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的是,宰執們對這種情況,還是有一些接受不能的。


    通過抓鬮選出代表還是顯得太兒戲了。


    “實際上這也隻能是臨時的做法,各位都知道,雖然地方官是朝廷委派下去的,而且在一個地方治理不會超過三年,這避免了他們和地方形成盤根錯節的關係,然而吏員都是本地的,這些人深入本地,如果從這些人裏挑選代表的話,他們就能夠根據自己的利益,操控地方官的政績好壞,這樣一來,豈不是朝政反而被這些人所把控?在擁有大量出色的地方官吏之前,我隻能這樣做,而且也隻是試驗,試驗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正好可以慢慢的改正。”


    趙諶這樣解釋了之後,宰執們才算是認同了一些,畢竟特殊時間的臨時舉措,就算過分一些,也正常。


    “吏員都是本地人,這個其實很難解決,畢竟官員宦遊問題不大,吏員的收入本來就少,讓他們去異地擔任職務,確實有些為難。”李綱感歎道。


    李綱並不是不通實務的文臣,實際上他在地方上也做了很多年,知道吏員這種生物,確實不能離開本地,可是本地為吏,也確實能夠盤根錯節。


    任你官清似水,也抵不過吏滑如油。


    這就是現實。


    實際上就算到了現代,各地的公務員係統,大部分還是本地人擔當,要讓他們去別的地方任職,也確實不太現實。


    “所以,我們改一改官員提升的規則如何?”趙諶笑著看了看宰執們。


    宰執們再次愣住了。


    官員提升的規則?太子你這是要鬧哪樣?


    實際上宋朝的官員提升其實還是不怎麽講規矩的,雖然科舉大興,能當大官的都是科舉出身的官員,然而在升級上麵,卻有些隨心所欲。


    宋徽宗提拔的那些幸進官員就不用說了,比如高俅這種幾年就做到全國總司令的,不過那個畢竟是武官,和文官升級不是一碼事。


    而宋朝文官的升遷,核心就是兩個點。


    第一,考核還是很複雜的,比如考課、磨勘、改官、薦舉、敘遷、差遣及除授等等,而且外調內調等等,對官員還是很能鍛煉的,所以從北宋到南宋,很少有真正平庸的官員能升到高位上。


    第二則是……真升遷起來,能非常的快。


    主要原因就是考核隨心所欲,比如官員的提升是掌握在少數權臣手裏,完全可以做到一言以決,而且升遷很多時候沒有一定之規,運氣好了就是平步青雲。


    就拿李綱為例子,他考上進士之後,是一個從八品的鎮江教授,三年後進入朝堂,成了從七品的監察禦史,表麵上升得不快,然而禦史言官本身就是很好的鍍金職位,因為直諫,被罷了言官的官職,反而升了一級,成了正七品的部員外郎,過了幾年因為上書觸怒了執政,被直接貶到沙縣當了個管稅務的小官,等於是一擼到底,成了從九品。


    可是因為他上書得到當時宰執之一的欣賞,沒去幾天就直接被提拔成了五品的知州,過了一陣入朝,成了從五品的太常少卿,接下來就是金人南下,他先是被提拔成四品的侍郎,然後殿前奏對成了二品的尚書右丞,這就是直入宰執行列了!


    雖然是非常時期,李綱的情況也比較特殊,然而也證明了,大宋官員要升職,也是非常隨意的。


    這就形成了冗官的局麵,動不動一個高官就那麽放著,也沒有事做,光拿錢不幹活,就是因為升職太快太容易,而降級吧,又不太好意思,以至於高官滿地走,三品不如狗。


    要知道大宋的官員品級提升,那代表著的就是極其豐厚的俸祿增加!


    再比如秦檜,他進士及第後,從一個八品的教授到三品的禦史中丞,總共才花了十年的時間!


    放在後世,就相當於是一個地方科級幹部,十年時間就當上了省部級的高官——誰敢想象有這樣的火箭幹部?


    官員提拔太容易,自然就不會太珍惜。


    “第一,官員的職權要分明,現在官員數量太多,而且很多職權重疊,搞得誰負責什麽都不太好辦,職責一定要明確,這樣在自己的位置上應該做什麽,做到什麽是好,做到什麽是不好,才能一目了然。”


    “第二,官員的升遷要有規矩,不能隨隨便便的提升,有的職位專業性比較強,比如戶部,就不能讓不懂算學的官員去擔任,比如兵部,就不能讓不懂軍事的官員去擔任,比如工部,起碼要對算學和製造有一些了解的官員才能去做,是不是這個道理?而其他的職位,積累了足夠的功勳或者是年限,才能決定升遷、平調甚至是貶官,要有規矩,而不是隨隨便便的就能作出決定。”


    “第三,吏員也要有上升空間,異地為吏困難,異地為官,就不困難了,如果吏員可以升為官員,他們有了盼頭,還會一心隻想著給自己撈錢嗎?總歸會做得好一些。同時科舉出身的進士,也不是一開始就能當官,也可以去當吏員,沒有實務的磨練,當了官員,能治理好嗎?一個隻有理論知識的官員從一開始就主政一個縣,他能不出問題嗎?我朝進士一般是從縣教授、主薄、縣丞這些崗位上做起,是一個很好的舉措,不經曆州府,如何能掌台閣?”


    趙諶說的這三條,讓大夥兒都有點懵逼。


    但是仔細一聽,很有道理啊。


    大宋朝三大弊端,冗官、冗費、冗兵,說起來大家都知道,可是積重難返之下,就算有人想改,卻也感覺不好下手。


    而如果從現在做起,先是明確職權,然後是定下升遷的規則,最後打通官吏之間的通道,還真有可能解決這些問題。


    升遷慢了,升遷難了,支出的俸祿什麽的,都不會再迅速增加,等到那些高官慢慢的告老還鄉,俸祿上的支出,自然也會相應減少。


    而明確職權,對大宋這些基本上還有一些政治抱負的官員來說,本身也是一件好事,不然升遷全憑上意,大夥兒拚搏,也沒什麽勁頭啊。


    至於官吏之間打通渠道……隻要進士將來是從吏員做起,那有什麽問題?反正現在進士一開始做的主薄教授這些八九品的官員,嚴格來說和吏員區別也不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靖康年,這個太子超勇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郭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郭怒並收藏靖康年,這個太子超勇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