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入川
大秦:重生博浪沙,怒射張良! 作者:破虜將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既然是從朝廷而來,又不是陛下的聖旨,那必然是來自監國的扶蘇公子!
從信使的手中取過詔書,兩人一同觀看,心中都是一驚!
詔書的文辭很出色,像是出自蒙恬的手筆,說的是巴蜀之地、懷清家族之事。
據詔書上說,懷清家族之人在鹹陽故居進行祭拜之時,發現了懷清臨死前留下的記錄,親筆寫著懷清之死源於李信將軍的縱馬狂奔,以至於心疾發作。
甚至竹簡上還有囑咐族人不可忘記此仇,否則她的靈魂不得安寧,必會縈繞故鄉,久久不去。
巧合的是,奉旨而建的懷清台久久不能成,巴蜀當地的方士也說是死者的冤氣在作祟,從而激起了懷清族人的憤怒,聯名上書要求陛下嚴懲兇手。
陛下原本不信,降旨讓廷尉府重新勘察,並確定文本是否為懷清親筆,結果除了證明確實是懷清所寫之外,還得到了懷清家仆的供詞,無一例外指向李信。
這樣一來,滿朝議論紛紛,懷清家族的主理之人應昌泣血以求,陛下也很難壓製。
因為懷清素來忠誠,將其家產的大部分予以捐獻,得到陛下的嘉獎,若是懷清真的因李信之責而亡,必然要予以追究。
巴蜀緊鄰漢中,距離鹹陽不遠,而懷清家族在巴蜀的影響力之大,就連朝廷也要忌憚三分。若是巴蜀不穩,不僅朝廷少了一大塊財源,更是有可能影響到百越的戰局。
據黑冰台刺探,懷清的某些族人正在商討,若是陛下不能公正處置,便要不顧生死前來百越,尋機刺殺,甚至不排除與百越勾結的可能性。
詔書的最後說道,陛下考慮到百越戰事已經到了最緊要的關頭,絕不能受到影響,因此詔令監軍李信即刻啟程,前往巴郡,與郡守一同妥善處理此事。
看完之後,李信兩道又濃又黑的眉毛擰到一處,心中如同波濤翻滾,不可自持。
快馬撞車,導致懷清昏厥之事一直令他十分歉疚,事後也多次登門。
在他的印象中,懷清是一位慈祥、開明的老人,並未太多怪罪,反而留他吃過幾次飯。
難道這一切都是假象?
其實她一直都是懷恨在心?
不可能!
李信看人幾乎從不出錯,關鍵在於家傳的玄陽真氣有感受氣機的功效,在懷清身上根本沒有怨恨、憤怒,反而有種淡淡的欣賞。
以懷清之精明能幹,若是早有安排,又怎麽可能等待著族人無意中發現?
而且,發現的時間又如此巧合,恰好是百越之戰的緊要關頭,若說背後沒有人操縱,絕不可能!
“李信將軍,雖然我並不清楚事情的原委,但也相信你絕不是傷害良善之人,其中恐怕有所誤會!”
任囂收起了詔書,沉吟道,“要不要我以百越前線主將的名義上一道奏章,就說戰事緊急,監軍不可輕離!”
李信終於理出了頭緒,心中對於任囂的態度十分感激,這是擺明了願意與他共同進退。
“任將軍,這件事非同小可,表麵上看隻是要還我的清白,事實上卻關乎巴蜀的穩定!”
李信正色道,“巴蜀不穩,漢中、鹹陽必受影響,進而影響到百越的戰事,不可不盡快處理。”
“我稍作準備之後,明天就啟程,先到靈渠與史祿交代之後,便立即趕往巴郡!”
任囂點了點頭,沉聲道:“要不要從我的親兵隊之中挑選精銳隨行,我聽說懷清家族在巴郡恩澤甚廣,勢力極大,說話比朝廷都管用。”
“若是有些亡命之徒受人挑唆,暴起傷人,監軍即使神勇,也不可不防!”
李信點了點頭,說道:“任將軍的好意,李某謝領了!人不需要太多,隻要百餘名就行,再加上黑冰台的齊二等數人便可,人多便會影響行進的速度。”
“我來安排!另外,巴郡的郡守司馬牧乃是當年名將司馬錯的族人,為人老成持重,與我有些交情,待我修書一封,讓他妥為照應。”
“如此一並謝過了!”
李信也不客氣,他畢竟從涉足巴蜀之地,知道當地民風強悍,能夠多一分助力也是好的。
齊二得到命令之後,倒是雙眼放光,他自從落馬嶺一戰後便已經閑置至今,一聽說又要出發,還有幾分建功立業的期待。
第二天一早,李信便辭別了任囂,匆匆北上而去,等再次迴到靈渠修築之地的時候,發現麵貌已經大為改觀。
“史大人勞苦功高,下麵的工匠們費盡心力,方有如此神速的進展。”
李信看到史祿短短幾個月之間,便又黑瘦了不少,就連鬢邊的白發也多了不少,不由得感慨道,“大人還是要多保重身體,百越平定隻是第一步,未來的南海諸郡治理也離不開你啊。”
史祿自從得到李信指點之後,手下的匠師們也越發賣力,效率提升了,他的心情也開朗了許多,眉心舒展的說道:“監軍放心,我是個勞碌命!隻要有事情做,渾身就有勁!”
“靈渠的進展一切順利,達到了我之前向大人承諾的進度,請大人放心!”史祿以為李信不放心,前來查看,因此連忙稟告。
“你辦事,我放心!”李信笑著說道,“我隻是路經此地,還有趕往巴郡,有件大事要去處理,此來不過是順道而已。”
“但我還要提醒大人一點,工程進度重要,但質量同樣重要,萬萬不可有所偏廢!”
“這一點請監軍放心,若有差池,我以死謝罪!”
李信笑著搖了搖頭道:“不用死,我們都要活著,才能讓天下百姓過的更好一些!”
史祿見李信雖然言笑無忌,但眉宇之間頗有凝重之色,知道此去巴蜀必有難辦之事,但他懂得規矩,李信不提他就不問。
直到李信準備再度啟程之時,他從親兵之中喚來一名軍侯,說道:“此人名叫紀信,本就是巴郡之人,從軍之後便一直跟在我的身邊,做事周全,為人忠義,也許能助將軍一臂之力!”
從信使的手中取過詔書,兩人一同觀看,心中都是一驚!
詔書的文辭很出色,像是出自蒙恬的手筆,說的是巴蜀之地、懷清家族之事。
據詔書上說,懷清家族之人在鹹陽故居進行祭拜之時,發現了懷清臨死前留下的記錄,親筆寫著懷清之死源於李信將軍的縱馬狂奔,以至於心疾發作。
甚至竹簡上還有囑咐族人不可忘記此仇,否則她的靈魂不得安寧,必會縈繞故鄉,久久不去。
巧合的是,奉旨而建的懷清台久久不能成,巴蜀當地的方士也說是死者的冤氣在作祟,從而激起了懷清族人的憤怒,聯名上書要求陛下嚴懲兇手。
陛下原本不信,降旨讓廷尉府重新勘察,並確定文本是否為懷清親筆,結果除了證明確實是懷清所寫之外,還得到了懷清家仆的供詞,無一例外指向李信。
這樣一來,滿朝議論紛紛,懷清家族的主理之人應昌泣血以求,陛下也很難壓製。
因為懷清素來忠誠,將其家產的大部分予以捐獻,得到陛下的嘉獎,若是懷清真的因李信之責而亡,必然要予以追究。
巴蜀緊鄰漢中,距離鹹陽不遠,而懷清家族在巴蜀的影響力之大,就連朝廷也要忌憚三分。若是巴蜀不穩,不僅朝廷少了一大塊財源,更是有可能影響到百越的戰局。
據黑冰台刺探,懷清的某些族人正在商討,若是陛下不能公正處置,便要不顧生死前來百越,尋機刺殺,甚至不排除與百越勾結的可能性。
詔書的最後說道,陛下考慮到百越戰事已經到了最緊要的關頭,絕不能受到影響,因此詔令監軍李信即刻啟程,前往巴郡,與郡守一同妥善處理此事。
看完之後,李信兩道又濃又黑的眉毛擰到一處,心中如同波濤翻滾,不可自持。
快馬撞車,導致懷清昏厥之事一直令他十分歉疚,事後也多次登門。
在他的印象中,懷清是一位慈祥、開明的老人,並未太多怪罪,反而留他吃過幾次飯。
難道這一切都是假象?
其實她一直都是懷恨在心?
不可能!
李信看人幾乎從不出錯,關鍵在於家傳的玄陽真氣有感受氣機的功效,在懷清身上根本沒有怨恨、憤怒,反而有種淡淡的欣賞。
以懷清之精明能幹,若是早有安排,又怎麽可能等待著族人無意中發現?
而且,發現的時間又如此巧合,恰好是百越之戰的緊要關頭,若說背後沒有人操縱,絕不可能!
“李信將軍,雖然我並不清楚事情的原委,但也相信你絕不是傷害良善之人,其中恐怕有所誤會!”
任囂收起了詔書,沉吟道,“要不要我以百越前線主將的名義上一道奏章,就說戰事緊急,監軍不可輕離!”
李信終於理出了頭緒,心中對於任囂的態度十分感激,這是擺明了願意與他共同進退。
“任將軍,這件事非同小可,表麵上看隻是要還我的清白,事實上卻關乎巴蜀的穩定!”
李信正色道,“巴蜀不穩,漢中、鹹陽必受影響,進而影響到百越的戰事,不可不盡快處理。”
“我稍作準備之後,明天就啟程,先到靈渠與史祿交代之後,便立即趕往巴郡!”
任囂點了點頭,沉聲道:“要不要從我的親兵隊之中挑選精銳隨行,我聽說懷清家族在巴郡恩澤甚廣,勢力極大,說話比朝廷都管用。”
“若是有些亡命之徒受人挑唆,暴起傷人,監軍即使神勇,也不可不防!”
李信點了點頭,說道:“任將軍的好意,李某謝領了!人不需要太多,隻要百餘名就行,再加上黑冰台的齊二等數人便可,人多便會影響行進的速度。”
“我來安排!另外,巴郡的郡守司馬牧乃是當年名將司馬錯的族人,為人老成持重,與我有些交情,待我修書一封,讓他妥為照應。”
“如此一並謝過了!”
李信也不客氣,他畢竟從涉足巴蜀之地,知道當地民風強悍,能夠多一分助力也是好的。
齊二得到命令之後,倒是雙眼放光,他自從落馬嶺一戰後便已經閑置至今,一聽說又要出發,還有幾分建功立業的期待。
第二天一早,李信便辭別了任囂,匆匆北上而去,等再次迴到靈渠修築之地的時候,發現麵貌已經大為改觀。
“史大人勞苦功高,下麵的工匠們費盡心力,方有如此神速的進展。”
李信看到史祿短短幾個月之間,便又黑瘦了不少,就連鬢邊的白發也多了不少,不由得感慨道,“大人還是要多保重身體,百越平定隻是第一步,未來的南海諸郡治理也離不開你啊。”
史祿自從得到李信指點之後,手下的匠師們也越發賣力,效率提升了,他的心情也開朗了許多,眉心舒展的說道:“監軍放心,我是個勞碌命!隻要有事情做,渾身就有勁!”
“靈渠的進展一切順利,達到了我之前向大人承諾的進度,請大人放心!”史祿以為李信不放心,前來查看,因此連忙稟告。
“你辦事,我放心!”李信笑著說道,“我隻是路經此地,還有趕往巴郡,有件大事要去處理,此來不過是順道而已。”
“但我還要提醒大人一點,工程進度重要,但質量同樣重要,萬萬不可有所偏廢!”
“這一點請監軍放心,若有差池,我以死謝罪!”
李信笑著搖了搖頭道:“不用死,我們都要活著,才能讓天下百姓過的更好一些!”
史祿見李信雖然言笑無忌,但眉宇之間頗有凝重之色,知道此去巴蜀必有難辦之事,但他懂得規矩,李信不提他就不問。
直到李信準備再度啟程之時,他從親兵之中喚來一名軍侯,說道:“此人名叫紀信,本就是巴郡之人,從軍之後便一直跟在我的身邊,做事周全,為人忠義,也許能助將軍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