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第三次親征三


    1月10日清晨,天際剛泛起魚肚白,凜冽的寒風如刀割般穿梭在空曠的街道上,卷起層層枯葉,發出沙沙的響聲,卻似乎無法穿透那重重宮牆,阻擋住行宮內悄然彌漫的一抹溫馨與堅定。郭廷謂,這位久經沙場、戰功赫赫的將領,身披厚重的鎧甲,上麵還掛著昨夜未化的晨霜,每一步都踏出了沉穩與決絕。他的眼神中既有對嚴寒的不屑,也有對戰事緊迫的深刻憂慮,但更多的是對勝利的渴望與不屈的意誌。


    金碧輝煌的大殿在晨光中更顯莊嚴,殿內燭火搖曳,映照出周世宗柴榮那張輪廓分明的臉龐,他身著龍袍,端坐於禦座之上,眉宇間透露出不凡的英氣與深沉的思慮。見郭廷謂步入殿內,世宗的目光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讚賞與憂慮交織的情緒。他緩緩起身,迎上前去,用他那溫暖而有力的聲音打破了殿內的寧靜:“郭愛卿,見你神色,朕已知前線之事非同小可。然我後周將士,向來以勇武著稱,你更是其中翹楚,朕深信你能化險為夷。”


    言罷,世宗親自為郭廷謂拂去肩頭的霜雪,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充滿了對這位老將的關懷與信任。他繼續說道:“此番命你率領舊部,不僅是要收複失地,更是要重振我後周軍威,讓天下人皆知,我中原兒郎,無懼風霜,勇於擔當。天長縣之戰,乃是對你及你麾下將士的一次重大考驗,但朕相信,你們定能不負眾望,凱旋而歸。”


    郭廷謂聞言,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與豪情,他單膝跪地,雙手抱拳,聲音堅定有力:“臣郭廷謂,定當竭盡所能,不負陛下厚望!誓以熱血灑疆場,誓將天長縣納入我後周版圖,以報陛下知遇之恩!”


    大殿內,君臣二人的對話如同冬日裏的一把火,點燃了所有人的心,也預示著即將來臨的,將是一場波瀾壯闊、改寫曆史的戰役。


    與此同時,鐵騎左廂都指揮使武守琦,這位久經沙場的勇士,在月黑風高的夜晚,悄然接過了世宗親筆密令,那墨色中透露出的不僅是決絕,更是對勝利的渴望。他深知此行責任重大,關乎國家興亡,於是迅速集結麾下數百精銳騎兵,這些士兵皆是身經百戰,眼神中閃爍著不屈與忠誠。隨著一聲低沉的號角,他們如同離弦之箭,踏破夜色,直奔揚州而去。馬蹄聲轟鳴,如同雷鳴般震天動地,卷起一陣陣狂風,將沿途的塵土高高揚起,遮天蔽日,形成了一道壯觀的黑色風暴。


    而揚州城內,氣氛卻截然相反。南唐的官員們麵對後周大軍如潮水般湧來的壓力,竟未能展現出應有的勇氣與智慧,反而做出了令人震驚的極端決定。他們錯誤地認為,通過焚毀城內的一切,可以減緩敵軍的進攻步伐,卻不知此舉無異於自掘墳墓。一時間,火光四起,熊熊烈焰吞噬了昔日的繁華街巷,一座座精致的樓閣、樸素的民居在火光中化為灰燼,黑煙滾滾,直衝雲霄,火光映紅了半邊天際,將夜空染成了不祥的血紅色。


    城中百姓,麵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驚慌失措,絕望之情溢於言表。他們紛紛攜家帶口,踏上南遷之路,希望能在這片亂世中尋得一線生機。然而,逃亡之路何其艱難,許多人在途中便因疾病、饑餓或是戰亂而倒下,再也沒能起來。而那些未能及時逃離的,或是老弱病殘,或是因故滯留,隻能無助地留在城中,麵對著冰冷的寒風與未知的恐懼。他們的眼中失去了往日的神采,隻剩下對生命的渴望和對未來的迷茫,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等待著那似乎永遠不會到來的黎明。


    1月13日,寒風凜冽,武守琦踏著沉重的步伐,心中滿是對揚州城滿目瘡痍的悲痛與憤慨。他仔細梳理了連日來親眼目睹的慘狀——街道兩旁,斷壁殘垣訴說著戰火的無情;百姓流離失所,眼中滿是對未來的絕望與無助。夜幕降臨,武守琦提筆蘸墨,將這一切詳盡而深刻地記錄於紙上,字裏行間透露出對局勢的深切憂慮與對國家的忠誠。隨後,他快馬加鞭,將這份沉甸甸的報告呈送至京城,親手交給了正為邊疆戰事焦頭爛額的周世宗柴榮。


    世宗柴榮閱罷奏報,麵色凝重,眼中閃過一抹決絕。他深知,泰州作為戰略要地,其防禦的空虛不僅是對國家安全的巨大威脅,更是敵人趁虛而入的絕佳機會。沒有絲毫猶豫,世宗當機立斷,迅速召集朝中重臣,商討對策。他親自部署,調集精銳部隊,任命得力將領,誓要奪迴泰州,穩固邊疆防線。


    命令如疾風驟雨般下達至各地軍營,將士們聞訊而動,士氣高昂。他們披星戴月,日夜兼程,隻為早日抵達泰州,解救那裏的百姓於水火之中。僅僅三日之後,即1月16日的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雲層,照耀在泰州城頭時,後周的旗幟已赫然升起,隨風飄揚。這標誌著泰州城在經曆了一番激烈的爭奪後,終於易主,重新迴到了後周的懷抱。城中百姓歡唿雀躍,慶祝這一來之不易的勝利,而周世宗柴榮的英明決策與將士們的英勇奮戰,也再次被傳為佳話,激勵著每一個人為國家的繁榮與安寧而努力奮鬥。


    隨著冬日的寒風逐漸凜冽,時間悄然流轉至了農曆一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在後周的都城之內,氣氛凝重而莊嚴。晨曦初破,朝霞映照著金碧輝煌的宮殿,一場關乎國家命運與未來的重大決策,在經曆了長時間的醞釀與激烈討論後,終於塵埃落定。皇帝禦筆一揮,宣布了匡國軍的正式廢除,這一決定不僅是對過去軍事部署的一次重大調整,更是後周政權在軍事體係與行政架構上邁出的又一步深刻變革。匡國軍的撤銷,意味著權力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資源的重新整合,以及戰略重心的可能轉移,預示著後周在即將到來的風雲變幻中,將擁有更加靈活多變的應對策略和更為堅實的統治基礎。


    與此同時,在南方的南唐國境,同樣是這個月內,一場旨在重振國威、激發民心的政治舉措悄然展開。南唐君主宣布改元“中興”,這個充滿希望的年號,如同冬日裏的一縷暖陽,穿透了陰霾,照亮了臣民的心房。改元之舉,不僅是對過往困境與挑戰的深刻反思,更是對未來複興之路的堅定宣誓。南唐君臣上下,皆以此為契機,力圖通過一係列政策調整、經濟恢複與文化複興的措施,重燃國民心中的希望之火,共同抵禦外患,恢複往昔的繁榮與強盛。街頭巷尾,百姓們議論紛紛,對“中興”之期充滿了期待與憧憬,整個南唐社會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凝聚,共同邁向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1月27日,天際初露曙光之時,捷報如同春風般穿越千山萬水,迅速在後周的每一個角落傳揚開來。右龍武將軍王漢璋,這位久經沙場的勇士,以其非凡的智謀與勇武,親自執筆飛書,字裏行間洋溢著勝利的喜悅與自豪,宣告了海州這座戰略要地已被我軍成功攻克。消息如同石破天驚,瞬間點燃了後周上下所有臣民的心火,從朝堂之上到市井之間,無不沉浸在一片歡欣鼓舞的海洋之中。人們相互傳頌著王將軍的英勇事跡,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憧憬與希望。


    緊接著,僅僅兩日之後,即1月29日,後周朝廷再次做出重要人事調整,以彰顯其對於鞏固新勝果實、穩定邊疆局勢的堅定決心。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一位以忠誠與勇猛著稱的將領,被委以重任,擢升為揚州軍府知府。這一任命,不僅是對韓令坤個人能力的高度認可,更是後周朝廷對揚州這一新占之地未來發展的重要布局。韓令坤深知責任重大,他帶著朝廷的厚望與民眾的期盼,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揚州的征途,誓將以鐵腕與智慧,穩定地方秩序,促進民生恢複,同時加強軍事防禦,確保新占之地不再有失,為後周的長治久安奠定堅實的基礎。此舉不僅彰顯了後周朝廷的遠見卓識,也預示著在後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一個更加繁榮穩定的時代即將到來。


    然而,周世宗柴榮的胸懷遠非眼前的勝利所能局限,他的心中繪製著一幅波瀾壯闊的版圖,那是一片將淮河之畔的鋼鐵戰艦化作長江之上的無敵艦隊,直指南唐心髒,實現一統天下的壯誌圖景。他深知,這一壯舉不僅是對軍事力量的考驗,更是對戰略智慧與決心的極限挑戰。


    北神堰,這座橫亙於征途之上的天塹,仿佛是大自然對雄心勃勃的周世宗設下的第一道考驗。戰艦在此受阻,如同巨龍被束縛於淺灘,進退維穀,士氣亦不免受到影響。但世宗非但沒有被困難嚇倒,反而更加激發了他克服萬難的決心。他毅然決定親臨前線,親自踏勘這片被世人視為不可逾越之地,用雙腳丈量每一寸土地,用雙眼洞察每一處細節,隻為尋找那破局的關鍵。


    在實地考察中,世宗發現了鸛水這一隱秘而關鍵的轉折點,它雖遠離主航道,卻潛藏著直通南唐腹地的可能。然而,當勘探使者帶著地形複雜、難以通行的消息歸來時,滿朝文武皆感憂慮,擔心此舉風險太大。世宗卻以非凡的膽識和遠見,力排眾議,堅信隻要人心齊,泰山移。


    他親自繪製藍圖,精心規劃路線,不僅調集了軍中的能工巧匠,更動員了楚州一帶的百姓,將這場築路工程視為全民共赴的壯舉。世宗深知,隻有軍民一心,才能凝聚起無堅不摧的力量。他深入民間,與百姓同吃同住,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百姓的衷心擁戴和全力支持。


    在緊張而有序的施工中,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風雨交加,都未能阻擋住人們前進的腳步。他們開山辟石,填溝架橋,用汗水和智慧在荒野中開辟出一條希望之路。僅僅十餘日的光景,一條寬敞平坦、足以讓戰艦通行的道路便奇跡般地展現在世人麵前,仿佛是大自然也為之動容,讓路於這位胸懷天下的帝王。


    當晨曦初破曉,天際尚掛著幾縷未散的夜色,數百艘巨型戰艦,宛如海上巨獸,緩緩撥開薄霧,沿著長江的蜿蜒水道,以一種不可阻擋的氣勢駛入這片古老的水域。它們的船身龐大,甲板堅固,帆影蔽日,每一艘都如同鋼鐵鑄就的城堡,既威嚴又冷酷。陽光逐漸灑落,在波光粼粼的水麵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與戰艦的陰影交織成一幅壯闊的畫麵,仿佛巨龍真的從深海中蘇醒,穿梭於翻騰的波濤之間,攪動著整個江麵的寧靜。


    南唐的百姓與將士們,初見此景,無不震驚失色,心中湧起難以言喻的恐懼與震撼。他們站在江邊,望著那排山倒海般的戰艦群,耳畔似乎迴蕩著低沉而有力的轟鳴,如同遠古神隻的唿喚,讓人心生敬畏。許多人誤以為是天兵降臨,是上天對南唐的懲罰或是某種預兆,臉上寫滿了驚愕與不安。一時間,長江之上,風聲唿嘯,似乎連風都帶著不祥的預兆,鶴唳之聲穿雲裂石,即便是最細微的草木搖曳,也被賦予了戒備的意味,草木皆兵,人心惶惶。


    這場由周世宗親自策劃並指揮的“神兵天降”,不僅僅是軍事策略上的精妙布局,更是對敵人心理極限的一次精準打擊。周世宗以其非凡的智慧與膽略,將戰艦作為移動的堡壘,利用長江天險,展現了高超的軍事才能和深邃的戰略眼光。他深知,在戰場上,除了硬實力的比拚,還有心理戰的重要性。通過這樣一場震撼人心的入侵行動,他不僅削弱了南唐軍民的士氣,更在無形中為後周軍隊贏得了寶貴的先機。


    此役之後,後周與南唐之間的戰爭格局悄然生變,周世宗的名字也因此被曆史銘記,成為後世傳頌的智勇雙全之君。這場“神兵天降”,不僅為後周奪取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在中華曆史的長河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了軍事策略與心理戰術相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世梟皇:柴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奮鬥地二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奮鬥地二頭並收藏亂世梟皇:柴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