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太平道教主“大賢良師”張角帶領馬元義等眾弟子策馬揚鞭,二十騎翻山越嶺,急行數日,進入四川盆地,好個天府之國:平原野曠,糧田萬頃,風清氣爽,景致迷鶯。風拂拂,田園稻熟翻金浪;日燦燦,遍地花開飄馨香。


    眾豪傑精神抖擻,意氣昂揚,要不是去鶴鳴山吊喪。“追魂神劍”馬元義等一定會高歌一曲,已壯情懷。李玟玉與金玄幾天來形影不離,如親姐弟一般,在馬上親親蜜蜜,下馬後你趕我追,好不快樂。李姑娘一路上對義父孝敬有加,深得教主張角喜愛。一有事兒就叫玫兒,倒把金玄冷落了許多。金玄常為這事與玟兒鬥口。她對其他師兄弟也是十分熱情,因此,自教主收了李玟玉為義女後,眾人心境不再象以前一樣沉重。


    不日,來到鶴鳴山下,張角麵色悲沉,告戒眾弟子不許嬉笑,否則就是對“天師”不敬。眾人唯唯若是,跟著教主下馬,牽著馬步行上山。剛到半山腰的山門前,張衡早已聽到教友通報,便一早帶著師兄弟數人在此恭侯。張衡見到張教主,立馬叩首見禮,哭訴道:“師叔,小侄罪孽深重,沒好好照顧父親,至使‘天師’不幸突然升天,罪禍延至。今有師叔到來,恭請師叔為‘天師’主持一切喪儀。這也是父親臨終遺訓”。


    “大賢良師”張角忙將張衡扶起,安慰一番,又將馬元義等弟子一一向張衡作了引見。張衡也都叩頭致謝。隻百李玟玉和金玄不肯受跪拜之禮,彼此道安。


    張角見張衡為人恭謙且重禮節,心裏喜歡,便又溫和勸慰後問張衡道:“孟師伯到否?”張衡答道:“劉長老今日早晨已迴山,孟師伯可能要明天上午才到鶴鳴”。


    張衡令山上弟子將眾人的馬匹牽了,自已攙扶著師叔張角上山。張角自張道陵在鶴鳴山開壇立道以來,從未到過鶴鳴山。此時,見山上雲浮霧繞,鬆柏長青,白鶴棲於鬆林之上,如朵朵綻放的白花開於枝頭葉間。遠處山林之中不時傳來“嗷、嗷”的鶴鳴之聲。正欣賞間,忽然,兩隻丹頂鶴衝天而起,在眾人的頭頂盤旋一圈,向“大賢良師”宏鳴三聲,展翅向東北方飛去。張衡一見,向張師叔恭喜道:“師叔真是有大富貴之人,恭喜!恭喜!”


    “大賢良師”張角本來精通五行天相地兆之術,剛才丹鶴翔於頭頂,宏叫三聲,應了“三教興一”的征兆。心中一動暗道:“莫非上蒼將拯救天下蒼生的大任降於斯人也!”但他還是詳裝不解似的問張衡道:“世道侄差矣,貧道何喜之有?”


    張衡道:“父親在世時常對我等說過,丹頂鶴乃仙鶴也,昔日黃帝老祖乘鶴傲遊天下,一統中華,成就炎黃華族的大業。後來老子乘鶴傲遊遍名山大川,創立道教,成就‘道德真君’的盛名,後世景仰,教化天下。今日丹鶴迎賓,向師叔點頭唿叫三聲,又往東北方展翅飛翔而去。您老的道觀正在東北方位,東方為‘木’,北方為‘水’,東北方為‘土’,‘土’生‘木’乃‘旺氣’也,‘水’為生之‘源’,故師叔既舉‘福貴’,且為民眾之‘救星’也”。張角心中聽了張衡一番精辟解釋,深感欣慰。但還是裝嗔道:“此等言語,乃叛逆之言,不可亂說”,張衡點頭稱是。


    張角反問張衡道:“你父親‘天師’道兄久住鶴鳴仙山,象這種事還少得了麽?”張衡搖頭道:“父親說要讓丹鶴迎賓,乃千年難得一見。俗話說‘鶴鳴百世大貴’數百年難有一迴奇象出現,怎有尋常之理”,說話間已到觀前。


    張衡引張角等至“丘祖殿”,於殿東側教堂之中設立了“張天師”的靈堂。張角一進靈堂,便伏俯叩首,大放悲聲:“師兄乃‘天師’仙道靈前告曰:


    兄,理當長生於世,讓弟求教有門,釋禪有師。殊不知噩訊驚聞,教弟痛心擊首,萬恨難平。兄若在天有靈攜弟同歸,弟將追鶴駕於左右,聽教授於座前。天師曾立教興道,千苦萬辛,蹤留四海,音留九州。弘正道於宇內,救百姓於艱維。正值教義興盛,弟子遍及秦川蜀都,仙風拂道,氣勢灌虹之季,天召兄西去,班列淩霄。吾等凡子,難挽鶴駕。致此泣呈,乞兄鑒聽,伏以,悲哉!”一通檄告,聲淚俱下,情深辭切,感人肺腑,在場眾人無不唏噓灑淚。


    正拜奠間,忽然一陣狂風吹來,將靈堂燭光吹滅,一刹時天昏地。但見得:風唿唿飛沙走石,地暗暗日月無光,陰沉沉疑妖魔作祟,淒慘慘有如魂顯靈。眾人驚訝間隻聽“大賢良師”張角,大聲念道:“天師顯靈,有何事要對角言?”便洗耳恭聽,稍頓又道:“弟,角也,謹遵天師法旨,還望天師佑角舉義!”停了一會,張角叩首禮拜道:“謝天師!”說罷雲開日出,風止樹靜,靈堂內一片光明。


    張衡、馬元義等忙來到張角身邊,見張角手中托著一塊黃綾伏俯於地,叩首謝恩。張衡驚詫,對剛才天生異象,不得其解,又聽師叔在父親靈前與亡魂對話更是驚異。這時隻師叔手托黃綾便道:“師叔受驚了,不知叔手托何物也?”張角又拜四拜驚怵道:“天師顯靈,此為天師法旨,師叔我也不知寫此什麽?”遞與張衡。張衡接過,展開一看,上書四句謁語:“蒼天區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反複誦讀,不解其意。


    “大賢良師”拜罷靈堂,悲痛不已。張衡、馬元義等苦苦相勸才在弟子們的攙扶下,跟張衡來到天師待客的鶴軒,馬、劉二位長老進軒向“大賢良師”叩拜見禮。劉玄長老把去金剛洞請孟老仙師的情形向張角稟報。當晚眾道友聚集靈堂,輕吹細彈,誦經焚文,奠哀祭禮不在話下。


    第二天,乃“光和”八月已子日。眾人剛吃完午齋,劉長老向張角、張衡稟道:“龍王山金剛洞孟老仙師鶴駕已到山下”。


    張角忙率眾人下山迎接,來到山門見孟華等一行五人策馬到來。張衡、馬元義等弟子連忙跪拜施禮。張角快步到馬前攙扶師兄下馬請安道:“孟師兄真乃活神仙也,一路勞頓仍精神瞿灼,容光煥發;恐怕小弟也不能及也”。


    孟華含笑道:“哪裏,哪裏,我行將朽木,不日將與師弟會於極樂。那象師弟你正日貫中天,氣壯河山。心藏鴻鵠之誌,還將擔起拯救天下黎民之大任也!”稍頓,孟老仙師來到張衡身邊,見衡滿臉悲淒之色,便安慰道:“道侄節哀,天師修煉得道,無疾而終,現將名列仙班,逍遙極樂,也是道家的最終歸宿。你我生者又何必悲傷,自尋苦惱也!豈不有違老子道訓唿?”說罷在眾人的簇擁下上得山來,前往靈堂祭奠。孟華乃當年有道高人,除了天師百歲仙壽,孟華已耄耋高齡,道家領袖,江湖宗師。他近年很少下山,這次親來鶴鳴,實屬難得,可見他與師兄的情份不淺。所以張道陵臨終時原以為孟華年事已高,不會親臨致吊,於是要張衡請張角前來主持喪儀。


    祭奠後,一班道眾齊齊來到丘祖殿,向老子叩頭上香,頂禮模拜後,分長幼入坐。張角推孟華坐了首位,張衡請張角上坐於孟華左側,依次是張衡、馬元義坐了,左右第一位。孟華向站在旁邊的一位白衣弟子一招手,向眾人介紹道:“這是貧道收的唯一弟子,姓波名才,以後望師弟及眾位師侄們多加指點”。張角一看波才,見其英恣勃勃,氣宇非凡,骨格清奇,背負一雙金鞭,凜然正氣。便誇道:“孟師兄真乃賢明,不知從那裏招得這麽一個出類拔萃的師侄,真乃一金鞭少俠風範。乃師兄之福,也是本教之幸也!”從此江湖人便稱波才為“金鞭俠”


    波才見大名鼎鼎的“太平道”教主如此誇獎,好不自在,忙快步向前參拜師叔,又與眾師兄弟見禮。馬元義要讓位給波才,波才那裏肯占馬師兄之坐,便在馬元義下手坐了。


    其他人一一入坐後,張角朗聲道:“天師不幸歸天,壽享仙樂,鶴赴西天,魂遊仙界。今逢已子黃道,宜今宵開壇祭法七七四十九天,送天師早列仙班。有幸孟老仙師駕臨鶴嗚,吾等就請孟老仙師坐法主壇,大開道場,邀秦、蜀等地道家弟子同護法壇”。


    孟華與張道陵曾一同學道,情誼深厚,隻是後來各有前程,不曾團聚。今日大開道場,自已主壇理所當然,隻是年邁,怕精神不及,便道:“我已年至耄耋,力不從心,還是師弟主壇吧”。張角忙道:“師兄莫辭,兄主壇,其他道場法事均由小弟代之”,孟華欣然。張角及張衡送孟華去鶴軒休息後,便安排東漢未年最為隆烈的一場水陸大道場。有詩為證:


    南開道場驚宇內,


    鶴鳴三教吟聖經;


    黃祖有道通無道,


    法壇引度達天庭。


    要看奇世大道場,請看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平道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曾穀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曾穀子並收藏太平道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