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就像沒有聽到劉備說話一樣,並沒有繼續對劉修評價什麽,而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劉備看到劉琦的狀態,以為他是喝多了,準備睡覺了,便打算告辭。
便在這時,劉琦又突然問道:“叔父,你可知道當年孫堅到底是怎麽死的嗎?”
劉備心下一怔,不由看了劉琦一眼。
關於孫堅之死,劉備也聽說過一些。
當年袁紹組織起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雖然大家各懷鬼胎,隻是一群烏合之眾,但孫堅卻是其中唯一一個耀眼的人物。
他把董卓殺得潰不成軍、落荒而逃,把都城也從洛陽遷到了長安。
而且就連天下無敵的呂布,也曾經在與孫堅的交戰當中被殺得大敗。
從那以後,孫堅一戰成名,便有了“江東猛虎”的綽號。
有道是:不躓於山,而躓於垤。
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往往正是如此。
孫堅能令董卓聞風喪膽、能令呂布大敗而歸,卻小陰溝裏翻船,死在了黃祖的暗箭之下。
這件事也足以令天下人扼腕長歎、唏噓不已。
若是孫堅還活著,也許天下並不是現在的格局,曹操也不會如此囂張。
“孫堅不是在追殺黃祖的時候中了埋伏嗎?莫非還另有隱情?”劉備饒有興致地問道。
劉琦小酌了一口杯中酒,振振有詞地道:“說到孫堅之死,還得從傳國玉璽說起。傳國玉璽又叫做‘傳國璽’,是皇帝的印鑒。上麵除了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還有五條龍。這個傳國玉璽是當年李斯奉秦始皇之命而製成的,是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和憑證。到了漢朝,曆代皇帝更是將其奉為珍寶。擁有傳國玉璽,則證明自己如日中天、春秋正盛;失去傳國玉璽,則表明自己大勢已去、氣數已盡。如果一個皇帝登基,手裏卻沒有傳國玉璽的話,不但會遭到人們的非議,甚至還可能會被別人取而代之!”
關於傳國玉璽這件寶物,劉備也多少有所耳聞。
春秋戰國時期,很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等等等等。
民間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當年秦國滅掉趙國,嬴政得到了和氏璧,秦王登基稱帝後便讓李斯用和氏璧做成了傳國玉璽。
上麵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小篆體的大字。
顧名思義,上天任命我當皇帝,必將萬壽無疆、永遠昌盛。
“賢侄啊,這些事我也略有耳聞,那這個傳國玉璽跟孫堅之死又有什麽關係啊?”劉備十分不解地問道。
劉琦笑著道:“叔父莫急,且聽賢侄為你娓娓道來!傳國玉璽製成了之後,就一直在秦始皇的手裏保存。後來他有一次去洞庭湖遊玩,突然起了風浪,而且風浪很猛,秦始皇的龍舟搖搖欲墜。便在這危急時刻,秦始皇果斷地把傳國玉璽投入了洞庭湖,想用此來震懾湖中的妖怪。結果還真靈,這玉璽一投入湖中,風浪很快便停止了,秦始皇也得以保住了性命。”
“看來這傳國玉璽還真是個寶物啊,關鍵時刻還能鎮妖降魔,起到護駕的作用!”劉備半信半疑地說道。
劉琦又道:“秦始皇雖然保住了性命,但傳國玉璽也從此丟失。於是秦始皇便派人四處打撈尋找,卻始終沒有找到。八年之後,有個人撿到了傳國玉璽,便又交給了秦始皇。寶物失而複得,秦始皇自然是欣喜若狂,給了那人豐厚的賞賜。”
“這迴秦始皇又可以去遊湖賞花了,嗬嗬。”劉備打趣道。
“秦始皇死了之後,傳國玉璽落到了胡亥手裏,胡亥死了之後,玉璽又落到了子嬰手裏。後來劉邦攻入鹹陽,子嬰開城獻降,並將傳國玉璽一並奉上。從那以後,劉邦便擁有了傳國玉璽,並一代代地傳給了西漢的各個皇帝。到了西漢末年,王莽企圖篡權,便派人去索要傳國玉璽,當時傳國玉璽正在太後的手中保管。太後肯定是不想交給王莽,但自己留著也不行,因為王莽的勢力太大,太後根本弄不過他。於是太後也不想活了,就用了女人最常用的招數——我得不到的東西,你也別想得到,我現在就把它給毀了!太後奮力把傳國玉璽摔在地上,但和氏璧畢竟是上等寶玉,十分結實,隻是被摔破了一個小角。王莽得到傳國玉璽之後,又命能工巧匠用黃金把摔破的地方給修補好了。再後來,王莽兵敗,幾經輾轉,傳國玉璽又到了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手裏。他也像當年高祖劉邦那樣,一代一代地往下傳,最後才傳給了漢靈帝劉宏。劉宏驕奢淫逸,導致天下大亂,玉璽也被人偷走了。直到董卓遷都,孫堅攻入洛陽,玉璽才再次重出江湖。”劉琦滔滔不絕地講述道。
“孫堅得到了傳國玉璽,莫非是有人想搶他手裏的寶物,才將他殺害了?”劉備猜測道。
劉琦想了想,說道:“也可以這麽說。想搶孫堅傳國玉璽的人,正是袁術。袁術知道孫堅得到了傳國玉璽之後,便一直都想將其據為己有。但孫堅驍勇善戰,手下又猛將如雲,袁術知道直接要是要不來的,隻能使用一些手段。於是他便經常派孫堅前去攻打荊州,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就更別說是人了。總讓孫堅深入險境,早晚他是會死的。終於在一次追殺黃祖的過程中,孫堅孤軍深入被人突施冷箭,最後不治身亡。”
劉備點了點頭道:“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啊!”
“如果孫堅能夠早點兒把傳國玉璽交給袁術,或者是把傳國玉璽交給許昌的皇帝劉協,又哪能惹來殺身之禍啊!孫堅的兒子孫策就比他爹聰明,知道傳國玉璽在自己的手裏不是什麽好事,便早早地就主動交了出去。通過這些經驗教訓,也向人們展示了一個道理:是你的東西,你可以要,也應該要;不是你的東西,你千萬不能有非分之想,否則的話非但得不到那個東西,還會招來滅頂之災!”劉琦意味深長地說道。
劉備看到劉琦的狀態,以為他是喝多了,準備睡覺了,便打算告辭。
便在這時,劉琦又突然問道:“叔父,你可知道當年孫堅到底是怎麽死的嗎?”
劉備心下一怔,不由看了劉琦一眼。
關於孫堅之死,劉備也聽說過一些。
當年袁紹組織起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雖然大家各懷鬼胎,隻是一群烏合之眾,但孫堅卻是其中唯一一個耀眼的人物。
他把董卓殺得潰不成軍、落荒而逃,把都城也從洛陽遷到了長安。
而且就連天下無敵的呂布,也曾經在與孫堅的交戰當中被殺得大敗。
從那以後,孫堅一戰成名,便有了“江東猛虎”的綽號。
有道是:不躓於山,而躓於垤。
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往往正是如此。
孫堅能令董卓聞風喪膽、能令呂布大敗而歸,卻小陰溝裏翻船,死在了黃祖的暗箭之下。
這件事也足以令天下人扼腕長歎、唏噓不已。
若是孫堅還活著,也許天下並不是現在的格局,曹操也不會如此囂張。
“孫堅不是在追殺黃祖的時候中了埋伏嗎?莫非還另有隱情?”劉備饒有興致地問道。
劉琦小酌了一口杯中酒,振振有詞地道:“說到孫堅之死,還得從傳國玉璽說起。傳國玉璽又叫做‘傳國璽’,是皇帝的印鑒。上麵除了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還有五條龍。這個傳國玉璽是當年李斯奉秦始皇之命而製成的,是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和憑證。到了漢朝,曆代皇帝更是將其奉為珍寶。擁有傳國玉璽,則證明自己如日中天、春秋正盛;失去傳國玉璽,則表明自己大勢已去、氣數已盡。如果一個皇帝登基,手裏卻沒有傳國玉璽的話,不但會遭到人們的非議,甚至還可能會被別人取而代之!”
關於傳國玉璽這件寶物,劉備也多少有所耳聞。
春秋戰國時期,很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等等等等。
民間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當年秦國滅掉趙國,嬴政得到了和氏璧,秦王登基稱帝後便讓李斯用和氏璧做成了傳國玉璽。
上麵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小篆體的大字。
顧名思義,上天任命我當皇帝,必將萬壽無疆、永遠昌盛。
“賢侄啊,這些事我也略有耳聞,那這個傳國玉璽跟孫堅之死又有什麽關係啊?”劉備十分不解地問道。
劉琦笑著道:“叔父莫急,且聽賢侄為你娓娓道來!傳國玉璽製成了之後,就一直在秦始皇的手裏保存。後來他有一次去洞庭湖遊玩,突然起了風浪,而且風浪很猛,秦始皇的龍舟搖搖欲墜。便在這危急時刻,秦始皇果斷地把傳國玉璽投入了洞庭湖,想用此來震懾湖中的妖怪。結果還真靈,這玉璽一投入湖中,風浪很快便停止了,秦始皇也得以保住了性命。”
“看來這傳國玉璽還真是個寶物啊,關鍵時刻還能鎮妖降魔,起到護駕的作用!”劉備半信半疑地說道。
劉琦又道:“秦始皇雖然保住了性命,但傳國玉璽也從此丟失。於是秦始皇便派人四處打撈尋找,卻始終沒有找到。八年之後,有個人撿到了傳國玉璽,便又交給了秦始皇。寶物失而複得,秦始皇自然是欣喜若狂,給了那人豐厚的賞賜。”
“這迴秦始皇又可以去遊湖賞花了,嗬嗬。”劉備打趣道。
“秦始皇死了之後,傳國玉璽落到了胡亥手裏,胡亥死了之後,玉璽又落到了子嬰手裏。後來劉邦攻入鹹陽,子嬰開城獻降,並將傳國玉璽一並奉上。從那以後,劉邦便擁有了傳國玉璽,並一代代地傳給了西漢的各個皇帝。到了西漢末年,王莽企圖篡權,便派人去索要傳國玉璽,當時傳國玉璽正在太後的手中保管。太後肯定是不想交給王莽,但自己留著也不行,因為王莽的勢力太大,太後根本弄不過他。於是太後也不想活了,就用了女人最常用的招數——我得不到的東西,你也別想得到,我現在就把它給毀了!太後奮力把傳國玉璽摔在地上,但和氏璧畢竟是上等寶玉,十分結實,隻是被摔破了一個小角。王莽得到傳國玉璽之後,又命能工巧匠用黃金把摔破的地方給修補好了。再後來,王莽兵敗,幾經輾轉,傳國玉璽又到了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手裏。他也像當年高祖劉邦那樣,一代一代地往下傳,最後才傳給了漢靈帝劉宏。劉宏驕奢淫逸,導致天下大亂,玉璽也被人偷走了。直到董卓遷都,孫堅攻入洛陽,玉璽才再次重出江湖。”劉琦滔滔不絕地講述道。
“孫堅得到了傳國玉璽,莫非是有人想搶他手裏的寶物,才將他殺害了?”劉備猜測道。
劉琦想了想,說道:“也可以這麽說。想搶孫堅傳國玉璽的人,正是袁術。袁術知道孫堅得到了傳國玉璽之後,便一直都想將其據為己有。但孫堅驍勇善戰,手下又猛將如雲,袁術知道直接要是要不來的,隻能使用一些手段。於是他便經常派孫堅前去攻打荊州,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就更別說是人了。總讓孫堅深入險境,早晚他是會死的。終於在一次追殺黃祖的過程中,孫堅孤軍深入被人突施冷箭,最後不治身亡。”
劉備點了點頭道:“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啊!”
“如果孫堅能夠早點兒把傳國玉璽交給袁術,或者是把傳國玉璽交給許昌的皇帝劉協,又哪能惹來殺身之禍啊!孫堅的兒子孫策就比他爹聰明,知道傳國玉璽在自己的手裏不是什麽好事,便早早地就主動交了出去。通過這些經驗教訓,也向人們展示了一個道理:是你的東西,你可以要,也應該要;不是你的東西,你千萬不能有非分之想,否則的話非但得不到那個東西,還會招來滅頂之災!”劉琦意味深長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