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繼續:】


    【好了,古代的刺客就講到這裏了。


    從戰國之後 ,或者說從荊軻之後,刺客的地位,那是直線下降。


    春秋戰國時期的刺客,那都是國士相待。


    而到了秦朝之後,刺客,那就變成了死士。


    有名氣的刺殺事件,也就隻有在小說中出現了,比如曹操刺殺董卓,這一段就是虛構出來的。


    現實中,在官麵上,已經沒有誰去歌頌刺客了。


    哪怕就是情緒到了,大家說的也多是荊軻。


    造成這種局麵的主要原因,就是皇權的一統。


    春秋戰國時期,那諸侯王遍地都是。


    當權者想利用刺客這種較為廉價的手段,對敵人造成最大的損失。


    刺客刺殺的目標,多是以諸侯王或者國相一類的人物。


    宣傳這種刺客價值觀,讓天下人覺得刺客的身份高。


    各種諸侯也希望自己國家能出幾個這樣的人,為自己所用,去刺殺其他諸侯。


    但到了皇權一統的時代,這一套就不行了。


    首先實權皇帝肯定是沒必要養刺客的,他要想殺誰,一道詔令就行。


    就算是養刺客,也不必要以什麽國士之禮相待了。


    畢竟天下都是他的,這種活你不幹有的是人幹。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錦衣衛,在影視小說中,錦衣衛幹的一些活,跟刺客是沒什麽區別的。


    但是他們的待遇,可就是天差地別了。


    至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就更別說了,自己都不一定能養活,更別說養刺客了。


    而臣子以及其他諸侯,他們就更不敢養刺客了。


    皇權一統,身為的臣子,還敢以國士之禮養刺客的話,那估計皇帝就該弄死他了。


    所以刺客的身價,那是直線下降。


    史書中自荊軻之後,也就沒有名聲過大的刺客了。


    要說刺客是抓住了進入曆史的機會,才得以改變曆史的話。


    那麽有些人,就完全是大勢所趨,故而改變曆史,甚至是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改變了曆史。


    說起這種人的話,有一人,他可以說是最有名的,卻沒有留名。


    可以說他對曆史改變最大,卻也可以說最小的。


    他就是當年給項羽指路的老者。


    說當年項羽被圍垓下,最後帶八百人突圍。


    突出重圍之後,遇到一個老人問路。


    結果老人給他們指了一片澤地,最後導致項羽烏江自刎。


    這老人是什麽話都沒留下,也什麽名都沒留下,就留了一個田父的稱謂。


    史書上的記載,也就一句話,他說了一個“左”字,另外事後也沒得什麽賞賜。


    可他確確實實的改變了曆史。


    不過也有人說,他並沒有改變什麽曆史。


    他們認為,就算老者指對了路,項羽也可能會自殺。


    因為即便是指錯了路,項羽要走還是能走的,當時的烏江亭長,可是開船在那等他了。


    隻要項羽上船,漢軍又沒船追殺,所以隻要走,那就能走。


    可是項羽並沒有走,按他的話說是,攜八千江東子弟過江,最後卻無人歸還,實在難以麵見江東父老。


    最後隻是把自己的坐騎給了烏江亭長,讓他帶馬走,自己則是留下死戰。


    而那老者就算是指對了路,根據記載,項羽引八百騎兵突圍,當突圍出淮水的時候,就隻剩一百多人了。


    後麵還有漢軍追殺,到時候能活著過江的,估計也就幾十人,那時候項羽麵對的情況,和項羽在烏江麵對的情況,其實是差不多的。


    項羽也有可能留下死戰,不肯渡江。


    這種可能確實是有,但不是很大。


    因為這兩種情況是有很大區別的,幾十人,項羽肯定會過江的。


    別說幾十人了,就是烏江亭長那船,要是能將二十八人全部帶走,項羽都不會猶豫的直接渡江。


    他那會本來就是在逃命,他帶出來的人也就八百。


    就算是一個不少的都帶迴去,那也不夠八千江東子弟。


    項羽之所以在烏江不肯走了。


    那是因為那會就一個人能迴去了。


    一個人迴去和幾十人迴去,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做個簡單的比喻,項羽一個人迴江東,江東父老一看,就你一個人迴來了?


    你帶出去的人都沒了,你這老板卻迴來了,你會不會是臨陣脫逃之類的?


    是不是未戰先走了?


    就算是項羽跟他們解釋,是自己一時不察,吃了個大虧,被劉邦那老小子包圍了,自己是好不容易殺出來的。


    那別人估計也的不會信啊!幾十萬人都被包圍了,你一個人能殺出來?


    到那時候,項羽連個作證的人都不會有。


    當然了,這僅僅隻是個簡單的比喻,隻是在那種情況下,一些人可能會出現的想法。


    但實際上,以項羽當時的名氣,他根本不需要解釋什麽。


    他隻要過了江,不管是一個人過去也好,一群人也好,都能再快速的拉出一支部隊。


    曆史的結局很大程度會被改寫。


    但以項羽的傲氣,他是絕不可能一個人孤零零過江的,他本來就不能接受失敗,更別說敗的那麽徹底。


    所以,那個給項羽指路的田父,絕對算的上是改變了曆史的走向。


    不過話說迴來,項羽就是過江,就是再拉起一支隊伍。


    跟劉邦打,贏麵那也不大。


    畢竟戰爭打的是經濟,是底蘊,在垓下之戰後,留給項羽的地盤不多了。


    而劉邦則是接手了大秦幾乎所有的家底,更別說還有韓信他們一群強人在身邊。


    項羽除了個人的勇武之外,基本沒有太多贏麵。


    隻是如果項羽活著,能改變一大群人的命運。】


    網友【彈幕】:“項羽隻要熬死劉邦,等到呂雉掌權的時候,再反攻也不是不可能嘛。”


    網友【彈幕】:“哪裏要等劉邦死,隻要等劉邦和匈奴掐架,被困白登山的時候,來一下子就行了。”


    網友【彈幕】:“被困白登山?項羽沒死的話,白登山那一戰就不是劉邦去了。


    劉邦不可能放著韓信不用,自己上的。


    若是韓信去對付匈奴,那白登山上被圍的,可能就是冒頓了。


    至於項羽的話,韓信去打匈奴,劉邦絕對是能擋住項羽的。


    畢竟是老套路了,之前就是劉邦頂住項羽,韓信橫掃北方諸國。


    統一是絕對的趨勢,不過項羽要沒死在烏江的話,這個統一可能會晚一點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落瀟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落瀟湘並收藏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