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略微思索了一會兒,猜出了乾隆皇帝問此話的潛台詞。


    乾隆皇帝似乎在暗示他說:對李侍堯這個居功自傲的大臣,不殺殺他的傲慢驕橫之氣,他也太不把皇上當迴事兒了。


    和珅很快琢磨清楚了乾隆皇帝話中暗藏的意思,他迎合著乾隆皇帝的話說:


    “迴皇上的話,臣以為,身為雲南總督的李侍堯,居功自傲,老是把他的豐功偉績當做違反亂紀的擋箭牌,任意妄為,胡作非為。”


    “前幾次上朝,奴才和他私下裏敘談,他誇誇其談,說他各地征戰,屢建奇功。言語間透露出對其他人的不屑一顧。”


    “仿佛四海平安無事,邊疆安定團結,都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話語中從來沒有提及過皇上的英明,更別說把朝中老臣放在眼裏了。”


    “李侍堯目空一切,目無朝綱,夜郎自大,私欲膨脹,實際上是對皇上的諄諄告誡,恩澤垂訓的大不敬。所以,臣以為,應該對李侍堯停職查辦,調入京城,交於刑部會審。”


    乾隆皇帝聽了和珅的一大通話,龍顏大怒,說道:


    “和愛卿,別說了,朕知道了。”


    和珅一看乾隆皇帝怒氣衝天的架勢,趕緊止住了話題,不敢往下說了。


    眾大臣見乾隆皇帝生氣了,誰也不敢再說話了,隻是站在大殿上,低著頭,保持沉默。


    雖然誰也不敢說話,可是心裏都打著各自的小九九。


    他們聽了和珅的話,是既高興又擔憂。


    高興的是,和珅想扳倒李侍堯,從而壓製他們的目的沒有達到。


    擔憂的是,如果和珅扳不倒李侍堯,以後李侍堯居功自傲,目無朝綱,為所欲為,無異於放虎歸山,後果不堪設想。


    乾隆皇帝看著大殿上的大臣再無一人說話,陰沉著臉說:


    “李侍堯事情待後再說,今天退朝。”


    眾大臣灰溜溜地,一聲不吭地退出了大殿。


    和珅知道乾隆皇帝的心思,他現在宣布退朝,並不是把李侍堯的事情擱置起來,他是覺得今天不便把處理李侍堯的事情說出來。


    而且,和珅知道,乾隆皇帝退朝後,一定會去北海公園等他。


    果不其然,乾隆皇帝退朝後,對侍衛說:


    “備轎,朕要去北海公園垂釣。”


    侍衛趕緊令人抬來轎子,送乾隆皇帝去北海公園垂釣。


    乾隆皇帝的鑾駕很快到了北海公園,他下了轎子,沿著北海西岸,穿過湧瑞亭,來到了水中五龍亭中的龍澤亭。


    五龍亭建造在水中,亭與亭之間有曲形石橋連接在一起,形如一條遊龍浮在水麵上。


    五龍亭深受乾隆皇帝喜歡。


    五龍亭中,隻有龍澤亭是圓頂建築,其餘四亭均為方形。


    五龍亭是按照當時流行的迷信說法建築的,圓形代表天,方形代表地。


    圓頂龍澤亭在最中間,是乾隆皇帝垂釣的地方,其餘四座亭子,是方頂亭子,它們是王公大臣們垂釣的地方。


    乾隆皇帝和他的聖祖康熙皇帝一樣,平素喜歡垂釣。


    垂釣不僅僅是親自體會釣魚的樂趣,更重要的是垂釣的過程中,可以修身養性。


    乾隆皇帝喜歡和大臣們一起垂釣,在垂釣的過程中,他可以一邊垂釣,一邊和大臣們商談國家大事。


    個中樂趣,隻有乾隆皇帝能夠體會到,其他人是根本無法體會到的。


    乾隆皇帝走進龍澤亭的時候,乳白色的晨霧輕紗正從水麵上漸漸退去。


    這時的太陽,剛好從東方冉冉升起,乾隆皇帝手扶亭上的欄杆,凝視著遠方,假山上麵還是霧靄蒙蒙。


    站在乾隆皇帝的身邊貼身太監輕聲地問道:


    “萬歲爺,今天垂釣嗎?”


    乾隆皇帝正欣賞著海麵上的風景,似乎沒有聽到。


    貼身太監再不敢多問,靜靜地站在乾隆皇帝的身邊,陪著他欣賞海麵上的風景。


    過了不大一會兒,乾隆皇帝才說:


    “傳朕的口諭,讓和珅前來陪朕垂釣。”


    貼身太監說:


    “嗻,皇上,奴才這就去傳旨。”


    太監剛轉身, 還沒有來得及離開亭子,遠處就有一個太監氣喘籲籲地跑過來說:


    “皇上,和珅大人前來見駕。”


    說曹操,曹操到。


    乾隆皇帝心想:


    和珅就像及時雨一樣,把他的心思拿捏的很準。


    太監的話音剛落下不久,和珅就到了乾隆皇帝的麵前。


    和珅跪倒在地,說:


    “臣和珅給皇上請安。”


    “和愛卿,免禮。你可真懂朕的心思啊!”


    “謝皇上誇獎。臣猜想皇上一定來龍澤亭垂釣了,所以特意趕來陪皇上垂釣。”


    乾隆皇帝哈哈大笑道:


    “和愛卿真乃神人也!”


    和珅諂媚地笑了笑。


    和珅陪著乾隆皇帝在龍澤亭垂釣。


    其實,今天乾隆皇帝來這兒垂釣,不僅僅是垂釣,而他的真實目的是找和珅來商量李侍堯的案子。


    在今天的早朝上,和珅讓海寧彈劾李侍堯,和珅在朝堂上主動請纓,要求赴雲南調查李侍堯的案件,乾隆皇帝沒有當下拍板,是有他的原因的。


    李侍堯在乾隆皇帝的心裏,位置還是很重要的。


    雖然李侍堯自恃清高,居功自傲,根本不把朝廷上的大臣放在眼裏。但是,李侍堯也有他的過人之處。


    朝廷裏許多棘手的大案要案,還有多年戰亂的邊關,隻要李侍堯一出麵,不費吹灰之力,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的。


    所以,李侍堯在乾隆皇帝的心中,還是占據重要位置的,他不會輕易對李侍堯采取措施的。


    李侍堯在京城裏的那些日子,每每遇到奏折,他都會對答如流,敢於陳述他的見解,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歡。


    唯一讓乾隆皇帝有點遺憾的是,李侍堯和和珅兩個人麵和心不和,令他有點頭疼。


    後來,為了調和二人之間的矛盾,乾隆皇帝被逼無奈,隻好忍痛割愛,把李侍堯調離京城,讓他遠赴雲南上任。


    李侍堯不愧是能臣,他到了雲南後,工作幹得風生水起,遊刃有餘,政績突出,乾隆皇帝甚是滿意。


    現在海寧彈劾李侍堯,乾隆皇帝不想把李侍堯推到風口浪尖上,他還需要李侍堯給他鎮守邊關,安定邊防。


    因此,乾隆皇帝對和珅說:


    “和愛卿,今天早朝上,朕知道你的心思。可是,李侍堯乃邊關重臣,他為朝廷立下過汗馬功勞。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他有點缺點是在所難免的,朕不能對他太可刻。”


    和珅聽了乾隆皇帝的話,心裏立馬明白了乾隆皇帝的意思。乾隆皇帝想放過李侍堯一馬。


    他想把海寧彈劾李侍堯的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對李侍堯的貪贓營私,睜一眼閉一眼,不想揪住不放。得饒人處且饒人,能放他一馬還是放他一馬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朝第一貪和珅秘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農家三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農家三少並收藏清朝第一貪和珅秘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