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躺在客棧裏的床上,迴憶著出發來雲南之前的事情,漸漸地進入了夢鄉。
等他醒來的時候,已經到了第二天早上。
此時,旭日東升,東方的天空寧靜而高遠,暖暖的陽光照耀著大地,和珅走出客棧,望著遠處高聳的山峰,不禁感歎:
雲南無怪乎亂世紛爭之地,一座座木製的閣樓,如隱如現地出現在遠處縹緲的白雲之中。
無論占據哪個山隘,在山隘上隨便攔上一個柵欄,堆上滾木礌石,建成大山寨,都能夠在那兒稱王稱霸。
和珅叫來身邊的侍衛說:
“傳我的命令,即刻出發。”
侍衛把和珅的命令傳下去,隊伍立即開拔,向昆明進發。
和珅在去昆明的路上,接到了不少舉報當地官吏敲詐勒索,貪汙受賄的材料,卻很少有揭發李侍堯貪縱營私的材料,隻讓和珅多少有點失望。
不過和珅對這些舉報官吏的老百姓,態度還是非常和藹的,他不停地對他們安慰道:
“本官知道你們的難處,本官一定會對你們舉報的材料進行認真調查核實的,等本官調查核實完後,一定會給你們一個滿意的答複。”
老百姓聽了和珅的話,自然心裏無比高興,他們總算遇到京城裏來的好官了,大官了,為他們能夠主持公道,鳴冤喊屈了。
他們跪地謝恩:
“謝謝和大人,謝謝您為咱們老百姓出麵主持公道,咱們給您磕頭謝恩。隻要和大人給咱老百姓主持了公道,我們會每天給老天爺磕頭,為和大人祈福的。”
和珅聽了老百姓的話,心裏暖洋洋的。
可是過後,和珅早已忘得一幹二淨了。
他現在滿腦子想的是,到了昆明後,他如何收集舉報材料,扳倒李侍堯,彰顯他的辦事才能,奠定他在朝廷中的地位,鞏固他在朝廷中的權利。
和珅為了能夠收集到更多的有關揭發李侍堯的舉報材料,他叫來東川知府張瓏,叮囑說:
“張大人,傳本官的話,告訴沿途的黎民百姓,各級官吏和社會各界人士,本欽差大臣已到雲南境內,請他們有冤的喊冤,有屈的叫屈,特別是揭發李侍堯的舉報材料,盡管給他呈上來。”
張知府得到了和珅的命令,立即吩咐他的手下李侍衛,快馬加鞭,到沿途各地的州府縣村進行大力宣傳去了。
和珅再三交代,特別是對昆明城裏,在那些人多熱鬧的街道、茶館、酒樓,加大宣傳力度,大力放出風去,讓他們前來到他這兒喊冤鳴屈。
和珅開始大造輿論聲勢,他想從多方麵獲取舉報李侍堯的第一手資料。
到時候,等他把資料收集充足後,看他李侍堯還有什麽話要說。他不乖乖低頭認罪,就地伏法,他還能做什麽。
和珅想趁熱打鐵,速戰速決,給李侍堯一個措手不及。
再說,此時的雲貴總督李侍堯,正坐在雲貴府裏的檀木太師椅上閉目養,最近一連串的事情攪得他暈頭轉向,頭昏眼花。
各州知府上報的秘密教會,到處設壇講習,搞得人心浮動。
朝中已經下公文對此事大加訓斥,要求他火速辦理。
如果他不采取果斷措施,進行清剿,耽誤戰機,釀成後果,將不堪設想。
前幾天,他派侍衛趙恆前去貴州下達密令,操辦此事。
沒想到這個趙恆是個花花公子,色心不改,在欺辱一個弱女子時,被人刺死,他心裏正煩著哩。
忽然,他手下的一個密探前來給他稟報:
“大人,小的在外麵探聽到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要給大人匯報。”
李侍堯一聽,大為震驚,趕緊問:
“快說,什麽事情?”
“啟稟大人,小的剛剛獲得消息,朝中已派大臣前來調查大人,說大人......”
密探說到這兒停住了,不敢再往下說了。
“快說,別吞吞吐吐的,本官見不得別人說話說到一半再不往下說。”
“請大人恕罪,小的才敢說。”
“但說無妨,本官不治你的罪。”
這時,密探才戰戰兢兢地說:
“大人,小的聽說他們是來查大人貪贓營私,敲詐勒索下屬的事情。”
李侍堯一聽,勃然大怒道;
“一派胡言亂語,簡直是無中生有。本官一向清正廉明,秉公辦事,哪裏能談得上貪贓營私,敲詐勒索,這簡直就是造謠生事。你是從哪兒聽來的,誰說的?”
“迴大人的話,小的那天在一家酒館裏喝酒,聽見鄰桌的幾個官府模樣的人在喝酒時議論此事,小的就認真聽了一會兒。”
“他們還說什麽了?”
“他們還說,這迴來的欽差大臣,來頭不小,據說他是皇上身邊的大紅人。”
李侍堯一聽密探說來者是乾隆皇帝身邊的大紅人,而且來頭不小,他首先想到是軍機大臣阿桂,可是再一細想,阿桂此時正在浙江督修海塘,不可能來這兒。
再說,他平時和阿桂的私交不錯,如果真是阿桂前來,他估計阿桂早已經給他提前透口信了。
接著,他想起的第二個人是福康安,可是,現在的福康安,任兩廣總督,也不會跑到這兒來查他的。
這樣一想,李侍堯把這兩個人排除了,最後他想到了和珅。對,就是這個和珅,平素仗著乾隆皇帝對他的寵愛,在朝中囂張跋扈,不可一世,和他關係一直不和,再加上他平素瞧不起和珅的為人,不願意和他同流合汙,兩個人積怨很深。
還有上次,他當眾羞辱和珅,和珅一定懷恨在心,他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眥眥必報。
李侍堯想到這兒,對密探說:
“我知道了,你下去吧。繼續打聽,如果還有什麽新的情況,及時來給我匯報。”
“好的,大人,我知道了。”
密探跪下給李侍堯磕了個頭,起身出去了。
李侍堯看著密探離去,內心五味雜陳,他在邊疆為朝廷排憂解難,可是朝堂上確有一些人,勾心鬥角,製造事端,彈劾他,讓他有點寒心。
李侍堯不由得埋怨起朝中那幫平素和他私交甚好的大臣來。
心想,這幫大臣平時和他稱兄道弟,關係杠杠滴,可是一到緊要關頭處,卻都掉鏈子了,把他給忘記了。真是人心叵測,難以估量。
等他醒來的時候,已經到了第二天早上。
此時,旭日東升,東方的天空寧靜而高遠,暖暖的陽光照耀著大地,和珅走出客棧,望著遠處高聳的山峰,不禁感歎:
雲南無怪乎亂世紛爭之地,一座座木製的閣樓,如隱如現地出現在遠處縹緲的白雲之中。
無論占據哪個山隘,在山隘上隨便攔上一個柵欄,堆上滾木礌石,建成大山寨,都能夠在那兒稱王稱霸。
和珅叫來身邊的侍衛說:
“傳我的命令,即刻出發。”
侍衛把和珅的命令傳下去,隊伍立即開拔,向昆明進發。
和珅在去昆明的路上,接到了不少舉報當地官吏敲詐勒索,貪汙受賄的材料,卻很少有揭發李侍堯貪縱營私的材料,隻讓和珅多少有點失望。
不過和珅對這些舉報官吏的老百姓,態度還是非常和藹的,他不停地對他們安慰道:
“本官知道你們的難處,本官一定會對你們舉報的材料進行認真調查核實的,等本官調查核實完後,一定會給你們一個滿意的答複。”
老百姓聽了和珅的話,自然心裏無比高興,他們總算遇到京城裏來的好官了,大官了,為他們能夠主持公道,鳴冤喊屈了。
他們跪地謝恩:
“謝謝和大人,謝謝您為咱們老百姓出麵主持公道,咱們給您磕頭謝恩。隻要和大人給咱老百姓主持了公道,我們會每天給老天爺磕頭,為和大人祈福的。”
和珅聽了老百姓的話,心裏暖洋洋的。
可是過後,和珅早已忘得一幹二淨了。
他現在滿腦子想的是,到了昆明後,他如何收集舉報材料,扳倒李侍堯,彰顯他的辦事才能,奠定他在朝廷中的地位,鞏固他在朝廷中的權利。
和珅為了能夠收集到更多的有關揭發李侍堯的舉報材料,他叫來東川知府張瓏,叮囑說:
“張大人,傳本官的話,告訴沿途的黎民百姓,各級官吏和社會各界人士,本欽差大臣已到雲南境內,請他們有冤的喊冤,有屈的叫屈,特別是揭發李侍堯的舉報材料,盡管給他呈上來。”
張知府得到了和珅的命令,立即吩咐他的手下李侍衛,快馬加鞭,到沿途各地的州府縣村進行大力宣傳去了。
和珅再三交代,特別是對昆明城裏,在那些人多熱鬧的街道、茶館、酒樓,加大宣傳力度,大力放出風去,讓他們前來到他這兒喊冤鳴屈。
和珅開始大造輿論聲勢,他想從多方麵獲取舉報李侍堯的第一手資料。
到時候,等他把資料收集充足後,看他李侍堯還有什麽話要說。他不乖乖低頭認罪,就地伏法,他還能做什麽。
和珅想趁熱打鐵,速戰速決,給李侍堯一個措手不及。
再說,此時的雲貴總督李侍堯,正坐在雲貴府裏的檀木太師椅上閉目養,最近一連串的事情攪得他暈頭轉向,頭昏眼花。
各州知府上報的秘密教會,到處設壇講習,搞得人心浮動。
朝中已經下公文對此事大加訓斥,要求他火速辦理。
如果他不采取果斷措施,進行清剿,耽誤戰機,釀成後果,將不堪設想。
前幾天,他派侍衛趙恆前去貴州下達密令,操辦此事。
沒想到這個趙恆是個花花公子,色心不改,在欺辱一個弱女子時,被人刺死,他心裏正煩著哩。
忽然,他手下的一個密探前來給他稟報:
“大人,小的在外麵探聽到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要給大人匯報。”
李侍堯一聽,大為震驚,趕緊問:
“快說,什麽事情?”
“啟稟大人,小的剛剛獲得消息,朝中已派大臣前來調查大人,說大人......”
密探說到這兒停住了,不敢再往下說了。
“快說,別吞吞吐吐的,本官見不得別人說話說到一半再不往下說。”
“請大人恕罪,小的才敢說。”
“但說無妨,本官不治你的罪。”
這時,密探才戰戰兢兢地說:
“大人,小的聽說他們是來查大人貪贓營私,敲詐勒索下屬的事情。”
李侍堯一聽,勃然大怒道;
“一派胡言亂語,簡直是無中生有。本官一向清正廉明,秉公辦事,哪裏能談得上貪贓營私,敲詐勒索,這簡直就是造謠生事。你是從哪兒聽來的,誰說的?”
“迴大人的話,小的那天在一家酒館裏喝酒,聽見鄰桌的幾個官府模樣的人在喝酒時議論此事,小的就認真聽了一會兒。”
“他們還說什麽了?”
“他們還說,這迴來的欽差大臣,來頭不小,據說他是皇上身邊的大紅人。”
李侍堯一聽密探說來者是乾隆皇帝身邊的大紅人,而且來頭不小,他首先想到是軍機大臣阿桂,可是再一細想,阿桂此時正在浙江督修海塘,不可能來這兒。
再說,他平時和阿桂的私交不錯,如果真是阿桂前來,他估計阿桂早已經給他提前透口信了。
接著,他想起的第二個人是福康安,可是,現在的福康安,任兩廣總督,也不會跑到這兒來查他的。
這樣一想,李侍堯把這兩個人排除了,最後他想到了和珅。對,就是這個和珅,平素仗著乾隆皇帝對他的寵愛,在朝中囂張跋扈,不可一世,和他關係一直不和,再加上他平素瞧不起和珅的為人,不願意和他同流合汙,兩個人積怨很深。
還有上次,他當眾羞辱和珅,和珅一定懷恨在心,他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眥眥必報。
李侍堯想到這兒,對密探說:
“我知道了,你下去吧。繼續打聽,如果還有什麽新的情況,及時來給我匯報。”
“好的,大人,我知道了。”
密探跪下給李侍堯磕了個頭,起身出去了。
李侍堯看著密探離去,內心五味雜陳,他在邊疆為朝廷排憂解難,可是朝堂上確有一些人,勾心鬥角,製造事端,彈劾他,讓他有點寒心。
李侍堯不由得埋怨起朝中那幫平素和他私交甚好的大臣來。
心想,這幫大臣平時和他稱兄道弟,關係杠杠滴,可是一到緊要關頭處,卻都掉鏈子了,把他給忘記了。真是人心叵測,難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