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鎮北將軍,領兵八萬鎮守洛陽!”
“趙雲為鎮南將軍,領兵七萬鎮守荊州!”
“張飛為鎮東將軍”
“馬超為鎮西將軍”
“黃忠為安東將軍”
“霍峻為安南將軍”
“張任為安西將軍”
“魏延為平西將軍”
…………
“孔明,現在我們擁有三州兩都之地。”
“當初你在隆中為我的謀劃已經全部實現了。”
“聖人雲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啊!”劉備極為感歎。
“轉眼之間已經過去十一年之久了!”
劉備看向諸葛亮,“時光倒流,當時之劉備,窮困潦倒,漂泊無依。若無孔明你相助,何能成就今日之事!”
“時光飛逝,恍然如夢啊!”
“哈哈,主公”
諸葛亮笑道:“何必如此感歎!時光如流水,無法阻擋。所幸不曾虛度光陰。”
劉備欣然說道:“按隆中對策,以我如今之地,休養兩三年。可囤積糧草,軍械無數,提兵百萬!”
劉備神情之中優然透露著自信,期待!
“待天下時局出現變化,或是東吳孫權,或是中原曹操。”
“我先發兵剿滅一方,而後迴攏天下半壁,親自統領百萬大軍,一舉平定天下!”
“剿滅國賊,掃平外患,興複漢室!”
看著滿臉自信憧憬的劉備,諸葛亮的神情卻僵了僵。
現在的形勢,要遠比想象中的更加完美,比前世最鼎盛的時期,都要好上百倍!
他敢放言,隻要在繼續砥礪前行。十年之內,必可一統天下,中興漢室!
可是……,諸葛亮看了劉備一眼。
劉備身上的那種喜悅和自信,迴想起了前世的夷陵之戰!
夷陵大火已經燒過了,隻不過換了主角。可他也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再次燃燒。
在劉備喜悅之時,諸葛亮開口:
“主公”
“天下形勢一片大好,如今更要砥礪前行,堅守大誌,圖望天下!”
“不可因一時之成就,而因小失大!”
“嗯,孔明所言極是。”劉備微笑點頭,神情中那種洋溢的自信,稍微減弱了些。
如今實力比前世更大,但幸好主公沒有走向前世那般。
天意人心,天意向來不是決定因素,隻不過人心的參差,便成了天意的體現。
諸葛亮緩緩開口:
“如今天下三足鼎立之勢已經完全形成,我據西南,曹操占據中原,孫權坐斷東南。”
“曹操根基深厚,中原之地富庶,人口眾多。前方雖然損失慘重,但一兩年內,其必然能重新建成五十萬大軍。”
“孫權拿不下荊州,困守江東。雖有揚州,交州兩地。但地狹民少,國力有限。”
諸葛亮道:“孫權要麽西進,要麽北上,打不開荊州與合肥這兩道大門,他便隻能被困死在江東。”
提起孫權,劉備便想起了孫權忘恩負義,偷襲荊州的事情。
“孫權其人,我原以為是磊落之輩,我與其父兄,孫堅,孫策皆有交往。沒想到其竟是個忘恩負義,奸詐小人!”
“若不是大戰剛歇,為了大局著想,我必先提兵滅了孫權!”劉備斷然說道。
諸葛亮淡淡說道:“三足鼎立之勢,若兩方若一方強,則二對一可維持天下均勢。無論三方實力如何,兩方交戰有一方掣肘。交戰的兩方都必然不會是最後的勝者。”
“曹劉孫三方”
“主公與曹操往往大戰必起,孫權勢弱,則必位居第三方,在主公與曹操之間來迴搖擺。”
“日後,主公無論是先滅曹操,還是先滅孫權,都必然要防備三方的襲擊。”
天下局勢分明,劉備的棋子該如何落,諸葛亮在心中一一有所計劃。
“大戰之後我軍損失頗重”劉備道。
“法正等人紛紛建議我,擴軍練武,加強賦稅,囤積糧草軍械。”
“洛陽有雲長八萬兵馬,荊州有子龍七萬兵馬,這是我軍的大部主力。”
“再加上馬超,翼德等各部人馬,我軍主戰兵馬不過二十萬。地域廣大,用兵之事廣泛。”
“第一要務是安定民生,休養生息,與民休養。第二便是抓緊時間整軍練武,擴充軍備。”
諸葛亮頷首,“主公英明。”
“隻有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才能反哺主公大業。”
“亮算過,算上未平定的益州南部諸郡,主公轄下之地,民眾大約有四百餘萬。按照民力推算,再擴充二十萬人馬不成問題。”
諸葛亮特意解釋:“兵在精而不在多,若能擁有四十餘萬精壯帶甲之士,主公平定天下,為期不遠。”
“元直輔助雲長鎮守洛陽,可命他在監理洛陽長安關中之地的政務。”
“士元在荊州,便可讓他也監理荊州政務。”
“讓他二人代行刺史之權。”
“再者主公可將元直,士元,荀彧三人皆提升為軍師將軍,以輔助四方。”
“嗯”
“孔明,我聽聞,你將往日在南陽之時的舊友石廣元,孟公威,崔州平等人都請了出來。”
“是否有意讓他們為興複漢室出力呀?”
諸葛亮點頭,“正有此意。”
“他們雖無奇謀百計,但為官一任,督領一郡一州還是完全可以的。”
“亮正準備稟報主公,讓他們去地方郡縣擔任太守,請主公示下。”諸葛亮向劉備請示。
“哎”劉備擺了擺手。
“這等小事,孔明自己做主就好,不必向我通報。”
“賦稅征收,兵員征集,三十稅一,十丁抽一等。”
“隻要孔明你認為有利,我無有不通。”
“我隻是好奇,孔明你是怎麽把石廣元他們勸出來的?”
劉備一臉好奇。
“我去隆中請你出山時,他們可是極不願意入仕做官啊。”
“嘶”劉備抬手摩挲著下巴。
“他們不會是有什麽把柄,落在你孔明手中了吧?”
“哈哈哈”諸葛亮聞言一笑。
“主公不必好奇,此事我自有妙計。”
“再者說,也可能是他們自己願意出來的嘛。”
“哈哈哈”劉備聞言一笑。
劉備:根本不相信。
石廣元,崔州平,孟公威:我們更不信!
這話說的,你自己心裏清楚。
在鋪排完,民政軍事之後,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要領兵平定南部諸郡的想法。
理由嘛,沒人比諸葛亮更適合這個差事。
劉備同意了諸葛亮的想法,將徐庶,龐統,荀彧三人皆封為軍師將軍。與諸葛亮同列。
劉備為凸顯諸葛亮之地位,又授予了他一項更大的權力。
兵馬調遣,官員任命,皆可自行處置!
“趙雲為鎮南將軍,領兵七萬鎮守荊州!”
“張飛為鎮東將軍”
“馬超為鎮西將軍”
“黃忠為安東將軍”
“霍峻為安南將軍”
“張任為安西將軍”
“魏延為平西將軍”
…………
“孔明,現在我們擁有三州兩都之地。”
“當初你在隆中為我的謀劃已經全部實現了。”
“聖人雲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啊!”劉備極為感歎。
“轉眼之間已經過去十一年之久了!”
劉備看向諸葛亮,“時光倒流,當時之劉備,窮困潦倒,漂泊無依。若無孔明你相助,何能成就今日之事!”
“時光飛逝,恍然如夢啊!”
“哈哈,主公”
諸葛亮笑道:“何必如此感歎!時光如流水,無法阻擋。所幸不曾虛度光陰。”
劉備欣然說道:“按隆中對策,以我如今之地,休養兩三年。可囤積糧草,軍械無數,提兵百萬!”
劉備神情之中優然透露著自信,期待!
“待天下時局出現變化,或是東吳孫權,或是中原曹操。”
“我先發兵剿滅一方,而後迴攏天下半壁,親自統領百萬大軍,一舉平定天下!”
“剿滅國賊,掃平外患,興複漢室!”
看著滿臉自信憧憬的劉備,諸葛亮的神情卻僵了僵。
現在的形勢,要遠比想象中的更加完美,比前世最鼎盛的時期,都要好上百倍!
他敢放言,隻要在繼續砥礪前行。十年之內,必可一統天下,中興漢室!
可是……,諸葛亮看了劉備一眼。
劉備身上的那種喜悅和自信,迴想起了前世的夷陵之戰!
夷陵大火已經燒過了,隻不過換了主角。可他也有可能在其他地方再次燃燒。
在劉備喜悅之時,諸葛亮開口:
“主公”
“天下形勢一片大好,如今更要砥礪前行,堅守大誌,圖望天下!”
“不可因一時之成就,而因小失大!”
“嗯,孔明所言極是。”劉備微笑點頭,神情中那種洋溢的自信,稍微減弱了些。
如今實力比前世更大,但幸好主公沒有走向前世那般。
天意人心,天意向來不是決定因素,隻不過人心的參差,便成了天意的體現。
諸葛亮緩緩開口:
“如今天下三足鼎立之勢已經完全形成,我據西南,曹操占據中原,孫權坐斷東南。”
“曹操根基深厚,中原之地富庶,人口眾多。前方雖然損失慘重,但一兩年內,其必然能重新建成五十萬大軍。”
“孫權拿不下荊州,困守江東。雖有揚州,交州兩地。但地狹民少,國力有限。”
諸葛亮道:“孫權要麽西進,要麽北上,打不開荊州與合肥這兩道大門,他便隻能被困死在江東。”
提起孫權,劉備便想起了孫權忘恩負義,偷襲荊州的事情。
“孫權其人,我原以為是磊落之輩,我與其父兄,孫堅,孫策皆有交往。沒想到其竟是個忘恩負義,奸詐小人!”
“若不是大戰剛歇,為了大局著想,我必先提兵滅了孫權!”劉備斷然說道。
諸葛亮淡淡說道:“三足鼎立之勢,若兩方若一方強,則二對一可維持天下均勢。無論三方實力如何,兩方交戰有一方掣肘。交戰的兩方都必然不會是最後的勝者。”
“曹劉孫三方”
“主公與曹操往往大戰必起,孫權勢弱,則必位居第三方,在主公與曹操之間來迴搖擺。”
“日後,主公無論是先滅曹操,還是先滅孫權,都必然要防備三方的襲擊。”
天下局勢分明,劉備的棋子該如何落,諸葛亮在心中一一有所計劃。
“大戰之後我軍損失頗重”劉備道。
“法正等人紛紛建議我,擴軍練武,加強賦稅,囤積糧草軍械。”
“洛陽有雲長八萬兵馬,荊州有子龍七萬兵馬,這是我軍的大部主力。”
“再加上馬超,翼德等各部人馬,我軍主戰兵馬不過二十萬。地域廣大,用兵之事廣泛。”
“第一要務是安定民生,休養生息,與民休養。第二便是抓緊時間整軍練武,擴充軍備。”
諸葛亮頷首,“主公英明。”
“隻有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才能反哺主公大業。”
“亮算過,算上未平定的益州南部諸郡,主公轄下之地,民眾大約有四百餘萬。按照民力推算,再擴充二十萬人馬不成問題。”
諸葛亮特意解釋:“兵在精而不在多,若能擁有四十餘萬精壯帶甲之士,主公平定天下,為期不遠。”
“元直輔助雲長鎮守洛陽,可命他在監理洛陽長安關中之地的政務。”
“士元在荊州,便可讓他也監理荊州政務。”
“讓他二人代行刺史之權。”
“再者主公可將元直,士元,荀彧三人皆提升為軍師將軍,以輔助四方。”
“嗯”
“孔明,我聽聞,你將往日在南陽之時的舊友石廣元,孟公威,崔州平等人都請了出來。”
“是否有意讓他們為興複漢室出力呀?”
諸葛亮點頭,“正有此意。”
“他們雖無奇謀百計,但為官一任,督領一郡一州還是完全可以的。”
“亮正準備稟報主公,讓他們去地方郡縣擔任太守,請主公示下。”諸葛亮向劉備請示。
“哎”劉備擺了擺手。
“這等小事,孔明自己做主就好,不必向我通報。”
“賦稅征收,兵員征集,三十稅一,十丁抽一等。”
“隻要孔明你認為有利,我無有不通。”
“我隻是好奇,孔明你是怎麽把石廣元他們勸出來的?”
劉備一臉好奇。
“我去隆中請你出山時,他們可是極不願意入仕做官啊。”
“嘶”劉備抬手摩挲著下巴。
“他們不會是有什麽把柄,落在你孔明手中了吧?”
“哈哈哈”諸葛亮聞言一笑。
“主公不必好奇,此事我自有妙計。”
“再者說,也可能是他們自己願意出來的嘛。”
“哈哈哈”劉備聞言一笑。
劉備:根本不相信。
石廣元,崔州平,孟公威:我們更不信!
這話說的,你自己心裏清楚。
在鋪排完,民政軍事之後,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要領兵平定南部諸郡的想法。
理由嘛,沒人比諸葛亮更適合這個差事。
劉備同意了諸葛亮的想法,將徐庶,龐統,荀彧三人皆封為軍師將軍。與諸葛亮同列。
劉備為凸顯諸葛亮之地位,又授予了他一項更大的權力。
兵馬調遣,官員任命,皆可自行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