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與韓令坤交流片刻,著重提及大理的狀況,並適時地提醒他提前為可能與大理發生的交戰做好充分準備。


    待諸事暫歇,陳安迴到行宮之中。他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向了大理那悠遠的曆史長河,試圖從往昔的歲月裏探尋出一些可供借鑒的蛛絲馬跡。


    陳安對大理的最初印象與認知,很大程度上是源自金庸先生筆下那精彩紛呈的《天龍八部》。在這部武俠巨著的描繪中,大理段氏宛如一個神秘而獨特的存在,他們的一陽指、六脈神劍等絕世武功,以及段氏子孫們在江湖中的愛恨情仇,都給陳安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陳安也深知,文學作品雖有其獨特的魅力與感染力,但對於真實曆史的呈現或許存在一定的偏差與演繹。


    於是,他轉而借助百度搜索引擎,深入細致地查閱了大理段氏的詳細曆史資料。


    在眾多的曆史記載中,《南詔野史》清晰地記載著:大理皇族段氏一族,祖籍乃是河西四郡中的武威郡,也就是現今的甘肅武威人。其祖先段儉魏,曾是南詔國王閣羅鳳麾下的得力戰將。


    唐天寶年間,段儉魏在戰場上力挽狂瀾,大敗唐兵,因其卓越戰功而榮升清平官,獲賜名忠國,並得以拜相。自他之後,家族曆經六代傳承,段思平應運而生,最終建立起了大理王朝。


    先來說說大理國皇室的命名特點。大理國的第一世皇帝是段思平,他的兒子叫段思英,孫子是段思聰等等。可以發現,他們父子名字中都有一個“思”字。這是因為段氏在雲南生活了好幾代之後,受到了當地父子聯名這種習俗的影響。


    再講講段姓的起源與發展。段姓的受姓始祖是共叔段,他處於春秋時期,是鄭武公的次子。鄭國是由周朝姬姓衍生而來,從根源上講屬於黃帝的後代。有一支段氏家族遷移到了武威,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曆史的長河裏不斷繁衍後代,家族日益壯大,逐漸成為了當地赫赫有名的望族,於是武威便成為了段氏的郡望之一。


    曆史上從武威段氏家族中還走出了不少名人,比如段韶,他是南北朝時期北齊姑臧武威人,在仕途上一路高升,最後累官至左丞相,還被封為平原郡王,還有段延等。


    在古代,人們除了有姓、有名、有號之外,還有郡望這麽一個稱唿。郡望是什麽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家族最初開始發展的地方,或者是家族逐漸興盛、成為名門望族的所在地。


    古人不像現在這樣遷徙起來輕鬆便捷,他們大多世世代代都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就算有一些人因為各種原因搬遷到了別的地方,也依然會把自己家族的郡望放在名字前麵當作稱唿。就像武威賈氏、涼州安氏、隴西李氏(涼州人)這些家族,即便他們離開了原來的籍貫地,還是會用原來的郡望來標識自己。所以,說大理皇族是武威人,這是確鑿無疑、沒有爭議的事情。


    國關於國號“大理”的由來,主要存在兩種說法。


    其一,段思平出生於喜洲,而喜洲也就是大厘城。他把“厘”字改成了“理”字,如此一來,“大理”便有了“大治”的含義。其中的“大”字,就和之前的“大長和國”“大天興國”“大義寧國”中的“大”字是一樣的用法。


    其二,“大理”與南詔後期曾使用過的“大禮”有著承襲的關聯。據《新唐書·南詔傳》記載:“南詔酋龍立,遂僭稱皇帝,建元建極,自號大禮國。”


    南宋範成大在《桂海虞衡誌》中提到:“大理國與唐史禮、理字異。”


    《元史·地理誌》也記載:“至異牟尋又遷於喜郡史城,又徙居羊苴咩城,即今府治,改號大禮國。”這些史料都為“大理”國號與“大禮”的承襲關係提供了依據。


    在唐宋時期,於如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出身白蠻貴族的段思平在通海當上了通海節度使。


    公元937年段思平憑借著自身的雄才大略與家族的深厚底蘊,聯合滇東三十七部推翻了大義寧國楊幹貞的統治,建立大理國。


    段思平,就變成了大理國的開國皇帝。一直到1254年忽必烈攻下大理國都羊苴咩城、東都鄯闡城,俘獲末代皇帝段興智結束,有318年的時間。


    元世祖忽必烈來雲南征服大理以後,大理國的國王這一支段氏家族就變成了總管。


    大理總管這一代逐步到了元代的末期,大理總管段姓的這一家族就分成了幾個支係,一個支係就到了山西的雁門關,一個支係到了騰衝、保山一帶。一個支係到了臨安,就是建水、紅河這一帶。還有一個支係到雲龍,另外一個支係就迴到了劍川。


    段氏子孫在此地相繼統治長達 318 年之久,從 937 年直至 1254年,這一段漫長的曆史歲月,見證了大理王朝的興衰榮辱,也鑄就了段氏家族在西南地區不可磨滅的曆史地位。


    雲南大理段氏後裔所編纂的《段氏宗譜》,同樣對家族的起源有著明確的記載:段氏的先祖,係武威郡人士。其中有一位名叫儉魏的先輩,輔佐南詔國王閣邏鳳功勳卓著,曆經六代傳承,至段思平時得以建國,定國號為大理,當時正值後晉天福二年。


    大理皇祖段儉魏出生在武威郡姑臧縣,為西漢大將霍去病西擊匈奴,漢武帝劉徹設河西四郡之武威郡,為西北首府。


    大理都城所在的武威郡,在古時便享有“天下要衝、國家蕃衛、夢幻涼州”的盛譽,其戰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此地山高皇帝遠,在某種程度上為各方勢力的崛起與發展提供了相對寬鬆的環境,堪稱是一個理想的發家之地。


    大理國時期佛教盛行,統治者大力推崇佛教,使得佛教在西南地區得到進一步傳播和發展。佛教教義深入人心,成為社會各階層的精神寄托,對大理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武威郡的姑臧,乃是古代佛教的神聖之地。單從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的鳩摩羅什曾在涼州潛心譯經十七年這一史實,便足以彰顯其在佛教界那至高無上、尊貴無比的地位。


    現存佛教建築有:


    崇聖寺三塔:是大理國時期佛教建築的傑出代表,主塔千尋塔高達 69.13 米,共 16 層,造型優美,與另外兩座小塔相互映襯,氣勢恢宏。塔體結構精巧,建築工藝高超,展現了當時大理國在建築技術方麵的卓越成就。


    劍川石鍾山石窟:開鑿於南詔、大理國時期,是雲南古代佛教藝術的寶庫。石窟內的佛像雕刻細膩、栩栩如生,融合了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藝術風格,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體現了大理國工匠們精湛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藝術創造力。


    而在當下這個時期,大理國的政權格局頗為特殊。此刻正值段正明在位執政,然而他卻隻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傀儡君主,手中並無實質的權力。真正掌控著大理國朝政大權的,乃是權臣大理相國高升泰。


    高氏家族世代擔任大理相國一職,在朝堂之上可謂是權傾朝野,一手遮天。


    據《滇史》記載,段正明曾無奈地歎息道:“正明為君不振,人心歸高氏,群臣請立鄯闡侯高升泰為君。”從這簡短的話語之中,便足以清晰地看出高升泰所擁有的權力是何等之高,已然達到了足以左右大理國君主廢立的程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世梟皇:柴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奮鬥地二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奮鬥地二頭並收藏亂世梟皇:柴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