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胡惟庸案(一)
大明:開局我跟朱元璋談人丁稅 作者:法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汪廣洋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剛迴到府中就有太監來傳旨,貶其到廣南地區。
汪廣洋人都麻了,可聖旨不能違抗,當天就出發了。
另一邊,胡惟庸來到應天府衙,府衙內,胡惟庸之子的屍身被蓋上了白布。
“兒呀,你怎麽就這麽走了。”
胡惟庸泣不成聲,特別在掀開白布後看到其子的死狀後就更加的悲傷加生氣了,良久,胡惟庸眼神犀利如閃電,直接就抽出了衙役的刀,作勢就要砍死車夫。
“胡相不可。”
應天府尹喊了起來,這要是在這裏行兇,那胡惟庸的罪過可就大了。
“難不成徐府尹要攔本相不成?今天就是天王老子來了此人也得死,我說的。”
胡惟庸緊緊盯著跪在地上麵露驚恐的車夫,頭也不迴的說道。
此時的應天府尹是從平陽府知府調過來的徐鐸,雖然好言相勸,但他知道擋不住胡惟庸。
“呀!”
胡惟庸一刀就是劈下,車夫當即氣絕身亡,胡惟庸招了招手,幾個下人當即就抬著其子的屍體離開了,徐鐸根本就不敢阻攔,臉色難看至極。
事情很快傳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頓時就把奏本給摔了出去。
“這個胡惟庸,真是無法無天,竟然在應天府衙的大堂上殺人。”
在了解了來龍去脈以後,朱元璋有些忍不了了,加之不久前胡惟庸頂撞他的事情,大明皇帝朱元璋起了殺心。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就讓胡惟庸拿命來抵吧。”
朱元璋氣的不行。
沒多久,胡惟庸便請求麵聖,一見麵,朱元璋當即就嗬斥道:“胡惟庸呐胡惟庸,你讓咱說你點什麽好,你是咱大明的丞相,應天府衙是你公報私仇的地方嗎?”
“聖上,小兒死的慘呐,臣若不為其討個公道,何以為人父?”
胡惟庸痛哭流涕。
“咱看你就是公報私仇,你說你讓咱怎麽處理好。”
朱元璋直接把另一份奏本甩到了胡惟庸的臉上,胡惟庸卻不敢躲。
“臣會補償車夫的家裏人的,還請聖上從輕發落。”
迴過神來的胡惟庸也怕了,在應天府衙明目張膽的殺人,那可是在挑釁。
“一條人命補償些金銀就完事了?胡惟庸,你好大的架子,來人呐,把胡惟庸押入大牢。”
朱元璋盛怒之下沒有答應胡惟庸補償車夫家裏人的請求,當即就把胡惟庸給捉拿下獄了。
若非此時朱元璋已經起了殺心,殺個人而已,看在胡惟庸勞苦功高的份上也不至於如此,可胡惟庸這段時間的擅權專斷、時常頂撞他,朱元璋可都是看在眼裏。
他對胡惟庸的忍耐也已經到了極限。
胡惟庸被捉拿下獄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去,很多跟胡惟庸密談的官員慌了神,禦史中丞塗節、陳寧等更是焦躁不安。
沉寂了幾天後,朱元璋麵對著大量的奏本處理起來也是得心應手。
要是徐平安在這,高低得誇讚一句,朱元璋是發現問題了,有沒有胡惟庸一個樣,事情他都能處理的過來,為什麽還要把本就屬於皇帝的權力分一部分給胡惟庸呢?
有六部協助完全夠用了。
這幾天裏,聽著毛鑲的匯報,朱元璋是越想越氣。
“這個胡惟庸,還真是該死,竟然瞞著咱私自做了這麽多決定,本以為也就是動點手腳,沒想到卻是有這麽多人,胡惟庸,你是真該死啊。”
朱元璋看著毛鑲遞上來的奏本裏的名單,心情就更差了。
“還有這個汪廣洋也是,本以為他是咱大明的第一謀士,咱委以重任,他就是這麽迴報咱的嗎?
一樁樁一件件,他汪廣洋到底做了什麽?咱想著讓他牽製胡惟庸,可如今看來,毫無用處,你也該死!”
朱元璋越想越氣,這些天都不知道發了多少次脾氣了。
“毛鑲,派人去追汪廣洋,追上後直接就地處死!”
朱元璋下達了命令,毛鑲當即就領了旨意離開了。
生氣過後,朱元璋開始考慮起該如何處理胡惟庸來,如今的朝堂被胡惟庸搞得一塌糊塗,不清理都不行,可想要動胡惟庸以及這麽多投靠胡惟庸的官員,光是一個殺人的罪名可是不夠的。
考慮了許久沒有好辦法的朱元璋直接就把胡惟庸的事情給放到了一邊。
隻是可憐了汪廣洋這個大明的第一謀士,因為擺爛,若沒有胡惟庸的事情或許也就隻是貶官的下場,而現在卻因為朱元璋在氣頭上而直接落了個即將身死的下場。
胡惟庸被捉拿下獄,李善長也變得焦躁不安,每天都是在煎熬,徐平安的話應驗了一大半了。
朝堂上少了胡惟庸,胡黨成員戰戰兢兢,生怕被其牽連,就這麽,諸多官員、將領以及勳貴在忐忑不安中度過了新年。
眨眼間便來到了洪武十三年一月。
禦史中丞塗節忍受不了如今這個局麵,上書羅列了胡惟庸一切罪狀,特別是胡惟庸居中密謀造反的事情也被捅了出來。
這下樂子可就大了,朱元璋正愁沒有好的借口對胡惟庸一黨進行清理,這簡直就是瞌睡了送枕頭。
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朱元璋當即就是派毛鑲開始行動,首先遭殃的就是胡惟庸一家,但凡跟胡惟庸沾親帶故的就被拿下了。
在審問中,一個接一個的攀咬,統領拱衛司的毛鑲是日後的錦衣衛指揮使,雖然還沒有錦衣衛那麽大的權力,但是審問犯人那也是得心應手。
一串又一串的名單出現在禦書房,朱元璋的案上。
朱元璋順勢而為,直接給胡惟庸定了謀反之罪,至於揭發胡惟庸謀反的禦史中丞塗節,朱元璋自然也不會放過他,此時在朱元璋的眼中,但凡跟胡惟庸走的近的那都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塗節受了牽連,李善長就更加的焦躁不安了,同時也堅定了他把事情隱瞞下來的決心,殊不知,就是這個決定,為他的死埋下了禍根。
汪廣洋人都麻了,可聖旨不能違抗,當天就出發了。
另一邊,胡惟庸來到應天府衙,府衙內,胡惟庸之子的屍身被蓋上了白布。
“兒呀,你怎麽就這麽走了。”
胡惟庸泣不成聲,特別在掀開白布後看到其子的死狀後就更加的悲傷加生氣了,良久,胡惟庸眼神犀利如閃電,直接就抽出了衙役的刀,作勢就要砍死車夫。
“胡相不可。”
應天府尹喊了起來,這要是在這裏行兇,那胡惟庸的罪過可就大了。
“難不成徐府尹要攔本相不成?今天就是天王老子來了此人也得死,我說的。”
胡惟庸緊緊盯著跪在地上麵露驚恐的車夫,頭也不迴的說道。
此時的應天府尹是從平陽府知府調過來的徐鐸,雖然好言相勸,但他知道擋不住胡惟庸。
“呀!”
胡惟庸一刀就是劈下,車夫當即氣絕身亡,胡惟庸招了招手,幾個下人當即就抬著其子的屍體離開了,徐鐸根本就不敢阻攔,臉色難看至極。
事情很快傳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頓時就把奏本給摔了出去。
“這個胡惟庸,真是無法無天,竟然在應天府衙的大堂上殺人。”
在了解了來龍去脈以後,朱元璋有些忍不了了,加之不久前胡惟庸頂撞他的事情,大明皇帝朱元璋起了殺心。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就讓胡惟庸拿命來抵吧。”
朱元璋氣的不行。
沒多久,胡惟庸便請求麵聖,一見麵,朱元璋當即就嗬斥道:“胡惟庸呐胡惟庸,你讓咱說你點什麽好,你是咱大明的丞相,應天府衙是你公報私仇的地方嗎?”
“聖上,小兒死的慘呐,臣若不為其討個公道,何以為人父?”
胡惟庸痛哭流涕。
“咱看你就是公報私仇,你說你讓咱怎麽處理好。”
朱元璋直接把另一份奏本甩到了胡惟庸的臉上,胡惟庸卻不敢躲。
“臣會補償車夫的家裏人的,還請聖上從輕發落。”
迴過神來的胡惟庸也怕了,在應天府衙明目張膽的殺人,那可是在挑釁。
“一條人命補償些金銀就完事了?胡惟庸,你好大的架子,來人呐,把胡惟庸押入大牢。”
朱元璋盛怒之下沒有答應胡惟庸補償車夫家裏人的請求,當即就把胡惟庸給捉拿下獄了。
若非此時朱元璋已經起了殺心,殺個人而已,看在胡惟庸勞苦功高的份上也不至於如此,可胡惟庸這段時間的擅權專斷、時常頂撞他,朱元璋可都是看在眼裏。
他對胡惟庸的忍耐也已經到了極限。
胡惟庸被捉拿下獄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去,很多跟胡惟庸密談的官員慌了神,禦史中丞塗節、陳寧等更是焦躁不安。
沉寂了幾天後,朱元璋麵對著大量的奏本處理起來也是得心應手。
要是徐平安在這,高低得誇讚一句,朱元璋是發現問題了,有沒有胡惟庸一個樣,事情他都能處理的過來,為什麽還要把本就屬於皇帝的權力分一部分給胡惟庸呢?
有六部協助完全夠用了。
這幾天裏,聽著毛鑲的匯報,朱元璋是越想越氣。
“這個胡惟庸,還真是該死,竟然瞞著咱私自做了這麽多決定,本以為也就是動點手腳,沒想到卻是有這麽多人,胡惟庸,你是真該死啊。”
朱元璋看著毛鑲遞上來的奏本裏的名單,心情就更差了。
“還有這個汪廣洋也是,本以為他是咱大明的第一謀士,咱委以重任,他就是這麽迴報咱的嗎?
一樁樁一件件,他汪廣洋到底做了什麽?咱想著讓他牽製胡惟庸,可如今看來,毫無用處,你也該死!”
朱元璋越想越氣,這些天都不知道發了多少次脾氣了。
“毛鑲,派人去追汪廣洋,追上後直接就地處死!”
朱元璋下達了命令,毛鑲當即就領了旨意離開了。
生氣過後,朱元璋開始考慮起該如何處理胡惟庸來,如今的朝堂被胡惟庸搞得一塌糊塗,不清理都不行,可想要動胡惟庸以及這麽多投靠胡惟庸的官員,光是一個殺人的罪名可是不夠的。
考慮了許久沒有好辦法的朱元璋直接就把胡惟庸的事情給放到了一邊。
隻是可憐了汪廣洋這個大明的第一謀士,因為擺爛,若沒有胡惟庸的事情或許也就隻是貶官的下場,而現在卻因為朱元璋在氣頭上而直接落了個即將身死的下場。
胡惟庸被捉拿下獄,李善長也變得焦躁不安,每天都是在煎熬,徐平安的話應驗了一大半了。
朝堂上少了胡惟庸,胡黨成員戰戰兢兢,生怕被其牽連,就這麽,諸多官員、將領以及勳貴在忐忑不安中度過了新年。
眨眼間便來到了洪武十三年一月。
禦史中丞塗節忍受不了如今這個局麵,上書羅列了胡惟庸一切罪狀,特別是胡惟庸居中密謀造反的事情也被捅了出來。
這下樂子可就大了,朱元璋正愁沒有好的借口對胡惟庸一黨進行清理,這簡直就是瞌睡了送枕頭。
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朱元璋當即就是派毛鑲開始行動,首先遭殃的就是胡惟庸一家,但凡跟胡惟庸沾親帶故的就被拿下了。
在審問中,一個接一個的攀咬,統領拱衛司的毛鑲是日後的錦衣衛指揮使,雖然還沒有錦衣衛那麽大的權力,但是審問犯人那也是得心應手。
一串又一串的名單出現在禦書房,朱元璋的案上。
朱元璋順勢而為,直接給胡惟庸定了謀反之罪,至於揭發胡惟庸謀反的禦史中丞塗節,朱元璋自然也不會放過他,此時在朱元璋的眼中,但凡跟胡惟庸走的近的那都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塗節受了牽連,李善長就更加的焦躁不安了,同時也堅定了他把事情隱瞞下來的決心,殊不知,就是這個決定,為他的死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