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大儒張子(張載)我要薅羊毛
穿越之我是大宋小地主 作者:順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元1076年4月15日,天還沒亮,趙令畤、婁應、範鎮三人已齊聚一堂,他們神色凝重,商議沙潁漕幫的下部計劃,不能讓沙潁漕幫的熱度下去。此時,雖然已進入四月,但清晨的寒風仍讓人不禁縮起了脖子。
範鎮端著一杯熱茶,輕聲說道:“昨晚間有人報告,沙潁漕幫攜大量銀錢入城,藏於城北的錢家大院。這給我們的計劃帶來些麻煩。”
趙令畤也透露個消息,說:寧大莊抓到的江湖人,將被關押在城北郊外。由潁州水軍看押,屆時北郊將會被清場。”
婁應也帶來了一條消息:“鹽幫的探子透露,沙潁漕幫與交子鋪約定了,明日將派人去提銀子。若我們想做點什麽,明日將是最後的機會。”
趙令畤悠閑地喝著熱茶,說道:“我倒是想謀劃點事,隻怕計劃泄露,反遭其害啊!。畢竟,沙潁漕幫的實力不容小覷!”
鎮沉默不語,隻是靜靜地喝茶,仿佛在深思熟慮。婁應則有些焦急,他詢問道:“說出來聽聽,大家一起參詳參詳,如何?”
趙令畤語氣懶散地說:“錢莊每天都有車隊在城中四處走動。我的計劃是,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將沙潁幫提取銀子的事情散播出去,讓江湖人得知,又不被沙潁幫發現。我負責堵塞交通,為他們搶劫創造條件。這樣一來,錢家大院必然會派人增援,接下來的關鍵就是,得有人能對錢家大院了如指掌,找人喬裝成錢家家丁,把錢家的銀庫搬空。而錢莊隻負責將銀子運出城。”
範鎮慢條斯理的說:“這樣擺沙潁漕幫一刀不好吧。”
趙令畤卻不以為意的說:“上次偷襲農莊的時,也沒見他們有什麽不好意思。大家討論討論,如果不同意就算了。”
相比之下,婁應顯得更為積極,他說:“鹽幫在錢家大院有內應,派人混進去不難。如果有其他人接應,引來江湖中人襲擊錢家大院,接應鹽幫的人離開,這計劃是可以實施的。”婁應想拉丐幫下水,這樣一來,即使事情敗露,鹽幫和丐幫一起麵對沙潁漕幫也毫無顧忌了。
兩家都有對付錢家之意,唯獨丐幫的範鎮遲遲不表態。各家都在心裏博弈,就看誰先找到突破口。
趙令畤作為錢莊的代表,深知時間緊迫,於是主動出擊,起身說道:“既然如此,那就算了!但我想問句,等沙潁漕幫換過勁來,會不會秋後算賬?通過快船追查到鹽幫和錢莊身上是很容易的;通過城北關押的江湖人,查出其中沒有丐幫的人,也是很容易的。話就說到此,諸位告辭!”此話一出,原本態度曖昧的丐幫代表範鎮立刻改變了態度。
範鎮一聽這話,馬上改變了態度,說:“幫我在城北關押營地中,混入300名丐幫弟子。這事兒我接了。不過,具體的計劃我們還得再商量商量……。”
作為天下第一大幫的丐幫,最看重的就是名聲。要是讓江湖上的人知道,丐幫參與了坑殺江湖人的事,那範家就是丐幫的罪人了。這才是範鎮的軟肋!讓他對範百歲極其憤怒,為了把馬腳先收拾收拾,隻能答應和錢莊、鹽幫一起合作;不但得參與,還得全力以赴,將沙潁漕幫打壓下去。
這幾天和丐幫合作,趙令畤覺得還挺愉快的,就向範鎮拋出了橄欖枝:“我聽聞丐幫在演奏樂器和街頭雜耍方麵很有造詣?”
範鎮一聽是關於丐幫的事兒,也就認真了起來,說:“為了混口飯吃,丐幫在百戲雜技、伎樂雜耍、緣橦之技、雜劇、皮影戲、評書等方麵,敢說無出其右者。”
趙令畤聞言,滿臉震驚,他萬萬沒想到,丐幫竟然如此多才多藝,不禁感慨道:“我以為丐幫是以賣消息和乞討為生呢,是我膚淺了。”一旁的婁應也連聲點頭,顯然也對丐幫的才藝感到驚訝。
範鎮自豪地說:“我丐幫由五姓:範、李、伍、索、高組成;其中伍、索、高三家精於演奏樂器、街頭賣藝、唱喜歌。”他停頓了一下,接著說,“不知公子有何指教。”
趙令畤直言不諱:“我建了一集市,找丐幫合作合作。首先說好不準行乞、偷盜、搶劫;我需要大量的街頭雜耍、雜戲雜劇、評書之人;錢主提供場地,不收取任何費用;不知丐幫是否願意參與?”
範鎮有些狐疑地問:“公子可有何其他要求?”趙令畤想了想,迴答:“要說有,就是協助錢莊維護集市治安,在集市服從錢莊的管理。”
範鎮思索著問:“集市有多大?需要多少人?”
趙令畤自豪地說:“占地28畝地,就在貿易市場的東邊;隻要不重樣,越多越好。”
範鎮嬉笑道:“你確定?”
趙令畤也來了興趣問道:“你能派多少人來?如果項目多,我們可以更加深度的合作,比如專為丐幫開個雜耍園,如何?自然這樣運作,可就不是免費的了。”
範鎮哈哈哈大笑,說:“好!既然公子有興趣,就在集市先試試看,集市的治安我丐幫就包了,保證滿足公子要求。”
今日,趙令畤對丐幫有了全新的認識,他感慨道:“身為天下第一幫,丐幫果然並非表麵看起來的那麽簡單。”這次會麵,讓錢莊看到了丐幫的另一麵。
……………………………………………………………………………………………
趙令畤坐在精心雕刻的書桌前,享受著迴籠覺。清晨的迷霧籠罩著整個潁州城,沙河和潁河的船隻比往年多了一倍不止。清晨的街頭巷尾,早已行人絡繹不絕,他們忙著趕往各個工作地點。有錢的人會在路邊的攤販解決早餐,而窮苦人家隻能拿出家裏昨夜的剩飯剩菜應付一早的饑餓。
街上的行人,許多人都穿上了城東錢莊的統一麻衣製服,相較普通百姓,他們顯得幹淨整潔,沒有補丁,至少能抵擋些許春寒。城東做工的人們,不再麵黃肌瘦,甚至有些人身上開始有些肉色,他們的體力也相較其他人更大。
清晨,晏幾道偶遇了趙平安,得知趙令畤在醫學堂對麵的二樓睡覺,他立刻跑過來閑談。晏幾道坐在根雕書桌旁吃著早餐,靜等趙令畤醒來。或許是藥膳的香味刺激,趙令畤沒過多久便睜開眼睛,看著晏幾道說:“大哥!你禮貌嗎?沒見小弟在此小憩?吃早膳不能遠點?”
晏幾道剛用完早餐,他端起趙令畤的茶水喝了一口,笑道:“最近見賢弟一麵不容易啊!這不是你睡覺,我坐在這裏守著你,你又有禮貌了?”趙令畤緊緊身上披著的薄被,問道:“有事直說吧!”
晏幾道側身靠近趙令畤,小聲問道:“昨日張子說,要來學堂;該如何安排?”趙令畤眼珠子一轉,說道:“你把學童和夜校都交給他,主動讓賢;過幾天蒙學堂要開了,我們另起爐灶;對了把呂三公子也帶上。”
晏幾道疑問道:“秦觀、李公麟呢?”趙令畤伸伸懶腰,說:“他們暫時不能跑!讓他們沒事找張子訴苦。我是聽聞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範育、蘇炳、遊師雄、種師道、潘拯、李複、田腴、邵靖、張舜民、薛昌朝都是張子的徒弟。正所謂“師父有事,弟子服其勞”。”
趙令畤湊近說道:“大哥!教學上要和張子形成擂台之勢;我準備每個月進行一次比試;看你和張子誰教的童子學識更厲害,再將比試勝出的學童,與潁州文人士子比鬥一番。”晏幾道手裏拿著的茶杯直接掉地上,說:“開蒙學,還每月和醫學堂的學子比鬥?賢弟你腦抽了吧!拿大哥開心呢?”
趙令畤尷尬的解釋道:“沒說一定要贏啊,但也不能輸太慘不是?賢兄,你看看張子的弟子,眼饞不?為了城東的教育,委屈下!隻要張子力不從心,遲早會招幾位徒子徒孫過來不是?再說聚賢堂也在招人。有合適的人才,優先推給蒙學堂,可好?”
晏幾道勉為其難的答應下來,迎難而上的說:“把三位呂公子給我,還有我要用倉庫,這兩天就把蒙學堂辦起來。”趙令畤兩手一攤,說:“沒有問題,張子這棵樹上,能薅多少羊毛,就看賢兄的了。”
張載這人可不簡單,能文能武!21歲時,聽說範仲淹來陝西了,立馬帶著他寫的《邊議九條》奔赴延州。52歲的範仲淹與張載進行過一次深入的對談;事後範仲淹如此評價張載:“儒家自有名教,何事於兵?”意思是說張載作為一個讀書人,應該著力重振儒學,而不要想著從軍博取功名。沒說出來的一層意思是,唉,這已經過了建立軍功的時代了,年輕人。
臨別時,範仲淹送了張載一本《中庸》,勉勵他說,要下苦功夫。
張載23歲那年,剛在慶州(今甘肅慶陽)修完新城的範仲淹,遂請張載到慶州相見。張載應邀寫了《慶州大順城記》,範仲淹自掏腰包,給了張載一筆錢當作稿費。
這筆錢支持了10年後,他弟弟張戩進京考進士,和又5年後,張載本人進京考進士的所有花費。可見範仲淹對張載是如何的重視。
600年後,明末大儒黃宗羲在《宋元學案》中對範仲淹的高度評價,肯定了範仲淹在培養後輩學者方麵的卓越貢獻。他的一生,粹然無瑕,尤其是在引導張載入聖人之室的過程中,更是功不可沒。
趙令畤一想到如此人物來到潁州城東,他怎能錯過這個機會呢?豈有不薅羊毛之理?不但要薅!還要往死裏薅!要想從這位傑出的大儒身上獲得資源,就必須與他深入交流,甚至在治學、變法上緊逼甚至壓製他。讓張載感受到壓力,進而“弟子服其勞”,為學術研究付出更多的努力。
趙令畤越想越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不禁興奮地笑出聲來。
……………………………………………………………………………………………
告別了晏幾道,趙令畤沐浴在春日的陽光下,戶外一片晴空萬裏。盡管天空中有朵朵白雲,但這無疑是一個踏春的好日子。他走在新修的青石板路上,一邊欣賞著小樹苗茁壯的成長,一邊看著苗圃匠人正向新田裏移植冬小麥。在一片小麥田的中央,清澈的水塘上居然飄著幾片荷葉。
趙令畤帶著50人的護衛隊,坐在躺椅上悠哉地行走在青石板路上。他看著橫平豎直的灌溉水溝,以及平整又方正的試驗田。每塊試驗田的旁邊都立著標牌,諸如羊糞小麥實驗田、複合1號發酵糞肥試驗田、發酵(豬)糞肥試驗田、尿素試驗田、草木灰試驗田等。
停停走走,行進了一段路程後,趙令畤發現前方田邊有三位老者和一位青年正在指指點點。走近一看,原來是呂公著、鄧禦夫、張載和歐陽辯四位先生。趙令畤禮貌地向眾人一一見禮。
呂公著捋著胡須說道:“剛才我們正在聊,張儒在午井鎮搞的試驗井田,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意思是一裏見方的土地定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畝地,中間一塊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畝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農事完畢,才敢忙私田上的農活。)
呂公著繼續說:“這與你的搞法有些相似。張儒認為家不富、誌不寧;為實現萬世開太平的構想,就需要恢複井田‘漸複三代’。既然你來了,說說你對這田地改革的看法?這裏沒有君臣師徒輩分,大膽地說。”
趙令畤小心翼翼地說:“我說了?有什麽不中聽了,各位長輩可別怪罪。”
眾人皆點頭,催促他快說。
趙令畤清了清嗓子,說道:“先說總結:張子是錯的!再說不可行之處:天下田都有主,拿什麽分給農戶?實施起來,要麽執行不下去,要麽張儒下野,要麽天下反。再說說我的做法:錢莊今後會大量收田地,利用錢莊的實力將田地皆改造為上等田或上等地;這得花不少錢,不是農戶承擔得起的。即便改造不成,也會因地製宜,規劃適合種植的作物。”
趙令畤看向鄧禦夫說:“今後農學堂,要取天下之土,研究每種土,適合種植什麽作物,什麽土最適合種農作物;土壤如何改良適合種植作物。”鄧禦夫聞言,立馬拿出紙筆開始記錄。
他接著又說:“除了土壤,咱們還得研究蟲子。哪些蟲子對農作物有好處,哪些得消滅,哪些動物專吃有害之蟲。”
趙令畤站在眾人麵前,神色堅定地說:“這事啊,光靠鄧老先生一個人可不行。要錢莊提供大量的金銀,要成千上萬的讀書人,像鄧老一樣;還要很多很多像歐陽丹一樣的苗圃匠人一同參與。隻要滿足上述條件,我是很有自信,讓大宋畝產翻倍的。”
聽到這裏,眾人紛紛點頭,尤其是鄧禦夫,他邊記錄邊說道:“按照公子的思路走下去,我也相信畝產能翻倍。實際上,將土地改造為上等田,再使用發酵肥,每季畝產2石(約300斤)並非難事。”
張子深思片刻,問道:“這些田地究竟歸屬於誰?誰來種植?原有的農戶又將如何處理?”
趙令畤知道這個問題無法迴避,坦率地迴答:“所有田地都將歸錢莊所有。今後沒有農戶,隻有種田的匠人。錢莊會將土地承包給擅長種地的匠人,並為他們提供基本工資。匠人若想過上好日子,唯有努力學習,勤奮工作;承包更多土地,招募更多的組員,共同生產。”
趙令畤望向田間耕作的匠人們說:“至於產出的分配,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錢莊的標準、農學堂的標準以及組長自由分配的部分。這樣可以保證組員的基本利益。同時,組員也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離開原有的團隊。另外,所有土地的承包額度是可以競爭的,在保障原有種植匠人團隊利益的基礎上,允許合理的競爭。”
呂公著緊接著問道:“假若原有地主不願意將土地出售給錢莊,怎麽辦?”
趙令畤哼哼笑了兩聲,說:“一看錢莊的實力,二看諸位股東的力量,三看有誌者是不是齊心,四必要時用錢砸,五總有賣的;六看農學堂的發展了。”
張子搖搖頭表示:“你這田地,得投多少錢?簡直是個無底洞,成本恐怕難以收迴。”趙令畤攤開雙手,坦然迴答:“錢莊有錢!短時間就沒指望賺錢,但錢莊必須有田,得有能力養活自己。我剛來潁州時,才20人不到;僅僅3個月的時間,現在錢莊已經養活了2萬3千人。沒有足夠的田地,等到災年,錢莊豈能生存?從長遠來看,錢莊的畝產必須與為錢莊做事的人口增長相適應,這也是對股東和錢莊員工負責。”
呂公著捋著胡須,神秘地笑了笑:“你知道錢莊現在擁有多少田契嗎?荒地2800畝,旱田1100畝,水田3300畝。而你開墾了多少?”
鄧禦夫翻了翻賬冊,順口迴答:“開墾藥田2820畝,開墾田地609畝,水田1000畝。種植的漆樹、桐樹、油茶樹、構樹、胡桃樹等,共計576畝。”
呂公著比了個手勢,說道:“看!你的田畝數在減少!”
趙令畤也不爭辯,隻是問:“現在潁州的商稅是多少?”
呂公著不假思索地迴答:“兩。”
趙令畤讓李師師記下這個數字,又問:“開封和杭州的商稅呢?”
呂公著隨口迴答:“開封兩,杭州兩,蘇州兩。你還想了解什麽?”
趙令畤點頭說:“田地的稅收,錢莊一分都不會少。如果呂大人能夠給予支持,錢莊有信心商稅超過杭州。”
種田也要學習的觀念,對張子來說,衝擊很大。他從未想過,種田的農戶居然還需要上學才能種田。而呂公著則被趙令畤提到的商稅超過杭州的設想所震撼。他覺得,如果真能實現這個目標,政策上給予錢莊一些便利也不是不可以。至少這樣能讓錢莊有錢研發肥料,為全國的糧食豐收提供一條捷徑。
鄧禦夫作為農學專家,對趙令畤提出的農學研究方向十分讚同。要不是幾位大人都在,都想馬上著手研究了。歐陽辯則在一旁看戲,也捕捉到另一件事,農學堂缺人,或許在這方麵可以幫幫趙令畤……
……………………………………………………………………………………………
以下為相關史料或資料,可跳閱
……………………………………………………………………………………………
“三教九流”異乎“上中下九流”
三教九流”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章炳的《漢書·藝文誌》。到了隋唐,“九流”才與三教結合,具體包含:
儒家:學習經書,傳播理念
道家:修道煉丹,求長生不老
佛家:剃度出家,行善積德
法家:研究法律,明曉國家典章
墨家:崇尚節儉,重視“兼愛”
農家:從事農業生產
雜家:學習百家之長
陰陽家:研究天文地理
縱橫家:講究策略布局
上流天上地下,下流塵埃裏生存
民間有句順口溜直白地概括了“上九流”的內涵:
“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君王四流官,五流閣老六宰相,七進八舉九解元。”
“中九流”的範圍要廣得多:
“一流秀才二流醫,三流丹青四流皮,五流彈唱六流金,七僧八道九棋琴。”
民謠中直白地指出了下九流的種種職業:
“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馬戲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
《天朝田畝製度》把天下田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2石);中上、中中、中下(1.5石),下上、下中、下下(1石)。
《宋代經濟史》作者漆俠計算,宋代墾田麵積達到7.2億畝,南方水稻畝產約353市斤,北方小麥畝產約178市斤;
……………………………………………………………………………………………
範鎮端著一杯熱茶,輕聲說道:“昨晚間有人報告,沙潁漕幫攜大量銀錢入城,藏於城北的錢家大院。這給我們的計劃帶來些麻煩。”
趙令畤也透露個消息,說:寧大莊抓到的江湖人,將被關押在城北郊外。由潁州水軍看押,屆時北郊將會被清場。”
婁應也帶來了一條消息:“鹽幫的探子透露,沙潁漕幫與交子鋪約定了,明日將派人去提銀子。若我們想做點什麽,明日將是最後的機會。”
趙令畤悠閑地喝著熱茶,說道:“我倒是想謀劃點事,隻怕計劃泄露,反遭其害啊!。畢竟,沙潁漕幫的實力不容小覷!”
鎮沉默不語,隻是靜靜地喝茶,仿佛在深思熟慮。婁應則有些焦急,他詢問道:“說出來聽聽,大家一起參詳參詳,如何?”
趙令畤語氣懶散地說:“錢莊每天都有車隊在城中四處走動。我的計劃是,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將沙潁幫提取銀子的事情散播出去,讓江湖人得知,又不被沙潁幫發現。我負責堵塞交通,為他們搶劫創造條件。這樣一來,錢家大院必然會派人增援,接下來的關鍵就是,得有人能對錢家大院了如指掌,找人喬裝成錢家家丁,把錢家的銀庫搬空。而錢莊隻負責將銀子運出城。”
範鎮慢條斯理的說:“這樣擺沙潁漕幫一刀不好吧。”
趙令畤卻不以為意的說:“上次偷襲農莊的時,也沒見他們有什麽不好意思。大家討論討論,如果不同意就算了。”
相比之下,婁應顯得更為積極,他說:“鹽幫在錢家大院有內應,派人混進去不難。如果有其他人接應,引來江湖中人襲擊錢家大院,接應鹽幫的人離開,這計劃是可以實施的。”婁應想拉丐幫下水,這樣一來,即使事情敗露,鹽幫和丐幫一起麵對沙潁漕幫也毫無顧忌了。
兩家都有對付錢家之意,唯獨丐幫的範鎮遲遲不表態。各家都在心裏博弈,就看誰先找到突破口。
趙令畤作為錢莊的代表,深知時間緊迫,於是主動出擊,起身說道:“既然如此,那就算了!但我想問句,等沙潁漕幫換過勁來,會不會秋後算賬?通過快船追查到鹽幫和錢莊身上是很容易的;通過城北關押的江湖人,查出其中沒有丐幫的人,也是很容易的。話就說到此,諸位告辭!”此話一出,原本態度曖昧的丐幫代表範鎮立刻改變了態度。
範鎮一聽這話,馬上改變了態度,說:“幫我在城北關押營地中,混入300名丐幫弟子。這事兒我接了。不過,具體的計劃我們還得再商量商量……。”
作為天下第一大幫的丐幫,最看重的就是名聲。要是讓江湖上的人知道,丐幫參與了坑殺江湖人的事,那範家就是丐幫的罪人了。這才是範鎮的軟肋!讓他對範百歲極其憤怒,為了把馬腳先收拾收拾,隻能答應和錢莊、鹽幫一起合作;不但得參與,還得全力以赴,將沙潁漕幫打壓下去。
這幾天和丐幫合作,趙令畤覺得還挺愉快的,就向範鎮拋出了橄欖枝:“我聽聞丐幫在演奏樂器和街頭雜耍方麵很有造詣?”
範鎮一聽是關於丐幫的事兒,也就認真了起來,說:“為了混口飯吃,丐幫在百戲雜技、伎樂雜耍、緣橦之技、雜劇、皮影戲、評書等方麵,敢說無出其右者。”
趙令畤聞言,滿臉震驚,他萬萬沒想到,丐幫竟然如此多才多藝,不禁感慨道:“我以為丐幫是以賣消息和乞討為生呢,是我膚淺了。”一旁的婁應也連聲點頭,顯然也對丐幫的才藝感到驚訝。
範鎮自豪地說:“我丐幫由五姓:範、李、伍、索、高組成;其中伍、索、高三家精於演奏樂器、街頭賣藝、唱喜歌。”他停頓了一下,接著說,“不知公子有何指教。”
趙令畤直言不諱:“我建了一集市,找丐幫合作合作。首先說好不準行乞、偷盜、搶劫;我需要大量的街頭雜耍、雜戲雜劇、評書之人;錢主提供場地,不收取任何費用;不知丐幫是否願意參與?”
範鎮有些狐疑地問:“公子可有何其他要求?”趙令畤想了想,迴答:“要說有,就是協助錢莊維護集市治安,在集市服從錢莊的管理。”
範鎮思索著問:“集市有多大?需要多少人?”
趙令畤自豪地說:“占地28畝地,就在貿易市場的東邊;隻要不重樣,越多越好。”
範鎮嬉笑道:“你確定?”
趙令畤也來了興趣問道:“你能派多少人來?如果項目多,我們可以更加深度的合作,比如專為丐幫開個雜耍園,如何?自然這樣運作,可就不是免費的了。”
範鎮哈哈哈大笑,說:“好!既然公子有興趣,就在集市先試試看,集市的治安我丐幫就包了,保證滿足公子要求。”
今日,趙令畤對丐幫有了全新的認識,他感慨道:“身為天下第一幫,丐幫果然並非表麵看起來的那麽簡單。”這次會麵,讓錢莊看到了丐幫的另一麵。
……………………………………………………………………………………………
趙令畤坐在精心雕刻的書桌前,享受著迴籠覺。清晨的迷霧籠罩著整個潁州城,沙河和潁河的船隻比往年多了一倍不止。清晨的街頭巷尾,早已行人絡繹不絕,他們忙著趕往各個工作地點。有錢的人會在路邊的攤販解決早餐,而窮苦人家隻能拿出家裏昨夜的剩飯剩菜應付一早的饑餓。
街上的行人,許多人都穿上了城東錢莊的統一麻衣製服,相較普通百姓,他們顯得幹淨整潔,沒有補丁,至少能抵擋些許春寒。城東做工的人們,不再麵黃肌瘦,甚至有些人身上開始有些肉色,他們的體力也相較其他人更大。
清晨,晏幾道偶遇了趙平安,得知趙令畤在醫學堂對麵的二樓睡覺,他立刻跑過來閑談。晏幾道坐在根雕書桌旁吃著早餐,靜等趙令畤醒來。或許是藥膳的香味刺激,趙令畤沒過多久便睜開眼睛,看著晏幾道說:“大哥!你禮貌嗎?沒見小弟在此小憩?吃早膳不能遠點?”
晏幾道剛用完早餐,他端起趙令畤的茶水喝了一口,笑道:“最近見賢弟一麵不容易啊!這不是你睡覺,我坐在這裏守著你,你又有禮貌了?”趙令畤緊緊身上披著的薄被,問道:“有事直說吧!”
晏幾道側身靠近趙令畤,小聲問道:“昨日張子說,要來學堂;該如何安排?”趙令畤眼珠子一轉,說道:“你把學童和夜校都交給他,主動讓賢;過幾天蒙學堂要開了,我們另起爐灶;對了把呂三公子也帶上。”
晏幾道疑問道:“秦觀、李公麟呢?”趙令畤伸伸懶腰,說:“他們暫時不能跑!讓他們沒事找張子訴苦。我是聽聞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範育、蘇炳、遊師雄、種師道、潘拯、李複、田腴、邵靖、張舜民、薛昌朝都是張子的徒弟。正所謂“師父有事,弟子服其勞”。”
趙令畤湊近說道:“大哥!教學上要和張子形成擂台之勢;我準備每個月進行一次比試;看你和張子誰教的童子學識更厲害,再將比試勝出的學童,與潁州文人士子比鬥一番。”晏幾道手裏拿著的茶杯直接掉地上,說:“開蒙學,還每月和醫學堂的學子比鬥?賢弟你腦抽了吧!拿大哥開心呢?”
趙令畤尷尬的解釋道:“沒說一定要贏啊,但也不能輸太慘不是?賢兄,你看看張子的弟子,眼饞不?為了城東的教育,委屈下!隻要張子力不從心,遲早會招幾位徒子徒孫過來不是?再說聚賢堂也在招人。有合適的人才,優先推給蒙學堂,可好?”
晏幾道勉為其難的答應下來,迎難而上的說:“把三位呂公子給我,還有我要用倉庫,這兩天就把蒙學堂辦起來。”趙令畤兩手一攤,說:“沒有問題,張子這棵樹上,能薅多少羊毛,就看賢兄的了。”
張載這人可不簡單,能文能武!21歲時,聽說範仲淹來陝西了,立馬帶著他寫的《邊議九條》奔赴延州。52歲的範仲淹與張載進行過一次深入的對談;事後範仲淹如此評價張載:“儒家自有名教,何事於兵?”意思是說張載作為一個讀書人,應該著力重振儒學,而不要想著從軍博取功名。沒說出來的一層意思是,唉,這已經過了建立軍功的時代了,年輕人。
臨別時,範仲淹送了張載一本《中庸》,勉勵他說,要下苦功夫。
張載23歲那年,剛在慶州(今甘肅慶陽)修完新城的範仲淹,遂請張載到慶州相見。張載應邀寫了《慶州大順城記》,範仲淹自掏腰包,給了張載一筆錢當作稿費。
這筆錢支持了10年後,他弟弟張戩進京考進士,和又5年後,張載本人進京考進士的所有花費。可見範仲淹對張載是如何的重視。
600年後,明末大儒黃宗羲在《宋元學案》中對範仲淹的高度評價,肯定了範仲淹在培養後輩學者方麵的卓越貢獻。他的一生,粹然無瑕,尤其是在引導張載入聖人之室的過程中,更是功不可沒。
趙令畤一想到如此人物來到潁州城東,他怎能錯過這個機會呢?豈有不薅羊毛之理?不但要薅!還要往死裏薅!要想從這位傑出的大儒身上獲得資源,就必須與他深入交流,甚至在治學、變法上緊逼甚至壓製他。讓張載感受到壓力,進而“弟子服其勞”,為學術研究付出更多的努力。
趙令畤越想越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不禁興奮地笑出聲來。
……………………………………………………………………………………………
告別了晏幾道,趙令畤沐浴在春日的陽光下,戶外一片晴空萬裏。盡管天空中有朵朵白雲,但這無疑是一個踏春的好日子。他走在新修的青石板路上,一邊欣賞著小樹苗茁壯的成長,一邊看著苗圃匠人正向新田裏移植冬小麥。在一片小麥田的中央,清澈的水塘上居然飄著幾片荷葉。
趙令畤帶著50人的護衛隊,坐在躺椅上悠哉地行走在青石板路上。他看著橫平豎直的灌溉水溝,以及平整又方正的試驗田。每塊試驗田的旁邊都立著標牌,諸如羊糞小麥實驗田、複合1號發酵糞肥試驗田、發酵(豬)糞肥試驗田、尿素試驗田、草木灰試驗田等。
停停走走,行進了一段路程後,趙令畤發現前方田邊有三位老者和一位青年正在指指點點。走近一看,原來是呂公著、鄧禦夫、張載和歐陽辯四位先生。趙令畤禮貌地向眾人一一見禮。
呂公著捋著胡須說道:“剛才我們正在聊,張儒在午井鎮搞的試驗井田,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意思是一裏見方的土地定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畝地,中間一塊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畝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農事完畢,才敢忙私田上的農活。)
呂公著繼續說:“這與你的搞法有些相似。張儒認為家不富、誌不寧;為實現萬世開太平的構想,就需要恢複井田‘漸複三代’。既然你來了,說說你對這田地改革的看法?這裏沒有君臣師徒輩分,大膽地說。”
趙令畤小心翼翼地說:“我說了?有什麽不中聽了,各位長輩可別怪罪。”
眾人皆點頭,催促他快說。
趙令畤清了清嗓子,說道:“先說總結:張子是錯的!再說不可行之處:天下田都有主,拿什麽分給農戶?實施起來,要麽執行不下去,要麽張儒下野,要麽天下反。再說說我的做法:錢莊今後會大量收田地,利用錢莊的實力將田地皆改造為上等田或上等地;這得花不少錢,不是農戶承擔得起的。即便改造不成,也會因地製宜,規劃適合種植的作物。”
趙令畤看向鄧禦夫說:“今後農學堂,要取天下之土,研究每種土,適合種植什麽作物,什麽土最適合種農作物;土壤如何改良適合種植作物。”鄧禦夫聞言,立馬拿出紙筆開始記錄。
他接著又說:“除了土壤,咱們還得研究蟲子。哪些蟲子對農作物有好處,哪些得消滅,哪些動物專吃有害之蟲。”
趙令畤站在眾人麵前,神色堅定地說:“這事啊,光靠鄧老先生一個人可不行。要錢莊提供大量的金銀,要成千上萬的讀書人,像鄧老一樣;還要很多很多像歐陽丹一樣的苗圃匠人一同參與。隻要滿足上述條件,我是很有自信,讓大宋畝產翻倍的。”
聽到這裏,眾人紛紛點頭,尤其是鄧禦夫,他邊記錄邊說道:“按照公子的思路走下去,我也相信畝產能翻倍。實際上,將土地改造為上等田,再使用發酵肥,每季畝產2石(約300斤)並非難事。”
張子深思片刻,問道:“這些田地究竟歸屬於誰?誰來種植?原有的農戶又將如何處理?”
趙令畤知道這個問題無法迴避,坦率地迴答:“所有田地都將歸錢莊所有。今後沒有農戶,隻有種田的匠人。錢莊會將土地承包給擅長種地的匠人,並為他們提供基本工資。匠人若想過上好日子,唯有努力學習,勤奮工作;承包更多土地,招募更多的組員,共同生產。”
趙令畤望向田間耕作的匠人們說:“至於產出的分配,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錢莊的標準、農學堂的標準以及組長自由分配的部分。這樣可以保證組員的基本利益。同時,組員也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離開原有的團隊。另外,所有土地的承包額度是可以競爭的,在保障原有種植匠人團隊利益的基礎上,允許合理的競爭。”
呂公著緊接著問道:“假若原有地主不願意將土地出售給錢莊,怎麽辦?”
趙令畤哼哼笑了兩聲,說:“一看錢莊的實力,二看諸位股東的力量,三看有誌者是不是齊心,四必要時用錢砸,五總有賣的;六看農學堂的發展了。”
張子搖搖頭表示:“你這田地,得投多少錢?簡直是個無底洞,成本恐怕難以收迴。”趙令畤攤開雙手,坦然迴答:“錢莊有錢!短時間就沒指望賺錢,但錢莊必須有田,得有能力養活自己。我剛來潁州時,才20人不到;僅僅3個月的時間,現在錢莊已經養活了2萬3千人。沒有足夠的田地,等到災年,錢莊豈能生存?從長遠來看,錢莊的畝產必須與為錢莊做事的人口增長相適應,這也是對股東和錢莊員工負責。”
呂公著捋著胡須,神秘地笑了笑:“你知道錢莊現在擁有多少田契嗎?荒地2800畝,旱田1100畝,水田3300畝。而你開墾了多少?”
鄧禦夫翻了翻賬冊,順口迴答:“開墾藥田2820畝,開墾田地609畝,水田1000畝。種植的漆樹、桐樹、油茶樹、構樹、胡桃樹等,共計576畝。”
呂公著比了個手勢,說道:“看!你的田畝數在減少!”
趙令畤也不爭辯,隻是問:“現在潁州的商稅是多少?”
呂公著不假思索地迴答:“兩。”
趙令畤讓李師師記下這個數字,又問:“開封和杭州的商稅呢?”
呂公著隨口迴答:“開封兩,杭州兩,蘇州兩。你還想了解什麽?”
趙令畤點頭說:“田地的稅收,錢莊一分都不會少。如果呂大人能夠給予支持,錢莊有信心商稅超過杭州。”
種田也要學習的觀念,對張子來說,衝擊很大。他從未想過,種田的農戶居然還需要上學才能種田。而呂公著則被趙令畤提到的商稅超過杭州的設想所震撼。他覺得,如果真能實現這個目標,政策上給予錢莊一些便利也不是不可以。至少這樣能讓錢莊有錢研發肥料,為全國的糧食豐收提供一條捷徑。
鄧禦夫作為農學專家,對趙令畤提出的農學研究方向十分讚同。要不是幾位大人都在,都想馬上著手研究了。歐陽辯則在一旁看戲,也捕捉到另一件事,農學堂缺人,或許在這方麵可以幫幫趙令畤……
……………………………………………………………………………………………
以下為相關史料或資料,可跳閱
……………………………………………………………………………………………
“三教九流”異乎“上中下九流”
三教九流”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章炳的《漢書·藝文誌》。到了隋唐,“九流”才與三教結合,具體包含:
儒家:學習經書,傳播理念
道家:修道煉丹,求長生不老
佛家:剃度出家,行善積德
法家:研究法律,明曉國家典章
墨家:崇尚節儉,重視“兼愛”
農家:從事農業生產
雜家:學習百家之長
陰陽家:研究天文地理
縱橫家:講究策略布局
上流天上地下,下流塵埃裏生存
民間有句順口溜直白地概括了“上九流”的內涵:
“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君王四流官,五流閣老六宰相,七進八舉九解元。”
“中九流”的範圍要廣得多:
“一流秀才二流醫,三流丹青四流皮,五流彈唱六流金,七僧八道九棋琴。”
民謠中直白地指出了下九流的種種職業:
“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馬戲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
《天朝田畝製度》把天下田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2石);中上、中中、中下(1.5石),下上、下中、下下(1石)。
《宋代經濟史》作者漆俠計算,宋代墾田麵積達到7.2億畝,南方水稻畝產約353市斤,北方小麥畝產約178市斤;
……………………………………………………………………………………………