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滅族不一定要全殺,斷根也可以的
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 作者:葉落瀟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唐這邊還隻是在抓人,了解倭國詳情。
而大明那邊則是不同了。
大明位麵,1405年十月。
金陵龍江港。
原本應該在六月就出發的船隊,此時正停在港口之中,一列列全裝士兵。
此時在岸上和船艙中來迴運輸著物資。
“老二,這次本來應該是朕禦駕親征的。
可眼下的情況,你也是清楚了,大明此時一日一變,你大哥一個人扛不住。
這次你就代朕出征,你帶的可都是金陵禁衛,到了那邊,該怎麽做,你知道的。”
港口之上,朱棣拉著身著全甲的朱高煦說道。
“請陛下放心,兒臣此次出征,必定掃平島國,亡其國,夷其族,滅其種,為後世金陵百萬子民複仇。”
朱高煦行了一禮道。
接下這個任務的他,可以說是比誰都高興。
自從上個視頻一出,大明百姓,無不談倭色戾,人人都恨不得生剝了倭人。
特別是此時的京城之中。
此時大明還未遷都,金陵現在還是大明京城。
京城百姓對於這倭寇,無不咬牙切齒。
按照後世轉化的時間算法,他們知道,現在大明距離那場災難。
也就隻有五百年左右的時間。
五百年,說短不短,畢竟五百年的大一統王朝,他們都沒聽說過。
但五百年說長也不長,金陵之中,就有不少祖祖輩輩就居住在此的。
說不定,五百年後的那場災難中,就有不少是自己的後代呢?
而且那地圖上,處處都有倭人造孽的身影,神州大地多地淪陷。
就算自己的子孫五百年後沒在金陵了,可如此大的一場浩劫,又怎麽能躲過去呢。
所以大家能做的,就是先讓這場浩劫的發起者滅亡再說。
當聽到朱棣要出兵滅倭後,京中百姓,官員,商賈,甚至是乞兒,或稚子,都紛紛為國募捐。
短短半月的時間,光是京城之中,募捐的錢財,就相當於整個大明兩年稅收了。
甚至有的商賈傾盡家財,隻是為家族求幾個軍中名額,誓要親自上島斬殺倭寇。
雖然這其中有的人,是看到了一些商機,進行的投資。
特別是那些大額投資的,那肯定是有目的的,這誰都能看出來。
朱棣對於這些人,也都是給了機會,從他們家族中挑選了一些青年,編入到了水師之中。
雖然明麵上沒有太多照顧,但給了錢的多多少少會有點特殊。
比如一些擺明了的功勞之類的,可能會優先讓他們上場,同時,朱棣允許他們自己造船出海。
利益這麽大,光朝廷一家,全部吃下去這不太現實的,隻要繳稅,適當讓利才是長久之道。
這種為了利益的人雖然不少。
但更多的,還是大明百姓對倭寇的憎恨。
至於朱高煦高興的原因嘛,那也很簡單。
大明百姓此時對倭寇如此憎恨,那他漢王若是掛帥滅了倭國。
他在大明百姓心中的地位,又該是如何呢?
隻要他能滅了倭國,想必他在民間的威望必然會超過太子。
再加上,朱棣之前看到大明後世皇帝的作為之後,本就對太子有些不爽。
特別是在看了堡宗的表現之後,朱棣這一個月來都沒怎麽搭理他的好聖孫了。
這一個月中,朱棣的行為隱隱的透著一種,想要將皇位傳給他朱高煦的意思。
朱高煦自己感覺這次不像是老爺子對他的戲耍,說不定老爺子是真想要將皇位傳給他了。
朝中有了老爺子的支持,再加上民間百姓的支持的話。
那這皇位不說十拿九穩,最少,他也有與大哥一爭的機會。
“知道就好,去吧。”
朱棣點了點頭。
“是,陛下。”
朱高煦應了一聲,便要向船上走。
“老二,照顧好老三,戰場上注意點。”
朱高煦剛走出兩步,朱棣又是有些不舍的叫了一聲。
這次的作戰與以往都不相同。
這次是出海作戰,又是兩個兒子都去了。
朱棣雖然知道兩人都是身經百戰的,可還是有些不舍。
“放心吧,爹,沒事的。”
朱高煦迴頭應了一聲。
“去吧。”
朱棣點了點頭。
“老二,老二,這個帶上......這次可是出海,在外要多聽鄭和的.......
這是我在北平城時候穿的軟甲,大是大了點。
你喜歡衝前麵的,多穿一層也好點。”
就在這時,朱高熾拿著一個包裹走了過來。
“大哥,你放心吧,一個小小倭國而已,任它也翻不起什麽浪來。”
朱高煦接過軟甲應了一聲。
“你小子注意點,還有,那島上的倭人,你可不能都殺了,島上還有礦,挖礦要人的。
總不能從大明運人過去挖礦吧,我手上可沒運人的錢。
而且殺太多的話,對你名聲也不好。
雖然那些夫子,現在不會去多說你什麽,但過些年就難說了。”
在朱高煦接過軟甲後,朱高熾靠近了一些小聲說道。
“可這是老爺子的意思。”
朱高煦聽到這話後,稍稍愣了一下。
“老爺子要的是讓你亡其國,滅其族,不是要你都殺了。”
朱高熾再次說道。
“???”
朱高煦一臉問號的看著朱高熾。
“不降者皆斬,降者除根即可。
如此一來你即可平民憤,亦可保你名聲。”
朱高熾做了個手勢說道。
“還是老大你狠,可這樣豈不是更加......”
朱高煦咽了咽口水。
“無妨,宮刑替死,古法有之。
漢王你這是心善,才留了倭人一命。
即便是過些年,那些夫子想跳,他們也說不了你什麽。”
朱高熾淡淡的說道。
“是,多謝大哥了,我先走了。”
朱高煦點了點頭,拿著包裹就朝船上走去,。
朱棣看一眼兩兄弟,雖然不清楚這兩人到底談了些什麽。
但大致的意思,他還是能猜到一點。
不過朱棣對此,也沒有多說什麽而已。
他要的隻是讓倭國亡國滅種就行。
至於手段什麽的,並不是很重要。
“楊帆,啟航!”
“風,風,風......”
半個時辰後,一切準備工作完成。
朱高煦站在最大的寶船船頭,身披全甲,拔出寶劍對著前方江麵一揮。
船上一麵麵船帆升起,無數士卒高喊著風。
恩,這是朱棣設計的。
之前那個星際大秦,給朱棣的留下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
會動的城牆,他是沒有辦法。
可這次出海,好不容易碰上了一個類似的場景。
朱棣自然不會放過這次模仿的機會了。
尬是尬了點,但這數萬將士一起高喊著風,氣勢這方麵那確實是拉足了的。
船隊緩緩離港,在港口觀看的京城百姓,見到大船離港之後,也是爆發出了歡唿聲。
.......
........
“好了,這次就播放這些內容了,希望夠用吧。”
藍星,時間也過去了一天。
陸遠也將這次需要播放的視頻規劃了出來。
.......
【曆史上有沒有一個人,在他失敗了後,大家依舊認為他是英雄的?】
發布人:林火
發布時間........
【那年,他是少年將軍,意氣風發。
麵對成名已久的趙雲,他喊出了那句:老將軍,可知天水薑伯約?
那年,他蒼蒼白發,大勢已去。
臨終之際高唿:吾計不成,乃天命也!
薑維,薑伯約,他不過就是一個失敗者。
他或許有五虎將的武力,或許有不下於臥龍鳳雛的才學。
可一生征戰,卻少有大的勝績。
然而,在1700年後,當天水開通首列輕軌之時。
卻是以他的名字而命名。
甚至漢的滅亡,也是以他這個臣子死亡,而定義國亡的人。
他就是薑伯約,一個一生沒有見過大漢輝煌的人,一個一生沒有見過先主劉備的人。
他用一生所奮鬥的目標,隻是丞相口中的大漢,隻是他理想中的大漢。
他一生的高光時刻,不是年少意氣風發時與趙雲的那一戰。
也不是中年時的九伐中原,抵進長安的戰績。
而是暮年時,身後已無主,明知複國希望無比渺茫之際。
卻依舊在為了漢室的幽而複明,而義無反顧。
為了武侯的遺誌,為了那個不曾見過的大漢輝煌,他拚盡了最後的一絲力氣。
........
“我有一計,可擒諸葛亮,解南安之圍。”
“老將軍,可知天水薑伯約?”
“薑維定不負丞相所托。”
“臣以得岐山九寨,正欲收取大功,不想半途而廢.....”
“身後無主,縱奪得祁山九寨,又將何為啊!”
“吾有一計,可使漢室幽而複明!”
“吾計不成,乃天命也!”】
.......
網友【評論】:“三國耗盡英雄氣,兩晉盡是鼠輩出。”
網友【評論】:“一計害三賢,薑維這一波,也算是為蜀漢報仇了。”
網友【評論】:“薑維給了大漢最後的體麵。”
網友【評論】:“薑維是真沒有負丞相,到了最後一人,依舊還在想著複興漢室。”
網友【評論】:“薑維也是投降到蜀漢的啊!凡是投降蜀漢的將軍,基本都是死心塌地,這就是蜀漢的浪漫呐。”
網友【評論】:“蜀漢有蜀漢的浪漫,曹魏有曹魏的風骨,東吳有東吳的鼠輩。
若非東吳鼠輩白衣渡江,我漢室可再興兩百年!”
網友【評論】:“若是薑維當年喊趙雲,喊的是老匹夫,可知天水薑伯約,那也就沒後麵的事情了。”
網友【評論】:“好好好,你是懂雲大怒的,若是薑維觸發了雲大怒,估計也真就沒後麵什麽事了。”
網友【評論】:“薑維:我對所有人都很好很真誠,但唯獨欺騙了你。
鍾會:我對所有人都很虛偽,但唯獨對你付出了真心。”
網友【評論】:“鍾會:好不容易愛一次,結果你讓我輸的這麽慘?”
網友【評論】:“水晶爆了都還在操作的男人,甚至真就差一點,就讓他救活了。”
網友【評論】:“也是大漢國祚將絕,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結果蜀漢既得了臥龍,又得了鳳雛,最後還送了一個天水麒麟兒。
鳳雛為大漢延續以身入局,臥龍為大漢北出嘔心瀝血,幼麟為大漢拚死一搏。
蜀漢陣容,最巔峰的時候,五虎將在側。
關羽威震華夏,當時蜀漢集團的陣仗,絲毫不差於高祖的沛縣集團。
眼瞅著大漢就要有再興之勢。
可最終盛極則衰,大漢的國祚卻依舊沒有延續下來,終究是命呐。”
........
三國演義位麵。
公元207年。
“罷了,罷了,二弟,三弟,我們迴去吧。”
茅廬之前。
劉備的手停在了門上。
因為之前的兩次的視頻,雖然沒有刻意的去說劉備。
但劉備的日子,卻也並不好過,畢竟視頻中也多次提到了他。
雖然這也給他帶來了一些支持,但更多的卻是打壓。
這次好不容易脫身,想要來尋一下自己的謀士諸葛亮。
但在這時候,卻又出現了這個視頻。
“大哥,都已經到此處了,還未見到先生,怎能如此放棄?”
張飛開口說道。
“想我起兵至今,兵微將寡。
多少年來,雖是南征北戰,卻也屢戰屢敗。
如今以是四十有六,卻依舊無立錐之地。
縱使立下基業,終將付之東流。
此大漢國祚將盡,乃是天命。
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改也。
先生大才,備不能誤了先生。
我這樣的人,真配立下大業嗎?”
劉備歎氣一聲說道。
“去他狗屁的天命。
這薑伯約尚能為大漢一博,大哥,您可是漢室宗親,怎能輕言放棄?”
張飛開口勸說道。
“若是大漢國祚以定,備再興刀兵,也不過是徒增戰亂罷了。
屆時有將是多少英雄殞命?多少百姓流離?
此非備所願也。”
“哈哈哈,將軍所言差矣,若將軍因這所謂天命而放棄興複漢室。
致使蜀漢不出,那豈不也是有違天命了?
況且據我所知,司馬一家,此時以皆被曹軍所殺。
晉以不存,天命已改,將軍為何還要信這天命呢?”
一個聲音從茅廬中傳出。
茅廬大門打開,一個羽冠倫巾的青年站在門內看著劉備。
而大明那邊則是不同了。
大明位麵,1405年十月。
金陵龍江港。
原本應該在六月就出發的船隊,此時正停在港口之中,一列列全裝士兵。
此時在岸上和船艙中來迴運輸著物資。
“老二,這次本來應該是朕禦駕親征的。
可眼下的情況,你也是清楚了,大明此時一日一變,你大哥一個人扛不住。
這次你就代朕出征,你帶的可都是金陵禁衛,到了那邊,該怎麽做,你知道的。”
港口之上,朱棣拉著身著全甲的朱高煦說道。
“請陛下放心,兒臣此次出征,必定掃平島國,亡其國,夷其族,滅其種,為後世金陵百萬子民複仇。”
朱高煦行了一禮道。
接下這個任務的他,可以說是比誰都高興。
自從上個視頻一出,大明百姓,無不談倭色戾,人人都恨不得生剝了倭人。
特別是此時的京城之中。
此時大明還未遷都,金陵現在還是大明京城。
京城百姓對於這倭寇,無不咬牙切齒。
按照後世轉化的時間算法,他們知道,現在大明距離那場災難。
也就隻有五百年左右的時間。
五百年,說短不短,畢竟五百年的大一統王朝,他們都沒聽說過。
但五百年說長也不長,金陵之中,就有不少祖祖輩輩就居住在此的。
說不定,五百年後的那場災難中,就有不少是自己的後代呢?
而且那地圖上,處處都有倭人造孽的身影,神州大地多地淪陷。
就算自己的子孫五百年後沒在金陵了,可如此大的一場浩劫,又怎麽能躲過去呢。
所以大家能做的,就是先讓這場浩劫的發起者滅亡再說。
當聽到朱棣要出兵滅倭後,京中百姓,官員,商賈,甚至是乞兒,或稚子,都紛紛為國募捐。
短短半月的時間,光是京城之中,募捐的錢財,就相當於整個大明兩年稅收了。
甚至有的商賈傾盡家財,隻是為家族求幾個軍中名額,誓要親自上島斬殺倭寇。
雖然這其中有的人,是看到了一些商機,進行的投資。
特別是那些大額投資的,那肯定是有目的的,這誰都能看出來。
朱棣對於這些人,也都是給了機會,從他們家族中挑選了一些青年,編入到了水師之中。
雖然明麵上沒有太多照顧,但給了錢的多多少少會有點特殊。
比如一些擺明了的功勞之類的,可能會優先讓他們上場,同時,朱棣允許他們自己造船出海。
利益這麽大,光朝廷一家,全部吃下去這不太現實的,隻要繳稅,適當讓利才是長久之道。
這種為了利益的人雖然不少。
但更多的,還是大明百姓對倭寇的憎恨。
至於朱高煦高興的原因嘛,那也很簡單。
大明百姓此時對倭寇如此憎恨,那他漢王若是掛帥滅了倭國。
他在大明百姓心中的地位,又該是如何呢?
隻要他能滅了倭國,想必他在民間的威望必然會超過太子。
再加上,朱棣之前看到大明後世皇帝的作為之後,本就對太子有些不爽。
特別是在看了堡宗的表現之後,朱棣這一個月來都沒怎麽搭理他的好聖孫了。
這一個月中,朱棣的行為隱隱的透著一種,想要將皇位傳給他朱高煦的意思。
朱高煦自己感覺這次不像是老爺子對他的戲耍,說不定老爺子是真想要將皇位傳給他了。
朝中有了老爺子的支持,再加上民間百姓的支持的話。
那這皇位不說十拿九穩,最少,他也有與大哥一爭的機會。
“知道就好,去吧。”
朱棣點了點頭。
“是,陛下。”
朱高煦應了一聲,便要向船上走。
“老二,照顧好老三,戰場上注意點。”
朱高煦剛走出兩步,朱棣又是有些不舍的叫了一聲。
這次的作戰與以往都不相同。
這次是出海作戰,又是兩個兒子都去了。
朱棣雖然知道兩人都是身經百戰的,可還是有些不舍。
“放心吧,爹,沒事的。”
朱高煦迴頭應了一聲。
“去吧。”
朱棣點了點頭。
“老二,老二,這個帶上......這次可是出海,在外要多聽鄭和的.......
這是我在北平城時候穿的軟甲,大是大了點。
你喜歡衝前麵的,多穿一層也好點。”
就在這時,朱高熾拿著一個包裹走了過來。
“大哥,你放心吧,一個小小倭國而已,任它也翻不起什麽浪來。”
朱高煦接過軟甲應了一聲。
“你小子注意點,還有,那島上的倭人,你可不能都殺了,島上還有礦,挖礦要人的。
總不能從大明運人過去挖礦吧,我手上可沒運人的錢。
而且殺太多的話,對你名聲也不好。
雖然那些夫子,現在不會去多說你什麽,但過些年就難說了。”
在朱高煦接過軟甲後,朱高熾靠近了一些小聲說道。
“可這是老爺子的意思。”
朱高煦聽到這話後,稍稍愣了一下。
“老爺子要的是讓你亡其國,滅其族,不是要你都殺了。”
朱高熾再次說道。
“???”
朱高煦一臉問號的看著朱高熾。
“不降者皆斬,降者除根即可。
如此一來你即可平民憤,亦可保你名聲。”
朱高熾做了個手勢說道。
“還是老大你狠,可這樣豈不是更加......”
朱高煦咽了咽口水。
“無妨,宮刑替死,古法有之。
漢王你這是心善,才留了倭人一命。
即便是過些年,那些夫子想跳,他們也說不了你什麽。”
朱高熾淡淡的說道。
“是,多謝大哥了,我先走了。”
朱高煦點了點頭,拿著包裹就朝船上走去,。
朱棣看一眼兩兄弟,雖然不清楚這兩人到底談了些什麽。
但大致的意思,他還是能猜到一點。
不過朱棣對此,也沒有多說什麽而已。
他要的隻是讓倭國亡國滅種就行。
至於手段什麽的,並不是很重要。
“楊帆,啟航!”
“風,風,風......”
半個時辰後,一切準備工作完成。
朱高煦站在最大的寶船船頭,身披全甲,拔出寶劍對著前方江麵一揮。
船上一麵麵船帆升起,無數士卒高喊著風。
恩,這是朱棣設計的。
之前那個星際大秦,給朱棣的留下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
會動的城牆,他是沒有辦法。
可這次出海,好不容易碰上了一個類似的場景。
朱棣自然不會放過這次模仿的機會了。
尬是尬了點,但這數萬將士一起高喊著風,氣勢這方麵那確實是拉足了的。
船隊緩緩離港,在港口觀看的京城百姓,見到大船離港之後,也是爆發出了歡唿聲。
.......
........
“好了,這次就播放這些內容了,希望夠用吧。”
藍星,時間也過去了一天。
陸遠也將這次需要播放的視頻規劃了出來。
.......
【曆史上有沒有一個人,在他失敗了後,大家依舊認為他是英雄的?】
發布人:林火
發布時間........
【那年,他是少年將軍,意氣風發。
麵對成名已久的趙雲,他喊出了那句:老將軍,可知天水薑伯約?
那年,他蒼蒼白發,大勢已去。
臨終之際高唿:吾計不成,乃天命也!
薑維,薑伯約,他不過就是一個失敗者。
他或許有五虎將的武力,或許有不下於臥龍鳳雛的才學。
可一生征戰,卻少有大的勝績。
然而,在1700年後,當天水開通首列輕軌之時。
卻是以他的名字而命名。
甚至漢的滅亡,也是以他這個臣子死亡,而定義國亡的人。
他就是薑伯約,一個一生沒有見過大漢輝煌的人,一個一生沒有見過先主劉備的人。
他用一生所奮鬥的目標,隻是丞相口中的大漢,隻是他理想中的大漢。
他一生的高光時刻,不是年少意氣風發時與趙雲的那一戰。
也不是中年時的九伐中原,抵進長安的戰績。
而是暮年時,身後已無主,明知複國希望無比渺茫之際。
卻依舊在為了漢室的幽而複明,而義無反顧。
為了武侯的遺誌,為了那個不曾見過的大漢輝煌,他拚盡了最後的一絲力氣。
........
“我有一計,可擒諸葛亮,解南安之圍。”
“老將軍,可知天水薑伯約?”
“薑維定不負丞相所托。”
“臣以得岐山九寨,正欲收取大功,不想半途而廢.....”
“身後無主,縱奪得祁山九寨,又將何為啊!”
“吾有一計,可使漢室幽而複明!”
“吾計不成,乃天命也!”】
.......
網友【評論】:“三國耗盡英雄氣,兩晉盡是鼠輩出。”
網友【評論】:“一計害三賢,薑維這一波,也算是為蜀漢報仇了。”
網友【評論】:“薑維給了大漢最後的體麵。”
網友【評論】:“薑維是真沒有負丞相,到了最後一人,依舊還在想著複興漢室。”
網友【評論】:“薑維也是投降到蜀漢的啊!凡是投降蜀漢的將軍,基本都是死心塌地,這就是蜀漢的浪漫呐。”
網友【評論】:“蜀漢有蜀漢的浪漫,曹魏有曹魏的風骨,東吳有東吳的鼠輩。
若非東吳鼠輩白衣渡江,我漢室可再興兩百年!”
網友【評論】:“若是薑維當年喊趙雲,喊的是老匹夫,可知天水薑伯約,那也就沒後麵的事情了。”
網友【評論】:“好好好,你是懂雲大怒的,若是薑維觸發了雲大怒,估計也真就沒後麵什麽事了。”
網友【評論】:“薑維:我對所有人都很好很真誠,但唯獨欺騙了你。
鍾會:我對所有人都很虛偽,但唯獨對你付出了真心。”
網友【評論】:“鍾會:好不容易愛一次,結果你讓我輸的這麽慘?”
網友【評論】:“水晶爆了都還在操作的男人,甚至真就差一點,就讓他救活了。”
網友【評論】:“也是大漢國祚將絕,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結果蜀漢既得了臥龍,又得了鳳雛,最後還送了一個天水麒麟兒。
鳳雛為大漢延續以身入局,臥龍為大漢北出嘔心瀝血,幼麟為大漢拚死一搏。
蜀漢陣容,最巔峰的時候,五虎將在側。
關羽威震華夏,當時蜀漢集團的陣仗,絲毫不差於高祖的沛縣集團。
眼瞅著大漢就要有再興之勢。
可最終盛極則衰,大漢的國祚卻依舊沒有延續下來,終究是命呐。”
........
三國演義位麵。
公元207年。
“罷了,罷了,二弟,三弟,我們迴去吧。”
茅廬之前。
劉備的手停在了門上。
因為之前的兩次的視頻,雖然沒有刻意的去說劉備。
但劉備的日子,卻也並不好過,畢竟視頻中也多次提到了他。
雖然這也給他帶來了一些支持,但更多的卻是打壓。
這次好不容易脫身,想要來尋一下自己的謀士諸葛亮。
但在這時候,卻又出現了這個視頻。
“大哥,都已經到此處了,還未見到先生,怎能如此放棄?”
張飛開口說道。
“想我起兵至今,兵微將寡。
多少年來,雖是南征北戰,卻也屢戰屢敗。
如今以是四十有六,卻依舊無立錐之地。
縱使立下基業,終將付之東流。
此大漢國祚將盡,乃是天命。
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改也。
先生大才,備不能誤了先生。
我這樣的人,真配立下大業嗎?”
劉備歎氣一聲說道。
“去他狗屁的天命。
這薑伯約尚能為大漢一博,大哥,您可是漢室宗親,怎能輕言放棄?”
張飛開口勸說道。
“若是大漢國祚以定,備再興刀兵,也不過是徒增戰亂罷了。
屆時有將是多少英雄殞命?多少百姓流離?
此非備所願也。”
“哈哈哈,將軍所言差矣,若將軍因這所謂天命而放棄興複漢室。
致使蜀漢不出,那豈不也是有違天命了?
況且據我所知,司馬一家,此時以皆被曹軍所殺。
晉以不存,天命已改,將軍為何還要信這天命呢?”
一個聲音從茅廬中傳出。
茅廬大門打開,一個羽冠倫巾的青年站在門內看著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