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知道諸葛亮明白他的意思,可他心中依舊沒有底氣,能不能讓諸葛亮留下!
看諸葛亮陷入沉默,劉備突然提了提語調。
“孔明,朕今日所做的一切你應該理解!”
“遙想當年在隆中草廬之中,朕與你所言之語,是興複漢室。”
“你苦心孤詣輔佐朕二十餘年,好不容易使天下重歸太平。”
“如今重新一統的大漢天下還是以前那個盛世嗎?”
“不是!”
劉備高聲道:“幾十年的戰火令天下生靈塗炭,田地大片荒蕪,人口死傷無數!”
“戰火雖已遠去,但百姓仍然困苦不堪。”
劉備凝眉,“朕一統天下,已站在天下之巔,可朕這個時候無比清醒。”
“若不盡快改善民生,使百姓恢複安康之生活,使大漢恢複生機。”
劉備憂愁的看向諸葛亮,“若朕不這樣做,用不了多少年,朕親手恢複的大漢天下,會驟然分崩離析!”
“大漢天下,至此以後將再無生計。天道,百姓!”
“不會再給大漢第二次機會!”
劉備眼中情感流動,看著諸葛亮,“孔明,你難道想眼睜睜的看著你我共同打下的大漢天下,化為灰燼嗎?”
“這二十餘年來,你是朕堅持走下來的支柱,是希望!”
“現在好不容易完成了一統天下,你就要在這個時候離朕而去,你讓朕該如何是好!”
“你走了,誰來擔當丞相,誰來為朕主持大局?”
諸葛亮此時也沒了剛才的冷硬,這些肺腑之言他都明白,可是……
“陛下,亮沒有說過要離開啊。”
“是,你是沒說。可那是朕沒有讓你有機會開口。”劉備語氣一提。
“朕這一生,前半生渾渾噩噩,後半生遇到孔明你才得以扭轉時局,奮發向上。”
“三顧茅廬,朕記得清清楚楚,朕請你出山之時,你曾許下諾言。”
“待到天下重歸太平,你便重歸山林,再次隱居。”
劉備一指諸葛亮,“你敢說這不是你說的?”
劉備說到這裏又是激動了起來,“這句話,朕一字不差的記了二十多年。既是期望,又是害怕。”
“期望這一天的到來,又害怕孔明你離開。”
劉備一抿唇,“終於這一天到了,本該是皆大歡喜,可朕卻始終不敢放聲言笑。”
劉備抬手碰了碰自己的胸口,“朕這心裏始終有一塊不安之地。”
“陛下……”
諸葛亮剛一開口,劉備就猛然打斷。
“要是想直接跟朕說離開的話,那就不要說了。朕不想聽。”
劉備直接轉過身去。
諸葛亮看著對著自己的劉備,神情是感歎,是難以言說心中的情感。
“所以陛下給我賜封公爵,授予諸多榮耀,是想讓我留下。”
“那本來就是你應得的。”劉備沒有迴頭。
“天下太平,需要深入治理,以恢複百姓安康,國家富庶。陛下能如此清醒的考慮這一點,是天下之福。”
“陛下要治國,如今朝廷之中人才濟濟。徐元直龐士元雖長於軍略,短於政務,但從旁協助陛下斷然無差。”
“荀彧雖然不可全然重用,但用之治政,仍可酌情用之。”
“另外,費禕,董允,郭攸之,都是良才。魯肅雖為歸附之臣,但天下一統,大可用之,此人有大才。”
“諸人之中,以周不疑最年少,且才華健全,難有人比!”
“假以時日,必成國家柱石!”
諸葛亮看了劉備一眼,“如今朝堂之上,文武兼備。諸葛亮一人,可有也可無。”
“陛下不必如此掛懷。”
當劉備說出當年的那一句諾言開始,諸葛亮也無法辯駁,自己確實有歸隱山林之念。
畢竟當初他的想法,便是出則安撫天下,退則功成身退。
一個有著高超智慧的謀士,應當明白自己何時該進,何時該退。
天下已經平定,他確實到了該考慮功成身退的時候了。
劉備或許是忍耐不住了,猛然轉過身來,一臉不耐。
“這麽多,你還不如直接告訴朕,你還是要走!”
“你以為安排好了朝廷事務就可以一走了之嗎?!朕不同意!”
“就算天下英才齊聚朝堂,朕這也獨缺一個諸葛丞相!”
對劉備的態度,諸葛亮微微一笑。“主公,你剛才不是說了嗎?我當初許下過諾言。”
“亂世出山扶天下,太平之時歸隱林下,如此不是一段佳話嗎?”
劉備翻臉不認賬,“當時與你說的是興複漢室,如今天下雖然統一,但大漢並沒有真正中興。”
“大漢沒有真正複興,你便不能走。”
諸葛亮都快被氣笑了,“主公,大漢徹底恢複太平盛世,至少需要二十年。二十年後,以我的年紀還有必要歸隱嗎?”
“這……”
劉備說不出話反駁,直接大手一揮,“朕這個年紀等不到那一天。”
“朕管不著!”
“嗬嗬嗬”
劉備瞪眼,“你笑什麽!”
諸葛亮笑道:“主公,您今年是六十多,不是六歲多。”
“所以朕六十多沒走,你也不能走。”劉備三句話不離開中心。
“你要是敢走,朕就讓雲長翼德還有子龍他們去你家門口守著。”
“實在不行朕也去!”
劉備自顧自的說道:“當年朕能三顧茅廬把你請出來,也能一天堵三次門把你留下。”
“別跟朕提什麽帝王威嚴,朕現在需要的是留住賢才。”
諸葛亮頓了頓,“陛下是決心不讓我走了”
“是!”劉備斷然迴答。
諸葛亮眼眸下垂。
“亮可以向主公保證,在國家穩定之前,不會退隱。”
“幾年?”
“三到五年”
“十……”
劉備剛想得寸進尺,諸葛亮就立即說道。
“亮能理解陛下,也希望陛下能理解臣之心願。”
諸葛亮躬身下拜。
劉備張了張嘴,怎麽也無法反駁諸葛亮的請求。
好吧,三五年就三五年吧,總好過現在就走。
劉備暗自思忖,三五年的時間,他總能找到些借口再把孔明留下來。
二十年,他自己還能有多少年都不知道。
他是在掰著指頭過日子,不想在餘下的日子裏見不到。
看諸葛亮陷入沉默,劉備突然提了提語調。
“孔明,朕今日所做的一切你應該理解!”
“遙想當年在隆中草廬之中,朕與你所言之語,是興複漢室。”
“你苦心孤詣輔佐朕二十餘年,好不容易使天下重歸太平。”
“如今重新一統的大漢天下還是以前那個盛世嗎?”
“不是!”
劉備高聲道:“幾十年的戰火令天下生靈塗炭,田地大片荒蕪,人口死傷無數!”
“戰火雖已遠去,但百姓仍然困苦不堪。”
劉備凝眉,“朕一統天下,已站在天下之巔,可朕這個時候無比清醒。”
“若不盡快改善民生,使百姓恢複安康之生活,使大漢恢複生機。”
劉備憂愁的看向諸葛亮,“若朕不這樣做,用不了多少年,朕親手恢複的大漢天下,會驟然分崩離析!”
“大漢天下,至此以後將再無生計。天道,百姓!”
“不會再給大漢第二次機會!”
劉備眼中情感流動,看著諸葛亮,“孔明,你難道想眼睜睜的看著你我共同打下的大漢天下,化為灰燼嗎?”
“這二十餘年來,你是朕堅持走下來的支柱,是希望!”
“現在好不容易完成了一統天下,你就要在這個時候離朕而去,你讓朕該如何是好!”
“你走了,誰來擔當丞相,誰來為朕主持大局?”
諸葛亮此時也沒了剛才的冷硬,這些肺腑之言他都明白,可是……
“陛下,亮沒有說過要離開啊。”
“是,你是沒說。可那是朕沒有讓你有機會開口。”劉備語氣一提。
“朕這一生,前半生渾渾噩噩,後半生遇到孔明你才得以扭轉時局,奮發向上。”
“三顧茅廬,朕記得清清楚楚,朕請你出山之時,你曾許下諾言。”
“待到天下重歸太平,你便重歸山林,再次隱居。”
劉備一指諸葛亮,“你敢說這不是你說的?”
劉備說到這裏又是激動了起來,“這句話,朕一字不差的記了二十多年。既是期望,又是害怕。”
“期望這一天的到來,又害怕孔明你離開。”
劉備一抿唇,“終於這一天到了,本該是皆大歡喜,可朕卻始終不敢放聲言笑。”
劉備抬手碰了碰自己的胸口,“朕這心裏始終有一塊不安之地。”
“陛下……”
諸葛亮剛一開口,劉備就猛然打斷。
“要是想直接跟朕說離開的話,那就不要說了。朕不想聽。”
劉備直接轉過身去。
諸葛亮看著對著自己的劉備,神情是感歎,是難以言說心中的情感。
“所以陛下給我賜封公爵,授予諸多榮耀,是想讓我留下。”
“那本來就是你應得的。”劉備沒有迴頭。
“天下太平,需要深入治理,以恢複百姓安康,國家富庶。陛下能如此清醒的考慮這一點,是天下之福。”
“陛下要治國,如今朝廷之中人才濟濟。徐元直龐士元雖長於軍略,短於政務,但從旁協助陛下斷然無差。”
“荀彧雖然不可全然重用,但用之治政,仍可酌情用之。”
“另外,費禕,董允,郭攸之,都是良才。魯肅雖為歸附之臣,但天下一統,大可用之,此人有大才。”
“諸人之中,以周不疑最年少,且才華健全,難有人比!”
“假以時日,必成國家柱石!”
諸葛亮看了劉備一眼,“如今朝堂之上,文武兼備。諸葛亮一人,可有也可無。”
“陛下不必如此掛懷。”
當劉備說出當年的那一句諾言開始,諸葛亮也無法辯駁,自己確實有歸隱山林之念。
畢竟當初他的想法,便是出則安撫天下,退則功成身退。
一個有著高超智慧的謀士,應當明白自己何時該進,何時該退。
天下已經平定,他確實到了該考慮功成身退的時候了。
劉備或許是忍耐不住了,猛然轉過身來,一臉不耐。
“這麽多,你還不如直接告訴朕,你還是要走!”
“你以為安排好了朝廷事務就可以一走了之嗎?!朕不同意!”
“就算天下英才齊聚朝堂,朕這也獨缺一個諸葛丞相!”
對劉備的態度,諸葛亮微微一笑。“主公,你剛才不是說了嗎?我當初許下過諾言。”
“亂世出山扶天下,太平之時歸隱林下,如此不是一段佳話嗎?”
劉備翻臉不認賬,“當時與你說的是興複漢室,如今天下雖然統一,但大漢並沒有真正中興。”
“大漢沒有真正複興,你便不能走。”
諸葛亮都快被氣笑了,“主公,大漢徹底恢複太平盛世,至少需要二十年。二十年後,以我的年紀還有必要歸隱嗎?”
“這……”
劉備說不出話反駁,直接大手一揮,“朕這個年紀等不到那一天。”
“朕管不著!”
“嗬嗬嗬”
劉備瞪眼,“你笑什麽!”
諸葛亮笑道:“主公,您今年是六十多,不是六歲多。”
“所以朕六十多沒走,你也不能走。”劉備三句話不離開中心。
“你要是敢走,朕就讓雲長翼德還有子龍他們去你家門口守著。”
“實在不行朕也去!”
劉備自顧自的說道:“當年朕能三顧茅廬把你請出來,也能一天堵三次門把你留下。”
“別跟朕提什麽帝王威嚴,朕現在需要的是留住賢才。”
諸葛亮頓了頓,“陛下是決心不讓我走了”
“是!”劉備斷然迴答。
諸葛亮眼眸下垂。
“亮可以向主公保證,在國家穩定之前,不會退隱。”
“幾年?”
“三到五年”
“十……”
劉備剛想得寸進尺,諸葛亮就立即說道。
“亮能理解陛下,也希望陛下能理解臣之心願。”
諸葛亮躬身下拜。
劉備張了張嘴,怎麽也無法反駁諸葛亮的請求。
好吧,三五年就三五年吧,總好過現在就走。
劉備暗自思忖,三五年的時間,他總能找到些借口再把孔明留下來。
二十年,他自己還能有多少年都不知道。
他是在掰著指頭過日子,不想在餘下的日子裏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