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朝堂眾議
開局背掄語,怎麽夫子破防了? 作者:家裏蹲大閑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待兩撥黨項使者各自地上奏表後,有鴻臚寺的官員上前,將之帶了下去。
朝堂之上,兵部侍郎薛平作為主戰派的急先鋒自然率先站了出來:
“陛下,黨項人屢犯我邊疆,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不若攜大勝之威,增兵西北,以建流傳後世之功業。”
雖然主和派有心反駁,由於不清楚乾興帝是何想法,加之現在前線打了勝仗,主戰派正是春風得意,所以顯得有些畏縮。
禮部主客司梅賓站了出來:“啟稟陛下,臣以為,周將軍在西北的大勝已經給予了黨項人足夠的懲戒,
眼下黨項人已經認識到了錯誤,自願上表稱臣,何苦再興兵事,不若予民修養,好彰顯陛下之仁德。”
此時,內閣大學士張允站了出來,先是對著乾興帝行了一禮,隨後清了清嗓子對著百官道:
“諸位同僚莫要忘了,今日我等聚集在此,乃是商討黨項李氏與拓跋部之事。”
聽聞此言,主和派紛紛振作了起來,張允此言無異於直接宣判主戰派出局。
既然主戰派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主和派內部支持李氏與拓跋部兩派的問題了。
拿了各自好處的文官們無視一眾武官殺人般的眼神,開始就支持李氏還是拓跋部爭論了起來。
鴻臚寺少卿林正言率先站了出來,
“陛下,黨項李氏久居西北,多年來與我朝多有往來,一向恭順有加。
此次雖有犯邊之舉,但想必是受奸人蠱惑,加之國主李元吉迅速上表稱臣,其誠意可見一斑。
若我朝扶持李氏,以李氏在西北的根基和威望,定能穩定西北局勢,保邊疆安寧。”
支持拓跋部的光祿寺丞趙啟不甘示弱地站出來反駁道:
“陛下,拓跋部實力雄厚,兵強馬壯。其部眾在西北草原上縱橫馳騁,威名遠揚。
我朝可引以為西北之堅實屏障。且拓跋部之人更為勇猛善戰,民風彪悍,在抵禦外敵方麵有著天然的優勢。
若能為我所用,未嚐不可為一統江山之助力。”
吏部員外郎孫逸站了出來道:“陛下,李氏一族在西北經營多年,對當地的風土人情了如指掌。
他們與西北各族關係錯綜複雜,若是仍由他們擊敗拓跋部,其必然可以快速恢複元氣。
諸位大人莫要忘了,當初黨項人對前朝是多麽恭順,最後還不是一隻養不熟的畜生。
誰能保證若是黨項李氏恢複了元氣不會再叛變。”
工部主事錢武站了出來,大聲說道:“陛下,正如趙寺丞所言,拓跋部兵士皆勇猛無比。其人不喜耕作,唯好豪奪。
若是這拓跋部滅了李氏,實力大漲又該如何?”
朝堂上,總體是分為太子黨與支持其他二王的官員。太子黨支持的是李氏,漢趙二王的黨人便支持拓拔部。
乾興帝微抬眼眸,看著太子與漢趙二王。
“太子,你監國多年,說說你對此事的看法吧。”
太子走了出來,開口道:“父王,依兒臣看來,無論是哪方取勝,都對我大魯不利。
況且,不論是李氏還是拓跋部終歸是外族,古往今來豈有靠外族兵馬鎮守邊疆之事,無易於養虎為患,終遭其噬。”
漢王站了出來道:“大哥此言在理,但我朝在西北地區力量本就薄弱,如何向黨項人內部投射力量。
其二,拓跋部雖一時占了上風,但終究底蘊不如李氏,若無外力,落敗隻是時間問題。”
太子此時也是轉頭看向了漢王,“那照三弟你的意思,是要支持那拓拔部了。”
漢王提高了音量道:“那拓拔部本弱於李氏,若是我們能從外部支持拓拔部,促使其與李氏兩敗俱傷,方可使我西北邊境安定。”
隨著漢王話音落下,所有人都看向了朝廷真正的決策者,靜靜等待著乾興帝的最後決策。
乾興帝看了眼太子又看了眼漢王,太子一黨似乎在當初為周祖義說過話啊。
乾興帝緩緩開口道:“既然如此,那就由漢王去全權負責此事吧。”
“臣等遵旨。”
漢王得了乾興帝的旨意,心中暗自欣喜,知曉在這次交鋒中父皇有意扶持他的勢力,下朝後便召集幕僚們開始開會。
漢王端坐於主位,神色間難掩興奮。一眾幕僚紛紛拱手行禮,靜待漢王發話。
漢王微微抬手,道:“陛下委我以黨項之事重任,此乃我等之機遇。諸位有何良策,速速道來。”
一位年長的幕僚率先開口:“殿下,如今陛下雖已決策,但我等仍需穩住那黨項李氏。”
漢王來了興趣,看向那幕僚,“還請先生教我。”
“今日朝堂之事若是那些黨項人願意使銀子,想知道必然不是難事,接下來他們必然會登門拜訪。”
“先生的意思是?”
“送來的好處全部照單收下,其中好物獻予陛下。對黨項人則是口頭承諾,絕不做什麽實際動作。”
漢王思索片刻後,輕鼓著掌,“先生此計甚妙,如此一來他們兩方都要討好我朝。
我朝自可居奇貨,縱使他們心有不滿也不敢有何動作。”
漢王臉上露出得意之色,繼續說道:“既如此,那便吩咐下去,做好準備,等黨項人上門之時,務必應對得當,不可露出破綻。”
眾幕僚齊聲應道:“謹遵殿下之命。”
而太子府內,此時也聚集了一群幕僚。
“看來陛下是對我們接觸武勳一脈有些不滿了,此番便是警告。”坐在主位的太子淡淡開口,臉上看不出喜悲。
太子府內,一眾幕僚麵麵相覷,氣氛略顯凝重。一位較為年輕的幕僚上前一步,拱手道:
“殿下,既然陛下將此事交於漢王,不若我等便從此前京中流言一事入手,若能找到兩位王爺門人的把柄,或可削弱一二。”
太子微微頷首,沉吟片刻道:“此計可行,但需謹慎行事,不可被人察覺。”
“是。”
另一位幕僚皺眉道:“殿下,此事怕沒那麽容易。兩位王爺的門人必定十分謹慎,且那京中流言之事已過了些時日,線索怕是不好找。”
年輕幕僚卻道:“正因如此,他們才可能放鬆警惕。我們可從當時流言傳播的途徑入手,順藤摸瓜,或許能有所收獲。
再者若是這等節骨眼上,有兩位王爺門人勾結黨項人之事傳出,或許此事還有轉機。”
“如此....甚好,那便這麽辦吧。”
朝堂之上,兵部侍郎薛平作為主戰派的急先鋒自然率先站了出來:
“陛下,黨項人屢犯我邊疆,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不若攜大勝之威,增兵西北,以建流傳後世之功業。”
雖然主和派有心反駁,由於不清楚乾興帝是何想法,加之現在前線打了勝仗,主戰派正是春風得意,所以顯得有些畏縮。
禮部主客司梅賓站了出來:“啟稟陛下,臣以為,周將軍在西北的大勝已經給予了黨項人足夠的懲戒,
眼下黨項人已經認識到了錯誤,自願上表稱臣,何苦再興兵事,不若予民修養,好彰顯陛下之仁德。”
此時,內閣大學士張允站了出來,先是對著乾興帝行了一禮,隨後清了清嗓子對著百官道:
“諸位同僚莫要忘了,今日我等聚集在此,乃是商討黨項李氏與拓跋部之事。”
聽聞此言,主和派紛紛振作了起來,張允此言無異於直接宣判主戰派出局。
既然主戰派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主和派內部支持李氏與拓跋部兩派的問題了。
拿了各自好處的文官們無視一眾武官殺人般的眼神,開始就支持李氏還是拓跋部爭論了起來。
鴻臚寺少卿林正言率先站了出來,
“陛下,黨項李氏久居西北,多年來與我朝多有往來,一向恭順有加。
此次雖有犯邊之舉,但想必是受奸人蠱惑,加之國主李元吉迅速上表稱臣,其誠意可見一斑。
若我朝扶持李氏,以李氏在西北的根基和威望,定能穩定西北局勢,保邊疆安寧。”
支持拓跋部的光祿寺丞趙啟不甘示弱地站出來反駁道:
“陛下,拓跋部實力雄厚,兵強馬壯。其部眾在西北草原上縱橫馳騁,威名遠揚。
我朝可引以為西北之堅實屏障。且拓跋部之人更為勇猛善戰,民風彪悍,在抵禦外敵方麵有著天然的優勢。
若能為我所用,未嚐不可為一統江山之助力。”
吏部員外郎孫逸站了出來道:“陛下,李氏一族在西北經營多年,對當地的風土人情了如指掌。
他們與西北各族關係錯綜複雜,若是仍由他們擊敗拓跋部,其必然可以快速恢複元氣。
諸位大人莫要忘了,當初黨項人對前朝是多麽恭順,最後還不是一隻養不熟的畜生。
誰能保證若是黨項李氏恢複了元氣不會再叛變。”
工部主事錢武站了出來,大聲說道:“陛下,正如趙寺丞所言,拓跋部兵士皆勇猛無比。其人不喜耕作,唯好豪奪。
若是這拓跋部滅了李氏,實力大漲又該如何?”
朝堂上,總體是分為太子黨與支持其他二王的官員。太子黨支持的是李氏,漢趙二王的黨人便支持拓拔部。
乾興帝微抬眼眸,看著太子與漢趙二王。
“太子,你監國多年,說說你對此事的看法吧。”
太子走了出來,開口道:“父王,依兒臣看來,無論是哪方取勝,都對我大魯不利。
況且,不論是李氏還是拓跋部終歸是外族,古往今來豈有靠外族兵馬鎮守邊疆之事,無易於養虎為患,終遭其噬。”
漢王站了出來道:“大哥此言在理,但我朝在西北地區力量本就薄弱,如何向黨項人內部投射力量。
其二,拓跋部雖一時占了上風,但終究底蘊不如李氏,若無外力,落敗隻是時間問題。”
太子此時也是轉頭看向了漢王,“那照三弟你的意思,是要支持那拓拔部了。”
漢王提高了音量道:“那拓拔部本弱於李氏,若是我們能從外部支持拓拔部,促使其與李氏兩敗俱傷,方可使我西北邊境安定。”
隨著漢王話音落下,所有人都看向了朝廷真正的決策者,靜靜等待著乾興帝的最後決策。
乾興帝看了眼太子又看了眼漢王,太子一黨似乎在當初為周祖義說過話啊。
乾興帝緩緩開口道:“既然如此,那就由漢王去全權負責此事吧。”
“臣等遵旨。”
漢王得了乾興帝的旨意,心中暗自欣喜,知曉在這次交鋒中父皇有意扶持他的勢力,下朝後便召集幕僚們開始開會。
漢王端坐於主位,神色間難掩興奮。一眾幕僚紛紛拱手行禮,靜待漢王發話。
漢王微微抬手,道:“陛下委我以黨項之事重任,此乃我等之機遇。諸位有何良策,速速道來。”
一位年長的幕僚率先開口:“殿下,如今陛下雖已決策,但我等仍需穩住那黨項李氏。”
漢王來了興趣,看向那幕僚,“還請先生教我。”
“今日朝堂之事若是那些黨項人願意使銀子,想知道必然不是難事,接下來他們必然會登門拜訪。”
“先生的意思是?”
“送來的好處全部照單收下,其中好物獻予陛下。對黨項人則是口頭承諾,絕不做什麽實際動作。”
漢王思索片刻後,輕鼓著掌,“先生此計甚妙,如此一來他們兩方都要討好我朝。
我朝自可居奇貨,縱使他們心有不滿也不敢有何動作。”
漢王臉上露出得意之色,繼續說道:“既如此,那便吩咐下去,做好準備,等黨項人上門之時,務必應對得當,不可露出破綻。”
眾幕僚齊聲應道:“謹遵殿下之命。”
而太子府內,此時也聚集了一群幕僚。
“看來陛下是對我們接觸武勳一脈有些不滿了,此番便是警告。”坐在主位的太子淡淡開口,臉上看不出喜悲。
太子府內,一眾幕僚麵麵相覷,氣氛略顯凝重。一位較為年輕的幕僚上前一步,拱手道:
“殿下,既然陛下將此事交於漢王,不若我等便從此前京中流言一事入手,若能找到兩位王爺門人的把柄,或可削弱一二。”
太子微微頷首,沉吟片刻道:“此計可行,但需謹慎行事,不可被人察覺。”
“是。”
另一位幕僚皺眉道:“殿下,此事怕沒那麽容易。兩位王爺的門人必定十分謹慎,且那京中流言之事已過了些時日,線索怕是不好找。”
年輕幕僚卻道:“正因如此,他們才可能放鬆警惕。我們可從當時流言傳播的途徑入手,順藤摸瓜,或許能有所收獲。
再者若是這等節骨眼上,有兩位王爺門人勾結黨項人之事傳出,或許此事還有轉機。”
“如此....甚好,那便這麽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