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二月十日
我大哥是太子,你敢惹我? 作者:張無敵死了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二月十日,大雪
一如既往的搓手手。
“開門!”
“別搶!別搶!”
“早晚都能到顯德殿,這麽搶幹嘛。”
“程咬金,你一邊讓人別搶,你一邊往前擠幹嘛。”
“你們是謙謙君子,這樣有辱斯文,我是莽夫,我不怕,我能搶!”
“無恥!”
天氣是真冷,不怪大臣們這麽急著去顯德殿。
“有本啟奏,無本退朝!”
工部尚書站出來:
“啟奏陛下,工部五日加班加點,現建造了一千三百所十人房屋。”
“很好,那就是一萬三千人的庇護。”
尚書左仆射尹阿鼠站出來:
“啟奏陛下,據兩縣縣令承保統計,長安縣,一千六百人死亡,五千八百人受災嚴重,房屋倒塌,三千戶房屋破損,勉強避寒。萬年縣無人死亡,不足百人受災,五十戶房屋倒塌。”
賬目對比這麽明顯,李世民也不是傻子,怎麽會看不出來問題。
“左仆射,為何萬年縣受災如此少?”
大家都很奇怪,同在長安,怎麽區別這麽大?
而這一切都是萬年縣令的銀錢起了作用。
萬年縣令每次都不主動交奏書,每次都是尚書省派人去催。
萬年縣令廢物一個,怎麽會想到每天都要上報情況,好在每次都會給催促奏書的官吏銀錢。
當左侍郎看完萬年縣令的奏書也納悶,怎麽兩個縣的情況差距這麽大?
官吏拿人錢財,替人消災。
說他每次去找萬年縣令的時候,萬年縣令都不在縣衙,而是主簿去找的縣令。
萬年縣令親自去受災地方幫忙救人,還把那些受災的人都安排到沒有受災的人家裏,這才不死人,而且受災不嚴重。
尚書省作為幫皇帝分擔政務的機構,自然也要想辦法處理每天的災情。
比如給哪家官員安排多少災民,需要戶部準備多少糧米,需要工部建造多少房屋。
統籌全局,處理雜七雜八的政務,正是尚書省的職能,這些事情都要尚書省左侍郎來安排。
尚書省左仆射分管吏部,戶部,禮部三個部門的政務。
右仆射分管兵部,刑部,工部三個部門的政務。
兩個侍郎平常就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現在大雪受災。
兩個仆射這下更是忙的焦頭爛額,原本每天中午吃完飯就能休班迴家,這五天,兩人都是天不亮起來上朝會,完了直到夜值的官員來才下班。
過的連那些小弟官員和低級幹吏都不如,可謂是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
左仆射尹阿鼠看萬年縣令這麽懂事,主動幹活兒,省不少自己的事情,也想在朝會誇他兩句。
“啟奏陛下,萬年縣令自大雪以來,不僅親自去安排受災百姓去別的受災人家避難,還經常去送吃食,每天早晚巡視兩次城外百姓居所,及時將房屋破損的百姓牽離,這才使的萬年縣受災不重。”
李世民沒想到,這個萬年縣令居然這麽盡職盡責,心裏也記住了這個五品官,決定在災情結束後好好提拔提拔,這樣的能臣幹吏,必須讓他到更大的舞台發光發熱。
李世民滿意的點點頭說:
“嗯,不錯,這個萬年縣令也是一個有能力之人。”
然而,魏征站出來說:
“啟奏陛下,臣聽聞,萬年縣令一不是科舉出身,二又毫無任何政績記錄,三來,此人平日就愛看些儒學典籍。怕是其上報的有誤吧?”
魏征能這麽清楚萬年縣令,全因為魏征曾經彈劾陳文靜之前,得到了這個縣令買官的事,專門派人去打聽過。
左仆射尹阿鼠看著禦史就煩,這些人聽到的風言風語就找茬,曾經李淵在位時期,尹阿鼠也被監察院的禦史彈劾過自己。
尹阿鼠硬懟魏征:
“魏禦史,你是不是對儒學有什麽誤解?儒學最講仁義禮信,萬年縣令愛看儒學,不就更能證明他愛民如子?再說了,儒學難道沒有為官之道嗎?儒學不能治天下?你不讀儒學嗎?天下何人不讀儒學?”
儒學也有很多很厲害的書,很多儒學大家也寫過治國方麵的書籍。
不過魏征表達的意思是,儒學寫的東西要麽講仁義禮儀,要麽就是宏大範疇,對於這些現實遇到問題,解決辦法之類的很少。
萬年縣令每天就看些什麽以孝治天下,以禮治天下的儒學書籍,怎麽可能學的到實際經驗?
尹阿鼠這話雖然杠,但是魏征沒辦法反駁。
尹阿鼠接著輸出:
“不是科舉出身怎麽了?在場各位誰是科舉出身?”
魏征也沒辦法反駁,雖然李淵在位十來年,可是沒有科舉的人才真的坐到高位。
這也是因為李淵執政方法的原因,他當時剛剛建國,隻想著先把下麵的貪官汙吏換掉,沒想著利用科舉打掉世家大族。
畢竟他也是因為世家大族的支持和投誠,才能這麽那麽快的打下天下來。
“沒有政績怎麽了?現在不就在做政績?誰做官前有政績?”
李世民也不想魏征老這麽被針對,出言打斷尹阿鼠:
“左仆射,你有什麽要和魏征說的,下了朝會繼續說,現在朝會說正事。”
皇帝發話,尹阿鼠也不好繼續說下去
戶部尚書裴矩站出來:
“啟奏陛下,按左侍郎大人所說,隻需要準備不到六千人的糧米,考慮到後續大雪不停的話,繼續有人受災,臣暫且按照一萬人來準備,一個月的如何?”
“嗯,可以。太子,你就做這次的宣尉使,替朕去巡察安撫百姓。”
“兒臣遵旨。”
“刑部的比部司和禦史台要輔助好太子。”
刑部尚書王先傳和禦史大夫溫彥博站出來:
“臣遵旨。”
“此事發生在長安,吳國公尉遲敬德,你必須安排士卒維護治安。”
尉遲敬德也站出來:
“臣遵旨。”
“退朝!”
如果災情發生在別的地方,一般是在當地縣城外搭建簡易的窩棚給災民居住。
然後皇帝派出代表自己的宣尉使,刑部比部司審查和記錄用了多少救災物資。
禦史台也要派出禦史監管全程,以免有人貪汙受賄。
從隋文帝開始,每個地方的老百姓每次上交地稅的時候。
還會額外交兩升米,這兩升米會存在當地縣衙倉庫,名叫義倉。
就是專門防止發生災情的時候,能夠馬上救災。
唐朝也延續了這個製度,雖然保留了這個製度,可是沒給縣令自己開義倉的權利。
一如既往的搓手手。
“開門!”
“別搶!別搶!”
“早晚都能到顯德殿,這麽搶幹嘛。”
“程咬金,你一邊讓人別搶,你一邊往前擠幹嘛。”
“你們是謙謙君子,這樣有辱斯文,我是莽夫,我不怕,我能搶!”
“無恥!”
天氣是真冷,不怪大臣們這麽急著去顯德殿。
“有本啟奏,無本退朝!”
工部尚書站出來:
“啟奏陛下,工部五日加班加點,現建造了一千三百所十人房屋。”
“很好,那就是一萬三千人的庇護。”
尚書左仆射尹阿鼠站出來:
“啟奏陛下,據兩縣縣令承保統計,長安縣,一千六百人死亡,五千八百人受災嚴重,房屋倒塌,三千戶房屋破損,勉強避寒。萬年縣無人死亡,不足百人受災,五十戶房屋倒塌。”
賬目對比這麽明顯,李世民也不是傻子,怎麽會看不出來問題。
“左仆射,為何萬年縣受災如此少?”
大家都很奇怪,同在長安,怎麽區別這麽大?
而這一切都是萬年縣令的銀錢起了作用。
萬年縣令每次都不主動交奏書,每次都是尚書省派人去催。
萬年縣令廢物一個,怎麽會想到每天都要上報情況,好在每次都會給催促奏書的官吏銀錢。
當左侍郎看完萬年縣令的奏書也納悶,怎麽兩個縣的情況差距這麽大?
官吏拿人錢財,替人消災。
說他每次去找萬年縣令的時候,萬年縣令都不在縣衙,而是主簿去找的縣令。
萬年縣令親自去受災地方幫忙救人,還把那些受災的人都安排到沒有受災的人家裏,這才不死人,而且受災不嚴重。
尚書省作為幫皇帝分擔政務的機構,自然也要想辦法處理每天的災情。
比如給哪家官員安排多少災民,需要戶部準備多少糧米,需要工部建造多少房屋。
統籌全局,處理雜七雜八的政務,正是尚書省的職能,這些事情都要尚書省左侍郎來安排。
尚書省左仆射分管吏部,戶部,禮部三個部門的政務。
右仆射分管兵部,刑部,工部三個部門的政務。
兩個侍郎平常就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現在大雪受災。
兩個仆射這下更是忙的焦頭爛額,原本每天中午吃完飯就能休班迴家,這五天,兩人都是天不亮起來上朝會,完了直到夜值的官員來才下班。
過的連那些小弟官員和低級幹吏都不如,可謂是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
左仆射尹阿鼠看萬年縣令這麽懂事,主動幹活兒,省不少自己的事情,也想在朝會誇他兩句。
“啟奏陛下,萬年縣令自大雪以來,不僅親自去安排受災百姓去別的受災人家避難,還經常去送吃食,每天早晚巡視兩次城外百姓居所,及時將房屋破損的百姓牽離,這才使的萬年縣受災不重。”
李世民沒想到,這個萬年縣令居然這麽盡職盡責,心裏也記住了這個五品官,決定在災情結束後好好提拔提拔,這樣的能臣幹吏,必須讓他到更大的舞台發光發熱。
李世民滿意的點點頭說:
“嗯,不錯,這個萬年縣令也是一個有能力之人。”
然而,魏征站出來說:
“啟奏陛下,臣聽聞,萬年縣令一不是科舉出身,二又毫無任何政績記錄,三來,此人平日就愛看些儒學典籍。怕是其上報的有誤吧?”
魏征能這麽清楚萬年縣令,全因為魏征曾經彈劾陳文靜之前,得到了這個縣令買官的事,專門派人去打聽過。
左仆射尹阿鼠看著禦史就煩,這些人聽到的風言風語就找茬,曾經李淵在位時期,尹阿鼠也被監察院的禦史彈劾過自己。
尹阿鼠硬懟魏征:
“魏禦史,你是不是對儒學有什麽誤解?儒學最講仁義禮信,萬年縣令愛看儒學,不就更能證明他愛民如子?再說了,儒學難道沒有為官之道嗎?儒學不能治天下?你不讀儒學嗎?天下何人不讀儒學?”
儒學也有很多很厲害的書,很多儒學大家也寫過治國方麵的書籍。
不過魏征表達的意思是,儒學寫的東西要麽講仁義禮儀,要麽就是宏大範疇,對於這些現實遇到問題,解決辦法之類的很少。
萬年縣令每天就看些什麽以孝治天下,以禮治天下的儒學書籍,怎麽可能學的到實際經驗?
尹阿鼠這話雖然杠,但是魏征沒辦法反駁。
尹阿鼠接著輸出:
“不是科舉出身怎麽了?在場各位誰是科舉出身?”
魏征也沒辦法反駁,雖然李淵在位十來年,可是沒有科舉的人才真的坐到高位。
這也是因為李淵執政方法的原因,他當時剛剛建國,隻想著先把下麵的貪官汙吏換掉,沒想著利用科舉打掉世家大族。
畢竟他也是因為世家大族的支持和投誠,才能這麽那麽快的打下天下來。
“沒有政績怎麽了?現在不就在做政績?誰做官前有政績?”
李世民也不想魏征老這麽被針對,出言打斷尹阿鼠:
“左仆射,你有什麽要和魏征說的,下了朝會繼續說,現在朝會說正事。”
皇帝發話,尹阿鼠也不好繼續說下去
戶部尚書裴矩站出來:
“啟奏陛下,按左侍郎大人所說,隻需要準備不到六千人的糧米,考慮到後續大雪不停的話,繼續有人受災,臣暫且按照一萬人來準備,一個月的如何?”
“嗯,可以。太子,你就做這次的宣尉使,替朕去巡察安撫百姓。”
“兒臣遵旨。”
“刑部的比部司和禦史台要輔助好太子。”
刑部尚書王先傳和禦史大夫溫彥博站出來:
“臣遵旨。”
“此事發生在長安,吳國公尉遲敬德,你必須安排士卒維護治安。”
尉遲敬德也站出來:
“臣遵旨。”
“退朝!”
如果災情發生在別的地方,一般是在當地縣城外搭建簡易的窩棚給災民居住。
然後皇帝派出代表自己的宣尉使,刑部比部司審查和記錄用了多少救災物資。
禦史台也要派出禦史監管全程,以免有人貪汙受賄。
從隋文帝開始,每個地方的老百姓每次上交地稅的時候。
還會額外交兩升米,這兩升米會存在當地縣衙倉庫,名叫義倉。
就是專門防止發生災情的時候,能夠馬上救災。
唐朝也延續了這個製度,雖然保留了這個製度,可是沒給縣令自己開義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