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一波三折
重耳,我來助你成霸業 作者:慕鐸聞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啊,整整十九年了!你我也即將行將就木了。”狐偃意味深長地迴了一句。
聽到這話,重耳卻並不認同,他反駁道:“行將就木?不會吧?隻要迴到晉國,我還準備大幹一場呢!”
這時,狐偃突然從懷中取出了一塊玉璧,然後小心地交到了重耳手上。他平靜地說道:“公子啊,我跟著您周遊列國,巡行天下,得罪了不少人。這些事我心裏清楚得很,更何況您呢?如果您不忍心看到我被處死,那麽就請讓我自行離開吧!”
重耳一聽,臉色頓時變得十分嚴肅。他立刻站起身來,鄭重地說道:“如果我不與舅父同心的話,請河神為證——”說著,他毫不猶豫地抬手將那塊玉璧投入黃河之中。那玉璧在黃河水麵上打了個轉兒,很快便消失不見了。
這一舉動表明了重耳對狐偃的信任和承諾,同時也是他向狐偃表達感激之情的一種方式。狐偃見此情形,不禁感動落淚。而其他隨行人員也深受感動,紛紛表示願意追隨重耳,共同成就一番事業。
在中國曆史上,人們對於“同甘共苦”這個詞的理解往往非常理想主義,他們覺得這似乎是一種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事情。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迴顧一下中國悠久的曆史,就會發現有很多人可以一起吃苦,但卻無法共同享受幸福的例子。或許狐偃正是因為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現象,所以才導演了剛才那一幕。
在這件事之後,大家對重耳的品德和行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對他產生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三天後,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就緒,秦穆公下達了過河的命令。僅僅用了半天的時間,軍隊就成功地渡過了黃河,並在原地完成了集結。
重耳的大軍渡過了黃河,即將攻打絳城的消息 不脛而走。接著,又傳來了重耳讓晉城令狐、臼衰、桑泉的地方守官投降的消息——主動獻城者,免死,並且官位不動。一時之間,晉國人心恐懼,晉懷公得到消息之後連夜逃亡到了高梁。留守的大臣們以郤芮、呂省馬首是瞻。於是,兩人便率領著晉軍做起了殊死抵抗。第二天,他們便進駐廬柳,與秦軍形成了對峙之勢。
此時,重耳派遣狐偃前往郤芮的營地,轉達自己的想法:“你們曾經侍奉過我的父親,現在又侍奉我的侄子,這都是你們的職責所在。我並不想傷害你們,隻希望你們能夠離開。如果你們願意離開,那麽我將不會追究你們過去的過錯;但如果你們選擇繼續反抗,那就是你們自尋死路。”
狐偃傳達完信息後,立即返迴了營地。郤芮聽後,陷入了沉思,沒有立刻做出迴應。然而,就在當天晚上,郤芮卻突然帶著軍隊撤離了廬柳。原來,他擔心重耳會報複他們,於是決定撤退。
重耳得知郤芮率軍離開的消息後,並沒有追擊,而是帶領著自己的軍隊進入了曲沃。曲沃是晉文公的發源地,也是晉國的重要城市之一。重耳在這裏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向祖先表示敬意。然後,他親自率領軍隊進攻絳城。絳城的守軍見大勢已去,紛紛打開城門投降。重耳順利地進入了絳城,成為了晉國的新君主,後世稱之為晉文公。
兩天後,晉懷公被晉文公派出的人刺死在了高梁。秦穆公見大勢已定,便率領著秦軍撤走了。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晉文公差點兒因為大意丟了性命。
想當初,晉獻公曾派寺人勃鞮到蒲城攻打重耳,重耳沒有抵抗跳牆逃走,勃鞮斬斷了他的衣袖口。重耳即位為君,寺人勃鞮卻請求麵見晉文公。
晉文公拒絕接見他,並且氣憤地說道:“從前驪姬設計讒害我,你曾經在內官參與謀害我,後來又在蒲地使我處境艱危,還斬斷了我的衣袖口。以後又為惠公到渭水河邊追殺我,惠公命你三天趕到,你過了一夜就趕到。 你違反獻公、惠公的命令,竭盡心力想早日殺掉我。我屢次受你伯楚的迫害,我和你有什麽舊仇?你迴去好好反省這些事,過些日子再來見我。\"
寺人勃鞮聞言,不但沒有走,反而大聲地迴答道:“我還以為您已經懂得為君的道理,所以才得返國當君主;看起來您還是不懂得為君的道理,可能又將失國出奔了。”
說道這裏,他故意頓了頓,抬眼看了一下晉文公,接著說道:“事奉君主不懷二心這是做臣子的道理;個人的恩怨不改變根本原則這是做君主的道理。做君主的要像君主,做臣子的要像臣子,這是自古以來聖明的訓教。能把這聖明的訓教貫徹始終,才能成為統治百姓的君主。
在獻公、惠公二位君主的時候,您逃到蒲是蒲人,逃到狄是狄人,殺掉一個蒲人或狄人,與我有什麽相幹呢?我替國君除惡,當然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豈可以懷有二心?現在您即位為國君,難道就不會有像蒲人、狄人那樣反對您的嗎?
伊尹放逐了商王太甲,太甲接受教訓,最終成為聖明的君王;管仲曾經暗殺齊桓公,桓公不念舊惡重用管仲終成諸侯之長。乾時那一場戰爭,管仲用申孫之矢射中桓公的衣帶鉤,論說衣帶鉤比衣袖口更近於身體的要害,而桓公對管仲始終沒有怨言,重用他輔佐自己相終始,終於成就諸侯之長的美名。
現在您身為君主應該氣度恢宏,為什麽不寬恕舊惡呢?厭惡自己應當親近的人,您的君位能長久嗎?您不能遵循君臣之義的訓導,就是丟棄了做君主的根本原則。我勃鞮不過是個受過閹割的人,又有什麽可害怕的?況且不接見我,您可不要後悔啊!”
其實,晉惠公的舊臣郤芮、勃鞮害怕受到晉文公的迫害,後悔允許文公迴國,策劃謀反作亂,準備在己醜這天放火焚燒文公的官室,想趁文公出來救火時便殺死他。寺人勃鞮知道他們的陰謀,所以才來請求麵見文公。
文公聽了勃鞮以上那番話,頓時汗流浹背,他意識到了事情的危險性,立刻出來召見勃鞮。
晉文公說道:“我難道不知道你說的話有道理嗎,但確實是我心裏怨惡不願寬恕人,我願意改正錯誤。”勃鞮就把呂、郤的陰謀報告給晉文公。
文公很害怕,便乘坐驛站的車馬從小路逃出,脫身到王城秘密會見秦穆公,把呂、郤的陰謀告訴他。
到了己醜這天,晉文公的官裏果然起了大火,呂、郤二人沒有捉到晉文公,就奔到黃河邊上,以為重耳逃到了那裏。結果,秦穆公用計把他們騙去殺掉了。重耳也因此免去了一場殺身之禍,他在晉國的統治也才真正穩定了起來。
聽到這話,重耳卻並不認同,他反駁道:“行將就木?不會吧?隻要迴到晉國,我還準備大幹一場呢!”
這時,狐偃突然從懷中取出了一塊玉璧,然後小心地交到了重耳手上。他平靜地說道:“公子啊,我跟著您周遊列國,巡行天下,得罪了不少人。這些事我心裏清楚得很,更何況您呢?如果您不忍心看到我被處死,那麽就請讓我自行離開吧!”
重耳一聽,臉色頓時變得十分嚴肅。他立刻站起身來,鄭重地說道:“如果我不與舅父同心的話,請河神為證——”說著,他毫不猶豫地抬手將那塊玉璧投入黃河之中。那玉璧在黃河水麵上打了個轉兒,很快便消失不見了。
這一舉動表明了重耳對狐偃的信任和承諾,同時也是他向狐偃表達感激之情的一種方式。狐偃見此情形,不禁感動落淚。而其他隨行人員也深受感動,紛紛表示願意追隨重耳,共同成就一番事業。
在中國曆史上,人們對於“同甘共苦”這個詞的理解往往非常理想主義,他們覺得這似乎是一種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事情。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迴顧一下中國悠久的曆史,就會發現有很多人可以一起吃苦,但卻無法共同享受幸福的例子。或許狐偃正是因為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現象,所以才導演了剛才那一幕。
在這件事之後,大家對重耳的品德和行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對他產生了更深的敬佩之情。
三天後,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就緒,秦穆公下達了過河的命令。僅僅用了半天的時間,軍隊就成功地渡過了黃河,並在原地完成了集結。
重耳的大軍渡過了黃河,即將攻打絳城的消息 不脛而走。接著,又傳來了重耳讓晉城令狐、臼衰、桑泉的地方守官投降的消息——主動獻城者,免死,並且官位不動。一時之間,晉國人心恐懼,晉懷公得到消息之後連夜逃亡到了高梁。留守的大臣們以郤芮、呂省馬首是瞻。於是,兩人便率領著晉軍做起了殊死抵抗。第二天,他們便進駐廬柳,與秦軍形成了對峙之勢。
此時,重耳派遣狐偃前往郤芮的營地,轉達自己的想法:“你們曾經侍奉過我的父親,現在又侍奉我的侄子,這都是你們的職責所在。我並不想傷害你們,隻希望你們能夠離開。如果你們願意離開,那麽我將不會追究你們過去的過錯;但如果你們選擇繼續反抗,那就是你們自尋死路。”
狐偃傳達完信息後,立即返迴了營地。郤芮聽後,陷入了沉思,沒有立刻做出迴應。然而,就在當天晚上,郤芮卻突然帶著軍隊撤離了廬柳。原來,他擔心重耳會報複他們,於是決定撤退。
重耳得知郤芮率軍離開的消息後,並沒有追擊,而是帶領著自己的軍隊進入了曲沃。曲沃是晉文公的發源地,也是晉國的重要城市之一。重耳在這裏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向祖先表示敬意。然後,他親自率領軍隊進攻絳城。絳城的守軍見大勢已去,紛紛打開城門投降。重耳順利地進入了絳城,成為了晉國的新君主,後世稱之為晉文公。
兩天後,晉懷公被晉文公派出的人刺死在了高梁。秦穆公見大勢已定,便率領著秦軍撤走了。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晉文公差點兒因為大意丟了性命。
想當初,晉獻公曾派寺人勃鞮到蒲城攻打重耳,重耳沒有抵抗跳牆逃走,勃鞮斬斷了他的衣袖口。重耳即位為君,寺人勃鞮卻請求麵見晉文公。
晉文公拒絕接見他,並且氣憤地說道:“從前驪姬設計讒害我,你曾經在內官參與謀害我,後來又在蒲地使我處境艱危,還斬斷了我的衣袖口。以後又為惠公到渭水河邊追殺我,惠公命你三天趕到,你過了一夜就趕到。 你違反獻公、惠公的命令,竭盡心力想早日殺掉我。我屢次受你伯楚的迫害,我和你有什麽舊仇?你迴去好好反省這些事,過些日子再來見我。\"
寺人勃鞮聞言,不但沒有走,反而大聲地迴答道:“我還以為您已經懂得為君的道理,所以才得返國當君主;看起來您還是不懂得為君的道理,可能又將失國出奔了。”
說道這裏,他故意頓了頓,抬眼看了一下晉文公,接著說道:“事奉君主不懷二心這是做臣子的道理;個人的恩怨不改變根本原則這是做君主的道理。做君主的要像君主,做臣子的要像臣子,這是自古以來聖明的訓教。能把這聖明的訓教貫徹始終,才能成為統治百姓的君主。
在獻公、惠公二位君主的時候,您逃到蒲是蒲人,逃到狄是狄人,殺掉一個蒲人或狄人,與我有什麽相幹呢?我替國君除惡,當然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豈可以懷有二心?現在您即位為國君,難道就不會有像蒲人、狄人那樣反對您的嗎?
伊尹放逐了商王太甲,太甲接受教訓,最終成為聖明的君王;管仲曾經暗殺齊桓公,桓公不念舊惡重用管仲終成諸侯之長。乾時那一場戰爭,管仲用申孫之矢射中桓公的衣帶鉤,論說衣帶鉤比衣袖口更近於身體的要害,而桓公對管仲始終沒有怨言,重用他輔佐自己相終始,終於成就諸侯之長的美名。
現在您身為君主應該氣度恢宏,為什麽不寬恕舊惡呢?厭惡自己應當親近的人,您的君位能長久嗎?您不能遵循君臣之義的訓導,就是丟棄了做君主的根本原則。我勃鞮不過是個受過閹割的人,又有什麽可害怕的?況且不接見我,您可不要後悔啊!”
其實,晉惠公的舊臣郤芮、勃鞮害怕受到晉文公的迫害,後悔允許文公迴國,策劃謀反作亂,準備在己醜這天放火焚燒文公的官室,想趁文公出來救火時便殺死他。寺人勃鞮知道他們的陰謀,所以才來請求麵見文公。
文公聽了勃鞮以上那番話,頓時汗流浹背,他意識到了事情的危險性,立刻出來召見勃鞮。
晉文公說道:“我難道不知道你說的話有道理嗎,但確實是我心裏怨惡不願寬恕人,我願意改正錯誤。”勃鞮就把呂、郤的陰謀報告給晉文公。
文公很害怕,便乘坐驛站的車馬從小路逃出,脫身到王城秘密會見秦穆公,把呂、郤的陰謀告訴他。
到了己醜這天,晉文公的官裏果然起了大火,呂、郤二人沒有捉到晉文公,就奔到黃河邊上,以為重耳逃到了那裏。結果,秦穆公用計把他們騙去殺掉了。重耳也因此免去了一場殺身之禍,他在晉國的統治也才真正穩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