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大家都在一個林子遛鳥
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 作者:張無敵死了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承乾站出來給質問張文忠:
“京兆尹大人,你查過案嗎?”
“查過。”
“既然如此,你怎麽會連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在查案前找人來詢問不很正常嗎?”
“是很正常,可是蜀王告訴臣,他已經知道詢問出來貪官了,那就該把人放了才對。”
“那我三弟抓貪官了嗎?”
“沒有。”
“沒有抓那為什麽放?放他們迴去通風報信嗎?”
李承乾這話不無道理,張文忠一時還不知道怎麽迴答。
這時李神通站出來:
“太子殿下,蜀王是負責幫刑部要迴被倒賣的義倉糧米,不是抓貪官,他審什麽案子?案子都被大理寺審完了。”
當局者迷,張文忠沒聽出李承乾的轉移話題。
在兩人對峙時,如果對方向你拋出個疑問句,你不能真的迴答他的話,不然你就會順著他的話說下去,然後掉入他設下的陷阱。
這就叫稻草人陷阱,就像兩軍對陣,我方把稻草人偽裝成士兵放在陷阱上麵,你如果去攻擊稻草人,那你就會掉進陷阱。
可是你如果不反駁對方,就證明他說的對。
所以當別人問你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問對方。
比如,你的領導過年想叫你加班,打電話問你在哪裏?你如果說你在家就完蛋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你先反問領導,有什麽事?
領導如果迴答你的話,你就說你迴老家了。
李神通就是站出來先拉一把張文忠,然後再反問李承乾。
不過李承乾也不怕,想用我的招來對付我?
“既然是被貪官倒賣的,難道貪官不知道倒賣義倉糧米是死罪嗎?”
“既然是死罪,難道不會讓中間人幫忙賣嗎?”
“他們連金吾衛的將領都知道賄賂,難道想不到這點嗎?”
李承乾更厲害,自問自答,形成自己的邏輯。
就像是鎖鏈一樣,讓你無法反駁,最後憋出個大的來喂給你,看你接的接不下。
李神通也沒辦法了,他畢竟不是那些酸秀才,怎麽會繞的過李承乾?
連李世民和長孫無忌都沒想到,李承乾居然能一而再的接化發。
張文忠不死心,在他的視角下,李恪就是個壞孩子,小人。
“那也跟木炭商無關,貪官就一定要找木炭商來當中間人嗎?”
“明明就是蜀王打壓報複,借機販賣自己的空心煤。”
張文忠也學李承乾那招,自問自答。
李承乾笑了,學我還學不全。
“那你說,你怎麽證明木炭商沒有參與其中?”
這就是張文忠沒學到的地方,李承乾每次迴答,都是迴答前麵自己提出的問題。
不給別人找漏洞的機會,張文忠就沒學好。
同樣的,這句話就好比讓你證明你是你娘生的一樣,這怎麽證明?鑽迴去再出生一次?
禮部尚書看李承乾一打二完全無壓力,他也站出來幫忙:
“案子是大理寺審的,有沒有中間人,大理寺卿最清楚。”
“太子殿下,你可以問問大理寺卿,有沒有中間人?”
文人就是能繞彎子,把你的問題丟給你,然後讓你去找答案。
而且這招還很得罪人。
因為李神通說了,大理寺已經審完案子了。
禮部尚書現在讓李承乾去問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如果說沒審完,那就是他失職,還得罪了淮安郡王和京兆尹。
沒審完你讓刑部去討要什麽糧米?刑部也得記恨大理寺卿。
如果說審完了,沒有中間人,那大理寺卿就得罪太子和蜀王。
同樣的,李承乾也會因為大理寺卿,說沒有中間人,打李承乾的臉,反過來厭惡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剛剛還悠哉悠哉的在一邊看戲,沒想到戰火一下子燒到自己了。
他也犯難,不知道怎麽辦。
大家都是一個林子遛鳥的,誰還不認識幾隻鳥。
既然不知道怎麽辦,那就把鍋甩給別人。
“我隻是負責審查誰貪汙,關於倒賣糧米的事情,是賬目的問題,應該問戶部尚書才對吧。”
戶部尚書更沒想到,怎麽七拐八拐的,又被丟到自己身上了?
你大理寺卿不想得罪人,我裴矩就想得罪人?
我都一把年紀了,身體不行,扛不住這麽大的鍋。
“戶部確實是負責賬目審查,可是貪官們倒賣糧米的時候,也不會在比部司的賬目,寫賣給誰了不是。”
“還是得具體事情,具體人來辦,刑部負責追迴糧米,當然自己來查了。”
刑部尚書更冤枉了,潑天的富貴沒輪到我,潑天的大鍋輪到我了。
“這,這,這不對吧,你們說就說唄,怎麽成了我的事情了?”
李承乾看出這些大臣們都不敢背鍋。
他也樂的看這些人把局麵攪渾,要知道,現在是在給李恪定罪。
隻要沒人承擔,那李恪的罪就定不下來。
李承乾就逼問刑部尚書:
“刑部尚書,你說,你查沒查出來有中間人?”
張文忠雖然是實幹派,但沒經曆過官場,看不出來這是在甩鍋。
他也跟著逼問:“刑部尚書,你說,到底有沒有!”
刑部尚書在心裏暗罵,我說你奶奶個腿!才因為陳文靜的案子挨罵,又因為比部司貪汙案差點背鍋。
現在你們又甩一個大鍋給我背,真當我是高級雙料背鍋俠嗎?
可是現在已經沒人可以甩了,到自己這裏已經到底了。
就在這麽緊張的時候,刑部尚書想起來:
“本來是準備讓人查查的,可是昨天蜀王殿下來刑部,要死要活的,要求我必須把這件事給他辦。”
“我隻是個小小的三品刑部尚書,哪敢得罪正一品的親王......
禮部尚書看出來,刑部尚書也要甩鍋給李恪,那不就正好證實李恪執法的合理性?
禮部尚書趕緊打斷刑部尚書的話:
“刑部尚書,你這不對,三品大員,怎麽到你嘴裏就成了小小的三品?”
“本來就是你刑部的事,你怎麽能推給蜀王?你這是失職!”
禮部尚書也是官場人,想把刑部尚書震住。
還是那句話,大家都是一個林子遛鳥的,誰不認識幾隻鳥?
“京兆尹大人,你查過案嗎?”
“查過。”
“既然如此,你怎麽會連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在查案前找人來詢問不很正常嗎?”
“是很正常,可是蜀王告訴臣,他已經知道詢問出來貪官了,那就該把人放了才對。”
“那我三弟抓貪官了嗎?”
“沒有。”
“沒有抓那為什麽放?放他們迴去通風報信嗎?”
李承乾這話不無道理,張文忠一時還不知道怎麽迴答。
這時李神通站出來:
“太子殿下,蜀王是負責幫刑部要迴被倒賣的義倉糧米,不是抓貪官,他審什麽案子?案子都被大理寺審完了。”
當局者迷,張文忠沒聽出李承乾的轉移話題。
在兩人對峙時,如果對方向你拋出個疑問句,你不能真的迴答他的話,不然你就會順著他的話說下去,然後掉入他設下的陷阱。
這就叫稻草人陷阱,就像兩軍對陣,我方把稻草人偽裝成士兵放在陷阱上麵,你如果去攻擊稻草人,那你就會掉進陷阱。
可是你如果不反駁對方,就證明他說的對。
所以當別人問你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問對方。
比如,你的領導過年想叫你加班,打電話問你在哪裏?你如果說你在家就完蛋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你先反問領導,有什麽事?
領導如果迴答你的話,你就說你迴老家了。
李神通就是站出來先拉一把張文忠,然後再反問李承乾。
不過李承乾也不怕,想用我的招來對付我?
“既然是被貪官倒賣的,難道貪官不知道倒賣義倉糧米是死罪嗎?”
“既然是死罪,難道不會讓中間人幫忙賣嗎?”
“他們連金吾衛的將領都知道賄賂,難道想不到這點嗎?”
李承乾更厲害,自問自答,形成自己的邏輯。
就像是鎖鏈一樣,讓你無法反駁,最後憋出個大的來喂給你,看你接的接不下。
李神通也沒辦法了,他畢竟不是那些酸秀才,怎麽會繞的過李承乾?
連李世民和長孫無忌都沒想到,李承乾居然能一而再的接化發。
張文忠不死心,在他的視角下,李恪就是個壞孩子,小人。
“那也跟木炭商無關,貪官就一定要找木炭商來當中間人嗎?”
“明明就是蜀王打壓報複,借機販賣自己的空心煤。”
張文忠也學李承乾那招,自問自答。
李承乾笑了,學我還學不全。
“那你說,你怎麽證明木炭商沒有參與其中?”
這就是張文忠沒學到的地方,李承乾每次迴答,都是迴答前麵自己提出的問題。
不給別人找漏洞的機會,張文忠就沒學好。
同樣的,這句話就好比讓你證明你是你娘生的一樣,這怎麽證明?鑽迴去再出生一次?
禮部尚書看李承乾一打二完全無壓力,他也站出來幫忙:
“案子是大理寺審的,有沒有中間人,大理寺卿最清楚。”
“太子殿下,你可以問問大理寺卿,有沒有中間人?”
文人就是能繞彎子,把你的問題丟給你,然後讓你去找答案。
而且這招還很得罪人。
因為李神通說了,大理寺已經審完案子了。
禮部尚書現在讓李承乾去問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如果說沒審完,那就是他失職,還得罪了淮安郡王和京兆尹。
沒審完你讓刑部去討要什麽糧米?刑部也得記恨大理寺卿。
如果說審完了,沒有中間人,那大理寺卿就得罪太子和蜀王。
同樣的,李承乾也會因為大理寺卿,說沒有中間人,打李承乾的臉,反過來厭惡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剛剛還悠哉悠哉的在一邊看戲,沒想到戰火一下子燒到自己了。
他也犯難,不知道怎麽辦。
大家都是一個林子遛鳥的,誰還不認識幾隻鳥。
既然不知道怎麽辦,那就把鍋甩給別人。
“我隻是負責審查誰貪汙,關於倒賣糧米的事情,是賬目的問題,應該問戶部尚書才對吧。”
戶部尚書更沒想到,怎麽七拐八拐的,又被丟到自己身上了?
你大理寺卿不想得罪人,我裴矩就想得罪人?
我都一把年紀了,身體不行,扛不住這麽大的鍋。
“戶部確實是負責賬目審查,可是貪官們倒賣糧米的時候,也不會在比部司的賬目,寫賣給誰了不是。”
“還是得具體事情,具體人來辦,刑部負責追迴糧米,當然自己來查了。”
刑部尚書更冤枉了,潑天的富貴沒輪到我,潑天的大鍋輪到我了。
“這,這,這不對吧,你們說就說唄,怎麽成了我的事情了?”
李承乾看出這些大臣們都不敢背鍋。
他也樂的看這些人把局麵攪渾,要知道,現在是在給李恪定罪。
隻要沒人承擔,那李恪的罪就定不下來。
李承乾就逼問刑部尚書:
“刑部尚書,你說,你查沒查出來有中間人?”
張文忠雖然是實幹派,但沒經曆過官場,看不出來這是在甩鍋。
他也跟著逼問:“刑部尚書,你說,到底有沒有!”
刑部尚書在心裏暗罵,我說你奶奶個腿!才因為陳文靜的案子挨罵,又因為比部司貪汙案差點背鍋。
現在你們又甩一個大鍋給我背,真當我是高級雙料背鍋俠嗎?
可是現在已經沒人可以甩了,到自己這裏已經到底了。
就在這麽緊張的時候,刑部尚書想起來:
“本來是準備讓人查查的,可是昨天蜀王殿下來刑部,要死要活的,要求我必須把這件事給他辦。”
“我隻是個小小的三品刑部尚書,哪敢得罪正一品的親王......
禮部尚書看出來,刑部尚書也要甩鍋給李恪,那不就正好證實李恪執法的合理性?
禮部尚書趕緊打斷刑部尚書的話:
“刑部尚書,你這不對,三品大員,怎麽到你嘴裏就成了小小的三品?”
“本來就是你刑部的事,你怎麽能推給蜀王?你這是失職!”
禮部尚書也是官場人,想把刑部尚書震住。
還是那句話,大家都是一個林子遛鳥的,誰不認識幾隻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