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多造紙、造好紙
相父安心養老,和約阿鬥去簽 作者:大王你聽我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時的造紙術采取的是東漢蔡倫改進後的技術,蜀漢造紙的主要原材料就是竹子,因為益州遍地都是竹子。
劉禪先來到處理竹子的工作區,隻見工人們把經過晾曬後的竹片放進一個一個的大水坑裏,再加入石灰水漚爛漚軟竹片。
由於這一步的時間很長,起碼要兩個月,所以有很多個大坑,循環使用,有的坑剛裝滿新竹片,有的已經漚製好工人在取出軟爛的竹片了。
劉禪說了一句:“斬竹漂塘。”
李群拱手拍馬:“陛下總結得妙。”
由於石灰味道太濃,劉禪稍做停留就離開。
接著李群引導劉禪和大臣們到了處理軟爛竹片的工序,
這就到了最費力氣的地方,把撕了表皮的竹片放入石臼搗成漿糊狀,巨大的石臼和石錘,直接用手是掄不動的。
這裏就用簡易的滑輪人力操作麻繩把石錘吊起來,再自由落體放下去捶打竹片,這樣就得到了粗紙漿。
劉禪看了看問李群,為什麽不用牛?
李群無奈地說:“牛拉的機械太複雜,經常壞,還不如人力穩定可靠。”
劉禪點點頭又看了看才走向下一道工序。
緊挨著的地方是進一步細化紙漿,這裏采用一個個三尺有餘的石臼裝滿粗漿,用人在上麵踩,把粗紙漿踩成細紙漿。
後麵跟著的文武大臣聞著作嘔的氣味,早就不耐煩了,堂堂高門勳貴怎麽能到這種賤民聚集的地方聞臭氣,真是斯文掃地,孔夫子知道了一定不能原諒。
偏偏皇帝好像很有興趣,這個二世祖呀,就喜歡奇技淫巧、玩物喪誌。
李嚴和費褘也受不了造紙坊的環境,不屑和鄙夷寫滿了臉上。
一群大臣之中,隻有民曹尚書蔡敏對參觀工坊特別有興趣。
劉禪裝作沒看見,饒有興趣的繼續參觀。
李群不好意思的對劉禪說:“請陛下恕罪,這裏的氣味實在大了點,能迎接聖駕李氏滿門就很光榮,不敢讓陛下太過勞累。”
劉禪擺擺手:“不妨事,不妨事,我喜歡看。你繼續,繼續。”
李群做出一個請往前的手勢,這時身邊有工人把踩好的細紙漿轉移到一處水池邊進行衝洗,把粗大的殘渣過濾出來,得到濃稠而又細膩的漿水。
劉禪知道下一步就是要把漿水做成紙了。
隻見一處工房內,幾名師傅一人手裏拿著一個竹簾,他們把竹簾小心地浸入漿水中,然後輕輕拿起,待竹簾過濾掉過多的漿水,隻在竹簾上留下薄薄的一層,等竹簾上的紙膜有些許凝固,用手揭下就是一張濕潤的紙。
這一道工藝極富技巧和個人經驗,這些師傅是造紙坊工錢最高的群體。
劉禪高聲叫到:“今天終於看到‘蕩料入簾’了。”
李群見劉禪連這個也知道,不由得再次由衷的佩服,覺得女兒嫁入皇宮是八輩子修來的福氣。
劉禪忍不住迴頭對眾官說:“這裏體現的就是我大漢的工匠精神。”
劉禪在這裏停住腳步。
他對李群以及李群身後的管事、工匠們作出口諭:“朕今天看了造紙工藝流程,很佩服你們的專業和敬業精神。大漢一定要‘多造紙,造好紙’,相信有一天,大漢的紙張會出現在全天下的每一張書案上!”
李群帶頭跪下磕頭領旨,當他抬起頭來的時候,能夠看見眼裏閃爍著淚光。
李群在想,他已經徹底打敗首富老張了。
劉禪又對另一邊的大臣們說,要求他們要多扶持李氏造紙坊這樣的工坊,大漢不光要多打糧食讓老百姓吃飽,也要多生產紙張、布匹、紅糖等等,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
“大司農來沒有?”劉禪問道。
一個氣宇軒昂的大臣走出來高聲迴答:“臣孟光聽旨。”
“全國的造紙工坊免除三年賦稅。”劉禪對孟光下旨。
孟光稍微遲疑了一下:“臣遵旨!”
劉禪略為不滿,是不是沒經過相父,讓你為難啊?等朕收了丞相權柄,誰要是再遲疑,通通拉出去砍頭。
費禕的腦袋又嗡了一聲,每次出巡就不按規矩辦事,一張口就免三年的稅,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
劉禪卻有劉禪的認知,國家要扶持一個產業,隻能采取政策支持,免稅減稅就是手段之一。
我大力扶持造紙業,也許兩三年後大漢的紙張質量、成本就能遠超曹魏和東吳,成為傾銷的拳頭產品,換迴魏吳大量的糧食,讓百姓多吃一點,多生孩子。
“民曹尚書在沒有?”劉禪又問。
“臣在。”民曹尚書蔡敏出班跪下。
“民曹執掌土木工程,修繕監造。朕命你帶領民曹官吏、匠人幫助李氏造紙坊改進技術,最好能畜力、水力代替人力,這事不能敷衍,朕要考核你。聽明白沒有?”
蔡敏胸有成竹的迴答:“臣必不辱使命。”
蔡敏從小就喜歡做木匠活,對各種工具,土木建築也有一定的造詣。
當了民曹尚書後本來想帶領工匠們大幹一場,可是蜀漢就隻知道發展農業和擴軍備戰,對技術是一點也不重視。
他這個民曹尚書幾乎就成了維修朝廷房屋、辦公用具的包工頭。
蔡敏經常感歎身逢亂世,他這一身的技術是沒人欣賞了。
但今天跟隨劉禪考察造紙坊,他覺得劉禪對工坊很重視,而更令他吃驚的是劉禪竟然對造紙工藝如此熟悉,特別是劉禪說的“工匠精神”,讓蔡敏覺得工匠在未來的大漢會有讓人尊敬的地位。
現在劉禪下旨讓他改進造紙坊的技術,這是千載難逢的表現機會,蔡敏暗暗發誓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上不辜負聖上信任,下讓滿朝文武改變對民曹的看法。
李群又是一陣感動,皇帝太重視了,一定要“多造紙,造好紙”來報答皇帝。
李群又要叩謝天恩,被劉禪一把托住,並對李群和蔡敏二人說:“你們要團結一心,互相配合,研究出新的技術,把生產搞上去!”
劉禪先來到處理竹子的工作區,隻見工人們把經過晾曬後的竹片放進一個一個的大水坑裏,再加入石灰水漚爛漚軟竹片。
由於這一步的時間很長,起碼要兩個月,所以有很多個大坑,循環使用,有的坑剛裝滿新竹片,有的已經漚製好工人在取出軟爛的竹片了。
劉禪說了一句:“斬竹漂塘。”
李群拱手拍馬:“陛下總結得妙。”
由於石灰味道太濃,劉禪稍做停留就離開。
接著李群引導劉禪和大臣們到了處理軟爛竹片的工序,
這就到了最費力氣的地方,把撕了表皮的竹片放入石臼搗成漿糊狀,巨大的石臼和石錘,直接用手是掄不動的。
這裏就用簡易的滑輪人力操作麻繩把石錘吊起來,再自由落體放下去捶打竹片,這樣就得到了粗紙漿。
劉禪看了看問李群,為什麽不用牛?
李群無奈地說:“牛拉的機械太複雜,經常壞,還不如人力穩定可靠。”
劉禪點點頭又看了看才走向下一道工序。
緊挨著的地方是進一步細化紙漿,這裏采用一個個三尺有餘的石臼裝滿粗漿,用人在上麵踩,把粗紙漿踩成細紙漿。
後麵跟著的文武大臣聞著作嘔的氣味,早就不耐煩了,堂堂高門勳貴怎麽能到這種賤民聚集的地方聞臭氣,真是斯文掃地,孔夫子知道了一定不能原諒。
偏偏皇帝好像很有興趣,這個二世祖呀,就喜歡奇技淫巧、玩物喪誌。
李嚴和費褘也受不了造紙坊的環境,不屑和鄙夷寫滿了臉上。
一群大臣之中,隻有民曹尚書蔡敏對參觀工坊特別有興趣。
劉禪裝作沒看見,饒有興趣的繼續參觀。
李群不好意思的對劉禪說:“請陛下恕罪,這裏的氣味實在大了點,能迎接聖駕李氏滿門就很光榮,不敢讓陛下太過勞累。”
劉禪擺擺手:“不妨事,不妨事,我喜歡看。你繼續,繼續。”
李群做出一個請往前的手勢,這時身邊有工人把踩好的細紙漿轉移到一處水池邊進行衝洗,把粗大的殘渣過濾出來,得到濃稠而又細膩的漿水。
劉禪知道下一步就是要把漿水做成紙了。
隻見一處工房內,幾名師傅一人手裏拿著一個竹簾,他們把竹簾小心地浸入漿水中,然後輕輕拿起,待竹簾過濾掉過多的漿水,隻在竹簾上留下薄薄的一層,等竹簾上的紙膜有些許凝固,用手揭下就是一張濕潤的紙。
這一道工藝極富技巧和個人經驗,這些師傅是造紙坊工錢最高的群體。
劉禪高聲叫到:“今天終於看到‘蕩料入簾’了。”
李群見劉禪連這個也知道,不由得再次由衷的佩服,覺得女兒嫁入皇宮是八輩子修來的福氣。
劉禪忍不住迴頭對眾官說:“這裏體現的就是我大漢的工匠精神。”
劉禪在這裏停住腳步。
他對李群以及李群身後的管事、工匠們作出口諭:“朕今天看了造紙工藝流程,很佩服你們的專業和敬業精神。大漢一定要‘多造紙,造好紙’,相信有一天,大漢的紙張會出現在全天下的每一張書案上!”
李群帶頭跪下磕頭領旨,當他抬起頭來的時候,能夠看見眼裏閃爍著淚光。
李群在想,他已經徹底打敗首富老張了。
劉禪又對另一邊的大臣們說,要求他們要多扶持李氏造紙坊這樣的工坊,大漢不光要多打糧食讓老百姓吃飽,也要多生產紙張、布匹、紅糖等等,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
“大司農來沒有?”劉禪問道。
一個氣宇軒昂的大臣走出來高聲迴答:“臣孟光聽旨。”
“全國的造紙工坊免除三年賦稅。”劉禪對孟光下旨。
孟光稍微遲疑了一下:“臣遵旨!”
劉禪略為不滿,是不是沒經過相父,讓你為難啊?等朕收了丞相權柄,誰要是再遲疑,通通拉出去砍頭。
費禕的腦袋又嗡了一聲,每次出巡就不按規矩辦事,一張口就免三年的稅,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
劉禪卻有劉禪的認知,國家要扶持一個產業,隻能采取政策支持,免稅減稅就是手段之一。
我大力扶持造紙業,也許兩三年後大漢的紙張質量、成本就能遠超曹魏和東吳,成為傾銷的拳頭產品,換迴魏吳大量的糧食,讓百姓多吃一點,多生孩子。
“民曹尚書在沒有?”劉禪又問。
“臣在。”民曹尚書蔡敏出班跪下。
“民曹執掌土木工程,修繕監造。朕命你帶領民曹官吏、匠人幫助李氏造紙坊改進技術,最好能畜力、水力代替人力,這事不能敷衍,朕要考核你。聽明白沒有?”
蔡敏胸有成竹的迴答:“臣必不辱使命。”
蔡敏從小就喜歡做木匠活,對各種工具,土木建築也有一定的造詣。
當了民曹尚書後本來想帶領工匠們大幹一場,可是蜀漢就隻知道發展農業和擴軍備戰,對技術是一點也不重視。
他這個民曹尚書幾乎就成了維修朝廷房屋、辦公用具的包工頭。
蔡敏經常感歎身逢亂世,他這一身的技術是沒人欣賞了。
但今天跟隨劉禪考察造紙坊,他覺得劉禪對工坊很重視,而更令他吃驚的是劉禪竟然對造紙工藝如此熟悉,特別是劉禪說的“工匠精神”,讓蔡敏覺得工匠在未來的大漢會有讓人尊敬的地位。
現在劉禪下旨讓他改進造紙坊的技術,這是千載難逢的表現機會,蔡敏暗暗發誓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上不辜負聖上信任,下讓滿朝文武改變對民曹的看法。
李群又是一陣感動,皇帝太重視了,一定要“多造紙,造好紙”來報答皇帝。
李群又要叩謝天恩,被劉禪一把托住,並對李群和蔡敏二人說:“你們要團結一心,互相配合,研究出新的技術,把生產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