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農民之苦
穿越大唐:科技就是力量 作者:玄武仙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草民楊思齊,拜見殿下!”
房間內,楊思齊一臉恭敬的朝著李愔躬身行禮。
“免禮!”
李愔笑著擺了擺手,隨口問道:“本王聽說,你曾在鄉野之中生活過一段時間?”
“是的殿下,在草民小時候,為了躲避戰亂,草民的父母帶著草民去了關中的農村,在那裏生活過十年左右……”
對於自己過去的經曆,楊思齊並沒有隱瞞的意思。
經過這些日子的接觸,他感覺的出來,這位殿下跟其他貴族是不一樣的,不僅沒有絲毫看不起他們這些人,反而還非常客氣。
因此,包括楊思齊在內的所有研究院,都對這位平易近人的梁王,很是尊敬。
李愔看著楊思齊,很是認真的問道:“那你在鄉村生活的時候,應該也體會過百姓的艱辛吧?”
“是,百姓們整日耕作,從不敢有半分鬆懈,但是麵對各種繁多的賦稅,一年下來的收成,不要說餘糧了,想要吃飽都異常艱難。
而且,但凡遭遇哪怕一丁點兒的災害,便會造成土地減產,甚至顆粒無收。
若是朝廷得知,能夠賑濟還好,可若是官府隱瞞,無人賑濟,那百姓就隻能逃亡淪為流民。
明明是種植糧食的人,可卻時常因為糧食不夠而忍饑挨餓,甚至活活餓死……”
說到最後,楊思齊的眼眶,已經有些微微發紅了,看的出來,在他小時候,也沒少挨餓。
聽到這些,李愔心中也不由歎了口氣。
無論前世還是今生,他都沒有挨過餓,也無法做到感同身受。
但是,在他有限的記憶中,卻有著這麽一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總之,百姓很苦就是,尤其是那些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更是苦不堪言。
包括皇室、貴族、官紳、工匠、商人在內的所有群體,無一例外,全都要靠著農民的供養。
人們所謂的重農,重視的也都隻是農民的產出而已,卻從未重視過農民本身這個群體。
甚至還有人說出了什麽,糧食都是種子自己長出來的,農民隻是種了一下就迴家睡覺了的這種腦殘言論。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麵對這一情況,李愔也不知該如何去改變,他所能做的,也隻有盡力讓那些種地之人不再挨餓,至於其他的,隻能慢慢來了。
李愔隨即看向楊思齊問道:“在鄉村之時,你可曾想過,如何去做,才能讓百姓們產出更多糧食,不再忍饑挨餓?”
“殿下,這個問題,草民的確想過,但是至今仍無任何解決之法。
能夠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實在太多,除去幹旱、大水、狂風等天災之外,雜草、蟲害也能極大的影響糧食產量……”
說起這些問題,楊思齊也是一臉無奈的搖頭歎息。
在這個年代,糧食的產量,全部都是靠天收,隨便任何一個原因,都會造成糧食減產甚至是絕收。
對於這些問題,李愔暫時也沒什麽解決的辦法。
畢竟,化肥農藥什麽的,也不是靠手搓就能搓出來的。
當然,李愔今日找楊思齊過來,也不是為了解決這些的。
隨後,李愔看向楊思齊凝聲說道:“除了你說的那些之外,本王覺得,農民們之所以收獲的糧食錢,還有另外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
“哦?”楊思齊神色一動,一臉恭敬的問道:“不知是何原因,還請殿下指教!”
李愔凝聲說道:“本王覺得,農具的笨重落後,也製約著糧食的產量。
本王也找人打聽過了,如今,我大唐百姓耕種之時,需要兩頭牛共拉一犁,不僅耗費人力、牛力,每日下來,最多隻能翻耕三畝左右。
再加上,如今我大唐耕牛有限,並不是每家百姓都養得起牛。
因此,也就導致,許多百姓無法在適合播種的季節,及時翻耕出更多的土地。
本來,一名壯丁有土地一百畝,但是他卻隻能種五十畝,種的土地少,收獲糧食自然也就少了……”
“因此,本王覺得,若是能夠研製出一種,既節省人力、牛力,又加快翻耕速度的農具,讓百姓們能夠有餘力去種更多的地,會不會好上很多?”
說到最後,李愔抬眼看向楊思齊,目光中帶著一絲詢問的意味。
“這個嘛……”
聽到李愔提出的這個問題,楊思齊不由微微一怔。
他之前,的確從未想過這個問題,而今聽李愔這麽一說,倒還真覺得是那麽迴事兒。
這個時期的稅收,采取的是租庸調製,要求就是,每個成年男丁,每年需要繳納三石左右的粟稅,是為租;每年服役二十天(也可以繳納錢財免除勞役)是為庸;調呢,就是隨鄉土所產的絹、布什麽的。
也就是說,這個時期,人們隻需要按丁納稅即可,至於能剩多少,就全靠你自己的本事了。
這就跟廣撒網、多打魚的意思差不多,種的地多了,糧食自然也就多了。
“殿下,您說的這個,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草民馬上迴去研究一下……”
通過李愔這段時間的教育,似楊思齊這些研究人員,基本都確定了一個“實踐就是真理”的行事準則,有問題,立馬去動手手解決,而不是動嘴皮子說不行。
對於這一點,李愔無疑是非常滿意的。
“好,本王這裏倒是設想了一種犁耙,你可以拿去做出來,然後改進一下!”
說著,李愔從懷中取出一頁紙張。
楊思齊接過紙張一看,隻見上麵畫著一個從未見過的犁耙,之前的犁耙其轅直且長,而圖案上的這個,轅為曲形,又短了許多,看起來倒是小巧輕便。
“殿下,這是……?”
“這是曲轅犁,是本王胡思亂想出來的,至於好不好用,還需製作出來,試驗一番才知道!”
對於曲轅犁,李愔也隻是從視頻上見過它大概的樣子而已,至於具體構造,他也不太清楚。
不過,有楊思齊和一眾工匠在,即便隻是有個樣子,那也足夠了。
畢竟,他可是記得,後世某些牛人,依靠模型,就能手搓潛艇的。
對於這些頂級工匠來說,弄個曲轅犁而已,問題不大。
房間內,楊思齊一臉恭敬的朝著李愔躬身行禮。
“免禮!”
李愔笑著擺了擺手,隨口問道:“本王聽說,你曾在鄉野之中生活過一段時間?”
“是的殿下,在草民小時候,為了躲避戰亂,草民的父母帶著草民去了關中的農村,在那裏生活過十年左右……”
對於自己過去的經曆,楊思齊並沒有隱瞞的意思。
經過這些日子的接觸,他感覺的出來,這位殿下跟其他貴族是不一樣的,不僅沒有絲毫看不起他們這些人,反而還非常客氣。
因此,包括楊思齊在內的所有研究院,都對這位平易近人的梁王,很是尊敬。
李愔看著楊思齊,很是認真的問道:“那你在鄉村生活的時候,應該也體會過百姓的艱辛吧?”
“是,百姓們整日耕作,從不敢有半分鬆懈,但是麵對各種繁多的賦稅,一年下來的收成,不要說餘糧了,想要吃飽都異常艱難。
而且,但凡遭遇哪怕一丁點兒的災害,便會造成土地減產,甚至顆粒無收。
若是朝廷得知,能夠賑濟還好,可若是官府隱瞞,無人賑濟,那百姓就隻能逃亡淪為流民。
明明是種植糧食的人,可卻時常因為糧食不夠而忍饑挨餓,甚至活活餓死……”
說到最後,楊思齊的眼眶,已經有些微微發紅了,看的出來,在他小時候,也沒少挨餓。
聽到這些,李愔心中也不由歎了口氣。
無論前世還是今生,他都沒有挨過餓,也無法做到感同身受。
但是,在他有限的記憶中,卻有著這麽一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總之,百姓很苦就是,尤其是那些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們,更是苦不堪言。
包括皇室、貴族、官紳、工匠、商人在內的所有群體,無一例外,全都要靠著農民的供養。
人們所謂的重農,重視的也都隻是農民的產出而已,卻從未重視過農民本身這個群體。
甚至還有人說出了什麽,糧食都是種子自己長出來的,農民隻是種了一下就迴家睡覺了的這種腦殘言論。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麵對這一情況,李愔也不知該如何去改變,他所能做的,也隻有盡力讓那些種地之人不再挨餓,至於其他的,隻能慢慢來了。
李愔隨即看向楊思齊問道:“在鄉村之時,你可曾想過,如何去做,才能讓百姓們產出更多糧食,不再忍饑挨餓?”
“殿下,這個問題,草民的確想過,但是至今仍無任何解決之法。
能夠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實在太多,除去幹旱、大水、狂風等天災之外,雜草、蟲害也能極大的影響糧食產量……”
說起這些問題,楊思齊也是一臉無奈的搖頭歎息。
在這個年代,糧食的產量,全部都是靠天收,隨便任何一個原因,都會造成糧食減產甚至是絕收。
對於這些問題,李愔暫時也沒什麽解決的辦法。
畢竟,化肥農藥什麽的,也不是靠手搓就能搓出來的。
當然,李愔今日找楊思齊過來,也不是為了解決這些的。
隨後,李愔看向楊思齊凝聲說道:“除了你說的那些之外,本王覺得,農民們之所以收獲的糧食錢,還有另外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
“哦?”楊思齊神色一動,一臉恭敬的問道:“不知是何原因,還請殿下指教!”
李愔凝聲說道:“本王覺得,農具的笨重落後,也製約著糧食的產量。
本王也找人打聽過了,如今,我大唐百姓耕種之時,需要兩頭牛共拉一犁,不僅耗費人力、牛力,每日下來,最多隻能翻耕三畝左右。
再加上,如今我大唐耕牛有限,並不是每家百姓都養得起牛。
因此,也就導致,許多百姓無法在適合播種的季節,及時翻耕出更多的土地。
本來,一名壯丁有土地一百畝,但是他卻隻能種五十畝,種的土地少,收獲糧食自然也就少了……”
“因此,本王覺得,若是能夠研製出一種,既節省人力、牛力,又加快翻耕速度的農具,讓百姓們能夠有餘力去種更多的地,會不會好上很多?”
說到最後,李愔抬眼看向楊思齊,目光中帶著一絲詢問的意味。
“這個嘛……”
聽到李愔提出的這個問題,楊思齊不由微微一怔。
他之前,的確從未想過這個問題,而今聽李愔這麽一說,倒還真覺得是那麽迴事兒。
這個時期的稅收,采取的是租庸調製,要求就是,每個成年男丁,每年需要繳納三石左右的粟稅,是為租;每年服役二十天(也可以繳納錢財免除勞役)是為庸;調呢,就是隨鄉土所產的絹、布什麽的。
也就是說,這個時期,人們隻需要按丁納稅即可,至於能剩多少,就全靠你自己的本事了。
這就跟廣撒網、多打魚的意思差不多,種的地多了,糧食自然也就多了。
“殿下,您說的這個,的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草民馬上迴去研究一下……”
通過李愔這段時間的教育,似楊思齊這些研究人員,基本都確定了一個“實踐就是真理”的行事準則,有問題,立馬去動手手解決,而不是動嘴皮子說不行。
對於這一點,李愔無疑是非常滿意的。
“好,本王這裏倒是設想了一種犁耙,你可以拿去做出來,然後改進一下!”
說著,李愔從懷中取出一頁紙張。
楊思齊接過紙張一看,隻見上麵畫著一個從未見過的犁耙,之前的犁耙其轅直且長,而圖案上的這個,轅為曲形,又短了許多,看起來倒是小巧輕便。
“殿下,這是……?”
“這是曲轅犁,是本王胡思亂想出來的,至於好不好用,還需製作出來,試驗一番才知道!”
對於曲轅犁,李愔也隻是從視頻上見過它大概的樣子而已,至於具體構造,他也不太清楚。
不過,有楊思齊和一眾工匠在,即便隻是有個樣子,那也足夠了。
畢竟,他可是記得,後世某些牛人,依靠模型,就能手搓潛艇的。
對於這些頂級工匠來說,弄個曲轅犁而已,問題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