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霍將軍安排此閱兵,尚有另一深意。
即用勝利之果,慰藉那些在皋蘭山下英勇捐軀之五千英靈。
閱兵剛一結束,大軍便即啟程,重返三個多月前之戰場。
霍將軍欲於此地,舉行一場莊重之祭祀儀式,以告慰亡靈。
皋蘭山依舊巍峨聳立,雖距上次戰役僅三個多月,然此地已然煥然一新。
曾被鐵蹄踐踏之草地,如今已重新煥發生機,甚至比春日更為繁茂。
在河西走廊之長風中,此處已呈現出一種古戰場之荒涼與蕭索。
然若細觀之,則可在遍地青草中發現半殘缺之馬屍,其肉體雖已腐爛,然皮毛與骨架依舊清晰可見。
森森白骨從毛皮中支露而出,加之隨處可見之斷箭、殘刀、損壞之弓弩與皮甲,以及成群之兀鷹在空中盤旋。
這一切皆在提醒著世人,那場慘烈之戰役確實才剛剛過去不久。
而那五千英勇捐軀之漢軍將士,其墓葬區便設於皋蘭山對麵之矮山陽坡上,麵向東南而葬,因東南正是長安之方向。
霍將軍佇立此地,忽覺自身仿佛亦化為一亡靈,情不自禁地向東南方向望去。
然長安又豈能望見?不知不覺間,他心中湧起一股酸楚之情,淚水已盈滿眼眶。
凡經曆過沙場之人皆知,戰死沙場固然悲壯可歌,然能夠馬革裹屍、歸葬故裏卻實屬奢望。
實際情況往往是,除非身居要職或聲名顯赫之輩,否則尋常士兵之遺體很難得以運迴故鄉安葬。
在戰火紛飛、硝煙彌漫之戰場上,那些草草挖掘之墓穴便成了戰死士兵之最終歸宿。
而且往往是多人合葬一穴,墓穴通常挖得極為淺薄。
蓋因戰場上缺乏合適之挖掘工具,士兵們往往隻能用斷刀來挖掘泥土,根本談不上方便與效率。
匆匆掩埋之後,有時或許會插上一塊寫有名字之木牌作為標記,有時卻連一塊牌子都難以尋覓。
然今日霍將軍以盛大之閱兵與莊重之祭祀告慰亡靈,實乃英明之舉。
讓那些為國捐軀之勇士得以安息,亦讓世人銘記他們之英勇與犧牲。
此舉不僅彰顯了霍將軍之仁愛之心與民族大義,更為後世樹立了一麵不朽之旗幟。
在這片被戰火洗禮的土地上,戰士們找到了他們最後的歸宿。
盡管勝利的號角已經吹響,但對於那些長眠於此的英靈來說。
最大的慰藉莫過於他們的同胞們能夠守護這片土地,讓他們得以安息,並將他們的靈魂引渡迴遙遠的故土。
自古以來,士兵們並不攜帶繁瑣的“尺籍伍符”,而是隨身佩戴著一枚小巧的木牌,這木牌上刻有他們的名字和家鄉,用以在戰場上辨認身份。
這木牌不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亡魂歸鄉的信物。
據傳,死者的魂魄需依附於自己的遺物才能返迴故鄉,而戰死沙場的士兵,這木牌便是他們唯一的寄托。
在班師迴朝的隊伍中,一麵特殊的旗子,招魂幡,顯得格外醒目。
在莊重的招魂儀式中,死者的名字和籍貫被逐一宣讀,他們的木牌被逐一放入招魂幡下的箱中。
這些木牌的主人,雖然身軀永遠留在了異鄉,但他們的戰友們希望他們的靈魂能夠附著在這些木牌上,在招魂幡的引領下,找到歸途。
河西第二戰的勝利,為戰死者帶來了尊嚴的安葬和莊重的招魂儀式。
與之相比,三個月前的戰事則顯得有些草率,這讓霍去病心中難以釋懷。
百日後的祭奠之日,漢軍再次來到皋蘭山下,舉行了一場更為正式和莊重的祭供儀式。
祭奠過後,霍去病並未急於上馬,而是步行於墓葬之間,眼中含淚,默讀著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名諱。
韓強緊隨其後,心中亦是五味雜陳,每當看到熟悉的名諱,便不禁哽咽,唿喚著戰友的靈魂一同歸鄉。
當他們行至墓葬的東北角,卻發現這片墓葬遭到了翻動和破壞。
韓強震驚之餘,怒火中燒,懷疑是匈奴人所為。
霍去病同樣怒不可遏,命令將當地留守的匈奴長老帶來詢問。
長老告知,破壞墓葬的人已在戰鬥中被殺。
霍去病嚴厲警告長老,若再有漢軍墓葬受損,必將嚴懲不貸。
長老驚恐萬分,連連應諾。
處理完此事,霍去病在即將上馬離去之際,再次迴望這片土地。
他的目光被一座山吸引,那山形宛如一位倒下的戰士,身披鎧甲,仰望蒼穹。
霍去病與韓強對視一眼,均被這驚人的巧合所震撼。
霍去病肅然起敬,對著山神默默行禮,誓言道:“若山河無恙,我必將重返此地。”
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迴蕩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
霍去病步出墓葬之地,一襲戎裝,英姿勃發。
他輕輕一躍,跨上那匹雄壯的戰馬,如龍行於天,緩緩馳騁而去。
隨著馬蹄聲聲,漸行漸遠,他再度凝望南方那連綿的小山。
隻見山巒起伏,輪廓分明,已非初見之景,仿佛天地間的一切紛擾,都在這一刻歸於平靜。
他側目對身旁的韓強問道:“那北邊的高峰,孤高挺拔,宛若天柱,緣何喚作皋蘭?”
韓強立刻拱手作答:“將軍,皋蘭在匈奴語中,意為水邊的高山,形容其巍峨聳立,與水相映成趣。”
霍去病點頭稱讚,目光流轉,再次掃視四周,心中讚歎這名字的貼切。
隨即,他又問:“那麽南邊這座秀麗的小山,是否也有雅名?”
韓強略一思索,便策馬向前,詢問那位德高望重的長老。
片刻之後,他返迴複命:“將軍,長老言及,此山原本無名,乃是數月前我漢軍大勝匈奴之後,他們為紀念此戰,方給它起了名字,喚作‘鐮刀山’。”
“鐮刀?”霍去病眉頭微挑,似乎對這個名字頗感興味,隨即笑道:“匈奴人果真是粗獷豪放,不過此名倒也貼切,隻是略顯直白了些。
若依我之見,倒不如稱之為瑤光山,更為雅致。”
韓強聞言,亦覺有趣,便道:“將軍高見,我這就去告知畫師,將此山之名改為瑤光山’。”
然而,霍去病卻擺了擺手,製止了韓強的行動,眼中閃過一絲懷念之色,緩緩道:“不必了,就叫它‘鐮刀山’吧。”
韓強不解其意,霍去病便解釋道:“這其中的緣由,你或許不知。
但我那聖上,卻必是知道的。
想我年幼之時,最喜用鐮刀為玩具,在未央宮中四處刻畫,留下無數童年印記。
今日聽聞此山之名,不禁讓我想起了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
即用勝利之果,慰藉那些在皋蘭山下英勇捐軀之五千英靈。
閱兵剛一結束,大軍便即啟程,重返三個多月前之戰場。
霍將軍欲於此地,舉行一場莊重之祭祀儀式,以告慰亡靈。
皋蘭山依舊巍峨聳立,雖距上次戰役僅三個多月,然此地已然煥然一新。
曾被鐵蹄踐踏之草地,如今已重新煥發生機,甚至比春日更為繁茂。
在河西走廊之長風中,此處已呈現出一種古戰場之荒涼與蕭索。
然若細觀之,則可在遍地青草中發現半殘缺之馬屍,其肉體雖已腐爛,然皮毛與骨架依舊清晰可見。
森森白骨從毛皮中支露而出,加之隨處可見之斷箭、殘刀、損壞之弓弩與皮甲,以及成群之兀鷹在空中盤旋。
這一切皆在提醒著世人,那場慘烈之戰役確實才剛剛過去不久。
而那五千英勇捐軀之漢軍將士,其墓葬區便設於皋蘭山對麵之矮山陽坡上,麵向東南而葬,因東南正是長安之方向。
霍將軍佇立此地,忽覺自身仿佛亦化為一亡靈,情不自禁地向東南方向望去。
然長安又豈能望見?不知不覺間,他心中湧起一股酸楚之情,淚水已盈滿眼眶。
凡經曆過沙場之人皆知,戰死沙場固然悲壯可歌,然能夠馬革裹屍、歸葬故裏卻實屬奢望。
實際情況往往是,除非身居要職或聲名顯赫之輩,否則尋常士兵之遺體很難得以運迴故鄉安葬。
在戰火紛飛、硝煙彌漫之戰場上,那些草草挖掘之墓穴便成了戰死士兵之最終歸宿。
而且往往是多人合葬一穴,墓穴通常挖得極為淺薄。
蓋因戰場上缺乏合適之挖掘工具,士兵們往往隻能用斷刀來挖掘泥土,根本談不上方便與效率。
匆匆掩埋之後,有時或許會插上一塊寫有名字之木牌作為標記,有時卻連一塊牌子都難以尋覓。
然今日霍將軍以盛大之閱兵與莊重之祭祀告慰亡靈,實乃英明之舉。
讓那些為國捐軀之勇士得以安息,亦讓世人銘記他們之英勇與犧牲。
此舉不僅彰顯了霍將軍之仁愛之心與民族大義,更為後世樹立了一麵不朽之旗幟。
在這片被戰火洗禮的土地上,戰士們找到了他們最後的歸宿。
盡管勝利的號角已經吹響,但對於那些長眠於此的英靈來說。
最大的慰藉莫過於他們的同胞們能夠守護這片土地,讓他們得以安息,並將他們的靈魂引渡迴遙遠的故土。
自古以來,士兵們並不攜帶繁瑣的“尺籍伍符”,而是隨身佩戴著一枚小巧的木牌,這木牌上刻有他們的名字和家鄉,用以在戰場上辨認身份。
這木牌不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亡魂歸鄉的信物。
據傳,死者的魂魄需依附於自己的遺物才能返迴故鄉,而戰死沙場的士兵,這木牌便是他們唯一的寄托。
在班師迴朝的隊伍中,一麵特殊的旗子,招魂幡,顯得格外醒目。
在莊重的招魂儀式中,死者的名字和籍貫被逐一宣讀,他們的木牌被逐一放入招魂幡下的箱中。
這些木牌的主人,雖然身軀永遠留在了異鄉,但他們的戰友們希望他們的靈魂能夠附著在這些木牌上,在招魂幡的引領下,找到歸途。
河西第二戰的勝利,為戰死者帶來了尊嚴的安葬和莊重的招魂儀式。
與之相比,三個月前的戰事則顯得有些草率,這讓霍去病心中難以釋懷。
百日後的祭奠之日,漢軍再次來到皋蘭山下,舉行了一場更為正式和莊重的祭供儀式。
祭奠過後,霍去病並未急於上馬,而是步行於墓葬之間,眼中含淚,默讀著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名諱。
韓強緊隨其後,心中亦是五味雜陳,每當看到熟悉的名諱,便不禁哽咽,唿喚著戰友的靈魂一同歸鄉。
當他們行至墓葬的東北角,卻發現這片墓葬遭到了翻動和破壞。
韓強震驚之餘,怒火中燒,懷疑是匈奴人所為。
霍去病同樣怒不可遏,命令將當地留守的匈奴長老帶來詢問。
長老告知,破壞墓葬的人已在戰鬥中被殺。
霍去病嚴厲警告長老,若再有漢軍墓葬受損,必將嚴懲不貸。
長老驚恐萬分,連連應諾。
處理完此事,霍去病在即將上馬離去之際,再次迴望這片土地。
他的目光被一座山吸引,那山形宛如一位倒下的戰士,身披鎧甲,仰望蒼穹。
霍去病與韓強對視一眼,均被這驚人的巧合所震撼。
霍去病肅然起敬,對著山神默默行禮,誓言道:“若山河無恙,我必將重返此地。”
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迴蕩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
霍去病步出墓葬之地,一襲戎裝,英姿勃發。
他輕輕一躍,跨上那匹雄壯的戰馬,如龍行於天,緩緩馳騁而去。
隨著馬蹄聲聲,漸行漸遠,他再度凝望南方那連綿的小山。
隻見山巒起伏,輪廓分明,已非初見之景,仿佛天地間的一切紛擾,都在這一刻歸於平靜。
他側目對身旁的韓強問道:“那北邊的高峰,孤高挺拔,宛若天柱,緣何喚作皋蘭?”
韓強立刻拱手作答:“將軍,皋蘭在匈奴語中,意為水邊的高山,形容其巍峨聳立,與水相映成趣。”
霍去病點頭稱讚,目光流轉,再次掃視四周,心中讚歎這名字的貼切。
隨即,他又問:“那麽南邊這座秀麗的小山,是否也有雅名?”
韓強略一思索,便策馬向前,詢問那位德高望重的長老。
片刻之後,他返迴複命:“將軍,長老言及,此山原本無名,乃是數月前我漢軍大勝匈奴之後,他們為紀念此戰,方給它起了名字,喚作‘鐮刀山’。”
“鐮刀?”霍去病眉頭微挑,似乎對這個名字頗感興味,隨即笑道:“匈奴人果真是粗獷豪放,不過此名倒也貼切,隻是略顯直白了些。
若依我之見,倒不如稱之為瑤光山,更為雅致。”
韓強聞言,亦覺有趣,便道:“將軍高見,我這就去告知畫師,將此山之名改為瑤光山’。”
然而,霍去病卻擺了擺手,製止了韓強的行動,眼中閃過一絲懷念之色,緩緩道:“不必了,就叫它‘鐮刀山’吧。”
韓強不解其意,霍去病便解釋道:“這其中的緣由,你或許不知。
但我那聖上,卻必是知道的。
想我年幼之時,最喜用鐮刀為玩具,在未央宮中四處刻畫,留下無數童年印記。
今日聽聞此山之名,不禁讓我想起了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