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興滅國,繼絕世
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 作者:葉落瀟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嗯,說鄧皇後茶藝不錯,也不過就是一個調侃而已。
也是鄧皇後不得已情況下的反擊。
接下來就說說這位鄧皇後到底幹了點啥。
在漢和帝死後,鄧皇後先是把權力抓到了自己手上。
這個對於鄧皇後來說並不困難。
因為漢和帝後期的時候,也就是鄧皇後剛被立為皇後,漢和帝就讓她處理政務了。
史書上對於鄧皇後這一時期的執政,說的是鄧皇後有丈夫之性。
所以漢和帝最後半年左右的時間中,大漢其實和唐高宗後期一樣,屬於是雙聖臨朝的狀態。
後來漢和帝病逝,鄧皇後並以太子多病為由,廢掉了他繼承皇位的權利,立了出生隻有一百多天的漢殤帝劉隆為帝。
這件事情算是鄧皇後受詬病最多的一點。
太子確實有病,但是隻是氣閉昏厥的毛病,也不算太嚴重,影響肯定是有的,但不至於不能當皇帝。
所以鄧皇後這事情做的確實有點不地道了。
公元106年,漢和帝死後第二年。
四顆流星從天而降,拉開了東漢中期,天災頻發的序章。
106年,在隕石落地的同年,37個郡國發生大水,同年八月,漢殤帝劉隆駕崩。
朝野內外,對於鄧太後是一片的謾罵,說什麽女人當家,陰氣太重一類。
但鄧太後並沒有理會這些流言,而是專心救災,開啟各地國庫糧倉,救濟災民。
107年,18個郡國發生較大規模地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條江河決堤,受災郡國達到41個,受災的縣達到315個,受災麵積達到了大漢疆域三分之一。
另外,還有28個郡國,縣城,受到了冰雹,台風,海嘯襲擊。
整個大漢災難不斷。
這時候又有人跳出來,說什麽這些災民,都是因為鄧太後越陰之職,專陽之政而導致的。
說到底,還是那句話,他們認為這些天災是女人當政才出現的。
甚至還有一些大臣,暗中想要發動政變,想要廢除鄧太後和漢安帝。
結果就是這事情很快被鄧皇後知道了,鄧皇後以雷霆手段快速鎮壓了這些想要跳的人。
然後繼續賑災。
次年,108年,災情依舊沒斷,地震,水災,旱災輪番上場。
鄧太後將朝廷的所有公田,悉數給災民耕種。
同時在北方受災嚴重的地區,采取了放糧,移民等等措施。
109年,司隸,並州,涼州由於受水災,旱災影響,爆發了大饑荒,史料記載的很少,就三個字,人相食。
而後同年,河東地區,大量的池水變成紅色。
隨之而來的就是地震。
就在此時,吸收了北匈奴地盤而壯大了南匈奴,覺得大漢受了大災,認為大漢的人死完了。
於是聯合烏桓,鮮卑,一起入侵大漢。
五原郡漢軍死守,太守戰死,可因各地天災,後期補給不足等等原因。
導致防守失敗。
異族入侵神州。
得知這消息的鄧太後爆發了。
天災欺負我大漢,朕那確實沒辦法,畢竟漢軍上不了淩霄殿,隻能忍著,隻能想辦法對抗天災。
結果你們這些宵小之輩也敢來趁火打劫?真以為我大漢天軍擰不動刀了?
揍,往死裏揍。
於是漢軍北上,於次年大破異族聯軍。
南匈奴單於,這個禍端挑起者,脫帽光腳入漢請罪,最後自己留在大漢為人質。
鮮卑王,親自入漢請罪,並將100多親屬放在大漢為人質。
烏桓是最輕的,僅僅隻是降服了事,並沒有記載烏桓王是怎麽請罪的。
“通湖山摩崖石刻”,就是這次大勝後刻的。
在大漢狠揍北麵異族的同年,也就是110年。
山東沿海地區,又遭遇了多次海盜襲擊。
鄧太後又派人去把這群海盜收拾了一番。
在這個地方襲擾,這群海盜,真有可能是倭寇啊!
若真是倭寇的話,那麽倭寇對我神州大地的首次入侵,就應該是這一仗,而不是大唐白江口之戰了。
咱們和倭寇又要往上追溯幾百年了。
也是在這一年,鄧太後不但在武功上有巨大貢獻,在文化上也有巨大貢獻。
她召集了各路學者,百家文獻,創造出了神州有史以來的第一本標準讀物,蘭台漆書。
這相當於是一本大詞典,因為那會紙張剛出來沒多久,印刷術還沒普及。
所以很多學者手上的讀物,經書,那都是手抄的,一本書抄下來錯一兩個字是很正常的。
這就導致經書轉抄幾遍後,是字也不對,義也不對了。
鄧太後的這個蘭台漆書,就是把標準版抄上去,讓大家有個標準答案。
不過這事情後麵又出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考生他們發現自己讀的書錯了後,他們想的不是改自己的書。
而是賄賂看管蘭台漆書的人,去改這漆書,把漆書上字,改成自己學到的字。
這就導致蘭台漆書還沒出東漢呢,就已經被改了亂七八糟了。
東漢末年的蔡邕就說過,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
除了這個標準讀物之外。
鄧太後還讓人編著世界已知的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當然,在做這些的同時。
鄧太後還要專心應付救災。
從106年開始,一直到112年,東漢連續六年的水災,其中107年算是最大的而已。
而到110年的時候,水災比之前幾年雖然好了一點,但是蝗災又來了。
捋一下110年東漢都發生了什麽,北方,異族聯軍入侵。
東南海盜猖獗,國內水患未斷,蝗災又起。
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鄧太後外平敵寇,內安百信,甚至還弄了本字典出來。
而到111年,更恐怖的事情發生了。
110年的蝗災隻是一個引子,111年的蝗災,出現了大爆發。
蝗災席卷九州,當時大漢有十三州,這個九州不是全國受災,但也差不多了。
鄧太後為了更好的治理各種天災。
於是向全國下了求賢令。
並派出公車去接這些有能耐的人,且一一親自過問。
然後,張衡出來了,測地震的地動儀,測風向侯風儀,測算天文的水動渾天儀出來了。
可惜的是,目前並沒有通過考古發現這些東西的樣本,這些東西都隻是在史書上有所記載。
112年,這年的東漢,比上年更難熬,這年的水災倒是不大。
但是蝗災可就很恐怖了,十州同時爆發蝗災。
113年,司隸遭遇了大風,蝗蟲隨風從洛陽過。
鄧太後下令免掉了受災嚴重地區的稅收,並且調集災情不嚴重地方的新米,前去賑災。
幾年的賑災下來,大漢的糧倉已經沒庫存了。
從114年開始,雖然部分地區還有蝗災,但相較於之前的幾年,已經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
於是鄧太後開始大肆鼓勵百姓開墾前幾年荒廢下來的田土,實行耕種獎勵。
並免去了一些受災特別嚴重地區三年的稅收。
給了百姓一個喘息的時間。
115年的時候,由於114年有了些存糧,鄧太後又修理水渠,通利水運,灌溉農田。
並且,也將軍隊騰出來,開始給之前不太聽話的異族一點教訓。
北方的異族教訓完了,鄧太後就看向了羌族。
於是就派出虞詡前去武都郡鎮壓羌族,虞詡以三千軍隊,大破羌族萬人部隊,然後召迴流民,大興水利。
短短三年時間,武都郡這一個郡就恢複到了之前的水準。
從一個有天災,有叛亂的郡,變成了家家戶戶豐衣足食,人口增長了足足三萬戶。
已經可以媲美天災之前了。
116年,在經過了十年與天災的鬥爭之後。
朝野內外,再也沒誰去說鄧太後是越陰之職,專陽之政,也沒有人再去說,這十年的各種災難是因為女子當政才造成的。
當時朝野內外對鄧太後的評價變成了:興滅國,繼絕世,錄功臣,複宗室。
意思就是,鄧太後那是把一個要滅國的國家給複興,把即將要滅絕的種族,給繼承下去了。
所以鄧皇後,她拿下皇後之冠這個稱號,絕對是夠格的。
甚至可以說《後漢書》把東漢的後宮,寫成皇後本紀,這其中鄧皇後覺得是出了大力的。
若是沒有鄧皇後的這些功績,就其他那些臨朝稱製的皇後,她們還真不配上本紀。】
也是鄧皇後不得已情況下的反擊。
接下來就說說這位鄧皇後到底幹了點啥。
在漢和帝死後,鄧皇後先是把權力抓到了自己手上。
這個對於鄧皇後來說並不困難。
因為漢和帝後期的時候,也就是鄧皇後剛被立為皇後,漢和帝就讓她處理政務了。
史書上對於鄧皇後這一時期的執政,說的是鄧皇後有丈夫之性。
所以漢和帝最後半年左右的時間中,大漢其實和唐高宗後期一樣,屬於是雙聖臨朝的狀態。
後來漢和帝病逝,鄧皇後並以太子多病為由,廢掉了他繼承皇位的權利,立了出生隻有一百多天的漢殤帝劉隆為帝。
這件事情算是鄧皇後受詬病最多的一點。
太子確實有病,但是隻是氣閉昏厥的毛病,也不算太嚴重,影響肯定是有的,但不至於不能當皇帝。
所以鄧皇後這事情做的確實有點不地道了。
公元106年,漢和帝死後第二年。
四顆流星從天而降,拉開了東漢中期,天災頻發的序章。
106年,在隕石落地的同年,37個郡國發生大水,同年八月,漢殤帝劉隆駕崩。
朝野內外,對於鄧太後是一片的謾罵,說什麽女人當家,陰氣太重一類。
但鄧太後並沒有理會這些流言,而是專心救災,開啟各地國庫糧倉,救濟災民。
107年,18個郡國發生較大規模地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條江河決堤,受災郡國達到41個,受災的縣達到315個,受災麵積達到了大漢疆域三分之一。
另外,還有28個郡國,縣城,受到了冰雹,台風,海嘯襲擊。
整個大漢災難不斷。
這時候又有人跳出來,說什麽這些災民,都是因為鄧太後越陰之職,專陽之政而導致的。
說到底,還是那句話,他們認為這些天災是女人當政才出現的。
甚至還有一些大臣,暗中想要發動政變,想要廢除鄧太後和漢安帝。
結果就是這事情很快被鄧皇後知道了,鄧皇後以雷霆手段快速鎮壓了這些想要跳的人。
然後繼續賑災。
次年,108年,災情依舊沒斷,地震,水災,旱災輪番上場。
鄧太後將朝廷的所有公田,悉數給災民耕種。
同時在北方受災嚴重的地區,采取了放糧,移民等等措施。
109年,司隸,並州,涼州由於受水災,旱災影響,爆發了大饑荒,史料記載的很少,就三個字,人相食。
而後同年,河東地區,大量的池水變成紅色。
隨之而來的就是地震。
就在此時,吸收了北匈奴地盤而壯大了南匈奴,覺得大漢受了大災,認為大漢的人死完了。
於是聯合烏桓,鮮卑,一起入侵大漢。
五原郡漢軍死守,太守戰死,可因各地天災,後期補給不足等等原因。
導致防守失敗。
異族入侵神州。
得知這消息的鄧太後爆發了。
天災欺負我大漢,朕那確實沒辦法,畢竟漢軍上不了淩霄殿,隻能忍著,隻能想辦法對抗天災。
結果你們這些宵小之輩也敢來趁火打劫?真以為我大漢天軍擰不動刀了?
揍,往死裏揍。
於是漢軍北上,於次年大破異族聯軍。
南匈奴單於,這個禍端挑起者,脫帽光腳入漢請罪,最後自己留在大漢為人質。
鮮卑王,親自入漢請罪,並將100多親屬放在大漢為人質。
烏桓是最輕的,僅僅隻是降服了事,並沒有記載烏桓王是怎麽請罪的。
“通湖山摩崖石刻”,就是這次大勝後刻的。
在大漢狠揍北麵異族的同年,也就是110年。
山東沿海地區,又遭遇了多次海盜襲擊。
鄧太後又派人去把這群海盜收拾了一番。
在這個地方襲擾,這群海盜,真有可能是倭寇啊!
若真是倭寇的話,那麽倭寇對我神州大地的首次入侵,就應該是這一仗,而不是大唐白江口之戰了。
咱們和倭寇又要往上追溯幾百年了。
也是在這一年,鄧太後不但在武功上有巨大貢獻,在文化上也有巨大貢獻。
她召集了各路學者,百家文獻,創造出了神州有史以來的第一本標準讀物,蘭台漆書。
這相當於是一本大詞典,因為那會紙張剛出來沒多久,印刷術還沒普及。
所以很多學者手上的讀物,經書,那都是手抄的,一本書抄下來錯一兩個字是很正常的。
這就導致經書轉抄幾遍後,是字也不對,義也不對了。
鄧太後的這個蘭台漆書,就是把標準版抄上去,讓大家有個標準答案。
不過這事情後麵又出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考生他們發現自己讀的書錯了後,他們想的不是改自己的書。
而是賄賂看管蘭台漆書的人,去改這漆書,把漆書上字,改成自己學到的字。
這就導致蘭台漆書還沒出東漢呢,就已經被改了亂七八糟了。
東漢末年的蔡邕就說過,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
除了這個標準讀物之外。
鄧太後還讓人編著世界已知的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當然,在做這些的同時。
鄧太後還要專心應付救災。
從106年開始,一直到112年,東漢連續六年的水災,其中107年算是最大的而已。
而到110年的時候,水災比之前幾年雖然好了一點,但是蝗災又來了。
捋一下110年東漢都發生了什麽,北方,異族聯軍入侵。
東南海盜猖獗,國內水患未斷,蝗災又起。
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鄧太後外平敵寇,內安百信,甚至還弄了本字典出來。
而到111年,更恐怖的事情發生了。
110年的蝗災隻是一個引子,111年的蝗災,出現了大爆發。
蝗災席卷九州,當時大漢有十三州,這個九州不是全國受災,但也差不多了。
鄧太後為了更好的治理各種天災。
於是向全國下了求賢令。
並派出公車去接這些有能耐的人,且一一親自過問。
然後,張衡出來了,測地震的地動儀,測風向侯風儀,測算天文的水動渾天儀出來了。
可惜的是,目前並沒有通過考古發現這些東西的樣本,這些東西都隻是在史書上有所記載。
112年,這年的東漢,比上年更難熬,這年的水災倒是不大。
但是蝗災可就很恐怖了,十州同時爆發蝗災。
113年,司隸遭遇了大風,蝗蟲隨風從洛陽過。
鄧太後下令免掉了受災嚴重地區的稅收,並且調集災情不嚴重地方的新米,前去賑災。
幾年的賑災下來,大漢的糧倉已經沒庫存了。
從114年開始,雖然部分地區還有蝗災,但相較於之前的幾年,已經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
於是鄧太後開始大肆鼓勵百姓開墾前幾年荒廢下來的田土,實行耕種獎勵。
並免去了一些受災特別嚴重地區三年的稅收。
給了百姓一個喘息的時間。
115年的時候,由於114年有了些存糧,鄧太後又修理水渠,通利水運,灌溉農田。
並且,也將軍隊騰出來,開始給之前不太聽話的異族一點教訓。
北方的異族教訓完了,鄧太後就看向了羌族。
於是就派出虞詡前去武都郡鎮壓羌族,虞詡以三千軍隊,大破羌族萬人部隊,然後召迴流民,大興水利。
短短三年時間,武都郡這一個郡就恢複到了之前的水準。
從一個有天災,有叛亂的郡,變成了家家戶戶豐衣足食,人口增長了足足三萬戶。
已經可以媲美天災之前了。
116年,在經過了十年與天災的鬥爭之後。
朝野內外,再也沒誰去說鄧太後是越陰之職,專陽之政,也沒有人再去說,這十年的各種災難是因為女子當政才造成的。
當時朝野內外對鄧太後的評價變成了:興滅國,繼絕世,錄功臣,複宗室。
意思就是,鄧太後那是把一個要滅國的國家給複興,把即將要滅絕的種族,給繼承下去了。
所以鄧皇後,她拿下皇後之冠這個稱號,絕對是夠格的。
甚至可以說《後漢書》把東漢的後宮,寫成皇後本紀,這其中鄧皇後覺得是出了大力的。
若是沒有鄧皇後的這些功績,就其他那些臨朝稱製的皇後,她們還真不配上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