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應州大捷到底殺了多少敵人,就這麽一個記載。


    但是有一個佐證就是蒙古小王子在應州大捷後的同年就死了,有說病死的,有說氣死的。


    我們對比一下應州大捷前後,蒙古那邊的行動。


    正德元年:韃靼小王子擾靈州、固原之戰


    正德四年:韃靼小王子擾延綏之戰


    正德六年:韃靼小王子攻擾邊界諸堡之戰


    正德八年:韃靼小王子擾大同萬全衛之戰


    正德九年:韃靼小王子擾大同、寧武、蔚州之戰


    正德十一年:韃靼小王子擾薊州、偏關之戰


    正德十二年:韃靼小王子擾邊順聖川之戰


    應州大捷之前,十二年的時間,韃靼小王子發動了七次規模較大的犯邊。


    應州大捷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再也沒有記錄下來的大規模犯邊行動。


    小規模的犯邊或許依舊有,但沒有記錄下來。


    根據這後果反推前因,那就不難看出應州大捷對於蒙古一方來說。


    損失肯定是小不到哪裏去的。


    最少也是被打出了一點心理陰影吧。


    這個陰影,絕對不是被斬首十六級打出來的。


    至於有人說,明朝的首級製度不太準確。


    說明朝時期,斬首雖然也算是戰功的一種證據,但這與殺敵數是不相同的。


    例子就是萬曆時期,李如鬆幫高麗打鬼子,總共就隻報了斬首一千多。


    而小鬼子那邊卻說死傷了八萬之多。


    再加上蒙古人有收屍的習慣,所以這斬首十六級也不是不可能。


    這個可能,可以說幾乎沒有。


    因為武宗當時是禦駕親征,而且後麵還有追擊蒙古軍隊的記載。


    也就是說,蒙古軍隊是敗逃的一方,他們沒有那麽多時間去收屍。


    特別是在十月初五這一天,雙方打的非常激烈,在武宗實錄中,對這一天的記載是乘輿幾陷。


    也就是說,當時的戰線幾次蔓延到了武宗大帳邊上了。


    這種情況下,誰顧得上收屍啊!


    至於首級一說,明軍軍功雖然有其他記載的方式,但首級也絕對是重中之重。


    成化犁庭的時候,汪直甚至還拋開新墳斬過首級,當然,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被抹黑的。


    但是從這一記載中,不難看出,首級對軍功的重要性。


    既然如此,在明軍勝利,且戰況激烈,蒙古人不太可能收屍的前提下。


    斬首十六級那就隻能是假的了。


    以上看來,這一次朱厚照的禦駕親征也算是成功的。


    可是對於這樣的功績為什麽會這樣一筆帶過,甚至是寫的這麽漏洞百出呢?


    原因隻有一個,文官集團對朱厚照恨到極點。


    這也就導致了,朱厚照成為了大明第一個溶於水的皇帝。


    說一說up主對朱厚照的個人猜測。


    僅屬於根據部分史冊進行的猜測,並無實據。


    縱觀朱厚照一生。


    他的一切行為,似乎都是在想盡一切辦法,要弄死文官集團。


    1505年,朱厚照繼位。


    當時的文官集團,在弘治一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朱厚照繼位之後,便向文官集團出手了。


    於是以劉瑾為首的宦官八虎,被朱厚照率先放了出來。


    他想要和他爺爺成化帝一樣,利用宦官對文官進行打壓。


    然後,五年的時間不到,劉瑾就倒了。


    記住這時間,劉瑾僅僅隻是在朝野上,橫行了5年的時間。


    這個時間對於很多宦官來說,不算太長。


    但是,他似乎卻成了大明所有宦官中,最壞的一個。


    在大量的記載中。


    對於劉瑾的描寫,都是勾結藩王造反,橫行朝野,迫害忠良,貪贓枉法等等。


    似乎劉瑾犯下了所有該死的罪行,最終結果就是被淩遲處死。


    可劉瑾一個太監,他造什麽反?


    還勾結藩王造反。


    這就算成了,藩王難道還能把皇位,給他這太監不成?


    大唐後期,那麽混亂的情況下。


    太監都敢殺皇帝了,可也沒哪個太監登基不是。


    要說他是想換個皇帝,那就更扯淡了。


    他是朱厚照養起來的,他是吃的多撐,才會想把朱厚照換掉?


    真正的原因,是劉瑾想要用太監,取締文官巡撫的地位。


    巡撫一職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常設的,作用是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


    在宣宗手上,巡撫就成了常設職位。


    然後漸漸的就從一開始的巡視各地,變成了各地軍政,民政實際上的一把手。


    這可以說是文官的命根子。


    武宗四年的時候,劉瑾提出了要取締文官巡撫,用太監接任一事。


    文官集團對劉瑾的總攻是在武宗五年四月發起的。


    事件就是安化王造反。


    平反之後,八虎之一的張永告發劉瑾。


    隨後便是朱厚照親自抄家,抄出了玉璽,龍袍。


    同年八月,劉瑾淩遲。


    皇帝居然會親自帶隊前去抄家,夠離譜吧。


    朱厚照為什麽會親自去抄家?


    或許是他怕別人栽贓劉瑾,但結果還是被栽贓了。


    玉璽,龍袍都出來了。


    朱厚照就是想保也保不住了。


    劉瑾專權的這五年,貪他肯定是貪了的,畢竟抄家抄出數百萬兩。


    這麽多銀兩,想栽贓也栽贓不了。


    但他這五年真就一直在貪嘛?不見得。


    在《明通鑒武宗卷》中記載,劉瑾曾經進行過一次變法。


    在吏部,工部,兵部,戶部改革了八十五項之多。


    查處貪官兩百餘人,刑法嚴峻,大有洪武之風。


    另外改革中還有降低賦稅。


    建立的官員不定期考察製度。


    整頓了兩浙鹽課等等。


    不過在整頓了鹽課之後,他自己又販賣起了私鹽,估計那錢就是這樣來的。


    這些變法都是針對文官去的。


    所以文官對他的反擊力度,大到武宗都保不下來的地步。


    劉瑾死了之後,19歲的朱厚照開始收起了義子。


    沒錯,二十歲都沒有的朱厚照,就開始收義子了。


    而且還是軍中的義子,出名一點的有江斌,錢寧等等。


    大明一朝,上一個在軍中收義子的,叫朱元璋。


    沒錯,朱厚照見宦官這一招,對文官集團已經無效後,便想起了武將集團。


    隻可惜,當時大明的武將集團太弱了。


    背後沒人撐腰,於是朱厚照就決定自己給武將撐腰。


    為此,他給自己封了一個鎮國公,一個大將軍頭銜,化名朱濤。


    這大概就是朱厚照給武將撐腰的一個身份。


    在應州大捷之後,朱厚照的這些義子,開始展露了頭腳。


    比如江斌就在這一戰中獲得軍功,被封了平虜伯。


    武將集團的苗子,漸漸的開始出現。


    然後,在正德十四年的時候,朱厚照打算南巡。


    他這邊剛說出想法,寧王就反了。


    朱厚照一朝一共有兩次藩王造反。


    一次是劉瑾提出要取締巡撫的時候,安化王反了。


    一次是朱厚照打算南巡,寧王反了,就很巧。


    隻是這群文官沒想到,寧王的造反,不但沒有打消朱厚照南巡的決心。


    還讓朱厚照找到了南巡的理由。


    隻是朱厚照這邊剛打算禦駕親征的時候,同一天,王陽明就把寧王給抓了。


    這就出現了朱厚照要王陽明放了寧王,讓他自己再去打一次的荒唐事。


    朱厚照真的是想打寧王?


    他是想去南方看看,看看那邊到底是個什麽情況。


    隻是這一去,武宗就落水了,落水之後,三十歲,正值壯年的武宗,就一病不起,死了。


    而被他提拔起來武將集團,在他死後,立刻就遭到了清算。


    江斌,神周、李琮等全部處死。


    武宗算是大明最後一個,可能將文官集團壓製下去的皇帝了。


    朱厚照之後,文官集團已成大勢,後麵的皇帝再也沒有機會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落瀟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落瀟湘並收藏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