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之戰(三)


    在柴克宏擔任宣州巡檢使的悠長歲月裏,他不僅憑借其在軍事策略上的超凡天賦,贏得了廣泛的讚譽與敬畏,更以深邃的洞察力與不懈的勤勉,為宣州這片土地編織了一張堅不可摧的安全網。他深知,真正的和平源自強大的防禦,於是,一場對宣州防禦體係的徹底革新悄然拉開序幕。


    柴克宏,這位深諳兵法又兼具前瞻視野的將領,對宣州這片土地的熱愛與責任驅使他親自踏上每一寸土地,無論是崎嶇的山嶺還是平坦的河穀,都留下了他堅實的足跡。他細致入微地觀察著地形地貌的每一處細節,山川走勢、水源分布、植被覆蓋,乃至季節變換對戰場環境的影響,都一一記錄在案,心中逐漸勾勒出一幅立體而生動的戰略地圖。


    在深入研究古代兵法精髓的同時,柴克宏並不拘泥於傳統,他積極吸納現代智慧,將兩者巧妙融合,設計出了一套既蘊含深厚文化底蘊又兼具創新思維的防禦藍圖。這套藍圖不僅考慮到了直接軍事對抗的需求,更前瞻性地規劃了長期防禦與應急響應的策略,展現了其非凡的戰略眼光。


    麵對朝中內外的質疑與反對聲浪,柴克宏以堅定的信念和詳實的論證力排眾議,毅然決然地推動了城牆加固與擴建的浩大工程。他親自監督,確保每一塊石料的選取、每一鏟黏土的比例都嚴格遵循設計標準,力求城牆的每一處細節都達到完美。城牆的厚度與高度得到了顯著提升,宛如一條巨龍橫亙在宣州城外,成為了堅不可摧的第一道防線。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柴克宏在城牆的關鍵部位引入了當時最為先進的築城技術——一種經過特殊配比的黏土與石塊混合材料。這種材料不僅具備極高的強度,能夠承受來自敵人的猛烈衝擊,還因其獨特的物理性質而有效抵禦了風雨的侵蝕,確保了城牆的持久耐用。這一創舉,真正實現了“銅牆鐵壁”的構想,讓宣州的防禦能力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此外,柴克宏還創新性地增設了多層次的防禦工事,構建了一個立體而複雜的防禦體係。暗堡隱匿於城牆之下,成為突襲敵人的利器;甕城巧妙布局,一旦敵人踏入便如同自投羅網;而寬闊的護城河則如同天然的屏障,進一步阻隔了敵人的進攻路線。這些防禦工事的增設,使得宣州城仿佛被層層鐵網包裹,即便是最強大的敵人,在突破外圍防線後,也會發現自己已經深陷重圍,難以逃脫。


    柴克宏的這一係列舉措,不僅極大地增強了宣州的防禦能力,更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遺產和建築典範。他的名字,也因此與宣州這座城市的安危緊密相連,成為了後人口中傳頌的佳話。


    在施工期間,柴克宏身先士卒,日夜兼程地監督工程進度,確保每一磚一瓦都凝聚著堅固與智慧。他的身影常常出現在工地上,與工匠們並肩作戰,共同解決技術難題,這種親力親為的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使得整個工程進展迅速且質量上乘。


    隨著城牆的竣工,宣州城仿佛穿上了一層堅不可摧的鎧甲,其防禦能力得到了質的飛躍。這一壯舉,不僅讓宣州的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更成為了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範圍內的典範,彰顯了柴克宏作為一位傑出將領的非凡能力與深遠眼光。


    吳越將領路彥銖,麵對煥然一新的宣州城,心中雖不甘卻也無奈。他率領的精銳之師,雖屢次嚐試以奇襲或強攻的方式突破防線,但均因宣州城牆的固若金湯而未能得逞。長時間的作戰不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使得士兵們的士氣日漸低落,信心動搖。與此同時,吳程部在另一戰場上的潰敗,如同雪上加霜,徹底擊垮了吳越軍的鬥誌。最終,在五月十一日這個平凡的日子裏,路彥銖不得不麵對殘酷的現實,下令全軍撤退,宣告了這場對宣州城的漫長而艱難的進攻以失敗告終。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柴克宏那超凡的遠見與不懈的努力。


    李璟,這位溫文爾雅卻又深諳治國之道的南唐君主,在得知柴克宏於宣州大捷的消息後,心中湧動著難以言喻的喜悅與欽佩。他不僅親自審閱了戰報,更詳盡了解了柴克宏如何在逆境中運籌帷幄,以少勝多,展現出超凡的軍事才能與對國家的赤膽忠心。在朝堂之上,李璟慷慨陳詞,對柴克宏的功績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評價,言辭間滿是讚賞與感激,認為他是南唐不可多得的將才,是國家的棟梁。


    隨即,李璟頒布詔令,正式任命柴克宏為奉化節度使,這一職位不僅是對其過往功績的肯定,更是寄托了朝廷對他未來能繼續為南唐開疆拓土、守護疆域的厚望。任命詔書中,李璟還特別提及了柴克宏在宣州之戰中展現出的智勇雙全與對國家的絕對忠誠,號召朝野上下以此為榜樣,共謀國事,同興南唐。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與人開玩笑,正當柴克宏滿懷豪情壯誌,準備率領精銳之師,奔赴前線重鎮壽州,誓要解壽州之圍,展現他更高超的軍事才能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卻悄然侵襲了他的身體。在趕往壽州的路上,柴克宏的病情急劇惡化,盡管隨行醫官竭盡全力,仍未能挽迴這位英勇將領的生命。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心係國家,心係前線,那份對勝利的渴望與對國家的忠誠,讓人動容。


    柴克宏的驟然離世,如同一道晴天霹靂,震動了整個南唐朝野。從朝堂之上的君臣到民間百姓,無不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人們紛紛悼念這位年輕有為的將領,他的逝去不僅是南唐的一大損失,更是無數人心中的遺憾。李璟更是悲痛欲絕,他失去了一個可以信賴的左膀右臂,一位能夠為他分憂解難的忠臣良將。為了緬懷柴克宏的功績,李璟下令全國舉哀,並追贈其高位厚葬,以示哀榮,同時也希望他的精神能夠激勵更多的南唐子民,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


    麵對後周勢力如潮水般洶湧而至的軍事壓力,南唐國主李璟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決斷力與緊迫感。他深知,國家安危係於一線,必須立即且有效地調整戰略布局以應對這場危機。於是,李璟迅速召集朝中重臣,於燈火通明的議事殿內徹夜商討對策,最終,他力排眾議,做出了一項大膽而決絕的決策——派遣皇族中最受信賴且英勇善戰的齊王李景達擔任諸道兵馬元帥,親自披甲上陣,以彰顯皇室保衛疆土的決心與勇氣。


    李景達在接過這沉甸甸的使命之時,眼神中閃爍著不容置疑的堅定與決絕。他深知此行責任重大,關乎家國命運,故而沒有絲毫的遲疑與猶豫,立刻著手整備軍馬,從糧草輜重到兵器鎧甲,無一不親自過問,力求萬事俱備。在營帳前,他慷慨激昂地誓師出征,誓詞迴蕩在遼闊的原野上,字字鏗鏘有力,激起了每一位將士內心深處的熱血與豪情。他們望著這位英勇無畏的將領,無不士氣如虹,心中湧動著誓死扞衛家國安寧的強烈信念。


    為了確保此次戰役能夠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李璟作為幕後的智者,更是傾注了無數心血。他深知單憑一己之力難以成大事,於是精心挑選了兩位智勇雙全的得力幹將,以輔佐李景達。其中一位,便是久經沙場、戰功赫赫的陳覺。陳覺將軍不僅武藝高強,更兼謀略過人,他的名聲早已在軍中傳為佳話。此次被任命為監軍,他肩上的擔子異常沉重,既要監督軍紀,嚴明賞罰,保持軍隊的紀律嚴明與戰鬥力;又要協調各方作戰計劃,確保前線指揮的靈活多變與高效執行。陳覺以其深邃的戰略眼光、豐富的實戰經驗以及敏銳的戰場洞察力,迅速成為了李景達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在他的協助下,軍隊的訓練更加有序,戰術的運用也更加靈活多變,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人,則是前武安節度使邊鎬,他不僅戰功赫赫,且對地形地貌了如指掌,被任命為後援部隊指揮官,負責在關鍵時刻給予前線部隊必要的支援與增援。邊鎬的加入,無疑為南唐的防禦體係增添了一道堅實的防線。


    然而,這一精心策劃的戰略部署,在中書舍人韓熙載眼中卻別有一番解讀。韓熙載,一位以直言敢諫著稱的文臣,他深知親王掛帥本就意義非凡,是對其能力與地位的雙重肯定。因此,當他聽聞增設監軍的消息時,不禁憂慮重重。在他看來,此舉非但未能增強作戰力量,反而可能因權力分配問題在軍中埋下不和的種子,影響將士們的團結與士氣。於是,韓熙載毅然上書,言辭懇切地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與見解,希望李璟能夠三思而後行。


    然而,麵對國家存亡的緊要關頭,李璟的心誌異常堅定。他深知,戰場之上瞬息萬變,任何細微的疏忽都可能導致滿盤皆輸。因此,盡管他理解並尊重韓熙載的意見,但最終還是選擇堅持自己的決定,相信自己的判斷與布局能夠引領南唐走出困境,重振國威。


    此外,為了在南唐的疆域內構築起更為堅實的軍事防線,李璟皇帝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遠見卓識與決心,他親自策劃並推動了一項全麵而積極的軍事招募策略。這項策略不僅著眼於數量的擴充,更重視質量的飛躍,力求將天下英才盡攬麾下。為此,他特意選派了以識人善任著稱的鴻臚卿潘承佑,作為特使,踏上了前往泉州、建州等軍事重鎮及人才輩出的地區的征途。


    潘承佑深知此行責任重大,他帶著李璟的厚望,深入民間,廣開才路,不僅通過張貼告示、舉辦比武大會等形式吸引有誌之士,還親自走訪各地軍營、府邸,與各路豪傑促膝長談,尋覓那些隱藏在民間的驍勇善戰之將。他的真誠與慧眼,很快便在士林中傳為佳話,吸引了眾多英雄豪傑的注意。


    經過一番精心篩選與考察,潘承佑不負眾望,成功招募到了諸如前任永安節度使許文稹、靜江節度使陳德誠這樣的資深軍事將領。他們不僅作戰經驗豐富,更有著卓越的指揮才能和深厚的戰略眼光,為南唐軍隊帶來了寶貴的實戰經驗和管理智慧。此外,潘承佑還獨具慧眼,發掘並推薦了建州地區的傑出人才鄭彥華,以及以勇猛著稱的名將林仁翰之弟林仁肇。這兩位年輕將領,雖初出茅廬,卻已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膽識,成為了南唐軍中的後起之秀。


    這些新將領的加入,如同一股清新的血液,迅速在南唐軍隊中蔓延開來,極大地提振了士氣,也為軍隊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李璟皇帝見狀大喜,隨即對這批新招募的將領進行了妥善安置與重用。他任命許文稹為西麵行營應援使,負責鎮守邊疆,抵禦外敵;而鄭彥華和林仁肇也被授予了重要的軍事職務,他們與許文稹並肩作戰,共同承擔起保家衛國的重任。在李璟的英明領導下,南唐軍隊在這些新將領的帶領下,逐漸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戰鬥力與凝聚力,為國家的繁榮與安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人物介紹:


    潘承佑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南唐大臣


    潘承佑(?-962年),字乾休 ,閩地(今屬福建)人,五代十國時期閩國(殷國)、南唐大臣。


    潘承佑早年曾仕吳國,擔任光州司法參軍,後棄官歸鄉,又仕於閩國,事王延政為鎮武軍節度判官,在王延政建立殷國後被拜為宰相,擔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旋因直言進諫而被削去官爵 [8],勒令賦閑在家。他在閩國滅亡後轉仕於南唐,曆任衛尉少卿、鴻臚卿,最終以禮部尚書致仕,隱居洪州西山,建隆三年(962年)病逝。


    潘承佑在擔任宰相時,曾上疏“奏十事”,指出當時國家的十條弊政,涉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多個方麵,從一個側麵總結了封建王朝敗亡的教訓,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世梟皇:柴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奮鬥地二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奮鬥地二頭並收藏亂世梟皇:柴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