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頭說完咱們再來點幹貨。


    神州古代最應該進行大摸底的一個朝代,應該就是大明了。


    對於這曆史上最後一個漢家王朝的滅亡。


    大家的說法有很多,有說萬曆不作為的,有說崇禎瞎作為的。


    有說小冰期天災。


    也有說東林黨禍亂朝野,貪汙成風的。


    確實,這些都沒說錯,都是大明滅亡的原因。


    其中最嚴重的,應該就是小冰期和東林黨了。


    至於崇禎的話,穿越者穿過去估計都要哭。


    崇禎時期的天災有多恐怖。


    崇禎在位17年間,十年天災,四年瘟疫。


    五年大饑,六年大水。


    七年秋蝗,八年旱澇。


    九年旱蝗,十年無收。


    十一年飛蝗蔽天,十二年旱。


    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十五年旱,十六年旱,崇禎實在沒辦法了,帶群臣求雨。


    一個皇帝能遇上這麽多災難,那也是古今罕見了,除了以上的這些災害外。


    還有地震,冰雹,天花肆掠,鼠患橫行等等災害。


    似乎所有的災害,都找上了崇禎。


    最後再加上貪官汙吏,義軍四起。


    總而言之,就一個字,苦。


    就連闖王李自成在打下京城後。


    都留下了一句: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有人說闖王說這話是為了拉攏人心,其實沒太大必要。


    畢竟闖王進京之後就大肆搜刮了那些官吏家族,他沒必要用這一句話來拉攏什麽人心。


    這樣一說,大家是不是覺得大明亡的,實在是太冤枉了?


    老青不這樣認為,大明亡的那是一點都不冤枉。】


    網友【彈幕】:“要說這古代的帝王,劉秀可以說是天命之子,崇禎可以說是天棄之子。”


    網友【彈幕】:“這招災體質,其實這和崇禎也沒什麽關係,當時那情況,誰上都得掂量掂量,登基十七年,受災十七年。”


    網友【彈幕】:“內有土地兼並,黨派之爭,義軍四起,外有強敵虎視眈眈,上有天災不斷,下有瘟疫橫行。


    崇禎這開局,狗看了都搖頭。”


    網友【彈幕】:“一個程序隻要還能動,就別去瞎操縱,崇禎要是能躺平,熬過小冰期,估計大明還不會亡。”


    網友【彈幕】:“瞎扯,熬,拿什麽熬?就拿那連老鼠進去都得扔兩粒米的國庫去熬?”


    網友【彈幕】:“崇禎不該除掉宦官的,原本東林黨有宦官壓著還沒有那麽放肆。


    崇禎除掉宦官之後,東林黨完全就沒有了對手,想怎麽來就怎麽來。”


    網友【彈幕】:“用不著什麽都怪東林黨,大明的主要問題還是土地兼並好吧,曆朝曆代哪個王朝結束不是因為這原因?


    隻不過兼並土地的人變了而已,漢時諸侯,唐時世家,明清地主。


    曆史說開了就是一個圈,即便是現在,那也是有錢的掙大錢,沒錢的出苦力。


    那些資本家說開了不就是大地主嘛,隻不過咱們現在上麵有人壓著,不然更狠,瞅瞅現在的棒子就知道了。”


    網友【彈幕】:“你特麽是真敢說啊!”


    網友【彈幕】:“太陽地下無新事,人類能從曆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無法從曆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


    “這孩子受苦了。”


    大明位麵,朱元璋看著祥雲視頻,不由的搖了搖頭。


    在上次的視頻中,他聽到大明的江山再次被異族奪走了後。


    他是大怒的,甚至朱棣都因此被他教訓了一頓。


    可現在看到這天災人禍的局麵,他也絕對這崇禎受苦了。


    那種局麵要想改變,除非崇禎和他換一下。


    讓他朱元璋過去,把江山從下到上重新打一遍,不然想改變太難了。


    “混賬後人。”


    隻是他剛一搖頭,就看到了那條彈幕寫著:崇禎這開局,狗看了都搖頭的彈幕。


    不由的又罵了一句。


    ........


    “嘶,這娃夠倒黴的。”


    大唐位麵,李世民看到這,也是不由有點咋舌。


    這崇禎怕不是天之棄子哦。


    水旱蝗瘟,你是一樣不落。


    內憂外患,你是一點不少。


    真就是所有的虧,你都想吃啊!


    當十七皇帝,受十七年災,可真有你的。


    這亡國之君,你當的是一點不冤呐。


    .........


    【大明亡的原因太多了,或者說任何一個朝代的滅亡,都是多個因素引起的。


    咱們這次拋開其他的因素不談,就談糧食這一項。


    畢竟自古以來,都是民以食為天嘛。


    在糧食上,老天是拯救過大明的,真的,而且還不止一次的拯救過大明。


    兩次明著救,一次暗著救,這都沒能救起來,老天是盡力了的。


    玉米,紅薯,土豆。


    這三個高產植物,對於農耕文明的重要性,就不要多說了吧。


    玉米畝產能達到一千到兩千斤。


    紅薯能到兩千斤左右。


    土豆就更離譜了,直接能達到兩千斤往上。


    更重要的是,這三款高產植物,在神州大陸上,除了沙漠,草原,其他地方基本哪都能種。


    而且成功案例也是有的。


    大明後麵的大清紅薯盛世。


    從順治入關,到乾隆五十五年。


    短短百年來時間,神州的人口,就從明末四千萬人口,增長到了三億人口。


    可以說,大清的康乾盛世,就是建立在紅薯上的盛世。


    當然,這個功勞,很大一部分還是要歸咎於雍正完成的攤丁入畝。


    對比就知道了,在雍正攤丁入畝前五十年,清朝的人口,僅僅隻是從9000萬增長到了一億二千萬。


    在雍正攤丁入畝後,依舊是五十年的時間,乾隆接手的清朝人口是一億四千萬,到乾隆55年,人口翻了一倍多。


    但不管怎麽說,這三種植物的高產都體現出來了。


    可以說這三樣高產作物,就是過來救大明的。


    然而呢?


    玉米在嘉靖朝就有了,但它僅僅隻屬於觀賞植物,沒有大規模推行。


    後麵雖然推行了,在十幾個省都有種植。


    可卻依舊被列為珍稀植物,還是屬於觀賞類,主要還是一個觀賞功能。


    土豆在萬曆朝屬於皇家貢品,也沒有大規模推廣。


    直到明末的時候才從宮中出來,正式推廣開。


    紅薯也是萬曆朝帶迴來的。


    這個就更別說了,萬曆一朝,僅僅隻是在民間小規模種植,到清朝才開始正式發力。


    這三種植物隻要有一種受到了重視,那麽大明應該就能挺過那十幾年的饑荒。


    隻要在那段時間沒有農民起義,滿清想要入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當然,大明在那會其實內部也已經爛透了。


    就算有這些高產植物,最多也就是續幾年命,讓崇禎不至於成為亡國之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葉落瀟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葉落瀟湘並收藏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