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奔跑前行,僅僅用了一日的時間,一行人就已經離開了邊關防守地帶。
關防,在隋唐時期是一種地域劃分方式,它分為兩個部分,左邊是關內道,
而唐朝時期的隴右道,涵蓋了後來的部分陝西、甘肅以及新疆的一部分區域。
關內道則主要包含現在的大部分陝西地區以及一小部分蒙古地區。
唐代開創了天朝政區史上的道與府兩級行政區劃製度。
貞觀元年,太宗將全國分為十個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
到了貞觀十四年,在原有的十大道基礎上,全國又增設了三百六十個州和府。
其中的重要城市坐落在關內道,因此關內道自然而然成為了京城所在的天下的核心地帶,半數兵馬駐紮於此地防守。
離開關內道,往東走,跨過黃河,便進入了河東道,即三晉之地。
自秦秋戰國時期以來,三晉之地始終是中原王朝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爭奪的戰略要地。
特別是位於河東道北部的大同,自西周開始,便飽受戰爭洗禮。
到了東漢時期,朝廷就在大同府駐紮重兵,延續至唐朝,正德年間,高祖李淵進一步加固此地的城池,並派重兵鎮守。
這一切都是為了抵禦北方的突厥人。
到了貞觀十八年,唐朝在大同府的駐軍數量甚至高達五萬人之眾。
大唐軍隊不同於宋代和明代的軍隊,大唐軍隊英勇善戰,戰鬥力強大,在四周邊疆地區雖有駐軍,但兵力並不均勻分布。
比如隴右道等地的重要位置,駐軍通常不過萬餘人,更多的地方僅數千人而已。
反觀大唐在此地大同府卻駐紮了五萬大軍,足見大唐朝廷和唐王對該地區的高度重視,確切地說,是對突厥人的高度警惕。
經曆了長達十八年的唐突之戰,戰火在此地留下了許多痕跡。
唐峰率領一千多名輕騎離開關內道,進入河東道,途中不曾停留,一路向北挺進。
剛開始的兩天,天氣晴好,行進非常順利。
但是,當穿越晉阻之後,天氣突然變得惡劣起來,狂風暴雨傾盆而下,前方的道路完全被切斷,隊伍不得不暫時停下腳步。
在晉北一座破敗的道觀裏。
唐峰站在道觀門口,望著外麵如注的大雨,緊鎖眉頭。
如果是在後世,即使雨下得再大,也能冒雨繼續趕路,但在當時,即便是官方修築的道路,也隻是泥土路麵。
尤其是像三晉這樣的地方,一下大雨,官道常常會被衝毀,行人根本無法通行。
李孝恭給他的期限隻有五天時間,但現在已過去兩天,離大同府尚有數百公裏的距離。
若是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原本他們在三兩天內就能輕鬆抵達大同府。
然而這場暴雨徹底打亂了他們的行程安排。
如果雨一直這麽下下去,就算四五天之內,他們都未必能夠趕得到大同府。
軍令如山!
如果不能在規定時間內抵達大同府,是要受到軍法處置的,即便是他也不例外。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
在這座破舊的道觀裏,士兵們取來幹燥的木柴,在空地裏點燃篝火。
正當夜幕降臨之際,一隊身著黑衣的人牽著馬匹從官道上走來。
近百人的隊伍男女混雜,人人攜帶武器,顯然並非尋常的商人。
領頭的是一個中年壯漢,身穿蓑衣,頭戴鬥笠,背後掛著一把沉甸甸的大刀。
在這名壯漢身後緊緊跟隨的是兩名男子和一名女子,他們穿著各異。
“山主,前方的道觀內有官兵。”前方一個身穿黑色蓑衣的男子疾奔而來,來到近前時單膝跪地大聲報告。
那名領頭的壯漢停下腳步,抬頭望向前方的道觀,微微皺起了眉頭。
“附近,可還有別的什麽地方可以避雨嗎?”片刻後,壯漢開口詢問道。
周圍方圓幾十裏內,除了這座道觀之外,似乎再也沒有其他可供避雨的地方了。
那壯漢站立原地,略微猶豫了一下,接著,他抬起左手向前揮動,示意隊伍繼續朝道觀前進。
隊伍依然沿著原定路線前往道觀。當這群人漸漸靠近道觀時,隱蔽在道觀外圍的奔月上府暗哨第一時間發現了他們。
暗哨在發現這批攜帶有武器的人後立刻拉響了警報。正在道觀內用熱水配著胡餅進食的唐峰聽見外麵的報警聲,扭過頭看向敞開的道觀大門。
然而,隻是匆匆瞥了一眼,他又收迴了視線。這裏畢竟是大唐境內,無需過於擔憂會遭遇大規模的突厥人侵襲。他身邊有一千多名精銳唐騎守護,根本不需過多憂慮。
至於外麵暗哨發出的警報,大概率是因為發現了幾個躲避雨水進入道觀的行人。在大唐的大白天裏,路人來到道觀躲雨是很尋常的事。
此刻,從道觀內外奔出七八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並排行列,堵住了道觀門口。而那群匆忙避雨而來的人被迫停下腳步,雙方在這道觀外荒涼的土地上形成短暫的對峙。
一位年輕的校尉疾步從外麵進來,走到唐峰身邊報告:“主公,外麵來了一夥大約近百人,全都帶著武器,身份不明。”
正費力咀嚼手中硬邦邦胡餅的唐峰聽聞此言,停下動作轉頭望去。
大唐對於武器的管理相當寬鬆。隻要是大唐子民,在大唐境內,皆可隨身佩帶武器。然而,諸如弩箭、軍用鎧甲這類物品,私人不得攜帶使用,除此之外的其他武器則並無限製。
比如各地行走的商隊,通常都會有數量不一的護衛隨行,這些護衛自然也會佩帶武器。而這名校尉描述外麵來者身份不明,顯然這群人並非商隊。
既非商隊,近百人攜帶武器出行就很耐人尋味了。思索片刻,他起身走向道觀外。
此時,道觀外,兩撥人馬仍處於對峙狀態。
人群中,那位背著大刀的壯漢緊皺眉頭,雙眼緊緊盯著道觀台階上的士兵們。
“大人,現在該怎麽辦?依我看,不如解決了這些當兵的。”站在大刀壯漢身後的大胡子男子湊上前,低聲建議。
背刀壯漢微微皺眉,似乎正在猶豫。
唐朝軍隊英勇善戰,而在大唐領土上殺死唐朝軍人,可是彌天大罪。即便是那些曆史悠久的世家大族,都不敢做出這般瘋狂之舉。
然而眼前這批來曆神秘之人竟敢圖謀殺害道觀內的唐朝軍人,而且領頭的那個男人居然也在考慮此事。
這般的膽大妄為,在整個大唐疆域之內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撥人了。
這時,跟隨背刀壯漢的那些手下紛紛把手搭在了隨身攜帶的武器上,甚至有人還偷偷取出弓箭。
在大唐,弓箭和鎧甲均屬於管控武器,即使是世家大族也不允許私自收藏弓箭和鎧甲。
察覺到異樣的道觀台階上一眾奔月上府士兵齊刷刷抽出腰間的唐刀,冰冷的刀鋒在雨中閃爍著寒光。
兩位校尉站立於高處,冷眼注視著下方這些人。作為唐朝軍隊的精銳,他們經曆過生死血戰,就算麵對突如其來的重大變故,也能保持鎮定自若。
眼前不過區區百來人,即便他們有些武藝傍身,在這些唐軍眼中也構不成威脅。在這世上,唯有那些裝備精良的外族軍隊才值得他們重視。
“全體注意,對方有弓箭!”一道洪亮的聲音響起。
伴隨著這洪亮聲音,道觀各處又有上百名士兵衝了出來。他們手中有的持盾牌,有的握著弓箭。
僅僅是眨眼的工夫,已有三百多名唐朝士兵出現在道觀周圍,其中有一百多支弩箭已瞄準了道觀外的那些人。
看見還有源源不斷從道觀內湧出的唐朝士兵,背刀壯漢的臉色頓時變得很難看。
關防,在隋唐時期是一種地域劃分方式,它分為兩個部分,左邊是關內道,
而唐朝時期的隴右道,涵蓋了後來的部分陝西、甘肅以及新疆的一部分區域。
關內道則主要包含現在的大部分陝西地區以及一小部分蒙古地區。
唐代開創了天朝政區史上的道與府兩級行政區劃製度。
貞觀元年,太宗將全國分為十個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
到了貞觀十四年,在原有的十大道基礎上,全國又增設了三百六十個州和府。
其中的重要城市坐落在關內道,因此關內道自然而然成為了京城所在的天下的核心地帶,半數兵馬駐紮於此地防守。
離開關內道,往東走,跨過黃河,便進入了河東道,即三晉之地。
自秦秋戰國時期以來,三晉之地始終是中原王朝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爭奪的戰略要地。
特別是位於河東道北部的大同,自西周開始,便飽受戰爭洗禮。
到了東漢時期,朝廷就在大同府駐紮重兵,延續至唐朝,正德年間,高祖李淵進一步加固此地的城池,並派重兵鎮守。
這一切都是為了抵禦北方的突厥人。
到了貞觀十八年,唐朝在大同府的駐軍數量甚至高達五萬人之眾。
大唐軍隊不同於宋代和明代的軍隊,大唐軍隊英勇善戰,戰鬥力強大,在四周邊疆地區雖有駐軍,但兵力並不均勻分布。
比如隴右道等地的重要位置,駐軍通常不過萬餘人,更多的地方僅數千人而已。
反觀大唐在此地大同府卻駐紮了五萬大軍,足見大唐朝廷和唐王對該地區的高度重視,確切地說,是對突厥人的高度警惕。
經曆了長達十八年的唐突之戰,戰火在此地留下了許多痕跡。
唐峰率領一千多名輕騎離開關內道,進入河東道,途中不曾停留,一路向北挺進。
剛開始的兩天,天氣晴好,行進非常順利。
但是,當穿越晉阻之後,天氣突然變得惡劣起來,狂風暴雨傾盆而下,前方的道路完全被切斷,隊伍不得不暫時停下腳步。
在晉北一座破敗的道觀裏。
唐峰站在道觀門口,望著外麵如注的大雨,緊鎖眉頭。
如果是在後世,即使雨下得再大,也能冒雨繼續趕路,但在當時,即便是官方修築的道路,也隻是泥土路麵。
尤其是像三晉這樣的地方,一下大雨,官道常常會被衝毀,行人根本無法通行。
李孝恭給他的期限隻有五天時間,但現在已過去兩天,離大同府尚有數百公裏的距離。
若是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原本他們在三兩天內就能輕鬆抵達大同府。
然而這場暴雨徹底打亂了他們的行程安排。
如果雨一直這麽下下去,就算四五天之內,他們都未必能夠趕得到大同府。
軍令如山!
如果不能在規定時間內抵達大同府,是要受到軍法處置的,即便是他也不例外。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
在這座破舊的道觀裏,士兵們取來幹燥的木柴,在空地裏點燃篝火。
正當夜幕降臨之際,一隊身著黑衣的人牽著馬匹從官道上走來。
近百人的隊伍男女混雜,人人攜帶武器,顯然並非尋常的商人。
領頭的是一個中年壯漢,身穿蓑衣,頭戴鬥笠,背後掛著一把沉甸甸的大刀。
在這名壯漢身後緊緊跟隨的是兩名男子和一名女子,他們穿著各異。
“山主,前方的道觀內有官兵。”前方一個身穿黑色蓑衣的男子疾奔而來,來到近前時單膝跪地大聲報告。
那名領頭的壯漢停下腳步,抬頭望向前方的道觀,微微皺起了眉頭。
“附近,可還有別的什麽地方可以避雨嗎?”片刻後,壯漢開口詢問道。
周圍方圓幾十裏內,除了這座道觀之外,似乎再也沒有其他可供避雨的地方了。
那壯漢站立原地,略微猶豫了一下,接著,他抬起左手向前揮動,示意隊伍繼續朝道觀前進。
隊伍依然沿著原定路線前往道觀。當這群人漸漸靠近道觀時,隱蔽在道觀外圍的奔月上府暗哨第一時間發現了他們。
暗哨在發現這批攜帶有武器的人後立刻拉響了警報。正在道觀內用熱水配著胡餅進食的唐峰聽見外麵的報警聲,扭過頭看向敞開的道觀大門。
然而,隻是匆匆瞥了一眼,他又收迴了視線。這裏畢竟是大唐境內,無需過於擔憂會遭遇大規模的突厥人侵襲。他身邊有一千多名精銳唐騎守護,根本不需過多憂慮。
至於外麵暗哨發出的警報,大概率是因為發現了幾個躲避雨水進入道觀的行人。在大唐的大白天裏,路人來到道觀躲雨是很尋常的事。
此刻,從道觀內外奔出七八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並排行列,堵住了道觀門口。而那群匆忙避雨而來的人被迫停下腳步,雙方在這道觀外荒涼的土地上形成短暫的對峙。
一位年輕的校尉疾步從外麵進來,走到唐峰身邊報告:“主公,外麵來了一夥大約近百人,全都帶著武器,身份不明。”
正費力咀嚼手中硬邦邦胡餅的唐峰聽聞此言,停下動作轉頭望去。
大唐對於武器的管理相當寬鬆。隻要是大唐子民,在大唐境內,皆可隨身佩帶武器。然而,諸如弩箭、軍用鎧甲這類物品,私人不得攜帶使用,除此之外的其他武器則並無限製。
比如各地行走的商隊,通常都會有數量不一的護衛隨行,這些護衛自然也會佩帶武器。而這名校尉描述外麵來者身份不明,顯然這群人並非商隊。
既非商隊,近百人攜帶武器出行就很耐人尋味了。思索片刻,他起身走向道觀外。
此時,道觀外,兩撥人馬仍處於對峙狀態。
人群中,那位背著大刀的壯漢緊皺眉頭,雙眼緊緊盯著道觀台階上的士兵們。
“大人,現在該怎麽辦?依我看,不如解決了這些當兵的。”站在大刀壯漢身後的大胡子男子湊上前,低聲建議。
背刀壯漢微微皺眉,似乎正在猶豫。
唐朝軍隊英勇善戰,而在大唐領土上殺死唐朝軍人,可是彌天大罪。即便是那些曆史悠久的世家大族,都不敢做出這般瘋狂之舉。
然而眼前這批來曆神秘之人竟敢圖謀殺害道觀內的唐朝軍人,而且領頭的那個男人居然也在考慮此事。
這般的膽大妄為,在整個大唐疆域之內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撥人了。
這時,跟隨背刀壯漢的那些手下紛紛把手搭在了隨身攜帶的武器上,甚至有人還偷偷取出弓箭。
在大唐,弓箭和鎧甲均屬於管控武器,即使是世家大族也不允許私自收藏弓箭和鎧甲。
察覺到異樣的道觀台階上一眾奔月上府士兵齊刷刷抽出腰間的唐刀,冰冷的刀鋒在雨中閃爍著寒光。
兩位校尉站立於高處,冷眼注視著下方這些人。作為唐朝軍隊的精銳,他們經曆過生死血戰,就算麵對突如其來的重大變故,也能保持鎮定自若。
眼前不過區區百來人,即便他們有些武藝傍身,在這些唐軍眼中也構不成威脅。在這世上,唯有那些裝備精良的外族軍隊才值得他們重視。
“全體注意,對方有弓箭!”一道洪亮的聲音響起。
伴隨著這洪亮聲音,道觀各處又有上百名士兵衝了出來。他們手中有的持盾牌,有的握著弓箭。
僅僅是眨眼的工夫,已有三百多名唐朝士兵出現在道觀周圍,其中有一百多支弩箭已瞄準了道觀外的那些人。
看見還有源源不斷從道觀內湧出的唐朝士兵,背刀壯漢的臉色頓時變得很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