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曆史嘛,他隻會記住璀璨
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 作者:葉落瀟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視頻繼續。
【先說朱元璋。
首先確定一點,朱元璋一定是千古一帝。
這是毋庸置疑的。
你說他殘暴也好,說他隻會打仗,不會治國也好。
但是驅除韃虜,再造神州的這一功績,便足以讓他獲得此稱號了。、
而且他還一舉收複了失去四百來年的燕雲十六州,算是給大宋圓夢了。
至於說治國嘛,很多人都說朱元璋時期治國不行。
特別是近些年,還有人特別喜歡拿鳳陽花鼓中的《鳳陽歌》來說事。
比如“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
自從鳳陽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
大家戶口賣騾馬,二等戶口賣田莊,
三等戶口沒有的賣喲,身背花鼓走四方
.........”
此類版本不少,改中的,改尾的版本都有,唯獨前麵兩句沒人改。
說的好像朱元璋登基之後,把鳳陽害的多慘一樣。
其實這民謠傳唱的年代,是在明末時期。
或者說清初時期出現的,名字也被改成了《瘋秧歌》。
按照迅兒哥的話來說,這無非就是那些幫閑們,在他們的老主子落魄後,為了討好新主子講出來的一些壞話而已。
其實《鳳陽歌》原版是:
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
鳳陽真是好地方,赤龍升天金鳳翔。
數數天上多少星,點點鳳陽多少將。
..........
原版看上去是不是合理多了?
其實大家想想也知道,朱元璋立國的時候,鳳陽那可是中都。
而且朱元璋曾經下詔。
鳳陽,臨淮兩地,永不課征。
也就是說,這兩地的百姓是不征稅的。
同時,朱元璋還下達過很多對於鳳陽發展有利的詔令。
比如:官吏罷職者,民犯流罪者,俱發鳳陽屯田耕種。
今後犯罪,當謫兩廣充軍者,俱發臨濠屯田。
官吏受贓及雜犯私罪當罷職者,謫鳳陽屯種。
民犯流罪者,鳳陽輸作一年,然後屯種。
根據記載,僅僅隻是洪武前五年,從全國各地發往中都的罪犯。
就有五萬多人,這其中官吏就上萬。
另外,朱元璋還曾從江南遷徙了富民商人十四萬戶。
用於充實鳳陽,將人、財、物,畜,以及生產經驗、技術等等。
雖然富戶遷徙,是為了更好的集權,但是有了這些富戶的加入,鳳陽的日子絕對不會差。
由此可見,朱元璋對家鄉的發展那是下了力的。
鳳陽在朱元璋時期,那也不可能出現大家戶口賣騾馬,二等戶口賣田莊的情況。
所以不要瞎黑,別聽風就是雨,好歹也找點像樣的點黑不是。
其實真要說起來。
朱元璋在治國方麵能力真不差,他差的其實是底子。
明初的人口,其實是一個較為爭議的事情。
根據《農田餘話》記載,洪武元年的人口是一百六十一萬戶,大概估算也就是六七百萬人左右。
而在洪武十四年的《洪武實錄》中記載,人口卻到了一千零六十萬戶,大概估算有五千多萬人口。
14年,兩者的人口數據差了七八倍之多。
有人懷疑這其中的數據有錯,畢竟明初的人口數據,也僅僅隻是在《農田餘話》中有記載,這屬於孤證據,而且與洪武十四年記載的數據相差太大,所以可能是假的。
但博主認為這數據不會是假的,而是及其真實的數據。
因為關於明初史料中,對人口稀少的記載有很多。
比如關於當時揚州的記載,是“按籍城中居民,僅餘十八家。”
而對於洞庭湖地區的記載,是“土曠人稀,耕種者少,荒蕪者多。”
對於黃河以北州縣的記載是:“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幾無生機之色。”
對於徐州的記載是:“白骨蔽地,草莽彌望,殘瓦荒草中常常有狐鼠出沒。”
所以明初的時候,人口稀少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當然了,14年翻七倍,這麽大的人口差異。
這不可能都是治國治出來的人口,畢竟是人,再怎麽生,也不可能家家戶戶都兩年一胎不是。
更重要的還是大明管轄地盤的增大,人口才會這樣倍增。
洪武元年的時候,朱元璋拿下的地盤,也僅僅隻有東南那一片,估計不超過三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而到洪武十四年的時候,大明基本統一了神州,完成了大一統,地盤的增加,人口自然也會增加。
這一部分的原因也是要算進去的。
但是,不管怎麽說,人口能增長的如此迅速,朱元璋的治國能力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另外他對百姓好,那是出了名的,稅收僅僅為三十稅一,而且還是實物稅,也就是可以用物品來抵押。
不過老朱對於商業稅這一塊的設置,那真是敗筆,這確實是他的問題。
總的來說,他對百姓是真的好,但他對官員嘛,那也是真的狠。
洪武四大案下來,暴君的名號,那算是直接就焊在朱元璋頭上了。
隻能說他對官員實太狠了點,動輒幾千,多則數萬。
對官吏的法令,是真的嚴,殺的是真的狠。
這才導致大家對他,留下了治國不好的印象而已。
畢竟史書嘛,對於平民的記錄,都是很少的。
如歲大饑,人相食。
這六個字後麵,可能就是數十萬,甚至上百萬普通人的命。
你想從曆史中去翻找這上百萬普通人的名字,你應該是翻不出一個所以然的。
但史書對官吏的記錄,則是會多一些筆墨。
死一個可能都是好大一篇。
像朱元璋這樣一刀下去就是幾萬的,那有名有姓的官員可就太多了。
一個帝王治理了歲大饑,人相食的災情。
在史書上留下的,或許僅僅隻有一個“某地大災,某年某月,某某皇帝派某某,調撥了賑災糧款多少多少。然後就沒然後了。
而一個皇帝要是砍了一群官員,那史書上就會將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記清楚,參與多少人,什麽什麽時間,什麽什麽地點等等。
正因如此,想要找到朱元璋治國時,對普通民眾的資料,那很難找到。
但要想找到朱元璋殺官吏的資料,那就太多了。
久而久之,大家就會默認朱元璋打仗可以,治國不行,除了殺官還是殺官。】
網友【彈幕】:“唉,史書上最悲慘的莫過於“歲大饑,人相食”“白骨遍地,千裏無雞鳴了””
網友【彈幕】:“是啊!往往那不起眼的幾個字,就是無數人的一生了。
曆史嘛,他隻會記住那些璀璨,平凡太常見了,不配被記住。”
【先說朱元璋。
首先確定一點,朱元璋一定是千古一帝。
這是毋庸置疑的。
你說他殘暴也好,說他隻會打仗,不會治國也好。
但是驅除韃虜,再造神州的這一功績,便足以讓他獲得此稱號了。、
而且他還一舉收複了失去四百來年的燕雲十六州,算是給大宋圓夢了。
至於說治國嘛,很多人都說朱元璋時期治國不行。
特別是近些年,還有人特別喜歡拿鳳陽花鼓中的《鳳陽歌》來說事。
比如“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
自從鳳陽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
大家戶口賣騾馬,二等戶口賣田莊,
三等戶口沒有的賣喲,身背花鼓走四方
.........”
此類版本不少,改中的,改尾的版本都有,唯獨前麵兩句沒人改。
說的好像朱元璋登基之後,把鳳陽害的多慘一樣。
其實這民謠傳唱的年代,是在明末時期。
或者說清初時期出現的,名字也被改成了《瘋秧歌》。
按照迅兒哥的話來說,這無非就是那些幫閑們,在他們的老主子落魄後,為了討好新主子講出來的一些壞話而已。
其實《鳳陽歌》原版是:
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
鳳陽真是好地方,赤龍升天金鳳翔。
數數天上多少星,點點鳳陽多少將。
..........
原版看上去是不是合理多了?
其實大家想想也知道,朱元璋立國的時候,鳳陽那可是中都。
而且朱元璋曾經下詔。
鳳陽,臨淮兩地,永不課征。
也就是說,這兩地的百姓是不征稅的。
同時,朱元璋還下達過很多對於鳳陽發展有利的詔令。
比如:官吏罷職者,民犯流罪者,俱發鳳陽屯田耕種。
今後犯罪,當謫兩廣充軍者,俱發臨濠屯田。
官吏受贓及雜犯私罪當罷職者,謫鳳陽屯種。
民犯流罪者,鳳陽輸作一年,然後屯種。
根據記載,僅僅隻是洪武前五年,從全國各地發往中都的罪犯。
就有五萬多人,這其中官吏就上萬。
另外,朱元璋還曾從江南遷徙了富民商人十四萬戶。
用於充實鳳陽,將人、財、物,畜,以及生產經驗、技術等等。
雖然富戶遷徙,是為了更好的集權,但是有了這些富戶的加入,鳳陽的日子絕對不會差。
由此可見,朱元璋對家鄉的發展那是下了力的。
鳳陽在朱元璋時期,那也不可能出現大家戶口賣騾馬,二等戶口賣田莊的情況。
所以不要瞎黑,別聽風就是雨,好歹也找點像樣的點黑不是。
其實真要說起來。
朱元璋在治國方麵能力真不差,他差的其實是底子。
明初的人口,其實是一個較為爭議的事情。
根據《農田餘話》記載,洪武元年的人口是一百六十一萬戶,大概估算也就是六七百萬人左右。
而在洪武十四年的《洪武實錄》中記載,人口卻到了一千零六十萬戶,大概估算有五千多萬人口。
14年,兩者的人口數據差了七八倍之多。
有人懷疑這其中的數據有錯,畢竟明初的人口數據,也僅僅隻是在《農田餘話》中有記載,這屬於孤證據,而且與洪武十四年記載的數據相差太大,所以可能是假的。
但博主認為這數據不會是假的,而是及其真實的數據。
因為關於明初史料中,對人口稀少的記載有很多。
比如關於當時揚州的記載,是“按籍城中居民,僅餘十八家。”
而對於洞庭湖地區的記載,是“土曠人稀,耕種者少,荒蕪者多。”
對於黃河以北州縣的記載是:“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幾無生機之色。”
對於徐州的記載是:“白骨蔽地,草莽彌望,殘瓦荒草中常常有狐鼠出沒。”
所以明初的時候,人口稀少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當然了,14年翻七倍,這麽大的人口差異。
這不可能都是治國治出來的人口,畢竟是人,再怎麽生,也不可能家家戶戶都兩年一胎不是。
更重要的還是大明管轄地盤的增大,人口才會這樣倍增。
洪武元年的時候,朱元璋拿下的地盤,也僅僅隻有東南那一片,估計不超過三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而到洪武十四年的時候,大明基本統一了神州,完成了大一統,地盤的增加,人口自然也會增加。
這一部分的原因也是要算進去的。
但是,不管怎麽說,人口能增長的如此迅速,朱元璋的治國能力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另外他對百姓好,那是出了名的,稅收僅僅為三十稅一,而且還是實物稅,也就是可以用物品來抵押。
不過老朱對於商業稅這一塊的設置,那真是敗筆,這確實是他的問題。
總的來說,他對百姓是真的好,但他對官員嘛,那也是真的狠。
洪武四大案下來,暴君的名號,那算是直接就焊在朱元璋頭上了。
隻能說他對官員實太狠了點,動輒幾千,多則數萬。
對官吏的法令,是真的嚴,殺的是真的狠。
這才導致大家對他,留下了治國不好的印象而已。
畢竟史書嘛,對於平民的記錄,都是很少的。
如歲大饑,人相食。
這六個字後麵,可能就是數十萬,甚至上百萬普通人的命。
你想從曆史中去翻找這上百萬普通人的名字,你應該是翻不出一個所以然的。
但史書對官吏的記錄,則是會多一些筆墨。
死一個可能都是好大一篇。
像朱元璋這樣一刀下去就是幾萬的,那有名有姓的官員可就太多了。
一個帝王治理了歲大饑,人相食的災情。
在史書上留下的,或許僅僅隻有一個“某地大災,某年某月,某某皇帝派某某,調撥了賑災糧款多少多少。然後就沒然後了。
而一個皇帝要是砍了一群官員,那史書上就會將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記清楚,參與多少人,什麽什麽時間,什麽什麽地點等等。
正因如此,想要找到朱元璋治國時,對普通民眾的資料,那很難找到。
但要想找到朱元璋殺官吏的資料,那就太多了。
久而久之,大家就會默認朱元璋打仗可以,治國不行,除了殺官還是殺官。】
網友【彈幕】:“唉,史書上最悲慘的莫過於“歲大饑,人相食”“白骨遍地,千裏無雞鳴了””
網友【彈幕】:“是啊!往往那不起眼的幾個字,就是無數人的一生了。
曆史嘛,他隻會記住那些璀璨,平凡太常見了,不配被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