
可以這麽說,朝廷裏的官員可以先分為文官一派,武官一派。
然後他們當中再分成前隋舊臣,後唐新臣。
然後再分為李世民一派,李建成舊臣一派,李淵舊臣一派。
還有嫡庶出身之分,老牌世家和新崛起的貴族之分。
最後就是漢人和胡人之分。
所以當長孫順德出事後,蕭瑀這個前隋投降而來的一群人,就聚集起來彈劾長孫順德這個建唐功臣。
光這樣還不夠,連禦史大夫溫彥博都參與其中,武將裏麵也出現很多人彈劾長孫順德。
一時間都分不清大家都是出於什麽目的。
但是鬧得這麽大,長孫順德也不是沒幫手。
長孫順德找上了長孫無忌,他們都是一族的,長孫無忌沒理由不幫忙。
而長孫家現在隱隱之間能稱得上大唐除了李家外,第二大權貴家族。
文有長孫無忌這樣的邢國公,掌管中書令。
武有長孫順德這樣的薛國公,掌管左驍衛。
皇後長孫無垢這樣的皇後,外甥是太子。
侄子在大理寺,以及其他長孫家族的人擔任的官職。
長孫家因為當初長孫無忌的父親死後,長孫無忌的哥哥把長孫無忌兄妹趕出家族。
現在的長安長孫家族是以長孫無忌為開頭,重新立起來的另一個長孫家。
所以長孫無忌很在乎長孫家的興亡,隻要再傳下去兩代,長孫無忌的這個長孫家族就會取代當初哥哥的那個長孫家,成為世家。
如今長孫家的重要成員長孫順德被人彈劾,長孫無忌怎麽會袖手旁觀。
長孫無忌也上書為長孫順德辯解。
奈何,長孫順德自己作死,讓蕭瑀抓到機會。
當初蕭瑀好好的中書令被莫名其妙的舉報,然後成了長孫無忌來擔任。
蕭瑀怎麽會放過這麽好的報複機會?
蕭瑀就是為了對付長孫無忌才這麽拚命的咬住長孫順德。
皇宮之中,氣氛愈發緊張。
李世民一邊看著左麵一摞彈劾長孫順德的奏書,右邊一摞為長孫順德求情的奏書。
尚書省直接管著那麽多部門,這些人如果不想得罪右仆射,肯定得聽蕭瑀的。
長孫順德為將這麽多年,也有自己不少的好友。
李世民麵對各方勢力的紛爭,頭疼不已。
他深知此事若處理不當,必將引發更大的動蕩。
李世民當初不讓蕭瑀做那個尚書省右仆射,就是想到了今天的事情。
之所以冷處理長孫順德和李恪的事情,就是不想讓人通過長孫順德扯出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的上書辯解,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李世民明白,蕭瑀等人此次是鐵了心要讓長孫順德受到懲罰。
李恪火燒北衙門這件事都過去幾天了,事情卻持續發酵。
並且蕭瑀一派的奏書裏,已經有品級低一些的小禦史們都參與進來。
還要求繼續追查下去,認為不止有長孫順德一個人幹這事。
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就差指名道姓的說出長孫無忌了。
而長孫無忌為了家族利益,也絕不會輕易退讓。
人總是會對小時候的事情耿耿於懷。
比如,參加同學聚會,出軌初戀。
又比如,大學生在教室捅死初中同學,隻因為初中發生的口角。
長孫無忌兄妹從小就被大哥趕出門,帶著妹妹吃了不少苦頭。
如今終於苦盡甘來,自己也站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
也有機會光宗耀祖,怎麽會讓別人輕易的毀掉來之不易的成果。
但是李恪不是長孫順德,完全不慫。
李恪冷笑道:
“功臣?他算什麽功臣?
他現在就是一個貪官汙吏,仗著自己的功勞為所欲為。
你不敢懲罰他,就是怕別人說你忘恩負義。
你就是偽君子!”
李世民怒極反笑:
“好,好一個逆子。
你既然如此冥頑不靈,那就別怪朕不客氣了。
來人,把蜀王李恪關入宗正寺,好好反省。”
宗正寺就是專門處理皇族事務的地方,以往也是宗正寺的官員教皇子禮儀。
侍衛們不敢違抗命令,上前就要押走李恪。
李恪掙紮著喊道:
“你就是昏君!你遲早會後悔的!”
李世民看著李恪被押走的背影,心中既憤怒又無奈。
他知道李恪性格倔強,但沒想到他會如此大膽,竟敢這麽辱罵自己。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陷入了沉思。
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真的有不妥之處。
他也納悶,是不是自己對李恪的教育存在問題。
怎麽那麽多孩子,唯獨李恪這個逆子會這樣,明明別的孩子都是知書達理,懂禮數,尊長輩的孩子。
而此時被關入宗正寺的李恪,心中也充滿了憤怒和委屈。
他覺得自己沒有錯,是李世民不公平。
他決定在宗正寺裏絕食抗議,以示自己的不滿。
這場父子之間的衝突,讓整個皇宮都籠罩在緊張的氣氛之中。
大臣們也紛紛議論此事,有人認為李恪太過魯莽,應該受到懲罰;
也有人認為李世民對長孫順德的處理過於寬容,導致了李恪的不滿。
這也導致了原本希望冷處理的李世民沒辦法把事情按下去,以蕭瑀為首的大臣紛紛上書彈劾長孫順德。
這事讓李世民頭疼不已,因為這件事可大可小。
往小了說,就偷東西,還是偷的珍珠粉,龍骨這些藥材而已,在皇宮不是什麽值錢的玩意兒。
往大了說,這是在皇宮偷東西,而且還是監守自盜,監督宮女的上官指使宮女偷盜。
所以蕭瑀為首彈劾長孫順德的大臣覺得,如果監督宮女的上官都會這麽做。
那麽愛兵如子的將軍豈不是能帶著兵造反?
那麽替百姓斷案的父母官們,豈不是能隨便斷案?
替陛下牧民的官員們,豈不是能反過來讓百姓反對陛下?
要不說讀書人的嘴厲害,一點事都能扯大旗,扯大義。
從漢末到貞觀,朝廷政治是很混亂且扭曲的。
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多重身份。
文官比如李綱,周朝人,隋朝臣,唐朝師。
魏征,六次易主,每次都是和李世民作對。
武官比如尉遲敬德,先是打大唐,又跟著大唐打前東家。
可以這麽說,朝廷裏的官員可以先分為文官一派,武官一派。
然後他們當中再分成前隋舊臣,後唐新臣。
然後再分為李世民一派,李建成舊臣一派,李淵舊臣一派。
還有嫡庶出身之分,老牌世家和新崛起的貴族之分。
最後就是漢人和胡人之分。
所以當長孫順德出事後,蕭瑀這個前隋投降而來的一群人,就聚集起來彈劾長孫順德這個建唐功臣。
光這樣還不夠,連禦史大夫溫彥博都參與其中,武將裏麵也出現很多人彈劾長孫順德。
一時間都分不清大家都是出於什麽目的。
但是鬧得這麽大,長孫順德也不是沒幫手。
長孫順德找上了長孫無忌,他們都是一族的,長孫無忌沒理由不幫忙。
而長孫家現在隱隱之間能稱得上大唐除了李家外,第二大權貴家族。
文有長孫無忌這樣的邢國公,掌管中書令。
武有長孫順德這樣的薛國公,掌管左驍衛。
皇後長孫無垢這樣的皇後,外甥是太子。
侄子在大理寺,以及其他長孫家族的人擔任的官職。
長孫家因為當初長孫無忌的父親死後,長孫無忌的哥哥把長孫無忌兄妹趕出家族。
現在的長安長孫家族是以長孫無忌為開頭,重新立起來的另一個長孫家。
所以長孫無忌很在乎長孫家的興亡,隻要再傳下去兩代,長孫無忌的這個長孫家族就會取代當初哥哥的那個長孫家,成為世家。
如今長孫家的重要成員長孫順德被人彈劾,長孫無忌怎麽會袖手旁觀。
長孫無忌也上書為長孫順德辯解。
奈何,長孫順德自己作死,讓蕭瑀抓到機會。
當初蕭瑀好好的中書令被莫名其妙的舉報,然後成了長孫無忌來擔任。
蕭瑀怎麽會放過這麽好的報複機會?
蕭瑀就是為了對付長孫無忌才這麽拚命的咬住長孫順德。
皇宮之中,氣氛愈發緊張。
李世民一邊看著左麵一摞彈劾長孫順德的奏書,右邊一摞為長孫順德求情的奏書。
尚書省直接管著那麽多部門,這些人如果不想得罪右仆射,肯定得聽蕭瑀的。
長孫順德為將這麽多年,也有自己不少的好友。
李世民麵對各方勢力的紛爭,頭疼不已。
他深知此事若處理不當,必將引發更大的動蕩。
李世民當初不讓蕭瑀做那個尚書省右仆射,就是想到了今天的事情。
之所以冷處理長孫順德和李恪的事情,就是不想讓人通過長孫順德扯出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的上書辯解,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李世民明白,蕭瑀等人此次是鐵了心要讓長孫順德受到懲罰。
李恪火燒北衙門這件事都過去幾天了,事情卻持續發酵。
並且蕭瑀一派的奏書裏,已經有品級低一些的小禦史們都參與進來。
還要求繼續追查下去,認為不止有長孫順德一個人幹這事。
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就差指名道姓的說出長孫無忌了。
而長孫無忌為了家族利益,也絕不會輕易退讓。
人總是會對小時候的事情耿耿於懷。
比如,參加同學聚會,出軌初戀。
又比如,大學生在教室捅死初中同學,隻因為初中發生的口角。
長孫無忌兄妹從小就被大哥趕出門,帶著妹妹吃了不少苦頭。
如今終於苦盡甘來,自己也站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
也有機會光宗耀祖,怎麽會讓別人輕易的毀掉來之不易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