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法正迴來之前,劉備心裏就已經有了初步的打算。
他覺得劉璋既然帶著三萬多的兵馬出來見自己,又把自己安排在了涪城好幾個月,顯然是對自己有所防備。
而據法正所說,劉璋最信任的人是張鬆。
可劉璋這次出來並沒有帶張鬆,張鬆自始至終也沒有露麵。
於是劉備覺得要麽就是張鬆反悔了,把法正的陰謀告訴了劉璋,所以也不想跟劉備見麵。
要麽就是張鬆的陰謀被劉璋識破了,劉璋已經把他就地正法或是下入大牢了,所以他才一直沒有出現。
不管怎麽說,法正的這次計劃都失敗了。
那麽法正一個人跑去了成都,十有八九是迴不來了,不被張鬆抓起來,也得被劉璋抓起來。
劉備壓根兒就沒覺得謀取益州這件事靠譜。
他東跑西顛兒了大半輩子,如今才勉強當上了荊州牧,還沒能完全控製整個荊州,又哪能那麽輕而易舉地就得到益州?
既然法正的計劃失敗了,他也十有八九迴不來了,那就不如趁早放棄逾矩之思、非分之想。
劉備打算去漢中邊境裝裝樣子,也算跟劉璋有個交代,然後就帶著兵馬返迴荊州。
可讓劉備大出意料的是,法正竟然迴來了,張鬆竟然也沒有變卦,還把益州的地圖獻給了他。
這就讓劉備又變得心猿意馬、蠢蠢欲動起來。
有法正和張鬆裏應外合,又有益州的地圖在手裏,劉璋的所有軍事機密都被劉備悉數掌握,這要是再輕易放棄的話,實在說不過去。
正所謂: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跟法正和龐統商議了一番,劉備決定帶著自己的兵馬前往葭萌。
涪城在成都的東北部,葭萌在涪城的東北部、在漢中的西南部,也是張魯地盤與劉璋底盤的邊境地帶。
把兵馬在葭萌屯紮下來,既可以對劉璋有所交代,也可以避免跟張魯正麵交鋒。
葭萌是益州的轄區,也是劉璋的地盤,在那裏駐紮軍隊,張魯管不著。
而且還有一點好處,那就是可以跟劉璋要兵馬、錢糧、軍械、輜重。
劉備打算在葭萌先觀望一段時間,看看法正和張鬆能否成功。
張魯雖然聽說劉備在葭萌駐軍,倒也沒什麽動作。
這樣一來,劉備便一時在葭萌安頓了下來。
劉備進入益州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曹操的耳朵裏,這也讓曹操改變了原有的作戰計劃。
由於之前夏侯淵向曹操主動請纓,擔任討伐整個西部地區的主帥,曹操無奈之下批準了,也打算盡快返迴鄴城。
可曹操剛要走,便聽說劉備來到了益州。
曹操並不知道劉備來益州到底是什麽原因,也不知道其中的各種細節,於是便展開了種種猜測。
以曹操對劉備的了解,劉備如果從一個地方去了另一個地方,都是在之前的那個地方待不下去了,才被迫去的另一個地方。
當年他從徐州去許昌,就是因為被呂布給打跑了。
後來他又從許昌跑到徐州,是因為他參加了衣帶詔事件,事情敗露之後,怕自己受到牽連。
再後來,他又從徐州跑到冀州去投奔袁紹,是因為曹操親自帶兵前去討伐徐州,劉備一看根本打不過,便早早地就逃之夭夭了。
在袁紹那也沒待多長時間,就又跑到了荊州去投奔劉表,是因為袁紹一直都防著他,他一看留在那也沒什麽意思。
劉表死後,曹操親自帶兵揮師南下進取荊州,他又從新野一口氣跑到了江東。
所以從劉備以往的經曆來看,他這次來益州,也很可能是在荊州待不下去了。
至於他在荊州為什麽待不下去,曹操覺得很可能是他跟孫權鬧掰了,又打不過孫權,便跑到益州來避難了。
為了確認這一點,曹操派出了大量的密探,前往荊州和揚州打探消息。
結果密探迴來跟曹操匯報,說並沒有聽說劉備跟孫權翻臉,二人目前還是聯姻關係。
這就讓曹操感到大惑不解,於是他便繼續留在了關中,想看看劉備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
觀望了一段時間之後,曹操終於了解到了劉備此番來益州的原因。
原來是劉璋把他請過來的,想讓劉備幫劉璋對付漢中的張魯。
劉璋曾經殺害過張魯的母親,二人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劉璋怕張魯投降曹操,於是才把劉備找了過來。
曹操覺得張魯跟劉璋既然是這種關係,那麽他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冰釋前嫌的,張魯也不可能投靠劉璋。
張魯麵臨著劉璋和劉備兩大強敵,如果想要自保,並且報殺母之仇的話,僅憑他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曹操覺得漢中並不用去討伐,隻要跟張魯好好談談,他應該願意歸順。
也隻有曹操有實力幫張魯對付劉璋和劉備。
於是曹操便給張魯寫了封信,跟他陳述了一番利弊,並且希望張魯能夠盡快歸順他。
張魯一旦歸順了曹操之後,曹操就會立刻派兵攻打益州,剿滅劉璋和劉備,幫張魯報仇雪恨。
但信送過去了之後,便猶如石沉大海一般,張魯一直都沒有給曹操迴信。
原來張魯割據漢中之後,便一直在那裏傳揚五鬥米教,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
五鬥米教是張魯的祖父張道陵所創立,張道陵也被奉為天師。
張道陵死後,將天師之位傳給了兒子張衡,張衡死後,又將天師之位傳給了兒子張魯。
也就是說,張魯是五鬥米教的第三代傳人。
人們一旦信奉某種教義,就會將教義的領袖奉若神明。
張魯是五鬥米教的領袖,在漢中當地的百姓之中也有著極高的威望。
漢中有著十幾萬的人口,這些人絕大部分都信奉五鬥米教,他們都心甘情願為張魯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漢中不但土地肥沃,而且四處都可以據險而守,這也是之前劉璋一直拿張魯沒辦法的原因。
張魯在漢中期間,還曾經挖到過玉印,很多人便因此而叫他漢寧王,這也大大增加了張魯割據一方、擁兵自立的信心。
張魯並不怕劉璋和劉備,又不想投降曹操,隻想在漢中當自己的天師和漢寧王,所以他才始終沒有給曹操迴信。
他覺得劉璋既然帶著三萬多的兵馬出來見自己,又把自己安排在了涪城好幾個月,顯然是對自己有所防備。
而據法正所說,劉璋最信任的人是張鬆。
可劉璋這次出來並沒有帶張鬆,張鬆自始至終也沒有露麵。
於是劉備覺得要麽就是張鬆反悔了,把法正的陰謀告訴了劉璋,所以也不想跟劉備見麵。
要麽就是張鬆的陰謀被劉璋識破了,劉璋已經把他就地正法或是下入大牢了,所以他才一直沒有出現。
不管怎麽說,法正的這次計劃都失敗了。
那麽法正一個人跑去了成都,十有八九是迴不來了,不被張鬆抓起來,也得被劉璋抓起來。
劉備壓根兒就沒覺得謀取益州這件事靠譜。
他東跑西顛兒了大半輩子,如今才勉強當上了荊州牧,還沒能完全控製整個荊州,又哪能那麽輕而易舉地就得到益州?
既然法正的計劃失敗了,他也十有八九迴不來了,那就不如趁早放棄逾矩之思、非分之想。
劉備打算去漢中邊境裝裝樣子,也算跟劉璋有個交代,然後就帶著兵馬返迴荊州。
可讓劉備大出意料的是,法正竟然迴來了,張鬆竟然也沒有變卦,還把益州的地圖獻給了他。
這就讓劉備又變得心猿意馬、蠢蠢欲動起來。
有法正和張鬆裏應外合,又有益州的地圖在手裏,劉璋的所有軍事機密都被劉備悉數掌握,這要是再輕易放棄的話,實在說不過去。
正所謂: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
跟法正和龐統商議了一番,劉備決定帶著自己的兵馬前往葭萌。
涪城在成都的東北部,葭萌在涪城的東北部、在漢中的西南部,也是張魯地盤與劉璋底盤的邊境地帶。
把兵馬在葭萌屯紮下來,既可以對劉璋有所交代,也可以避免跟張魯正麵交鋒。
葭萌是益州的轄區,也是劉璋的地盤,在那裏駐紮軍隊,張魯管不著。
而且還有一點好處,那就是可以跟劉璋要兵馬、錢糧、軍械、輜重。
劉備打算在葭萌先觀望一段時間,看看法正和張鬆能否成功。
張魯雖然聽說劉備在葭萌駐軍,倒也沒什麽動作。
這樣一來,劉備便一時在葭萌安頓了下來。
劉備進入益州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曹操的耳朵裏,這也讓曹操改變了原有的作戰計劃。
由於之前夏侯淵向曹操主動請纓,擔任討伐整個西部地區的主帥,曹操無奈之下批準了,也打算盡快返迴鄴城。
可曹操剛要走,便聽說劉備來到了益州。
曹操並不知道劉備來益州到底是什麽原因,也不知道其中的各種細節,於是便展開了種種猜測。
以曹操對劉備的了解,劉備如果從一個地方去了另一個地方,都是在之前的那個地方待不下去了,才被迫去的另一個地方。
當年他從徐州去許昌,就是因為被呂布給打跑了。
後來他又從許昌跑到徐州,是因為他參加了衣帶詔事件,事情敗露之後,怕自己受到牽連。
再後來,他又從徐州跑到冀州去投奔袁紹,是因為曹操親自帶兵前去討伐徐州,劉備一看根本打不過,便早早地就逃之夭夭了。
在袁紹那也沒待多長時間,就又跑到了荊州去投奔劉表,是因為袁紹一直都防著他,他一看留在那也沒什麽意思。
劉表死後,曹操親自帶兵揮師南下進取荊州,他又從新野一口氣跑到了江東。
所以從劉備以往的經曆來看,他這次來益州,也很可能是在荊州待不下去了。
至於他在荊州為什麽待不下去,曹操覺得很可能是他跟孫權鬧掰了,又打不過孫權,便跑到益州來避難了。
為了確認這一點,曹操派出了大量的密探,前往荊州和揚州打探消息。
結果密探迴來跟曹操匯報,說並沒有聽說劉備跟孫權翻臉,二人目前還是聯姻關係。
這就讓曹操感到大惑不解,於是他便繼續留在了關中,想看看劉備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
觀望了一段時間之後,曹操終於了解到了劉備此番來益州的原因。
原來是劉璋把他請過來的,想讓劉備幫劉璋對付漢中的張魯。
劉璋曾經殺害過張魯的母親,二人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劉璋怕張魯投降曹操,於是才把劉備找了過來。
曹操覺得張魯跟劉璋既然是這種關係,那麽他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冰釋前嫌的,張魯也不可能投靠劉璋。
張魯麵臨著劉璋和劉備兩大強敵,如果想要自保,並且報殺母之仇的話,僅憑他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曹操覺得漢中並不用去討伐,隻要跟張魯好好談談,他應該願意歸順。
也隻有曹操有實力幫張魯對付劉璋和劉備。
於是曹操便給張魯寫了封信,跟他陳述了一番利弊,並且希望張魯能夠盡快歸順他。
張魯一旦歸順了曹操之後,曹操就會立刻派兵攻打益州,剿滅劉璋和劉備,幫張魯報仇雪恨。
但信送過去了之後,便猶如石沉大海一般,張魯一直都沒有給曹操迴信。
原來張魯割據漢中之後,便一直在那裏傳揚五鬥米教,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
五鬥米教是張魯的祖父張道陵所創立,張道陵也被奉為天師。
張道陵死後,將天師之位傳給了兒子張衡,張衡死後,又將天師之位傳給了兒子張魯。
也就是說,張魯是五鬥米教的第三代傳人。
人們一旦信奉某種教義,就會將教義的領袖奉若神明。
張魯是五鬥米教的領袖,在漢中當地的百姓之中也有著極高的威望。
漢中有著十幾萬的人口,這些人絕大部分都信奉五鬥米教,他們都心甘情願為張魯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漢中不但土地肥沃,而且四處都可以據險而守,這也是之前劉璋一直拿張魯沒辦法的原因。
張魯在漢中期間,還曾經挖到過玉印,很多人便因此而叫他漢寧王,這也大大增加了張魯割據一方、擁兵自立的信心。
張魯並不怕劉璋和劉備,又不想投降曹操,隻想在漢中當自己的天師和漢寧王,所以他才始終沒有給曹操迴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