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 作者:葉落瀟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網友【彈幕】:“話說弄這程朱理學的可真是個天才。
這玩意真要說起來,可不單單隻是打壓了女性地位。
真要說起來,它可以說是無差別的打壓了除皇帝之外的所有人。
真就是坑了後世八百年。”
網友【彈幕】:“不是除皇帝之外,是除統治階層外所有人,統治者可沒被打壓。”
網友【迴複】:“那可不是,宋以及宋之前的朝代,臣子是很少對皇帝行跪拜之禮的。
隻有在特別隆重的場合才會有跪拜之禮。
那會的君臣關係,其實就是老板和員工的關係。
一個發錢,一個幹活。
若是幹的不如意了,臣子想走,皇帝也不會太過為難。
人多的時候,那做臣子是要給皇帝麵子。
但到了人少的時候,這君臣之間的講究也不是很多。
甚至於一個皇帝要殺臣子,隻要不是造反的那種大事,皇帝都會給臣子一些體麵。
可到了明清的時候,君臣之間,那完全就是兩個階級了。
體麵?什麽體麵,庭杖了解一下。
想走?那得看皇帝心情。
這就是程朱理學的威力。
可以說社會各個階級,都受到了這玩意的禍害,除了皇帝。”
網友【彈幕】:“大宋文官過太舒坦,他們以為後世的文官也能是這樣的,結果沒想到元朝會弄出庭杖這玩意。
更沒想到,後麵的朝代居然還繼承了這個。”
網友【彈幕】:“話說朱元璋他這種底層上來的人,應該是很清楚這個程朱理學對底層人的迫害吧。
他當皇帝後,怎麽就完全接受了這一套,一點要改的意思都沒有。”
網友【迴複】:“怎麽沒改?這一套在老朱手上,那可是被他發揚光大了。
甚至於還加入了元庭的因素,比如庭杖,比如戶籍製度,這些可都是老朱新加入的。”
網友【迴複】:“我說的是,他怎麽沒想著往好的方向改呢?”
網友【迴複】:“你在網上,你肯定這樣說了,但是如果讓你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你也不會改。
這麽好的一個愚民政策,還已經持續幾百年了,大家都接受了。
為什麽要去改,不改直接用,效果好不說,皇權還得到一定增強,何樂不為呢?
要是改了的話,百姓接不接受是一迴事,最後說不定還會削弱一些皇權。
朱元璋一個能把丞相都廢了的皇帝,足以看出他對權力的掌握欲了吧。
他怎麽可能費心費力的去改一個對自己有好處的政策呢?
這玩意隻要出來了,帝王就不會去改了的,隻會想方設法的去加強。
另外,清朝的時候,一開始滿人還不太懂這個,他們是想過要改的。
甚至禁止過漢人纏足,結果呢?屁用沒有。
後麵滿清的皇帝也是參透了符文,到後麵的時候,不但不禁止漢人女子纏足了,反過來還提倡旗人女子纏足了。
這就是程朱理學的威力啊!隻要統治者看到它,就會一點點去朝這個方向發展。”
網友【彈幕】:“真特麽是一本邪典。”
網友【彈幕】:“一個個都在噴,你們要是稍稍了解一下程朱理學出現的背景,估計就不會說那麽多了。
這玩意出現的原因,完全就是一個物極必反的東西。
因為大宋前期,社會風氣開放到了一個極端。。
王安石和歐陽修這兩死對頭,在這一件事情上的意見都很統一。
歐陽修說:自五代以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婦人倫之際,無不大壞,夫婦之恩重泰山,背恩棄義須臾間。
王安石則說:俗之壞久矣!自學士大夫多不能終其節,況女子乎?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社會,那是物欲橫流,仁義禮智信,都已經被當時北宋社會的人給拋棄了。
這個時候,程頤就提出來了一個狠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這句話,他一開始壓根就不是爭對婦女的,他本來就是爭對所有人的。
宋朝士人出了名的沒骨氣,他們在失節和保命兩者之間,選擇了保命,失節事小,保命事大。
但他們畢竟讀的是聖賢書,吃的就是仁義禮智信這碗飯,他們總不能把牌子砸了不是。
於是在一番操作之下,這個節,就變成了貞節。
然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八個字就被士子壓到女人頭上去了。
女子守節,成了他們的遮羞布。
於是宋朝女子地位,也從一個極端變成了另一個極端。
而後世君王一看,這玩意挺好用,用上這東西,能省不少事。
然後就在這基礎上,一點點往上麵加定義,最後就變成了後麵的程朱理學。
程頤那是純純背鍋的,人家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那個節可不是指什麽女子貞節。
這個節,那是蘇武牧羊不失節的氣節,是文天祥寧死不降,慷慨赴死的英雄氣節。”
網友【彈幕】:“別說,還真別說,氣節這玩意,在宋朝之後的儒家,好像真的很少出現了。
比如那世修降表的衍聖公一家子。”
網友【彈幕】:“別說,衍聖公這一世襲封號還真就是從宋朝開始的。
他們一家子修降表,那也是從宋朝開始的。
這樣說的話,還真能說過去。”
網友【迴複】:“其實衍聖公南方一脈還是可以的,在元朝的時候,皇帝讓他們去當衍聖公,他們都以收孝給拒絕了。
而北方那一脈,本來就是小宗,中間還出過衍聖公是其他人血脈的傳聞。
那一支到底是不是聖人之後都難說了。”
.........
漢高後呂雉:“嗬嗬,自己沒有骨氣,拿女人當擋箭牌,這大慫還真是讓朕開眼了。”
始皇帝嬴政:“後世儒家成了這副模樣,那群儒生,這些時日估計是能清靜點了。”
唐太宗李世民:“文人失節事小,保命事大,女子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還真是能言善辯呐,曲解教義他們果然有一手。。”
漢武帝劉徹:“朕就說嘛,儒家也沒那麽不堪,怎麽之前提到朕獨尊儒術的時候,後世還有人罵朕,原來這後世儒家這麽能辯經啊!”
這玩意真要說起來,可不單單隻是打壓了女性地位。
真要說起來,它可以說是無差別的打壓了除皇帝之外的所有人。
真就是坑了後世八百年。”
網友【彈幕】:“不是除皇帝之外,是除統治階層外所有人,統治者可沒被打壓。”
網友【迴複】:“那可不是,宋以及宋之前的朝代,臣子是很少對皇帝行跪拜之禮的。
隻有在特別隆重的場合才會有跪拜之禮。
那會的君臣關係,其實就是老板和員工的關係。
一個發錢,一個幹活。
若是幹的不如意了,臣子想走,皇帝也不會太過為難。
人多的時候,那做臣子是要給皇帝麵子。
但到了人少的時候,這君臣之間的講究也不是很多。
甚至於一個皇帝要殺臣子,隻要不是造反的那種大事,皇帝都會給臣子一些體麵。
可到了明清的時候,君臣之間,那完全就是兩個階級了。
體麵?什麽體麵,庭杖了解一下。
想走?那得看皇帝心情。
這就是程朱理學的威力。
可以說社會各個階級,都受到了這玩意的禍害,除了皇帝。”
網友【彈幕】:“大宋文官過太舒坦,他們以為後世的文官也能是這樣的,結果沒想到元朝會弄出庭杖這玩意。
更沒想到,後麵的朝代居然還繼承了這個。”
網友【彈幕】:“話說朱元璋他這種底層上來的人,應該是很清楚這個程朱理學對底層人的迫害吧。
他當皇帝後,怎麽就完全接受了這一套,一點要改的意思都沒有。”
網友【迴複】:“怎麽沒改?這一套在老朱手上,那可是被他發揚光大了。
甚至於還加入了元庭的因素,比如庭杖,比如戶籍製度,這些可都是老朱新加入的。”
網友【迴複】:“我說的是,他怎麽沒想著往好的方向改呢?”
網友【迴複】:“你在網上,你肯定這樣說了,但是如果讓你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你也不會改。
這麽好的一個愚民政策,還已經持續幾百年了,大家都接受了。
為什麽要去改,不改直接用,效果好不說,皇權還得到一定增強,何樂不為呢?
要是改了的話,百姓接不接受是一迴事,最後說不定還會削弱一些皇權。
朱元璋一個能把丞相都廢了的皇帝,足以看出他對權力的掌握欲了吧。
他怎麽可能費心費力的去改一個對自己有好處的政策呢?
這玩意隻要出來了,帝王就不會去改了的,隻會想方設法的去加強。
另外,清朝的時候,一開始滿人還不太懂這個,他們是想過要改的。
甚至禁止過漢人纏足,結果呢?屁用沒有。
後麵滿清的皇帝也是參透了符文,到後麵的時候,不但不禁止漢人女子纏足了,反過來還提倡旗人女子纏足了。
這就是程朱理學的威力啊!隻要統治者看到它,就會一點點去朝這個方向發展。”
網友【彈幕】:“真特麽是一本邪典。”
網友【彈幕】:“一個個都在噴,你們要是稍稍了解一下程朱理學出現的背景,估計就不會說那麽多了。
這玩意出現的原因,完全就是一個物極必反的東西。
因為大宋前期,社會風氣開放到了一個極端。。
王安石和歐陽修這兩死對頭,在這一件事情上的意見都很統一。
歐陽修說:自五代以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婦人倫之際,無不大壞,夫婦之恩重泰山,背恩棄義須臾間。
王安石則說:俗之壞久矣!自學士大夫多不能終其節,況女子乎?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社會,那是物欲橫流,仁義禮智信,都已經被當時北宋社會的人給拋棄了。
這個時候,程頤就提出來了一個狠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這句話,他一開始壓根就不是爭對婦女的,他本來就是爭對所有人的。
宋朝士人出了名的沒骨氣,他們在失節和保命兩者之間,選擇了保命,失節事小,保命事大。
但他們畢竟讀的是聖賢書,吃的就是仁義禮智信這碗飯,他們總不能把牌子砸了不是。
於是在一番操作之下,這個節,就變成了貞節。
然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八個字就被士子壓到女人頭上去了。
女子守節,成了他們的遮羞布。
於是宋朝女子地位,也從一個極端變成了另一個極端。
而後世君王一看,這玩意挺好用,用上這東西,能省不少事。
然後就在這基礎上,一點點往上麵加定義,最後就變成了後麵的程朱理學。
程頤那是純純背鍋的,人家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那個節可不是指什麽女子貞節。
這個節,那是蘇武牧羊不失節的氣節,是文天祥寧死不降,慷慨赴死的英雄氣節。”
網友【彈幕】:“別說,還真別說,氣節這玩意,在宋朝之後的儒家,好像真的很少出現了。
比如那世修降表的衍聖公一家子。”
網友【彈幕】:“別說,衍聖公這一世襲封號還真就是從宋朝開始的。
他們一家子修降表,那也是從宋朝開始的。
這樣說的話,還真能說過去。”
網友【迴複】:“其實衍聖公南方一脈還是可以的,在元朝的時候,皇帝讓他們去當衍聖公,他們都以收孝給拒絕了。
而北方那一脈,本來就是小宗,中間還出過衍聖公是其他人血脈的傳聞。
那一支到底是不是聖人之後都難說了。”
.........
漢高後呂雉:“嗬嗬,自己沒有骨氣,拿女人當擋箭牌,這大慫還真是讓朕開眼了。”
始皇帝嬴政:“後世儒家成了這副模樣,那群儒生,這些時日估計是能清靜點了。”
唐太宗李世民:“文人失節事小,保命事大,女子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還真是能言善辯呐,曲解教義他們果然有一手。。”
漢武帝劉徹:“朕就說嘛,儒家也沒那麽不堪,怎麽之前提到朕獨尊儒術的時候,後世還有人罵朕,原來這後世儒家這麽能辯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