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奉諸葛亮之令,數日之內捕拿了漢中內所有與糜芳一案有牽連的官員。數十名官員以其罪責不一,處以極刑或罷官免職。
諸葛亮雷厲風行,直接下令斬殺了糜芳。
這一事件迅速激蕩在漢中上下官員之中,各級官員多有議論。
糜芳跟隨劉備多年,且是劉備的小舅子,在劉備麾下關係複雜,與很多人都有故舊。
首當其衝者,便是糜芳的兄長糜竺。他不僅是劉備的舅兄,老臣,更是當年在徐州帶領整個糜家支持劉備的人。這一點來說,糜竺在劉備手下是有特殊地位的。
對於諸葛亮不經過劉備便直接斬殺了糜芳,身為糜芳兄長的糜竺自然憤慨!
可是糜芳所犯之事證據確鑿,罪責難逃。一時之間糜竺也不好說什麽,連同身居後庭的糜夫人也不好開口。
諸葛亮斬殺民族清吏數十名官員,漢中之內議論紛紛。有的說他秉公執法,鐵麵無私,有的則說他是在趁機消除異己。
可是沒有人敢正麵直言,將這些事情全部擺到台麵上。諸葛亮受劉備之命總攬軍政大權,此事在禮法上完全得當。若要追究諸葛亮的過錯,也隻有等劉備表決。
劉備尚在長安,在等待劉備迴到漢中的時間裏,漢中上下漸漸彌漫著一股扭曲的氣氛!
長安
血色風雲,刀槍壘地。與往日的貌似拚殺相比,今日的長安卻是安靜的出奇。
夏侯淵八萬兵馬到達長安之後,開始了晝夜不停的猛攻。三天不停的猛攻,不僅使劉備精疲力盡,夏侯淵的兵馬疲憊不已。
見一時猛攻無法取勝,夏侯淵甘心就此撤退,屯兵於長安之外,企圖伺機進攻。
夏侯淵整整在長安城下屯住了十五日,十五日來,他對長安發動了無數次進攻。
夜襲,破門,聲東擊西,等等一切方法夏侯淵都用上了。
在夏侯淵的想法裏,長安城雖然有著不錯的根基,畢竟荒廢多年,劉備隻有三萬多兵馬,八萬大軍輪番猛攻,生啃也會把長安啃下來。
可是夏侯淵輕視了劉備所擁有的力量。
劉備確實隻有三萬多兵馬,可長安城中可不止這些人!
之前曹操雖然派鍾繇坐鎮長安,可長安等地爭論已久,沒有固定且有力的治理,百姓不得不逃出流亡,剩餘的百姓也過著困苦不堪的日子,飽受欺淩!
你想象一座都城,每一次進入軍隊都會被搜刮一遍,百姓便會被壓榨一次。城內的大家大族不會遭受到多少侵害,每一次受害的都是普通的百姓。城內百姓見到軍隊出現都會避之不及。
可劉備不一樣,他率軍進入長安的那一刻,便讓整個長安的百姓都看到了不同。
劉備的兵馬沒有一人私入民宅,沒有一人欺壓百姓,對長安城中的一草一木,秋毫無犯。
劉備還下令安置城內無處可去的流民,釋放牢獄之中受冤的百姓,對城中困苦之民多有救濟。
一舉一動讓長安百姓見到了劉備的仁義,從心裏認可的劉備進入長安。
所以在夏侯淵開始攻城後,城中的百姓自發的給劉備的兵馬提供糧食,水源,以及滾木雷石。甚至自發組成青壯勞力在攻城間隙,幫劉備快速搶修破損城牆。
這樣的後勤支援下,劉備的兵馬隻需要專注於守城。夏侯淵大軍對於長安城牆的幾次破損,在百姓的搶修下,幾乎等於零。
這場長安保衛戰,雙方兵力表麵上是八萬對三萬。而實際上,是八萬對十幾萬!
劉備不僅有三萬兵馬,還有城中數萬民眾的支持!
夏侯淵並不占優勢。
劉備疲憊的身影出現在城樓上,目光極目望去,眼底盡是滄桑。
硝煙蒙蔽人心,鮮血片灑滿地。一場廝殺下來,留下的是這滿目瘡痍,屍橫遍野。
劉備目光之中,遠處那座曹軍軍營,飄揚的軍旗已經不在,以往的戒備森嚴,如今隻是一片空蕩。
是的,經過十餘日的苦戰,見拿不下長安,夏侯淵已經撤軍了。除了城下的上萬具屍體,還有那座空蕩蕩的大營,什麽也沒留下。
夏侯淵撤軍,劉備的心情已不是前幾日那樣緊繃,隻是此時依舊情緒沉重。
劉備目光所及,整座長安城滿是硝煙和戰損,不僅是城下屍橫遍野,這城樓之上也是血流如注。
劉備眼中流露悲切之色,這些日子的守城他也死傷了上萬兵士。當初北上的四萬多兵馬,幾經周轉,如今隻堪堪剩下兩萬人了。
他多年漂泊流落,好不容易才積攢起的兵馬。哪怕是一兵一卒,他都覺得彌足珍貴呀!
此次出兵北上,前期連取數郡的勝利,讓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直接讓他忽略了他與曹操原本的差距,在此時更加巨大。
曹操依然橫掃河北,即使大軍主力不迴師救援。隨便派出一支偏師,他也無法與之匹敵。
他妄想在此時一舉收取長安,洛陽兩都,簡直是癡人說夢。劉備心中暗自自嘲。
他雖然守住了長安,此次北上仍然奪得數郡,麵對現在的損失仍是美中不足。
此時此刻他想起了諸葛亮在他臨行前,對他的叮囑。
“自用兵意在奪取北方數郡以擴展實力,若能奪得長安當然再好不過,切不可貪功,圖一時之利!”
劉備眼中劃過懊悔,若他能記住孔明之言。此時不僅能安然守住長安,而且麾下兵馬也不會有這麽多損失,更能鞏固根基。
想起諸葛亮,劉備腦海中便閃現出諸葛亮的音容笑貌。
若無孔明,他豈能成就如今之事!
劉備莞然一歎,此刻真是想念孔明啊!
“主公”身後傳來徐庶的聲音。
“元直”劉備轉身。
徐庶看著心情不暢的劉備,明白他心中所想。
“主公已得北方數郡及長安,眼下大局,可問孔明。”徐庶認真說道。
論及出謀劃策,領兵征戰,他自認不輸於孔明。縱論大事,掌握天下大局,他自認遠不及孔明。
術業有專攻,在求學之時就有所體現。當年他與孔明等一眾人一起讀書,他與其他人務求精讀,隻有孔明縱觀大略,了然於胸。
與他人人相比,不服於人,與孔明相比,自認不如沒有什麽丟人的。
孔明之才冠絕天下,不在於一術一道,而在於其長於全麵!
徐庶作揖,“主公此時盡可返迴漢中,這裏有我和雲長駐守!”
劉備聞言目光一閃,或許他真的該迴去了。
諸葛亮雷厲風行,直接下令斬殺了糜芳。
這一事件迅速激蕩在漢中上下官員之中,各級官員多有議論。
糜芳跟隨劉備多年,且是劉備的小舅子,在劉備麾下關係複雜,與很多人都有故舊。
首當其衝者,便是糜芳的兄長糜竺。他不僅是劉備的舅兄,老臣,更是當年在徐州帶領整個糜家支持劉備的人。這一點來說,糜竺在劉備手下是有特殊地位的。
對於諸葛亮不經過劉備便直接斬殺了糜芳,身為糜芳兄長的糜竺自然憤慨!
可是糜芳所犯之事證據確鑿,罪責難逃。一時之間糜竺也不好說什麽,連同身居後庭的糜夫人也不好開口。
諸葛亮斬殺民族清吏數十名官員,漢中之內議論紛紛。有的說他秉公執法,鐵麵無私,有的則說他是在趁機消除異己。
可是沒有人敢正麵直言,將這些事情全部擺到台麵上。諸葛亮受劉備之命總攬軍政大權,此事在禮法上完全得當。若要追究諸葛亮的過錯,也隻有等劉備表決。
劉備尚在長安,在等待劉備迴到漢中的時間裏,漢中上下漸漸彌漫著一股扭曲的氣氛!
長安
血色風雲,刀槍壘地。與往日的貌似拚殺相比,今日的長安卻是安靜的出奇。
夏侯淵八萬兵馬到達長安之後,開始了晝夜不停的猛攻。三天不停的猛攻,不僅使劉備精疲力盡,夏侯淵的兵馬疲憊不已。
見一時猛攻無法取勝,夏侯淵甘心就此撤退,屯兵於長安之外,企圖伺機進攻。
夏侯淵整整在長安城下屯住了十五日,十五日來,他對長安發動了無數次進攻。
夜襲,破門,聲東擊西,等等一切方法夏侯淵都用上了。
在夏侯淵的想法裏,長安城雖然有著不錯的根基,畢竟荒廢多年,劉備隻有三萬多兵馬,八萬大軍輪番猛攻,生啃也會把長安啃下來。
可是夏侯淵輕視了劉備所擁有的力量。
劉備確實隻有三萬多兵馬,可長安城中可不止這些人!
之前曹操雖然派鍾繇坐鎮長安,可長安等地爭論已久,沒有固定且有力的治理,百姓不得不逃出流亡,剩餘的百姓也過著困苦不堪的日子,飽受欺淩!
你想象一座都城,每一次進入軍隊都會被搜刮一遍,百姓便會被壓榨一次。城內的大家大族不會遭受到多少侵害,每一次受害的都是普通的百姓。城內百姓見到軍隊出現都會避之不及。
可劉備不一樣,他率軍進入長安的那一刻,便讓整個長安的百姓都看到了不同。
劉備的兵馬沒有一人私入民宅,沒有一人欺壓百姓,對長安城中的一草一木,秋毫無犯。
劉備還下令安置城內無處可去的流民,釋放牢獄之中受冤的百姓,對城中困苦之民多有救濟。
一舉一動讓長安百姓見到了劉備的仁義,從心裏認可的劉備進入長安。
所以在夏侯淵開始攻城後,城中的百姓自發的給劉備的兵馬提供糧食,水源,以及滾木雷石。甚至自發組成青壯勞力在攻城間隙,幫劉備快速搶修破損城牆。
這樣的後勤支援下,劉備的兵馬隻需要專注於守城。夏侯淵大軍對於長安城牆的幾次破損,在百姓的搶修下,幾乎等於零。
這場長安保衛戰,雙方兵力表麵上是八萬對三萬。而實際上,是八萬對十幾萬!
劉備不僅有三萬兵馬,還有城中數萬民眾的支持!
夏侯淵並不占優勢。
劉備疲憊的身影出現在城樓上,目光極目望去,眼底盡是滄桑。
硝煙蒙蔽人心,鮮血片灑滿地。一場廝殺下來,留下的是這滿目瘡痍,屍橫遍野。
劉備目光之中,遠處那座曹軍軍營,飄揚的軍旗已經不在,以往的戒備森嚴,如今隻是一片空蕩。
是的,經過十餘日的苦戰,見拿不下長安,夏侯淵已經撤軍了。除了城下的上萬具屍體,還有那座空蕩蕩的大營,什麽也沒留下。
夏侯淵撤軍,劉備的心情已不是前幾日那樣緊繃,隻是此時依舊情緒沉重。
劉備目光所及,整座長安城滿是硝煙和戰損,不僅是城下屍橫遍野,這城樓之上也是血流如注。
劉備眼中流露悲切之色,這些日子的守城他也死傷了上萬兵士。當初北上的四萬多兵馬,幾經周轉,如今隻堪堪剩下兩萬人了。
他多年漂泊流落,好不容易才積攢起的兵馬。哪怕是一兵一卒,他都覺得彌足珍貴呀!
此次出兵北上,前期連取數郡的勝利,讓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直接讓他忽略了他與曹操原本的差距,在此時更加巨大。
曹操依然橫掃河北,即使大軍主力不迴師救援。隨便派出一支偏師,他也無法與之匹敵。
他妄想在此時一舉收取長安,洛陽兩都,簡直是癡人說夢。劉備心中暗自自嘲。
他雖然守住了長安,此次北上仍然奪得數郡,麵對現在的損失仍是美中不足。
此時此刻他想起了諸葛亮在他臨行前,對他的叮囑。
“自用兵意在奪取北方數郡以擴展實力,若能奪得長安當然再好不過,切不可貪功,圖一時之利!”
劉備眼中劃過懊悔,若他能記住孔明之言。此時不僅能安然守住長安,而且麾下兵馬也不會有這麽多損失,更能鞏固根基。
想起諸葛亮,劉備腦海中便閃現出諸葛亮的音容笑貌。
若無孔明,他豈能成就如今之事!
劉備莞然一歎,此刻真是想念孔明啊!
“主公”身後傳來徐庶的聲音。
“元直”劉備轉身。
徐庶看著心情不暢的劉備,明白他心中所想。
“主公已得北方數郡及長安,眼下大局,可問孔明。”徐庶認真說道。
論及出謀劃策,領兵征戰,他自認不輸於孔明。縱論大事,掌握天下大局,他自認遠不及孔明。
術業有專攻,在求學之時就有所體現。當年他與孔明等一眾人一起讀書,他與其他人務求精讀,隻有孔明縱觀大略,了然於胸。
與他人人相比,不服於人,與孔明相比,自認不如沒有什麽丟人的。
孔明之才冠絕天下,不在於一術一道,而在於其長於全麵!
徐庶作揖,“主公此時盡可返迴漢中,這裏有我和雲長駐守!”
劉備聞言目光一閃,或許他真的該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