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這怎麽談
靖康年,這個太子超勇的 作者:郭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李仁忠有些忐忑的來到大宋汴梁的時候,他預料中的下馬威並沒有出現,大宋方麵以相當高的禮節迎接了他們這一行人,雖然大宋皇帝和太子並沒有出現接見他們,然而宰執之首徐處仁以及禮部尚書李若水的出現,依舊是給足了麵子。
盡管實際上李仁忠在西夏是親王之尊,然而畢竟大宋才是大國,派百官之首來迎接你,已經是足夠給麵子了。
而在住下賴之後,李仁忠很快就得到了通告,大宋官家和太子將在皇宮大內設宴,宴請自己。
這就是更加隆重的禮節了。
李仁忠有些受寵若驚,畢竟這一年多來,這對原本不被大陸上這些國家真正實權派看在眼裏的父子,已經展現出了第一大國領袖的風采,趙桓坐鎮汴梁,堅持抗金,趙諶衝殺在前,屢創奇跡,讓大宋這個中央大國的地位,再次恢複了鼎盛!
雖然沒有開疆拓土,甚至還丟掉了海上之盟拿到的幽燕十六州,然而全殲十餘萬金兵的戰績,已經讓其他國家為之戰栗了,而接下來對西夏的懲戒戰爭,同樣也展現出了這個國家的強悍實力。
現在,李仁忠要見到的,就是這對父子。
不過趙桓和趙諶卻並沒有顯得多麽的盛氣淩人,出現在李仁忠麵前的,是一對溫文爾雅,父慈子孝的皇帝太子,趙桓一直在溫和的和他聊天,趙諶話比較少,不過態度非常恭敬,不斷的給自己父親夾菜,趙桓也是隨口吃著兒子幫自己夾的菜,一切都顯得那麽自然。
“我們兩國雖然紛爭不斷,然而畢竟已經當了這麽久的鄰居,之前有一些衝突,不過貴國既然想要和談,那麽我們還是希望和平的。”
在宴席結束之前,趙諶溫和的對李仁忠說。
李仁忠連連點頭,趙諶的態度讓他想起了西夏已故的太子李仁愛,同樣的文質彬彬,知書達理,可惜啊,因為遼國的滅亡,竟然鬱鬱而終,而西夏為了國家的長遠,還隻能依附於金國……
李仁忠何嚐對此不是耿耿於懷呢?
既然大宋太子是這樣的態度,想必接下來的談判,會容易一些吧?
這樣的想法,在第二天談判現場看到趙諶全套袞服,坐在一旁微笑著的時候,達到了巔峰。
然而隨著談判的過程,李仁忠就失去了他的笑容。
大宋在談判上顯得很是強硬,寸步不讓——這讓李仁忠開始覺得有些恍惚,這還是那個大宋嗎?
要知道以前不管是西夏還是大遼,和大宋談判的時候,都會占不少便宜的,大宋談判的時候雖然也狡猾,不過並不強硬,他們更喜歡迂迴進攻,從別的角度來搶迴一些便宜,充滿著精致的人文氣息和狡猾的思維。
而這次就不一樣了。
不管是負責具體談判的張浚,還是旁敲側擊的何栗,包括那個文質彬彬的秦檜,說起話來是一套一套的,卻在實際的內容上,寸步不讓!
“我大宋麵對金人兵鋒的時候,也是死戰不對!你西夏之前既然與遼為同盟,卻跟著金人,對我大宋趁火打劫,我大宋進行懲戒戰爭,難道不行嗎?之前的歲幣,是為了你我之間的和平,你西夏主動毀掉了這個和平,難道還想要擁有歲幣嗎?”
張浚大聲的說著,氣勢淩然。
“至於青鹽的經營,據我所知,青鹽的產地,本來就不是貴國的吧?青海鹽池乃是天授,我大宋如今取得了青海鹽池的所有權,自家開采青鹽賣給自家,與貴國有何關係?”何栗道。
“至於與西域的貿易,自漢唐以來,我中原大國,就擁有著這項權利。你西夏立國截斷我大宋與西域的貿易,這本身就並非合理!如今我大宋再度打通與西域的貿易,西域商人往來,自然不需要通過貴國,難道貴國還要因此而阻擋嗎?”秦檜微笑著說。
這三人你一句我一句,言辭犀利,堵得李仁忠說不出話來。
說穿了,天下還是有道理的,大宋最近的反應可謂是堂堂正正,加上他們之前占據了優勢,又有道理又有拳頭,就更加的難以反駁了。
甚至西夏都不能說自己是為了保家衛國,畢竟西軍的進攻之前都是打的無主之地,對西夏本身的地盤可沒有太大的侵占,說是懲戒戰爭,毫無問題。
這也是西夏最頭疼的問題,如果大宋真的打進來了,大不了就是全國動員,情況好就是重現剿滅劉法之戰,情況不好也能打打人民戰爭,讓大宋承受巨大的損失!
現在大宋不打架了,用軟刀子割肉,西夏上下是真的很為難。
一連談了三天,大宋在歲幣、青鹽和西域貿易上可謂是寸步不讓,這麽談的話,那還有什麽好談的?
李仁忠幾次想要掀桌子走人了——沒這麽欺負人的,要是把我們西夏逼死,那我們也不會束手就擒!
不過這幾天,趙諶一直坐在旁邊,也不說話,就是微笑,讓李仁忠覺得,是不是可以和這位太子談談。
於是在一個晚上,李仁忠求見趙諶,趙諶也很痛快的答應了。
原本趙諶是住在皇宮裏麵,不過自從他獨立開府之後,趙桓就幫他在皇宮附近找了一處府邸,畢竟趙諶雖然才十歲,可是已經獨立開府,那從法理上就是一個單獨的係統了,再住在皇宮裏,和禮法不合。
對於趙桓的這個選擇,也有不少官員覺得不合適,這不是搞雙話事人嗎?
隻不過趙桓卻堅持要這樣做,而且還給太子府配備了各種屬官,雖然趙諶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河北,迴汴梁的時候很少,然而屬官卻配備得很齊。
以趙諶的身份,他用朝廷官員來當自己的屬官實際上也不太合適,雖然這樣的位置肯定有很多官員搶著想去——這可是從龍之功啊!
不過趙諶要人可比較高端,能用的人才基本都被他帶去河北三路了,留在太子府的屬官,基本上以太學生為主。
為首的就是曾經出使金營的吳革和之前上書要求處死六賊的陳東,這兩人現在在汴梁的名氣很大,卻並沒有實際的官職,趙諶對他們的要求就是學習算術,同時作為教授那幾百個孤兒的老師。
盡管實際上李仁忠在西夏是親王之尊,然而畢竟大宋才是大國,派百官之首來迎接你,已經是足夠給麵子了。
而在住下賴之後,李仁忠很快就得到了通告,大宋官家和太子將在皇宮大內設宴,宴請自己。
這就是更加隆重的禮節了。
李仁忠有些受寵若驚,畢竟這一年多來,這對原本不被大陸上這些國家真正實權派看在眼裏的父子,已經展現出了第一大國領袖的風采,趙桓坐鎮汴梁,堅持抗金,趙諶衝殺在前,屢創奇跡,讓大宋這個中央大國的地位,再次恢複了鼎盛!
雖然沒有開疆拓土,甚至還丟掉了海上之盟拿到的幽燕十六州,然而全殲十餘萬金兵的戰績,已經讓其他國家為之戰栗了,而接下來對西夏的懲戒戰爭,同樣也展現出了這個國家的強悍實力。
現在,李仁忠要見到的,就是這對父子。
不過趙桓和趙諶卻並沒有顯得多麽的盛氣淩人,出現在李仁忠麵前的,是一對溫文爾雅,父慈子孝的皇帝太子,趙桓一直在溫和的和他聊天,趙諶話比較少,不過態度非常恭敬,不斷的給自己父親夾菜,趙桓也是隨口吃著兒子幫自己夾的菜,一切都顯得那麽自然。
“我們兩國雖然紛爭不斷,然而畢竟已經當了這麽久的鄰居,之前有一些衝突,不過貴國既然想要和談,那麽我們還是希望和平的。”
在宴席結束之前,趙諶溫和的對李仁忠說。
李仁忠連連點頭,趙諶的態度讓他想起了西夏已故的太子李仁愛,同樣的文質彬彬,知書達理,可惜啊,因為遼國的滅亡,竟然鬱鬱而終,而西夏為了國家的長遠,還隻能依附於金國……
李仁忠何嚐對此不是耿耿於懷呢?
既然大宋太子是這樣的態度,想必接下來的談判,會容易一些吧?
這樣的想法,在第二天談判現場看到趙諶全套袞服,坐在一旁微笑著的時候,達到了巔峰。
然而隨著談判的過程,李仁忠就失去了他的笑容。
大宋在談判上顯得很是強硬,寸步不讓——這讓李仁忠開始覺得有些恍惚,這還是那個大宋嗎?
要知道以前不管是西夏還是大遼,和大宋談判的時候,都會占不少便宜的,大宋談判的時候雖然也狡猾,不過並不強硬,他們更喜歡迂迴進攻,從別的角度來搶迴一些便宜,充滿著精致的人文氣息和狡猾的思維。
而這次就不一樣了。
不管是負責具體談判的張浚,還是旁敲側擊的何栗,包括那個文質彬彬的秦檜,說起話來是一套一套的,卻在實際的內容上,寸步不讓!
“我大宋麵對金人兵鋒的時候,也是死戰不對!你西夏之前既然與遼為同盟,卻跟著金人,對我大宋趁火打劫,我大宋進行懲戒戰爭,難道不行嗎?之前的歲幣,是為了你我之間的和平,你西夏主動毀掉了這個和平,難道還想要擁有歲幣嗎?”
張浚大聲的說著,氣勢淩然。
“至於青鹽的經營,據我所知,青鹽的產地,本來就不是貴國的吧?青海鹽池乃是天授,我大宋如今取得了青海鹽池的所有權,自家開采青鹽賣給自家,與貴國有何關係?”何栗道。
“至於與西域的貿易,自漢唐以來,我中原大國,就擁有著這項權利。你西夏立國截斷我大宋與西域的貿易,這本身就並非合理!如今我大宋再度打通與西域的貿易,西域商人往來,自然不需要通過貴國,難道貴國還要因此而阻擋嗎?”秦檜微笑著說。
這三人你一句我一句,言辭犀利,堵得李仁忠說不出話來。
說穿了,天下還是有道理的,大宋最近的反應可謂是堂堂正正,加上他們之前占據了優勢,又有道理又有拳頭,就更加的難以反駁了。
甚至西夏都不能說自己是為了保家衛國,畢竟西軍的進攻之前都是打的無主之地,對西夏本身的地盤可沒有太大的侵占,說是懲戒戰爭,毫無問題。
這也是西夏最頭疼的問題,如果大宋真的打進來了,大不了就是全國動員,情況好就是重現剿滅劉法之戰,情況不好也能打打人民戰爭,讓大宋承受巨大的損失!
現在大宋不打架了,用軟刀子割肉,西夏上下是真的很為難。
一連談了三天,大宋在歲幣、青鹽和西域貿易上可謂是寸步不讓,這麽談的話,那還有什麽好談的?
李仁忠幾次想要掀桌子走人了——沒這麽欺負人的,要是把我們西夏逼死,那我們也不會束手就擒!
不過這幾天,趙諶一直坐在旁邊,也不說話,就是微笑,讓李仁忠覺得,是不是可以和這位太子談談。
於是在一個晚上,李仁忠求見趙諶,趙諶也很痛快的答應了。
原本趙諶是住在皇宮裏麵,不過自從他獨立開府之後,趙桓就幫他在皇宮附近找了一處府邸,畢竟趙諶雖然才十歲,可是已經獨立開府,那從法理上就是一個單獨的係統了,再住在皇宮裏,和禮法不合。
對於趙桓的這個選擇,也有不少官員覺得不合適,這不是搞雙話事人嗎?
隻不過趙桓卻堅持要這樣做,而且還給太子府配備了各種屬官,雖然趙諶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河北,迴汴梁的時候很少,然而屬官卻配備得很齊。
以趙諶的身份,他用朝廷官員來當自己的屬官實際上也不太合適,雖然這樣的位置肯定有很多官員搶著想去——這可是從龍之功啊!
不過趙諶要人可比較高端,能用的人才基本都被他帶去河北三路了,留在太子府的屬官,基本上以太學生為主。
為首的就是曾經出使金營的吳革和之前上書要求處死六賊的陳東,這兩人現在在汴梁的名氣很大,卻並沒有實際的官職,趙諶對他們的要求就是學習算術,同時作為教授那幾百個孤兒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