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衣是個美人,她笑的很好看,卻又令人恨得牙癢癢。
她真不信,李桓破案能比她強!
不是她吹,若非她是個女子,就是大理寺卿,她也做得!
李巽和李錦繡一起瞪了瘋娘子一眼。
在大哥大姐的聯合壓製下,李錦衣這才收斂了魔性的大笑,安靜下來。
“行吧,那就讓老九聽聽,就當聽故事,嘻。”
這魔頭看了李桓一眼,神色不言而喻。
李巽語氣有點急切的敘說道:
“四個多月前的正月十五,是女真傳統的放偷節。按律,這一日偷竊任何財物都不治罪……”
李桓點頭。他當然知道放偷節。那是契丹人的節日,被女真人繼承,很有特色,也很胡鬧,甚至野蠻。
遼人的放偷節是三日,金人是一日。但內容都差不多: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升鬥小民,皆可以偷竊!
偷竊任何財物都不治罪,包括偷情通奸。
主人發現財物被盜,明知盜竊者是誰,也不得追究,但可以贖迴自己的東西。
盜竊者可以接受贖金,也可以拒絕。
更要命的事,放偷節這一天,為了方便大家盜竊,不許鎖門,不許點燈。
就連衙門捕快,節中也不管竊案。
但這種節日實在太過奇葩,正經漢人很難接受,所以主要流行在契丹人和女真人之中。
可是漢人卻是最大的受害者。
每到放偷節,女真人、契丹人、以及故意偷竊的漢人,就將目標瞄準部分家境殷實的漢人,大偷特偷。
甚至直接當麵拿,美其名曰“明偷”。
嗯,明偷也是偷。
至於這一日合法的偷情通奸,更是荒謬透頂。
也不知契丹人為何能發明這種節日。但據說最早是鮮卑人的節日,契丹人也是繼承者。
李巽提到放偷節,難道這件皇帝欽問的大案,和偷竊有關?
卻聽李巽繼續說道:“放偷節這一日,就連九龍山崇聖宮、磐寧宮也是象征性的不上鎖的,說是便於大金的列祖列宗過好放偷節……”
李桓聞言神色一動。
九龍山可是金朝皇陵所在啊。
北京有兩大皇陵,一是明十三陵,二是金十七陵。
城外的九龍山(後世房山),埋葬了女真十七帝,包括追封的祖宗十帝,以及金朝九帝中的七帝。
金皇陵,後來被魏忠賢毀了。
金皇陵的崇聖宮和磐寧宮,就是祭祀諸帝的神宮,也是皇帝祭祖時住的行宮。
所以,那裏絕對是金朝重地。
那麽這件大案,肯定和金朝皇陵有關了。是皇陵被盜掘?
李巽喝了一口李桓斟的茶,語氣越發凝重了:
“這一日,收藏在兩大神宮之中的一件重寶,居然不翼而飛了。不但寶物失竊,還死了一百多個人守陵的宮人,死了幾個祭祀的薩滿。”
“賊人哪裏是偷?根本就是搶劫殺人!”
“你知道這件寶物是什麽?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本來淡定的李桓,聽到這四個字,也差點跳起來。
他萬萬沒有想到,金陵神宮中失竊的重寶是傳國玉璽!
“真是傳國玉璽?”李桓不敢相信的問道,語氣都有點顫抖了,驚愕之色都難以掩飾。
重生以來,他第一次這麽激動過。
兩百多年前,後唐李從珂在契丹大軍攻陷洛陽之際,抱著傳國玉璽自焚玄武樓,從此傳國玉璽不知下落。
以至於之後的石敬瑭,因為沒有傳國玉璽,隻能當白板天子。
可是後世史學家猜測,傳國玉璽大概率落入了契丹主耶律德光手裏。
因為滅亡後唐王朝的,就是契丹人。
契丹滅後唐之後,不幾年又滅後晉,然後耶律德光幹脆在洛陽自稱中原天子,改國號為“大遼”。
為何他改大契丹國為大遼?還自稱中原皇帝?
史學家猜測,那是因為他可能得到了傳國玉璽!
也就是說,傳國玉璽被遼國獲得。
這可能也是遼朝自稱“中國正統” 的原因。
之後的遼聖宗,還做過一首詩,叫《傳國玉璽詩》,其中四句是:
“中原既失守,此寶歸北方。子孫皆牢守,世業固永昌。”
遼興宗時,有一年的科舉考試,題目叫《有傳國璽者為正統賦》。
所以幾乎可以肯定,傳國玉璽就在遼國。但北宋死不承認,故意搞出假璽混淆視聽。
遼人請宋使觀看傳國玉璽,宋使竟然不敢看。
《遼史》記載,遼滅亡時,天祚帝逃跑,為了不讓傳國玉璽落到金軍手裏,將傳國玉璽扔進了桑乾河。
可是現在,李巽說傳國玉璽在金皇陵神宮,那麽就是說,金滅遼後還是得到了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成為神宮的祭器,供奉在曆代金帝的陵墓前。
還真是漢家的奇恥大辱啊。
然後傳國玉璽在放偷節被劫,還死了一百多個人。
這又是諷刺了。
李巽說道:“四個多月了,大理寺,刑部,大興府,警巡院……聯合偵緝,卻沒有絲毫線索……”
“那些宮人也就罷了,可是傳國玉璽沒有找到,還死了好幾個薩滿,都是金鏡大師的弟子……”
李桓聽到死者之中還有薩滿國師金鏡大師的弟子,不禁更是心動。
如今,他剛好有求於金鏡大師啊。
要是能破案,就有把握獲得金鏡的幫助,破解虢國公主這道難關。
李桓聽到李巽說完,這才知道案子難在哪裏。
當夜是大雪,雪地上有腳印。可是大片腳印到了山腳下,陡然就消失的幹幹淨淨。
就好像,一群人突然出現在皇陵,得手之後突然飛走了。
大理寺等衙門查了很久,都無法確定賊人離去的方向。
賊人的殺人手段,都是用刀和狼牙棒,也沒有特別之處,似乎是軍中所用。
這案子難就難在,腳印突然在山腳下消失,就好像一群人憑空消失或者插翅而飛了,沒有搜尋方向。
加上大雪掩蓋了很多痕跡,雪化之後就更難尋找蹤跡了。
李桓問道:“兩大神宮的幸存者怎麽說?”
李巽道:“幸存者都說,賊人是假冒大睦親府的祭祀人,以為來神宮進行半月一次的例行祭祀。因為是祭祀人,所以都戴著娛樂神靈的祭祀麵具。”
“大概有三四十人吧。等到他們突然殺人,守陵宮人們和薩滿們,才知道是敵人。”
“當時,守衛皇陵的陵衛軍,正在參加放偷節的夜飲,加上大雪封山,又是放偷節,也就沒有照常巡邏……”
“等到衛軍趕到,賊人已經得手下山了。”
“衛軍立刻分散追擊,卻什麽也沒有追到。”
“賊人沒有馬,又不能飛,是怎麽悄無聲息的離開的?”
“即便是雪太深,衛軍的騎兵馬速太慢,也不至於什麽也追不到。”
“肯定內部有人勾連賊人,使得賊人對皇陵非常了解,知道傳國玉璽藏在神宮的秘密。”
“至於賊人,金鏡大薩滿做法請神之後,占卜說是賊人為了破壞大金國運,盜走傳國玉璽。”
“如今宋軍北伐,很多人懷疑是宋人奸細所為……”
“可是,他們是怎麽做到不翼而飛,不留痕跡的?”
李巽說到這裏,李錦衣也不笑了,變得少有的嚴肅起來。
她喜歡破案,可是她也想不通,賊人又沒有翅膀,為何突然消失,連腳印也沒有留下?
就算是下雪,也不可能那麽快就覆蓋腳印啊。
她曾經想過,賊人是倒著走,一邊走一邊掃出腳印。
道理上說的通,可以做到。
可是時間上根本來不及。
賊人如果這麽幹,導致逃跑速度很慢,早被發現了。
他們逃走的速度很快,所以不可能是一邊走一邊清除腳印。
李桓想了想,“大兄可還記得,皇陵附近的地圖?”
李巽蘸了茶水,在茶幾上隨便畫了幾筆。
“兩大神宮在這,山麓在這,這是九龍山,這是鳳凰山,這是鹽溝河……”
李桓看了一眼,很快就發現了什麽。
九龍山腳,距離鹽溝河,足有數裏之遙。
河流的下遊,就是中都城的水關,連通涼水河,也就是護城河。
如果賊人有能力進入結冰的鹽溝河,就有可能迅速逃離。
可問題是,賊人怎麽能從山腳直接進入鹽溝河,而不留任何腳印?
無論是騎馬還是步行,都不可能做到。
這麽深的雪,就是騎馬,速度也快不到哪裏去。
除非是……
李桓忽然說道:“大兄,你有沒有聽過狗拉雪橇?”
她真不信,李桓破案能比她強!
不是她吹,若非她是個女子,就是大理寺卿,她也做得!
李巽和李錦繡一起瞪了瘋娘子一眼。
在大哥大姐的聯合壓製下,李錦衣這才收斂了魔性的大笑,安靜下來。
“行吧,那就讓老九聽聽,就當聽故事,嘻。”
這魔頭看了李桓一眼,神色不言而喻。
李巽語氣有點急切的敘說道:
“四個多月前的正月十五,是女真傳統的放偷節。按律,這一日偷竊任何財物都不治罪……”
李桓點頭。他當然知道放偷節。那是契丹人的節日,被女真人繼承,很有特色,也很胡鬧,甚至野蠻。
遼人的放偷節是三日,金人是一日。但內容都差不多: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升鬥小民,皆可以偷竊!
偷竊任何財物都不治罪,包括偷情通奸。
主人發現財物被盜,明知盜竊者是誰,也不得追究,但可以贖迴自己的東西。
盜竊者可以接受贖金,也可以拒絕。
更要命的事,放偷節這一天,為了方便大家盜竊,不許鎖門,不許點燈。
就連衙門捕快,節中也不管竊案。
但這種節日實在太過奇葩,正經漢人很難接受,所以主要流行在契丹人和女真人之中。
可是漢人卻是最大的受害者。
每到放偷節,女真人、契丹人、以及故意偷竊的漢人,就將目標瞄準部分家境殷實的漢人,大偷特偷。
甚至直接當麵拿,美其名曰“明偷”。
嗯,明偷也是偷。
至於這一日合法的偷情通奸,更是荒謬透頂。
也不知契丹人為何能發明這種節日。但據說最早是鮮卑人的節日,契丹人也是繼承者。
李巽提到放偷節,難道這件皇帝欽問的大案,和偷竊有關?
卻聽李巽繼續說道:“放偷節這一日,就連九龍山崇聖宮、磐寧宮也是象征性的不上鎖的,說是便於大金的列祖列宗過好放偷節……”
李桓聞言神色一動。
九龍山可是金朝皇陵所在啊。
北京有兩大皇陵,一是明十三陵,二是金十七陵。
城外的九龍山(後世房山),埋葬了女真十七帝,包括追封的祖宗十帝,以及金朝九帝中的七帝。
金皇陵,後來被魏忠賢毀了。
金皇陵的崇聖宮和磐寧宮,就是祭祀諸帝的神宮,也是皇帝祭祖時住的行宮。
所以,那裏絕對是金朝重地。
那麽這件大案,肯定和金朝皇陵有關了。是皇陵被盜掘?
李巽喝了一口李桓斟的茶,語氣越發凝重了:
“這一日,收藏在兩大神宮之中的一件重寶,居然不翼而飛了。不但寶物失竊,還死了一百多個人守陵的宮人,死了幾個祭祀的薩滿。”
“賊人哪裏是偷?根本就是搶劫殺人!”
“你知道這件寶物是什麽?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本來淡定的李桓,聽到這四個字,也差點跳起來。
他萬萬沒有想到,金陵神宮中失竊的重寶是傳國玉璽!
“真是傳國玉璽?”李桓不敢相信的問道,語氣都有點顫抖了,驚愕之色都難以掩飾。
重生以來,他第一次這麽激動過。
兩百多年前,後唐李從珂在契丹大軍攻陷洛陽之際,抱著傳國玉璽自焚玄武樓,從此傳國玉璽不知下落。
以至於之後的石敬瑭,因為沒有傳國玉璽,隻能當白板天子。
可是後世史學家猜測,傳國玉璽大概率落入了契丹主耶律德光手裏。
因為滅亡後唐王朝的,就是契丹人。
契丹滅後唐之後,不幾年又滅後晉,然後耶律德光幹脆在洛陽自稱中原天子,改國號為“大遼”。
為何他改大契丹國為大遼?還自稱中原皇帝?
史學家猜測,那是因為他可能得到了傳國玉璽!
也就是說,傳國玉璽被遼國獲得。
這可能也是遼朝自稱“中國正統” 的原因。
之後的遼聖宗,還做過一首詩,叫《傳國玉璽詩》,其中四句是:
“中原既失守,此寶歸北方。子孫皆牢守,世業固永昌。”
遼興宗時,有一年的科舉考試,題目叫《有傳國璽者為正統賦》。
所以幾乎可以肯定,傳國玉璽就在遼國。但北宋死不承認,故意搞出假璽混淆視聽。
遼人請宋使觀看傳國玉璽,宋使竟然不敢看。
《遼史》記載,遼滅亡時,天祚帝逃跑,為了不讓傳國玉璽落到金軍手裏,將傳國玉璽扔進了桑乾河。
可是現在,李巽說傳國玉璽在金皇陵神宮,那麽就是說,金滅遼後還是得到了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成為神宮的祭器,供奉在曆代金帝的陵墓前。
還真是漢家的奇恥大辱啊。
然後傳國玉璽在放偷節被劫,還死了一百多個人。
這又是諷刺了。
李巽說道:“四個多月了,大理寺,刑部,大興府,警巡院……聯合偵緝,卻沒有絲毫線索……”
“那些宮人也就罷了,可是傳國玉璽沒有找到,還死了好幾個薩滿,都是金鏡大師的弟子……”
李桓聽到死者之中還有薩滿國師金鏡大師的弟子,不禁更是心動。
如今,他剛好有求於金鏡大師啊。
要是能破案,就有把握獲得金鏡的幫助,破解虢國公主這道難關。
李桓聽到李巽說完,這才知道案子難在哪裏。
當夜是大雪,雪地上有腳印。可是大片腳印到了山腳下,陡然就消失的幹幹淨淨。
就好像,一群人突然出現在皇陵,得手之後突然飛走了。
大理寺等衙門查了很久,都無法確定賊人離去的方向。
賊人的殺人手段,都是用刀和狼牙棒,也沒有特別之處,似乎是軍中所用。
這案子難就難在,腳印突然在山腳下消失,就好像一群人憑空消失或者插翅而飛了,沒有搜尋方向。
加上大雪掩蓋了很多痕跡,雪化之後就更難尋找蹤跡了。
李桓問道:“兩大神宮的幸存者怎麽說?”
李巽道:“幸存者都說,賊人是假冒大睦親府的祭祀人,以為來神宮進行半月一次的例行祭祀。因為是祭祀人,所以都戴著娛樂神靈的祭祀麵具。”
“大概有三四十人吧。等到他們突然殺人,守陵宮人們和薩滿們,才知道是敵人。”
“當時,守衛皇陵的陵衛軍,正在參加放偷節的夜飲,加上大雪封山,又是放偷節,也就沒有照常巡邏……”
“等到衛軍趕到,賊人已經得手下山了。”
“衛軍立刻分散追擊,卻什麽也沒有追到。”
“賊人沒有馬,又不能飛,是怎麽悄無聲息的離開的?”
“即便是雪太深,衛軍的騎兵馬速太慢,也不至於什麽也追不到。”
“肯定內部有人勾連賊人,使得賊人對皇陵非常了解,知道傳國玉璽藏在神宮的秘密。”
“至於賊人,金鏡大薩滿做法請神之後,占卜說是賊人為了破壞大金國運,盜走傳國玉璽。”
“如今宋軍北伐,很多人懷疑是宋人奸細所為……”
“可是,他們是怎麽做到不翼而飛,不留痕跡的?”
李巽說到這裏,李錦衣也不笑了,變得少有的嚴肅起來。
她喜歡破案,可是她也想不通,賊人又沒有翅膀,為何突然消失,連腳印也沒有留下?
就算是下雪,也不可能那麽快就覆蓋腳印啊。
她曾經想過,賊人是倒著走,一邊走一邊掃出腳印。
道理上說的通,可以做到。
可是時間上根本來不及。
賊人如果這麽幹,導致逃跑速度很慢,早被發現了。
他們逃走的速度很快,所以不可能是一邊走一邊清除腳印。
李桓想了想,“大兄可還記得,皇陵附近的地圖?”
李巽蘸了茶水,在茶幾上隨便畫了幾筆。
“兩大神宮在這,山麓在這,這是九龍山,這是鳳凰山,這是鹽溝河……”
李桓看了一眼,很快就發現了什麽。
九龍山腳,距離鹽溝河,足有數裏之遙。
河流的下遊,就是中都城的水關,連通涼水河,也就是護城河。
如果賊人有能力進入結冰的鹽溝河,就有可能迅速逃離。
可問題是,賊人怎麽能從山腳直接進入鹽溝河,而不留任何腳印?
無論是騎馬還是步行,都不可能做到。
這麽深的雪,就是騎馬,速度也快不到哪裏去。
除非是……
李桓忽然說道:“大兄,你有沒有聽過狗拉雪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