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德元年十月,秋風蕭瑟,柴榮站在宮廷的高處,眺望著遠方。他的心中充滿了對高平之戰的深深反思,那一戰中,周軍將士的士氣不振、戰鬥力低下,仿佛成了他心中無法抹去的陰影。於是,他下定了決心,要徹底整頓這支軍隊。
柴榮召集了將領們,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我們的侍衛士兵,老少混雜,強弱不分。這樣的軍隊,如何能夠上戰場,如何能夠保衛我們的家園?你們看看,百戶農夫的辛勤勞作,都養不活一個士兵。我們需要的,不是數量,而是精銳的士兵。我要求,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一一點選,選出那些真正的勇士,讓他們成為我們的上軍。而那些怯懦的人,就讓他們自謀生路吧。我們不求人數眾多,但求每一名士兵都是精英。”
為了實施這一計劃,柴榮決定讓趙匡胤負責招募和選拔工作。他向全國發出了招募令,廣募天下壯士。經過層層篩選,趙匡胤選出了一批精兵強將,組成了殿前諸班。這支軍隊在趙匡胤的嚴格訓練下,逐漸變得威武雄壯,威震鄰國。
與此同時,柴榮也沒有忘記對軍隊的紀律進行整頓。在葉縣巡檢時,他發現了供奉官郝光庭“挾私斷殺平民”的罪行,立即下令將其以“棄市”處決,以儆效尤。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因“監納厚取耗餘”被查出,柴榮也毫不留情地讓他自盡。這些舉動讓全軍上下都看到了柴榮整頓軍隊的決心和魄力。
然而,就在柴榮忙於整頓軍隊的同時,黃河鄆州界卻發生了決口。數州之地被洪水淹沒,百姓們流離失所。柴榮立即派宰相李穀前往監築河堤,並征發了六萬丁夫參與搶修工作。經過三十日的艱苦努力,河堤終於修複完畢,洪水得到了控製。
經過這一係列的整頓和改革,周朝的軍隊變得更加精銳、紀律嚴明。柴榮的威望也在軍隊和百姓中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他深知,隻有強大的軍隊和穩定的國家才能保障人民的安居樂業。因此,他將繼續努力,為周朝的繁榮和富強而奮鬥。
顯德二年,春風初至,大地漸暖,柴榮皇帝坐於金鑾殿上,手中握著沉甸甸的玉璽,目光如炬。他深深吸了口氣,感受著朝野間那一絲微妙的變動,隨後緩緩開口,下達了一道旨意:“朕在此昭告天下,我朝文人雅士,皆應秉持公正之心,各自舉薦一位堪當縣令或錄事之職的人才。無論舉薦者與被舉薦者之間是否有著血緣或親緣的關聯,皆不得以此為嫌。待授官之日,各位舉主需明確署名,以示公正。若被舉薦者日後被查出有貪腐之行,懦弱無為,將依據其罪行輕重,連坐舉主,以示警戒。”
春日的暖陽照耀著皇城的每一個角落,也照亮了柴榮那堅定的眼神。三月時節,他再次頒布詔書:“朕深知百姓疾苦,特允許逃戶的莊田由他人承佃,隻需按時交納租稅即可。如此,既能減輕朝廷的負擔,又能讓逃戶的土地得以利用,一舉兩得。”
隨後,柴榮委派了忠武節度使王彥超與彰信節度使韓通,這兩位久經沙場的將領,帶領著精銳的士兵,征發民夫,共同疏通了深州與冀州之間的胡盧河。河水奔流,宛如一條巨龍,在兩位將軍的指揮下,變得溫順而有序。同時,李晏口處,一座堅固的城壘拔地而起,夾胡盧河而建,派重兵戍守,確保邊境的安寧。
在古老而繁榮的德州,刺史張藏英的身影總是忙碌而堅定。他深知,身為一方父母官,守護百姓安寧、維護國家邊境的穩定是他的首要職責。因此,他並未滿足於現有的安逸,而是四處奔走,足跡遍布德州周邊的每一個村落,招募那些邊境上的驍勇之士。
張藏英深知,邊境之地,民風彪悍,人們大都以狩獵為生,自幼便習得一身好武藝。他親自走訪,與這些邊境勇士們交談,用誠摯的話語和堅定的決心打動他們,讓他們願意為了國家的安寧,放下手中的弓箭,拿起戰刀,成為國家的守護者。
在他的努力下,一支精銳的邊軍逐漸組建起來。這些勇士們,他們身穿鎧甲,手持長矛,目光堅定,步伐鏗鏘。他們在張藏英的帶領下,日夜操練,不斷提升自己的戰鬥能力。他們如同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守護著國家的邊疆,讓邊民們得以安居樂業。
每當夜幕降臨,德州城內的燈火闌珊,而邊境線上,邊軍們依舊堅守在崗位上,他們警惕地注視著遠方,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危險。他們的存在,讓邊民們感到安心,也讓國家感到自豪。在張藏英的領導下,這支邊軍成為了國家的一張堅固盾牌,守護著每一寸土地,每一份安寧
在遼闊的大周王朝,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皇帝柴榮始終將選拔真正的人才視為重中之重。他深知,一個國家的興衰,不僅僅取決於帝王的英明,更在於能否有源源不斷的人才為國家注入活力。因此,他再次下詔,昭示天下,以彰顯他對人才的重視與渴求。
詔書中寫道:“我國設立貢舉之司,初衷便是為了在全國範圍內尋覓那些真正的英才,他們或才華橫溢,或品德高尚,他們將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梁。然而,近年以來,朕聽聞在貢舉之中,有些人並非憑借真才實學,而是依靠年勞或權勢得以入選,這無疑是對貢舉製度的褻瀆,更是對國家未來的不負責任。”
柴榮的語氣中充滿了無奈與痛惜,他深知,這樣的現象若不加以遏製,必將對國家的未來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因此,他決定親自出馬,對今年的貢舉結果進行嚴格的審查。
“今歲所放的舉人,朕將親自試看。”詔書中寫道,每一個字都透露著皇帝的決心與威嚴。他將親自麵試這些舉人,以確保他們每一個人都是真正的英才,而非濫竽充數之輩。
“若有紕繆,定將去留分明。”柴榮的話語中充滿了不容置疑的決斷。他明確表示,對於在麵試中表現出不足或存在問題的舉人,將毫不留情地予以淘汰,而對於那些真正有才華、有潛力的舉人,則將給予他們應有的機會,讓他們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份詔書一出,立刻在朝野之間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紛紛議論著皇帝的英明與決心,同時也對即將到來的麵試充滿了期待與緊張。他們知道,這將是一場真正的較量,一場決定他們未來命運的較量。
在莊嚴的皇宮內殿,柴榮皇帝端坐在龍椅之上,他麵前的案幾上堆滿了新舉進士們的詩賦、論文與策文。這些紙張猶如一座座知識的山峰,匯聚了天下英才的智慧與才情。他細心地翻閱著每一篇作品,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在他眼前跳動,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與認真。
他仔細閱讀著每一篇文章,從中尋找著那些閃耀著獨特見解與才華的佳作。他的眉頭時而緊鎖,思考著文章中的深意;時而舒展,為那些精彩的論述而點頭。他深知,這些進士們是未來國家的棟梁,他們的才華與智慧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命運。
柴榮皇帝相信,隻有通過這樣嚴格的選拔,才能找到真正為國家所用的人才。他明白,這些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學識,更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遠大的誌向。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在國家的各個領域中發揮出自己的作用,為國家的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期待著在這些進士中能夠發現那些能夠引領時代潮流、為國家帶來繁榮與昌盛的傑出人才。他相信,隻有通過這樣的選拔,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在春意盎然的四月,皇帝在京城之中頒布了一道重要的詔令,決定在京城四周另築一道羅城,以鞏固皇權的統治,增強京城的防禦能力。這項浩大的工程被安排在來年的春天開始動工,充分展示了朝廷對於長遠規劃和審慎決策的深思熟慮。
為了充分聽取各方的意見和建議,皇帝命令近臣中的二十餘人,各自撰寫一篇名為《為君難為臣不易論》的文章,以及一篇關於邊疆穩定的《平邊策》。這些論文不僅是對國家治理和邊疆策略的深度思考,也是近臣們對皇帝忠誠和智慧的展現。柴榮皇帝親自審閱了這些論文,對於其中的真知灼見表示了高度的讚賞和認可。
在眾多建議中,郎中王樸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策略尤為引人注目。他認為,在攻取邊疆的過程中,應優先從易攻取的地區開始,逐漸擴大戰果,這樣既能夠減少軍隊的損耗,又能夠增強士兵的士氣。柴榮皇帝深以為然,並采納了這一建議,製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為後來的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資料一:
為君難,出自《論語》子路篇第十三,第15節,“為君難,為臣不易。”
原文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1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資料二:
《平邊策》譯文:
臣聽聞唐(後唐)君主無道,從而失去了江淮(楊溥稱帝,立國號‘吳’)、川蜀(孟知祥稱帝建後蜀)等地。晉(後晉)君主無道,從而失去了燕雲十六州。應觀其失道緣由,從而得出應對之策。當其失道之時,君主昏庸亂政,將士驕縱不法,而民眾困苦不堪。奸臣在朝,叛將在外,其初雖是小惡而加以姑息,不加裁製,以致於局麵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個個裂土僭越。天下人心四散,不附於朝廷。四方賊寇趁亂僭稱偽帝,或據州府以求自固,不奉朝命。而應對之策便是與唐、晉反其道行之而已。必先引入賢士執政,黜退無能者以正時局。用賢能替換無能來認清其才能,以恩義及信用來獲取天下人心,賞罰分明令民眾各盡其力,儉約用度以豐國庫,薄征稅賦以令民富。待我國庫充盈,軍備有餘,人心向附時則可舉兵出征。敵國民眾,若知道我朝政治清明,上下同心,國力強盛,人民安樂,且有必取敵國之勢的話,則熟悉敵國國情之人,會為我朝充當間諜。熟悉敵國山川地形之人,便會成為我方進攻敵國的向導。若敵國之民與我朝之民心意相通,則是天意即是如此。
若是天意如此,則沒有不成功的道理了。但凡攻城略地之道,應從易著手處開始。如今惟有吳地(南唐)方便攻取。東起黃海,南至長江。我朝可攻略與南唐間的國境線長達二千餘裏。先從他們守備薄弱的地方進行攻擊,若他們防備東邊我們則攻擊他們西側國境,若他們防備西邊則襲擊他們東邊國境。南唐必定奔走兩端以救急。
當敵軍奔走之時,可以得知他們的虛實,並攻其弱勢,則我軍就所向無前了。攻其弱勢之法,則在於不必大張旗鼓,隻以少數精銳對其進行襲擾,打完就撤。南唐若知我朝進攻,必定會舉傾國之力來救援。就這樣,經過數次襲擾,敵方接二連三地傾國來援,其國內必定民生凋敝。隻要有一次他們不是舉眾來救,我方則趁機掠取。等待南唐國勢衰竭,則江北諸州盡歸我朝所有。如得江北之地,則直接擁此地民眾,揚我朝兵威,江南之地救不難平定了,這樣便是事半功倍。倘若能攻下吳地,則桂、廣兩州便與我朝接壤,兵威之下順理成章使其成為附屬。而川蜀之地則可旦夕征召入朝,如果他們膽敢違命,則我朝將四方並進,合圍席卷蜀地,頃刻即平。吳、蜀兩地一旦平定,則幽州將望風歸附。隻有並州(北漢 劉崇)是我朝死敵,不可以恩信招誘,必須以大軍攻擊他。但是自高平之戰以後,北漢已經被我們打的心驚膽寒,氣力衰竭,不足為患,可將此事暫時擱起,以後再慢慢收拾他們。
現在我朝兵精糧足,軍械完備,群臣守法,諸將效忠,一年之後,便可平邊。臣王樸一介書生,不足以論朝廷大事,若有不通大體,不合朝廷方略的地方,還望陛下包容!
柴榮召集了將領們,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我們的侍衛士兵,老少混雜,強弱不分。這樣的軍隊,如何能夠上戰場,如何能夠保衛我們的家園?你們看看,百戶農夫的辛勤勞作,都養不活一個士兵。我們需要的,不是數量,而是精銳的士兵。我要求,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一一點選,選出那些真正的勇士,讓他們成為我們的上軍。而那些怯懦的人,就讓他們自謀生路吧。我們不求人數眾多,但求每一名士兵都是精英。”
為了實施這一計劃,柴榮決定讓趙匡胤負責招募和選拔工作。他向全國發出了招募令,廣募天下壯士。經過層層篩選,趙匡胤選出了一批精兵強將,組成了殿前諸班。這支軍隊在趙匡胤的嚴格訓練下,逐漸變得威武雄壯,威震鄰國。
與此同時,柴榮也沒有忘記對軍隊的紀律進行整頓。在葉縣巡檢時,他發現了供奉官郝光庭“挾私斷殺平民”的罪行,立即下令將其以“棄市”處決,以儆效尤。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因“監納厚取耗餘”被查出,柴榮也毫不留情地讓他自盡。這些舉動讓全軍上下都看到了柴榮整頓軍隊的決心和魄力。
然而,就在柴榮忙於整頓軍隊的同時,黃河鄆州界卻發生了決口。數州之地被洪水淹沒,百姓們流離失所。柴榮立即派宰相李穀前往監築河堤,並征發了六萬丁夫參與搶修工作。經過三十日的艱苦努力,河堤終於修複完畢,洪水得到了控製。
經過這一係列的整頓和改革,周朝的軍隊變得更加精銳、紀律嚴明。柴榮的威望也在軍隊和百姓中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他深知,隻有強大的軍隊和穩定的國家才能保障人民的安居樂業。因此,他將繼續努力,為周朝的繁榮和富強而奮鬥。
顯德二年,春風初至,大地漸暖,柴榮皇帝坐於金鑾殿上,手中握著沉甸甸的玉璽,目光如炬。他深深吸了口氣,感受著朝野間那一絲微妙的變動,隨後緩緩開口,下達了一道旨意:“朕在此昭告天下,我朝文人雅士,皆應秉持公正之心,各自舉薦一位堪當縣令或錄事之職的人才。無論舉薦者與被舉薦者之間是否有著血緣或親緣的關聯,皆不得以此為嫌。待授官之日,各位舉主需明確署名,以示公正。若被舉薦者日後被查出有貪腐之行,懦弱無為,將依據其罪行輕重,連坐舉主,以示警戒。”
春日的暖陽照耀著皇城的每一個角落,也照亮了柴榮那堅定的眼神。三月時節,他再次頒布詔書:“朕深知百姓疾苦,特允許逃戶的莊田由他人承佃,隻需按時交納租稅即可。如此,既能減輕朝廷的負擔,又能讓逃戶的土地得以利用,一舉兩得。”
隨後,柴榮委派了忠武節度使王彥超與彰信節度使韓通,這兩位久經沙場的將領,帶領著精銳的士兵,征發民夫,共同疏通了深州與冀州之間的胡盧河。河水奔流,宛如一條巨龍,在兩位將軍的指揮下,變得溫順而有序。同時,李晏口處,一座堅固的城壘拔地而起,夾胡盧河而建,派重兵戍守,確保邊境的安寧。
在古老而繁榮的德州,刺史張藏英的身影總是忙碌而堅定。他深知,身為一方父母官,守護百姓安寧、維護國家邊境的穩定是他的首要職責。因此,他並未滿足於現有的安逸,而是四處奔走,足跡遍布德州周邊的每一個村落,招募那些邊境上的驍勇之士。
張藏英深知,邊境之地,民風彪悍,人們大都以狩獵為生,自幼便習得一身好武藝。他親自走訪,與這些邊境勇士們交談,用誠摯的話語和堅定的決心打動他們,讓他們願意為了國家的安寧,放下手中的弓箭,拿起戰刀,成為國家的守護者。
在他的努力下,一支精銳的邊軍逐漸組建起來。這些勇士們,他們身穿鎧甲,手持長矛,目光堅定,步伐鏗鏘。他們在張藏英的帶領下,日夜操練,不斷提升自己的戰鬥能力。他們如同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守護著國家的邊疆,讓邊民們得以安居樂業。
每當夜幕降臨,德州城內的燈火闌珊,而邊境線上,邊軍們依舊堅守在崗位上,他們警惕地注視著遠方,隨時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危險。他們的存在,讓邊民們感到安心,也讓國家感到自豪。在張藏英的領導下,這支邊軍成為了國家的一張堅固盾牌,守護著每一寸土地,每一份安寧
在遼闊的大周王朝,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皇帝柴榮始終將選拔真正的人才視為重中之重。他深知,一個國家的興衰,不僅僅取決於帝王的英明,更在於能否有源源不斷的人才為國家注入活力。因此,他再次下詔,昭示天下,以彰顯他對人才的重視與渴求。
詔書中寫道:“我國設立貢舉之司,初衷便是為了在全國範圍內尋覓那些真正的英才,他們或才華橫溢,或品德高尚,他們將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梁。然而,近年以來,朕聽聞在貢舉之中,有些人並非憑借真才實學,而是依靠年勞或權勢得以入選,這無疑是對貢舉製度的褻瀆,更是對國家未來的不負責任。”
柴榮的語氣中充滿了無奈與痛惜,他深知,這樣的現象若不加以遏製,必將對國家的未來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因此,他決定親自出馬,對今年的貢舉結果進行嚴格的審查。
“今歲所放的舉人,朕將親自試看。”詔書中寫道,每一個字都透露著皇帝的決心與威嚴。他將親自麵試這些舉人,以確保他們每一個人都是真正的英才,而非濫竽充數之輩。
“若有紕繆,定將去留分明。”柴榮的話語中充滿了不容置疑的決斷。他明確表示,對於在麵試中表現出不足或存在問題的舉人,將毫不留情地予以淘汰,而對於那些真正有才華、有潛力的舉人,則將給予他們應有的機會,讓他們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份詔書一出,立刻在朝野之間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紛紛議論著皇帝的英明與決心,同時也對即將到來的麵試充滿了期待與緊張。他們知道,這將是一場真正的較量,一場決定他們未來命運的較量。
在莊嚴的皇宮內殿,柴榮皇帝端坐在龍椅之上,他麵前的案幾上堆滿了新舉進士們的詩賦、論文與策文。這些紙張猶如一座座知識的山峰,匯聚了天下英才的智慧與才情。他細心地翻閱著每一篇作品,每一字每一句都仿佛在他眼前跳動,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與認真。
他仔細閱讀著每一篇文章,從中尋找著那些閃耀著獨特見解與才華的佳作。他的眉頭時而緊鎖,思考著文章中的深意;時而舒展,為那些精彩的論述而點頭。他深知,這些進士們是未來國家的棟梁,他們的才華與智慧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命運。
柴榮皇帝相信,隻有通過這樣嚴格的選拔,才能找到真正為國家所用的人才。他明白,這些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學識,更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遠大的誌向。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在國家的各個領域中發揮出自己的作用,為國家的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期待著在這些進士中能夠發現那些能夠引領時代潮流、為國家帶來繁榮與昌盛的傑出人才。他相信,隻有通過這樣的選拔,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在春意盎然的四月,皇帝在京城之中頒布了一道重要的詔令,決定在京城四周另築一道羅城,以鞏固皇權的統治,增強京城的防禦能力。這項浩大的工程被安排在來年的春天開始動工,充分展示了朝廷對於長遠規劃和審慎決策的深思熟慮。
為了充分聽取各方的意見和建議,皇帝命令近臣中的二十餘人,各自撰寫一篇名為《為君難為臣不易論》的文章,以及一篇關於邊疆穩定的《平邊策》。這些論文不僅是對國家治理和邊疆策略的深度思考,也是近臣們對皇帝忠誠和智慧的展現。柴榮皇帝親自審閱了這些論文,對於其中的真知灼見表示了高度的讚賞和認可。
在眾多建議中,郎中王樸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策略尤為引人注目。他認為,在攻取邊疆的過程中,應優先從易攻取的地區開始,逐漸擴大戰果,這樣既能夠減少軍隊的損耗,又能夠增強士兵的士氣。柴榮皇帝深以為然,並采納了這一建議,製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為後來的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資料一:
為君難,出自《論語》子路篇第十三,第15節,“為君難,為臣不易。”
原文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1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資料二:
《平邊策》譯文:
臣聽聞唐(後唐)君主無道,從而失去了江淮(楊溥稱帝,立國號‘吳’)、川蜀(孟知祥稱帝建後蜀)等地。晉(後晉)君主無道,從而失去了燕雲十六州。應觀其失道緣由,從而得出應對之策。當其失道之時,君主昏庸亂政,將士驕縱不法,而民眾困苦不堪。奸臣在朝,叛將在外,其初雖是小惡而加以姑息,不加裁製,以致於局麵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個個裂土僭越。天下人心四散,不附於朝廷。四方賊寇趁亂僭稱偽帝,或據州府以求自固,不奉朝命。而應對之策便是與唐、晉反其道行之而已。必先引入賢士執政,黜退無能者以正時局。用賢能替換無能來認清其才能,以恩義及信用來獲取天下人心,賞罰分明令民眾各盡其力,儉約用度以豐國庫,薄征稅賦以令民富。待我國庫充盈,軍備有餘,人心向附時則可舉兵出征。敵國民眾,若知道我朝政治清明,上下同心,國力強盛,人民安樂,且有必取敵國之勢的話,則熟悉敵國國情之人,會為我朝充當間諜。熟悉敵國山川地形之人,便會成為我方進攻敵國的向導。若敵國之民與我朝之民心意相通,則是天意即是如此。
若是天意如此,則沒有不成功的道理了。但凡攻城略地之道,應從易著手處開始。如今惟有吳地(南唐)方便攻取。東起黃海,南至長江。我朝可攻略與南唐間的國境線長達二千餘裏。先從他們守備薄弱的地方進行攻擊,若他們防備東邊我們則攻擊他們西側國境,若他們防備西邊則襲擊他們東邊國境。南唐必定奔走兩端以救急。
當敵軍奔走之時,可以得知他們的虛實,並攻其弱勢,則我軍就所向無前了。攻其弱勢之法,則在於不必大張旗鼓,隻以少數精銳對其進行襲擾,打完就撤。南唐若知我朝進攻,必定會舉傾國之力來救援。就這樣,經過數次襲擾,敵方接二連三地傾國來援,其國內必定民生凋敝。隻要有一次他們不是舉眾來救,我方則趁機掠取。等待南唐國勢衰竭,則江北諸州盡歸我朝所有。如得江北之地,則直接擁此地民眾,揚我朝兵威,江南之地救不難平定了,這樣便是事半功倍。倘若能攻下吳地,則桂、廣兩州便與我朝接壤,兵威之下順理成章使其成為附屬。而川蜀之地則可旦夕征召入朝,如果他們膽敢違命,則我朝將四方並進,合圍席卷蜀地,頃刻即平。吳、蜀兩地一旦平定,則幽州將望風歸附。隻有並州(北漢 劉崇)是我朝死敵,不可以恩信招誘,必須以大軍攻擊他。但是自高平之戰以後,北漢已經被我們打的心驚膽寒,氣力衰竭,不足為患,可將此事暫時擱起,以後再慢慢收拾他們。
現在我朝兵精糧足,軍械完備,群臣守法,諸將效忠,一年之後,便可平邊。臣王樸一介書生,不足以論朝廷大事,若有不通大體,不合朝廷方略的地方,還望陛下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