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在返迴江陵的路上,心中也是不無感慨。
他本以為孫權這次會雷霆震怒,畢竟他才去了江陵沒多久,就把當年周瑜留下來的兩萬精兵揮霍一空。
於是魯肅準備了很多說辭,也做好了被孫權罷官免職、追責問罪的心理準備。
可見了孫權之後,還沒等魯肅說什麽,孫權便原諒了他。
不但原諒他,還鼓勵他,甚至誇獎他。
這讓魯肅實在感到喜出望外、受寵若驚,或者更準確地說,孫權在魯肅眼裏就是個真假不分、是非不辨的蠢貨。
在聊天的過程中,孫權還提到了周瑜,不但不為他的去世而感到惋惜,反而還覺得是件好事。
在魯肅看來,孫權實在是蠢不可耐、愚不可及。
周瑜對孫家何等的忠心,對孫權雖然一向很嚴厲,但卻是拿他當自己弟弟一樣看待,出發點也都是為了他好。
而且周瑜這麽多年來,也為江東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是江東首屈一指的功臣。
如果沒有周瑜的話,赤壁之戰就不會取得勝利,江東也許早就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了。
而曹操一旦拿下了江東,第一個要收拾的人就是孫權。
換句話說,周瑜不但是江東的首功之臣,也是孫權的救命恩人。
但孫權不但毫無感恩之心,還對周瑜頗有微詞。
看來這自古忠臣就都沒有好下場,隻有奸臣才能吃得開啊!
既然是這樣的話,自己又何必要愚忠呢,奸臣就奸臣唄,隻要自己能活得舒服,其他的都無所謂。
常言道:天威難測、聖意難料。
為人主者,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實在是無法預料。
你本以為他會發怒吧,他偏偏就會不怒反喜;你本以為他會高興吧,他往往又會不喜反怒。
就像這次,明明自己闖下了彌天大禍,孫權不但沒有動怒,反而還安慰自己,真是讓人忍俊不禁。
這也說明了孫權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昏君、庸主!
不過話又說迴來了,古往今來,但凡大權獨攬、乾綱獨斷的人,又哪有不是昏君、暴君的。
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他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神,畢竟隻是個普普通通的人。
一個人成天被周圍人前唿後擁、吮癰舐痔的,不變蠢才怪呢!
周圍所有人的命運完全掌握在他一個人手裏,大家肯定誰都不敢得罪他,隻能想方設法去討好他。
說他喜歡聽的話、做他喜歡看的事,而那些他不喜歡聽的、不喜歡看的東西,就全部掖好藏好、遮好蓋好,根本不拿出來給他展示。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人不好,下人不要。
這樣一來,他所知道的東西就變得十分有限,他的認知也會產生嚴重偏差。
天本來是一望無際、廣闊無垠的,但他周圍的人卻隻給他看巴掌那麽大的天,他便會以為天就是巴掌那麽大。
就像這次,江陵發生的事完全不是自己跟孫權匯報的那樣。
如果自己如實交代的話,不但孫權會大發雷霆,自己也會大禍臨頭。
而跟孫權撒謊、欺瞞,無中生有、誇大其詞地瞎編一通,他也不會生氣,自己也啥事沒有。
在這種遊戲規則之下,不但自己會這麽做,相信絕大多數為人臣者都會這麽做。
畢竟那種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絕大部分人都隻不過是凡夫俗子,還是貪生怕死、見利忘義的。
別說是孫權了,就是其他的大人物也是這個規律,一旦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便會變得昏聵不明、糜爛不堪。
當年首次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在很多人眼裏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大家一提到他,都肅然起敬、頂禮膜拜,也覺得他是個聖君、明君。
但那隻是常人的觀點,畢竟普通人都隻會鸚鵡學舌、人雲亦雲,根本沒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事實上,秦始皇則是個地地道道的昏君、暴君!
他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為了一己私欲,就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修建阿房宮、驪山墓。
結果導致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大量百姓在幹活的過程中慘死。
修建萬裏長城,秦始皇說是為了抵禦匈奴的入侵,想讓自己的江山延續千秋萬代。
結果萬裏長城修好了,到了秦二世,秦朝就滅亡了。
秦始皇親饞遠賢、貪淫好色,重用趙高、李斯兩個小人。
結果秦始皇一死,趙高、李斯就發動了沙丘之變,立矯召讓胡亥當了皇帝,又令扶蘇自盡。
後來胡亥當了皇帝之後,又完全被趙高架空,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也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在統一六國的過程當中,據說秦始皇每攻下一國,都要把那裏的妃嬪據為己有。
後宮佳麗雖然多如牛毛,但秦始皇卻始終沒有立後,也說明他並不滿足於後宮的那些女人,而是一直在尋覓天下間的其他美女。
他橫征暴斂、濫用酷刑,不但對百姓收取的賦稅高得離譜,還廣泛推行嚴刑峻法。
劉邦就是因為募集到的徭役數量遠遠不夠,又不能如期抵達驪山,才被迫造了秦朝的反。
他生性殘暴、嗜殺成性,在焚書坑儒當中不但燒壞了大量的文學典籍,還坑殺了幾百個儒生。
甚至他連對待自己的家人,也十分的殘忍。
據民間傳說,呂不韋是秦始皇的親生父親,但秦始皇繼位之後,卻把呂不韋逼得飲鴆自盡。
而秦始皇的親生母親趙姬,秦始皇也主動跟她斷絕了母子關係,還把她給幽禁了起來。
當時有二十七個大臣,前去勸諫秦始皇,讓他不要那樣對待自己的母親。
而秦始皇非但不聽,還將那些大臣全部處死。
他還心血來潮、異想天開,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不行了之後,便派人到處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
在中原沒有找到,他又讓徐福漂洋過海,去東瀛去尋找。
結果徐福一去不複返,秦始皇左等也不見他迴來,右等也不見他迴來,終於鬱鬱而終。
就連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如此愚蠢,就更別說一個小小的孫權了。
絕對權力必然導致絕對腐朽、絕對昏聵、絕對閉塞、絕對愚昧。
隻要是在那個位置,誰也逃不出這個怪圈兒。
自己知道孫權夠蠢就行了,關鍵是要怎麽配合他蠢,這才是自己該研究的事。
魯肅想著想著,不知不覺之間,已經抵達了江陵。
他本以為孫權這次會雷霆震怒,畢竟他才去了江陵沒多久,就把當年周瑜留下來的兩萬精兵揮霍一空。
於是魯肅準備了很多說辭,也做好了被孫權罷官免職、追責問罪的心理準備。
可見了孫權之後,還沒等魯肅說什麽,孫權便原諒了他。
不但原諒他,還鼓勵他,甚至誇獎他。
這讓魯肅實在感到喜出望外、受寵若驚,或者更準確地說,孫權在魯肅眼裏就是個真假不分、是非不辨的蠢貨。
在聊天的過程中,孫權還提到了周瑜,不但不為他的去世而感到惋惜,反而還覺得是件好事。
在魯肅看來,孫權實在是蠢不可耐、愚不可及。
周瑜對孫家何等的忠心,對孫權雖然一向很嚴厲,但卻是拿他當自己弟弟一樣看待,出發點也都是為了他好。
而且周瑜這麽多年來,也為江東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是江東首屈一指的功臣。
如果沒有周瑜的話,赤壁之戰就不會取得勝利,江東也許早就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了。
而曹操一旦拿下了江東,第一個要收拾的人就是孫權。
換句話說,周瑜不但是江東的首功之臣,也是孫權的救命恩人。
但孫權不但毫無感恩之心,還對周瑜頗有微詞。
看來這自古忠臣就都沒有好下場,隻有奸臣才能吃得開啊!
既然是這樣的話,自己又何必要愚忠呢,奸臣就奸臣唄,隻要自己能活得舒服,其他的都無所謂。
常言道:天威難測、聖意難料。
為人主者,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實在是無法預料。
你本以為他會發怒吧,他偏偏就會不怒反喜;你本以為他會高興吧,他往往又會不喜反怒。
就像這次,明明自己闖下了彌天大禍,孫權不但沒有動怒,反而還安慰自己,真是讓人忍俊不禁。
這也說明了孫權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昏君、庸主!
不過話又說迴來了,古往今來,但凡大權獨攬、乾綱獨斷的人,又哪有不是昏君、暴君的。
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他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神,畢竟隻是個普普通通的人。
一個人成天被周圍人前唿後擁、吮癰舐痔的,不變蠢才怪呢!
周圍所有人的命運完全掌握在他一個人手裏,大家肯定誰都不敢得罪他,隻能想方設法去討好他。
說他喜歡聽的話、做他喜歡看的事,而那些他不喜歡聽的、不喜歡看的東西,就全部掖好藏好、遮好蓋好,根本不拿出來給他展示。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人不好,下人不要。
這樣一來,他所知道的東西就變得十分有限,他的認知也會產生嚴重偏差。
天本來是一望無際、廣闊無垠的,但他周圍的人卻隻給他看巴掌那麽大的天,他便會以為天就是巴掌那麽大。
就像這次,江陵發生的事完全不是自己跟孫權匯報的那樣。
如果自己如實交代的話,不但孫權會大發雷霆,自己也會大禍臨頭。
而跟孫權撒謊、欺瞞,無中生有、誇大其詞地瞎編一通,他也不會生氣,自己也啥事沒有。
在這種遊戲規則之下,不但自己會這麽做,相信絕大多數為人臣者都會這麽做。
畢竟那種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人實在是鳳毛麟角,絕大部分人都隻不過是凡夫俗子,還是貪生怕死、見利忘義的。
別說是孫權了,就是其他的大人物也是這個規律,一旦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便會變得昏聵不明、糜爛不堪。
當年首次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在很多人眼裏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大家一提到他,都肅然起敬、頂禮膜拜,也覺得他是個聖君、明君。
但那隻是常人的觀點,畢竟普通人都隻會鸚鵡學舌、人雲亦雲,根本沒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事實上,秦始皇則是個地地道道的昏君、暴君!
他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為了一己私欲,就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修建阿房宮、驪山墓。
結果導致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大量百姓在幹活的過程中慘死。
修建萬裏長城,秦始皇說是為了抵禦匈奴的入侵,想讓自己的江山延續千秋萬代。
結果萬裏長城修好了,到了秦二世,秦朝就滅亡了。
秦始皇親饞遠賢、貪淫好色,重用趙高、李斯兩個小人。
結果秦始皇一死,趙高、李斯就發動了沙丘之變,立矯召讓胡亥當了皇帝,又令扶蘇自盡。
後來胡亥當了皇帝之後,又完全被趙高架空,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也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在統一六國的過程當中,據說秦始皇每攻下一國,都要把那裏的妃嬪據為己有。
後宮佳麗雖然多如牛毛,但秦始皇卻始終沒有立後,也說明他並不滿足於後宮的那些女人,而是一直在尋覓天下間的其他美女。
他橫征暴斂、濫用酷刑,不但對百姓收取的賦稅高得離譜,還廣泛推行嚴刑峻法。
劉邦就是因為募集到的徭役數量遠遠不夠,又不能如期抵達驪山,才被迫造了秦朝的反。
他生性殘暴、嗜殺成性,在焚書坑儒當中不但燒壞了大量的文學典籍,還坑殺了幾百個儒生。
甚至他連對待自己的家人,也十分的殘忍。
據民間傳說,呂不韋是秦始皇的親生父親,但秦始皇繼位之後,卻把呂不韋逼得飲鴆自盡。
而秦始皇的親生母親趙姬,秦始皇也主動跟她斷絕了母子關係,還把她給幽禁了起來。
當時有二十七個大臣,前去勸諫秦始皇,讓他不要那樣對待自己的母親。
而秦始皇非但不聽,還將那些大臣全部處死。
他還心血來潮、異想天開,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不行了之後,便派人到處去尋找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
在中原沒有找到,他又讓徐福漂洋過海,去東瀛去尋找。
結果徐福一去不複返,秦始皇左等也不見他迴來,右等也不見他迴來,終於鬱鬱而終。
就連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如此愚蠢,就更別說一個小小的孫權了。
絕對權力必然導致絕對腐朽、絕對昏聵、絕對閉塞、絕對愚昧。
隻要是在那個位置,誰也逃不出這個怪圈兒。
自己知道孫權夠蠢就行了,關鍵是要怎麽配合他蠢,這才是自己該研究的事。
魯肅想著想著,不知不覺之間,已經抵達了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